
关于瑶族的诗句
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
云南现有17.3万人,主要分布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 红河等地。
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
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 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
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
以后又分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
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 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 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 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
一些瑶寨为了宣传“十戒”, 还特意请老艺人说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盗、勿奸、勿懒,要好学上进,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
瑶族婚恋自由,婚礼也比较节俭。
有上门入赘的习俗。
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
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 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俗风情有哪些
从江县境内的瑶族共6707人,占全县人口的2%,主要居住在西山镇的高脚村、秋卡村;斗里乡的登面村;翠里乡的高华、摆翁、高芒等村。
居住地海拔较高,平均在800米左右。
瑶族在解放前是一个居无定所,迁徒频繁的民族,多散居在大山深处,高寒山上,生存条件恶劣,与外人交往甚少瑶族长鼓: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细腰鼓,主要用于舞蹈伴奏。
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
但不相送、不出售,并且寨寨都有。
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
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长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块木料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
通体彩绘着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图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瑶族自古“好五色衣服”,五色指红、蓝、黄、黑、白。
这五色为中国历代王朝官服正色,按常理平民不得用正色为服,瑶族传统服饰却以五色为民族正色代代传袭,五色官服的“贵族化”倾向在这里被“平民化”了。
一是因为瑶族长期被压抑、受贬低、遭排斥的客观现实,用华丽的五彩衣掩盖内心的沉痛;二是因为瑶族的聚居地是“山高皇帝远”的南蛮不毛之地,封闭性的地域客观条件阻隔了集权等级尊卑制度的执行,使其保持了一个独特的土著服饰文化。
瑶家的待客习惯一般是先安排客人洗澡,然后再吃饭。
灶堂里柴火正旺,硕大的铁锅中一捆草药厚厚实实第高出了锅沿,在热气腾腾的水中依旧泛着新绿,这就是他们的“浴文化”。
瑶族药浴是居住在贵州省从江县瑶族人民独有的一种沐浴方式和古老的保健方式。
“黔地无闲草,处处有灵药”,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植物,是瑶族人取之不尽的医药宝藏。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为了抵御各种疾病的入侵,瑶族人创造了独特的医药保健文化,据初步统计药浴有188种药方,主治47类疾病。
而最常用,生活中离不开的药方就是秘不外传的瑶药浴方子了。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借汉字形体标注瑶语读音,没有进过一天课堂的老人,拿起厚厚的“瑶书”却能倒背如流,而且很多文字还是繁体字。
这得益于传统的“度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