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文言文形容悠闲的句子

文言文形容悠闲的句子

时间:2016-10-27 17:54

古文中形容悠闲自乐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分)答案: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二)(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 ) 8、翻译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 答: 。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

答案: 7、考虑、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三)(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分)答: 答案: 3、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 盖竹柏影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4、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五)(二) (11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答: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分)答:                             答案: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六)(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记 承 天 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8.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答:                          答案: 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 天 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七)(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分)答:答案: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 7.A 8.D 9.C 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 月色入户 户 ② 怀民亦未寝 寝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答案: 10.①门  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形容古人悠闲自在的句子有哪些

可以用诗经里面的话: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独坐敬亭山全诗的读音

独(d)坐敬亭山 唐:李白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众 鸟 高 飞 , 孤 云 独 去 闲。

xiāng kn liǎng bù yàn,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和文言文,人教版,文言文要解释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指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1]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金经白话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了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的痕迹长到阶上;碧绿的草色映入窗帘。

(与我)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和我交往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奏没有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受到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章主旨: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于清贫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古文中形容“悠闲自乐”的句子有哪些

之字在古文中的用法有以下七种:1、动词,本义,出、进、发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动词,往,到......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3、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唐代文学韩愈《马说》译文: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4、代词,他,她,它(们)。

例句:人皆吊之。

——西汉刘向《塞翁失马》译文:人们都前来慰问塞翁。

5、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

例句:何陋之有

——先秦孔子《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6、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例句:怅恨久之。

——汉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

7、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句: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译文: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