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
(一) 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题;渲染气氛(记、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 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
什么事
什么景
什么物
什么话题
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
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
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
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
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
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
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
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
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
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 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
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
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
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
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例如《荔枝蜜》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例如《风筝》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
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
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
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
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
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
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
。
。
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
。
。
。
。
。
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B、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
(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03年《橡数之谜》)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英语句子怎么写
首先,要成为一个句子必须有主谓须的。
主语是发动者,谓语是动作,动词。
知道了主句其他成分就好把握了。
其次,复合句就是一个句子中有两个以上的小句,须有连词,关系代词,或是作为连接成分的短语连接连个小句最后,建议细看语法书,尽量多练,最好是能多读一下英语材料,看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每句的句子成分,不懂得问同学老师,过不久你就会游刃有余的。
读得多了你就会找到感觉的,如有问题,继续交流哈,很乐意的
需要寻找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的语言”,举些例子,越多越好
在阅读实践中,我常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有较强的艺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 轻吟\\\/押声声 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
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5.词语交互错位 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 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
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陌生化”,有利于破除所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一则阅读训练题,要求从括号中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举例说明如下: 有名的峨眉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
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磅礴 非凡 急促 局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
(《鉴湖风景如画》) 语段中的“气势”后应从括号中选取哪一个词与之搭配最佳
检测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不假思索地选取了“磅礴”,因为“气势磅礴”是人们习见的说法。
教参的答案是“局促”,而作家许钦文用的是“急促”这个词。
孰是孰非,细细斟酌,不难发现。
“急促”和“局促”词义相近,都有时间短促之义,一般不与“气势”搭配。
但“急促”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渲染了峨眉山景观的特点,对比反衬鉴湖景观的特征。
下句是“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这是对“急促”的进一步阐释。
由此可见,“气势急促”这一“陌生化”的搭配方式,的确堪称别具匠心。
思维定势化,对“气势急促”一说难以一下子理解和接受,解答阅读训练题时就不可避免地犯错误了。
又如,说到“时间似乎已经睡去,潭水碧澄无声”,“小松鼠自由自在地啃着阳光”这类句子,如果用习见的语法规范去判断,得出主谓搭配不当的结论,就毫无美感可言。
总之,缺乏“语言陌生化”意识,不利于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举例说说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这是文学从美术那里借来的词汇。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分析某一联的作用答题思路,怎么分析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题型评点】“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
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
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简易思维】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
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
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
(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
(语境意义)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题型评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
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题型评点】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
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
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
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
(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
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
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
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
(总述)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题型评点】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
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
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
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
提问方式有: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
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
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
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
考生一般能作答的。
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
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
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
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
“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
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
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 “关键说”分析型【题型评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
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
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
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
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
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 秋 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
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
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同意这种说法。
“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
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
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
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
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
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
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
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
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
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
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定语从句(Attributive Clauses)在句中做定语,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被修饰的名词,词组或代词即先行词。
定语从句通常出现在先行词之后,由关系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出。
位置:之后 例:Those who are willing toendthe party , sign your 定语从句是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句,其作用是作定语修饰主句的某个名词性成分,相当于形容词,所以又称为形容词性从先行词定语句一般放在先行词的后面.)关系词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称为关系词,关系词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关系代词有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as等,绝对没有what;关系副词有where, when, why等。
关系词常有3个作用: ①连接作用,引导定语从句。
②代替主行词,甚至可能是主句中的一部分或者整个主句。
③在定语 注:关系代词有主语、宾语之分。
一般whom作为宾语。
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定语 定语用来限定、修饰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的’表示容词担任,此外,名词,代词,数词,分词,副词,不定式以及介词短语也可以来担任,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来担任。
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词之前,作前置定语 被定语从句修饰的名词、代词称为先行词。
如The man The book关系代词所代替的先行词是人或物的名词或代词,并在从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词保持一致。
1,who, whom, that 这些词代替指人,whom作宾语指人,that既可作主语又可作宾语(作宾语可以省略),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在从句中所起作用如下: (1) Is he the man who\\\/that wants to see you? 他是那个想见你的男人吗
(who\\\/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2) He is the man whom\\\/ that I saw yesterday. 他就是我昨天见的那个人。
(whom\\\/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 (3)The man whom you spoke to just now is our English teacher 你刚刚说话的那个男人是我们的英语老师2,Whose 用来指人或物 (只用作定语, 等,作宾语时可以省略,例如: (1)Prosperitywhich \\\/ that had neppearsin te. 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which \\\/ that在从句中作主语) (2) The package (which \\\/ that) you are carryingis about to come unwrapped.你拿那个包裹快要散开了。
(which \\\/ 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whose whose表示谁(可以为人也可以为物)的(东西) 例:A child whose parents are dead is called an arphan.双亲都死了的孩子叫做孤儿。
(whose表示那个孩子的双亲) He lives in a room whose window faces south.他住的那个房子的窗户是朝南的。
(whose表示那个房子的窗户) 关系代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1. that既可代表事物也可代表人,which代表事物;它们在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that在从句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关系词,which在从省略。
[eg:This is the book (which)you want.] 2不及物动词+介词”的介词的宾语代词wh放在它原来的位置 3. 代表物时多这时的that常被省略; c被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既有人又有物时; e)整个句中前面已有which,wh行 关系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关系副词=介词+关系代词 why=for which where=in\\\/ at\\\/ on\\\/ich (介词同先行词搭配) when=during\\\/ on\\\/ in\\\/ ... which (介词同先行词搭配) 1. where是关系代词,当然也不用that引导。
By the time when you arrived in London, we had stayed there for two weeks. 到你到达伦敦的时候,我们在那里已经待了两个星期。
I still remember the her. 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她。
Each time when he goes to business trip, he brings a lot of living necessities, such as towels, soap, toothbrush etc。
他每次出差都带来了生活必需品,如毛巾,肥皂,牙刷等其他东西。
3. 当从句的逻辑主语是some, any, no, somebody, anybody, nobody, some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或nothing时,常用there is 开头 There is somebody here who wants toak to you. 这里有人要和你说话。
分作进一步说明,通常是引导词和先行词之间用逗号隔开,将从句拿掉后其他部分仍可成立.编辑本段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意义: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起补充说明作用,缺少也不会影响全句的理解。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前面往往有逗号隔开,如若将非a lovely garden. 我去年买的的房子带着个漂亮的花园。
This novel, which I have read three times, is very touching. 这本我已经读过三遍的小说很感人。
3.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可将整个主句作为先行词, 对其进行修饰, 这时从句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He seems not to have grasped what I meant, which greatly upsets me.他似乎没抓住我的意思,这使我心烦。
Liquid water changes to vapor, which is called evaporation. 液态水变为蒸汽,这就叫做蒸发。
4. 有时as也可用作关系 5. 在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不能用关在从句中做主语 (1) The boys who are playing football are from Class One. 在踢足球的男孩们是一班的. (2) Yesterday I helped an old man who lost his way. 昨天,我帮助了一个迷路的老人.whom指人 在定语从句中 my friend. 你刚刚见到的那个人就是我的朋友. 注意:关系代词whom在口语和非正式语体中常用who代替,可省略。
如果在从句中做宾语,就用whom或has an English book. 他就是那个有英语书的男人.whose通常指人也可指物 在定语从句中做定语,表所有。
(1) He has a friend whose father is a doctor. 他有一个朋友的父亲是医生. (2) I once lived in a house whose roof has fallen in.我曾经住在一座现在已经倒塌的房子中. whose指物时通常以以下结构来代替 (3) The 颜色是什么. 足球是大多数男孩都喜欢的游戏. (2) This is the pen (which) he bought yesterday. 这是他昨天刚买的钢笔.that指人时 相当于who或者whom;指物时,相当于which。
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表语或者宾语,做宾语时可省略。
(5) The number of the people that\\\/who come to visit the city each year rises one million. 每年来这座城市观光的游客数目上升了100万。
(6) Where is the man this morning? 今天早的定语从句when指时间 在定语从句中做时间状语也可做连接词用 (1) I been pulled down.why指原因 在定语从句中做原因状语 (1) Please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missed the plane. (2) I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 he lookswhen\\\/in which he was going to school he began to know what he wanted when he grew up.编辑本段介词和关系代词 1)介词后面的关系代词不能省略。
2)that前 Do you .作介词的宾语,且可以省略。
例如: (1) The school (that\\\/which) he once studied in is very famous.that\\\/which可以省略 = The school i which hied is very famous.which”不可省略 (2) Tomorrow I will bring here 用,如:look for, look after, take care of等 T This is the watch which\\\/that I am looking for. (T=正确) F This is the watch for which I am looking. (F=错误) 2. 若介词放在关系代词前,关系代词指人时用whom,不可用who或者that;指物时用which,不能用that;关系代词是所有格时用whose (1) The man with whom you talked is my friend. (T) The man famous. (5) I bought many books yesterday, three of which are written by Lu Xun.关系代词 关系代词(一般情况下)that 可用在从句做主语,谓动词的宾语,但是不能做介词的宾语。
which指物,在从句句中作主语; whom在从句中作宾语; where在从句中修语,先行词通常是the reason 有时why也可用for+which代替。
例:A doctor who looks after people's health. 主语 谓语 先行词 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判断介词和关系代词 方法一: 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完全取决于从句中的谓语动词。
不及物动词后面无宾语,就必须要求用关系副词或者是介词加关系代词;而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则要求用关系代词。
例如: This is the mountain village where I stayed last year. 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I worked together with you. 判断改错(注:先显示题,再显示答案,横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
) (错) This is the mountain village where I visited last year. (错) I will 为句子的状语表地点,既可用副词where,又因 in the museum词组,可用介词in + which 引导地点状语。
而此题中,介词on 用的不对,所以选A。
关系词的选择依据在从句中所做的成分,先行词在从句中做主、宾语时,选择关系代词 (who, whom, that, which, whose); 先行词在从句中做状语时,应选择关系副词 ( where 地点状语,when 时间状语,why 原因状语) 。
编辑本段先行词和关系词 1)Whoever spits in public will be punished here. (Whoever 可以用 anyone who 代替) 2)The parents will use what they have to send their son to technical school. (what 可以用all that代替) 但这两句句子已经不是定语从句了,是名词性从句。
因为定语从句一定要有先行词,而名词性从句没有。
将“Whoever”、“what”分别用“Anyone who”、“all that”代替后,才是定语从句,先行词分别是“Anyone”、“all”。
an invitation from her boss, ___came as a surprise. A. it B. that C. which D. he 答案C。
此为非限定性从句,不能用 that修饰,而用which.,it 和he 都使后句成为句子,两个独立的句子不能单以逗号连接。
况且选he句意不通。
2)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___ was more than we could expect. A. what B. which C. that D. it 答案B英语语法上行不通。
3)It rained hard yesterday, ____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o the park.. A. that B. which C. as D. it 答案B。
as 和which在引导非限宾语。
但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1)importance to me, as my own is.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有些名词可以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这些名词主要是那些表示人的身份、职业、状态的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名词之后,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不能用who \\\/ whom. 2. 动词短语先行成分。
这种动词短语既可是限定形式也可是非限定形式。
如果是动态动词短语,它们在从句中就一般有限定或非限定形式的替代动词do和as \\\/ which一起代替。
do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不能用其它动词代替。
3. 句子作先行成分。
这句子可以是整个主句也可以只是主句中的一个从句。
有时是连续几个句子,有时甚至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as\\\/which”特殊定语从句在句中的位置 由于先行成分的构成成分”特殊定语从句在句中的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形容词做先行成分时:形容质的which”特殊定语从句置于先行成分之后。
2. 动词词短语作先行成分时,“as \\\/ which”特殊定语从句置于先行成分之后。
但是,当从句中含有表示主观意志的插入成分时,“as”特殊 3. 句子作先行成分时:“as”特殊定语从句的位置较灵活,可以置于先行成分之前、之中或之后。
但如果先行成分是直接引语,“as”特殊定s”特殊定语从句与否定词的相对中则常用一些表示“合乎自然规律”、“众所周知”或“经常发生”等意义的词语,如natural, known to all, usual等。
3. 有无状语意要是方式状语意义),而“which”特殊定语从句则无状语意义。
“as”特殊定四、关系代词as与which一词。
如: Freddie, as might be expected, was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Which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不限,主动被动皆可,只是谓语动词为被动语态时助动词be省略。
2. as和which都可以在特殊定语从句中宾语。
3. as和 which在特殊从句中作补语。
如: We thought him a gentleman, as\\\/which he could never be. “as”特殊定语从句中可以主谓倒装,“which”从句中则不能主谓倒装。
如果先行成分不是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关系代词用which而不用as。
如: He talked like a native, which\\\/as he hardly was. 4. which在特殊从定法 (1)不用that的情况 (a) 在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
(错)The tree, which is four hundred years old, Is very famous here. (b) 介词后不能用。
We depend on the land from which we get our food. We depend on the land that\\\/which we get our food from. (2) 只能用that作为定语如 last,just修饰时,只用that。
(d) 先行词为序数词、数容词,又有物时。
(f) 先行词指物,在主句中作是the way或the reason时,that可作关系副词,也可省略 (h) 主句的主语是疑问词who \\\/which时,避免重复要用that. 举例: Is this the book that you borrowed in the library? 这是你在图书馆借Who that break the window should be punished. 谁打碎了窗户. All that is needed is a supply of oil. 所需的everything that he had stolen to the police. 那贼最终把偷的全部东西交给了警察。
that必用 1先行词是最高级或被最高级修饰 2是序数词或被序数词修饰 3不定代词指物 5被only;the every,no,one of等修饰 6主句有which;who;whom 7there be 句型中 8如果有两个从句,其中一个关系代词已用了which,另一个关系代词宜用that 9先行词在主句中作表语,或者关系代词本身作从句的表语是宜用that that在作宾语时可省 10.不是任何时刻关系词作主语宾语是能用that难点分析you.注意1:, the only,the same,the last ,any,little等修饰时(1) This is the very good dictionary that I want to buy,(2) After the fire in his house, the old car is the only thing that he owned.当先行词指人时,偶尔也可以用who(3) Wang Hua is the only person in our school who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5、当先行词前面有who, which等疑问代词时(1) Who is the man that is standing there?(2) Which is the T-shirt that fits me most?6、当先行词既有人,也有动物或者物体时Can you remember the scientist and his theory that we have learned?7.当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做表语The village is no longer the one that it used to be 10 years ago.8.当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as和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具 a developing country.(2) He is from the south, as we can see from his accent.(3) John, as you know, is a famous writer.(4) He has been to Paris more than several times, which I don’t believe.注意:当主句和从句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时,常用which。
(5) Tom was always late for school, which made his teacher angry.3、当先行词受such, the same修饰时,常用as(1) I have never heard such a story as he tells.(2) He is not such a fool as he looks.(3) This is the same book as I lost last week.注意:当先行词由the same修饰时,偶尔也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但是和由as所引导的定语从句意思不同(4) She wore the same dress that she wore at Mary’s wedding. 她穿着她注意:定语从句such…as …与结果状语从句such… that…的区别:as在所引导的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that在结果状语从句中不做成分 (6)He has such a good laptop as I want to buy. (7)He idea。
( but= who don’t ) (五) 区分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1、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它和先行词是修饰关系; 同位语从句说明先行词的具体内容,是补充说明的关系 (1) The planeis clear. 同位语从句 2、定语从句由关系代for advice. (3) The fact that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is known to all. (4) The fact is that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定语从句]介词+关系词 1)介词后面的关系副词不能省略。
2)that前不能有介词。
3)某些在从句中充当时间,地点或原因状语的介词+关系词结构可以同关系副词when 和where 互换。
例如: This is the house in which I lived two years ago. 这是我两年前住过的房子。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I lived two years ago. Do you remember the day on which you joined our club
还记得你加入我们俱乐部的那一天吗
Do you remember the day when you joined our club
关于雅思写作需要注意
1.注意把握时间 雅思写作要求考生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一篇至少150个单词的说明文或信件(20分钟)和一篇至少250个单词的议论文(40分钟)。
考生需合理安排时间。
小站教育建议大家先简后难,先做Task 1,并且Task 1尽量控制在20分钟内完成,然后再写Task 2。
所以考生在考前一定要多练多写,掌握时间。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也可以登录文都国际教育官网进行一对一的咨询。
2.注意把控字数 虽然雅思写作考试,对于作文字数没有上限要求,但有下限要求。
首先,同学们的注意字数不能过少,但同时也要注意字数不要过多。
据统计看来,大多数的高分小作文字数都在180左右,而大作文也在280左右。
就Task 1 而言,说明该考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多练习看图审题构思。
如果Task 2字数不够,说明同学们思路不开阔,论据无法扩展,考生需增加阅读量,多看和雅思写作话题相近的文章和精读雅思范文来掌握论据扩展方法。
3.注意格式及卷面整洁 首先同学们要明白,雅思大小作文是不需要题目。
雅思写作有两种格式:一是空行不空格式,即文章每段开头顶格写,段与段之间空一行;二是空格不空行,即除首段顶格外,文章每段开头空五个字符,段与段之间不空行。
事实证明,潦草的字迹和不整洁的卷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官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影响得分。
因此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保持卷面整洁。
4.注意时态 在雅思小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图标类的作文。
图表作文通常会给出特定的时间,同学们要根据此时间决定文章的时态。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种情况:过去时间用一般过去式,现在时间或没给出时间用一般现在式,预测用一般将来式。
议论文根据内容确定时态。
5.注意灵活运用机经及模板 雅思考试是一种非常系统、严格、专业的语言水平测试。
有着庞大的题库,有些题目也会重复出现,所以同学们可以通过了解以往考题,即机经充分把握写作题型、话题等,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背范文对提高同学们的语言水平有很大帮助,但大家要明确背范文的目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如观点、语言、结构等,而不是在考试时遇到相同题目全盘照搬。
一旦被考官发现,可想而知最后的得分就不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