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少数民族丰富的句子

形容少数民族丰富的句子

时间:2019-07-25 13:05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法是怎么样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还有50多个少数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

各族人民在天文历法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创造,这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共同财富。

傣历“清水浇泼辞旧岁,起舞承新伴歌声。

”这是对我国傣族泼水节的生动描写。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庆贺活动一般要延续三四天,前二三天是送旧,最末一天是迎新。

傣族人民称这一天是“日子之王”,就像汉族的正月初一或公历的元旦一样。

只是“日子之王”这一天并不在傣历的正月,也不固定在初一。

它多半在傣历六月,有时在七月。

习惯上以六月为岁首,新年一般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推移。

广大傣族人民使用的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年是阳历年,一般是365天,月是阴历月,即朔望月,29天或30天。

傣历一年12个月,单月都是大月,双月是小月,12个月只有354天。

这样阳历年同12个阴历月之间要差11天,因此傣历新年每年要后推11天左右。

为了使季节同月份基本固定,傣历有两种置闰法。

一种同汉族农历相似,每隔两三年加1个闰月,都固定在九月,傣语中称这一年为“双九月之年”,一般19年加7个闰月。

另一种同现行公历相似,隔几年有一次八月大月,加一天。

在傣文的历法中,置闰月或八月大月都有一套比较复杂的计算方法,同时还常常根据实际观察随时调整和订正。

傣历的月序约比汉族农历早3个月。

傣历正月约相当于农历的十月,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的三月。

新年第一天原来是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的时候开始的,现在它实际上相当于汉族农历的清明与谷雨之间。

傣族人民在每年过了泼水节之后就开始了春耕大忙季节,可见傣历年的安排与傣族人民农业生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傣历的纪年法也有两套,一套是和汉族农历相同的干支纪年法,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起来,60年一循环。

1981年汉族农历是辛酉年,傣历过了泼水节之后也是辛酉年。

此外,干支纪日也是相同的。

现在已有材料证明,汉族的干支早在汉代就开始传人傣族地区了。

另一套纪年法同现行公历相似,即以公元638年为傣历纪元开始的1年,即傣历零年,公元1981年就是傣历1343年。

这种纪年法在东南亚几个近邻国家中也广泛使用。

我国傣族地区使用这种纪年法见于傣文文献的最早时间是傣历542年,即公元1180年。

根据傣族地区的气候特点,傣历将1年分为3季,从正月望日到五月望日是冷季,相当于汉族农历的十月半到次年二月半;五月望到九丹望是热季,相当于汉历二月半到六月半;九月望到次年正月望是雨季,相当于汉历六月半到十月半。

傣历的月虽然同汉族农历接近,但日子的称呼不同。

前半月称“月出”,后半月称“月下”;前半月从月出一日起到十四日,下一天称为望,傣语叫“登柄”,后半月从月下一日起到十三日(小月)或十四日(大月),最末一天称晦日,傣语叫“登达普”。

同时,傣历中还有一周7日的纪日法,以日、月、火、水、木、金、土来称呼。

傣历除了安排年、月、日之外,还有日月食推算、行星位置推算等天文知识。

安排年、月、日的书籍有《苏定》、《苏力牙》、《西坦》及《历法星卜要略》等数种,还有推算交食的专门著作。

看来,傣历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既吸收了不少汉族和近邻国家有关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带有本民族的显著特色。

藏历藏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天文历法知识,并且在汉代就同汉族的历法有了交流。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进藏,更促进了汉藏两族的文化融合,藏历也在这种条件下完善起来。

到过西藏拉萨的人都知道,西藏地区每年出版发行藏历历书,它的编算机构是同医院合在一起的,称做“门孜康”,译成汉语即“医算局”。

这种情况是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

藏历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传统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财富。

接触到藏历历书的人一定为它奇怪的名字所吸收,例如1980年为阳金猴年,1981年为阴金鸡年,这是怎么排的呢

原来,藏历还在9世纪初就采用干支纪年法,但是以阴阳五行代替十天干,以二十属相代替十二地支,也是60年一循环。

十二属相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各分为阴阳,第一年为阳,第二年为阴,阳木为甲,阴木为乙,阳火为丙,阴火为丁,余类推。

60年的头一年以公元1027年藏历阴火兔年起算,如1981年,就是第16个60年的第55年。

此外,藏历还有以12年为一小循环的简略计年法,即单用十二属相来计算。

藏历是阴阳合历,1年分12个月,月有大建与小建,大建30天,小建29天,以正月为岁首,这同汉历相似。

由于藏历设置闰月与汉历不同,因此在月序上藏汉两历常有1月之差。

藏历重望不重朔,望日一定是十五日,初一却不一定是合朔的日子,因此,藏历与汉族农历每月日序有时也相差一天。

藏汉两个民族的亲密关系源远流长,在公元641年,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两个民族的文化接触和交流更为频繁。

中原地区的汉族历法也随之流传到藏族地区,促进了藏历的发展与完善。

现在保存的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藏文很多,约有500多种,其中100多种是译自汉文或利用汉文著作改写的。

藏历中也有其他天文学内容,如推算日月食,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甚至还有西藏地区的中长期天气预报。

藏族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成果,善于学习并不断求得文化进步的民族,他们的天文历法知识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

回历我国回族人民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人民都曾使用过回历。

回历又叫“回回历”或“希吉来历”,相传是伊斯兰教教祖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创制的,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13世纪中叶,阿拉伯天文历法流传到中国,忽必烈曾颁发过回回历,并设回回司天监和回回历天台。

到了明洪武元年(1368年),还在南京设立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3年后才改司天监为钦天监,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

在清初的10多年中,回回历科一直保留在钦天监中。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回回历在我国有相当影响。

回历分为“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年法。

“太阴年”一般用在宗教仪式上,“太阳年”用在农业生产上。

回历的太阴年法以月亮盈亏1次为1月,称“动的月”,12个月为一年。

月亮圆缺1周是29.53仍,昭天,合29天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年全年是39天8小时48分33.6秒。

太阴年的月份大小相间:1、3、5等单数月份是大尽,30天;2、4、6等双数月份是小尽,29天,周年共354天。

太阴年数以30年为一周,每周有19个平年,每年有39天,有11个闰年,355天。

闰年增加1天于12月之末,平均计算每年39天8小时48分,每月29天12小时44分。

回历的太阳年法以春分为岁首,依太阳行十二宫一周为12个月,称“不动的月”。

历128年置闰31次,逢闰的年增置一日于双鱼宫(十二月)之末,为366天。

回历这种置闰方法是相当精确的,它须积8万年才差1天。

在这一点上,它比通行世界的儒略历或格里历还要精确。

回历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沿用已久。

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节日都是用回历计算的,一个是开斋节,一般定在十月初一;一个是宰牲节,一般定在十二月初一。

这两个节日也是世界上所有穆斯林的共同节日。

解放以来,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习惯,我国政府也规定节日放假一天。

几种少数民族自然历在人类一切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历法也反映了这个特点。

鄂伦春族人世居山林地带,过去以游牧狩猎为生。

由于野兽的生活规律与季节变化有关,他们根据一些野兽的生活规律来划分季节,如鹿胎期(2~3月),相当于当地的春天;红围期,又称鹿茸期(5~6月),相当于当地的夏天;鹿交尾期(7~8月),相当于当地的秋天;鹿打细毛期(9~来年1月),相当于当地的冬天。

云南边疆的傈僳族,解放前保留有另一种自然历:把1年分成10个季节月,即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熄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

佤族也有类似的季节月,其名称也很相似,即建寨月、盖房月、播种月、发芽月、催忙月、大忙月、吐穗月、空碓月、祭谷月、收谷月等。

这种季节月的划分是这些自然历法的特点。

少数民族口头流传的历法知识还有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天文历法知识只能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

最初就有纪日方法。

独龙族曾经以结绳来纪日,在一根绳子上,过一天打一结,数多少结就知道过了多少天。

鄂伦春族以30天为1月,他们在一根皮条上穿30个兽骨,过一天拨下一个骨板,以此来计算日子。

苗族有些地区以石块记日、月,往一个竹筒里放石子,每天放一枚,每月圆一次放一枚大石子,表示过了1月。

开筒数石,便可以知道过了多少天或几个月。

佤族的纪日法稍有些进步,它有9或10的名称,9或10日一循环,3个循环为1个月,这种方法同汉族古代的1月分3旬可能有些联系。

四川、云南的彝族人民把一年分为四季:春月、夏月、秋月、冬月,每季又有三个月,世世相传,一直保留到今天。

还有一些口头流传的歌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也都包含一些天文历法知识。

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西南彝志卜书,共26卷,第1卷和第4卷都有天文历法的内容。

还有许多民族有他们本民族特色的各种历法知识。

水族、白族、赫哲族、黎族、拉祜族、哈尼族、瑶族、壮族以及云南的基诺人,他们的历法知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文化科学水平不同,历法知识的深浅程度也不同。

这些各有特点的历法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天文历法发展史的一幅活的蓝图。

用一段话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傣族的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

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

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一般为3至4天。

第一天,傣语称之为“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

第二天,傣语称之为“恼日(空日)”,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

然后就互相开始泼水了。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

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它的还有放高升、斗鸡、跳孔雀舞等,人们身着盛装,喜气洋洋,场面极为热烈。

桑勘比迈,是傣语,意为傣历新年。

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举行别具特色的泼水活动,相互泼水 祝福,因此其他民族 便称这个节日为泼水节。

关于傣历新年(泼水节)的来历有一个伤感的民间故事,传说人间的气候本 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

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 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 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苗 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英达提诉拉, 拆说人间的灾难。

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 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

他变 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谈情。

七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

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

七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

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弓赛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

傣历新年佳节,多数在傣历的六月下旬,少数年份在七月初,传统的过节时间, 一般是3天(有时为4天)。

第一天称为“麦”相当于阴历的除夕,各户要打 扫卫生,准备过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饭。

第二天称为“脑”,是个多余的日子,不计算在旧年内,也不计算在新年内,称为空日,传说这天就是捧玛点达拉乍头颅腐烂之日。

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说就是帕雅晚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日子之王来临。

按照古俗,这天要“赶摆”,放高升,划龙船庆祝新年的来临。

傣历新年(泼水节),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

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作歌舞表演。

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

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庆祝活动长达三至七天。

第一天叫“网霉”(死的意思)。

人们认为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头、不理发、不干活。

大家去赶摆、赛龙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网脑”(臭的意思)这天被认为不干净,要沐浴、洗头、理发、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举行赶摆,放烟火,放孔明灯,把一年中的疾病、灾难和脏东西统统送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这两天在傣历里,认为是“空日子” 不称在旧年,也不算入新年。

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网玛”(意为神灵,也是岁首之意)。

傣家人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是泼水节的高潮。

要进行堆沙、赕佛、泼水、放高升、丢包、跳“依拉贺”舞、拜年等活动。

解放后,除传统的活动我,还加有文艺、体育、电影、物资交流等活动,十分热闹。

傣家人在泼水节,喜欢排成队伍,敲着芒锣,擂起象脚鼓,集体跳起“依拉贺”舞,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依拉贺”,是一种边舞边歌的唱词。

具有傣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情感,在“拜年”、“泼水”、“赛龙船”、“放高升” 时演唱,十分有趣。

如: “拜年”词:“攀枝花,红艳艳,桑开傣(新年贺新),已来到。

帕萨傣(傣族),尽开颜,糯米酒,密样甜,共举杯,贺新年,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 泼水词:“澜沧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

深情人,心中出,似洁泉,如甘露。

银水花,在飞舞,一个个,湿漉漉。

透进心,是祝福,笑脸盘,是花朵。

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 赛龙船词:“铜芒响,齐举桨,团结紧,有力量。

象蛟龙,譬波浪,昂起首,使劲划,帕萨傣,赛龙船,依传统,争上游。

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 放高升词:“做高升,放高升。

学科学,练本领。

火一点,黑烟喷,似利箭,冲入去。

祝来年,好光景,愿五谷,又丰登。

依拉贺,依拉贺,水水水

为什么一提到少数民族,都喜欢形容他们“能歌善舞”

很多少数民族都生活在山区,他们的文化保留的很好,而古老的生活中总是要祭天祭祖的,这就需要有歌舞了,还有少数民族很多在生活中习惯了用歌来表达心情,要说的话,以前的社会没有现在的文化生活那么丰富就要靠歌舞了

风花雪月是用来形容哪个少数民族的

云南苍山洱海景点有。

云南大理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横批是“风花雪月”,相传就是这个成语的来历。

“风花雪月”是大理最著名的四大景观。

大理的上关(地名,下关亦同)是一片开阔的草原,鲜花铺地,姹紫嫣红,人称“上关花”;下关则是一个山口,清风徐来,舒爽惬意,人称“下关风”;雄伟壮丽的苍山横亘大理境内,山顶白雪皑皑,银妆素裹,人称“苍山雪”;洱海风光秀美,每到月夜,水色如天,月光似水,人称“洱海月”。

那么云南大理是哪个少数民族呢

那就多啦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境内居住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

云南白族有140多万人,80%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继电影《五朵金花》蜚声中外之后,白族姑娘个个被中外友人统称为“金花”,白族小伙则被称作“阿鹏”。

金花、阿鹏们流传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从白文“山花碑”到现在还在演唱的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调和大本曲;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集市,如:绕三灵、栽秧会、三月街等。

所以么,白族的。

以上答案部分来自网络搜索结果,请核实哦。

关于古语里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东方的曰“夷”,南方的曰“蛮”,西方的曰“戎”,北方的曰“胡”(或“狄”)

有没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要太长,可以写一些关于这些风俗习惯的故事

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982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可追溯到北宋至明代的女真、隋唐的靺鞨、北朝的勿吉、汉代的挹娄,以及商周前后的肃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

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旧族名,改称“满洲”。

崇德元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夺取中央政权,定都北京。

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满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清朝,代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持续统治了260多年。

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都是很有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是16世纪末以蒙文字母为基础创制的。

后又在字母右边或加圈,或加点,史称“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

由于清代以来满族人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

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

满族重视教育,崇尚理学,善于学习,文人辈出。

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有突出贡献。

  2.“旗袍”与“马褂儿”  清代旗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它成为“旗人”的装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它“旗袍”(满语称“衣介”)。

  旗装少女  旗袍有单、棉、皮之分。

清初,其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八旗战服(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的“军装”,后来民间也渐渐流行,具有了礼服的性质,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八旗战服(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满族入关以后,由于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其式样开始发生变化。

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面开衩变成了左右两侧开衩,下摆由宽大变为收敛。

传统的箭袖袍已由常服变为礼服,只有官员入朝、一般旗人外出时才穿着。

嘉庆、道光以后,箭袖袍越来越少。

到了20世纪30年代,古老的箭袖袍已完全被直筒式的宽襟大袖长袍所取代。

40年代以后,由于受新式服装潮流的影响,男式旗袍基本被淘汰,女式旗袍又由宽袖变成窄袖,直筒变成紧身贴腰,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变得更加爽身合体。

并且逐渐成为满、汉等民族妇女通用的服装款式之一,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3.“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

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

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

“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

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

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

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

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4.  “六合一统”瓜皮帽  头戴瓜皮帽的少年  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

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

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

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

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

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

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

满族入关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顶戴花翎  5.“满洲饽饽”与“满汉全席”  满洲饽饽是满族的传统食品。

流行于东北等地。

满族人民把馒头、包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

其式样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满汉全席  黄米饽饽:用黄粘米加配料制成。

随制作的季节和所加配料不同,分豆面饽饽(春天,将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椴叶饽饽(夏天,“椴”是一种乔木,叶大似木槿,卵形,叶清香。

椴叶饽饽的做法是用粘米面和成面团,擀成如包饺子样的面皮,包上小豆馅,再用椴叶裹上,上笼屉蒸熟即成。

还有苏叶饽饽,做法同椴叶饽饽,只是用苏子叶代替椴叶)、粘糕饽饽(秋天,用黄米面夹豆泥蒸熟而成)。

  馓子:用荞面或粘高梁粉和面,揉搓成细条状,放笼屉上蒸或者用油煎、炸,熟后,拌卤酱成汤,入口筋道好吃。

满族祭祀时,常供馓子。

  打糕:以粘高梁、大小黄米、江米的粘性体物为原料,把米上屉蒸熟成粘饭,取出淋上清水,放在打糕石上用木榔头捶打成团面。

做时须撒拌熟黄豆粉,即可揉制成各式各样的饼类。

吃时,蘸糖与蜂蜜食用,十分可口。

  淋浆糕:将粘高梁面、江米面、黄米面搅拌均匀后,舀在布袋中,使淋成的汁滴在容器里,淋好后,上笼屉蒸熟,切成方块或菱形块即可食用。

其质地细腻、松软,味道香甜。

  洒糕:粘米面为原料。

将屉放到锅上,按屉面大小,先洒上一层小豆,然后撒上一层粘米面,蒸熟后再撒第二层。

如此反复,一直撒到与屉帮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铺上一层小豆。

待此层小豆蒸熟,糕便做得,其味甘美香细。

  萨其玛: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搓条饽饽。

做法与打糕大体同,即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之后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形,油炸后切成块,洒上一层熟黄豆面或白糖即成。

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驴打滚等。

  满汉全席是享誉中外的清代宫廷宴席。

因集满、汉两族烹调技艺精华于一席而得名。

据说始于乾隆年间,主要采用满族的烧、烤、蒸和汉族的炸、炒等烹饪方法,大量名菜、名点兼收并蓄。

全席菜式多达200多款,其中热菜134道,冷拼48道,以及数十种各式点心。

原料多为各地贡品,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等,取精用宏,争奇斗胜。

餐具亦十分讲究,以金杯、银盘、玉盏、象牙筷等珍品为主。

辛亥革命以后已大为减化。

  6.救驾传说与敬狗崇乌鸦  在东北等气候寒冷的地区,铺狗皮褥子、带狗皮帽子的现象过去十分普遍。

但满族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

据说这是出于对狗的敬重,源于“狗救驾”的故事。

传说当年罕王(努尔哈赤)遇险,是一条狗救了他的命,使他死里逃生。

为感谢狗的救命之恩,他吩咐部下:“山中有的是山猫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

”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

  还有一则传说,一次罕国被明军追捕,藏身于芦苇丛中。

明军纵火烧芦苇,罕王连累带呛昏倒于地。

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一条黄狗奋不顾身,迅速往返于水塘和罕王之间,用身体沾来水,打滚将罕王周围的火扑灭。

罕王得救了,但黄狗却累死在罕王身边。

明军前来搜寻时,一群乌鸦又落在罕王身上,明军以为乌鸦正在叼啄死尸,便撤兵回营。

罕王醒来后,明白是黄狗和乌鸦救了他。

从此,他告诫族人属下,一定要爱护狗和乌鸦,不能伤害它们。

因此,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不过,满族人祭乌鸦、敬奉乌鸦神实际上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一种遗风,乌鸦救主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形式而已。

  回答:2006-05-22 21:17  共0条评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