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学习思想碰撞”的成语
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舌剑唇枪、巧舌如簧、口角生风一、针锋相对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 【解释】:针锋:针尖。
针尖对针尖。
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翻译】:那一切回答,如针尖对针尖,没有丝毫差别。
二、唇枪舌剑 [ chún qiāng shé jiàn ] 【解释】:舌如剑,唇象枪。
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出自】:金·丘处机《神光灿》:“不在唇枪舌剑,人前斗,惺惺广学多知。
”【翻译】:不在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跟人斗,多学习知识。
三、舌剑唇枪 [ shé jiàn chún qiāng ] 【解释】:舌如剑,唇象枪。
形容争辩激烈,言词锋利,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出自】:元·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见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宽安。
”【翻译】:靠着我唇枪舌剑平定江山,看到如今河清海晏,百姓宽安。
四、巧舌如簧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解释】: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翻译】: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脸皮真厚太无耻。
五、口角生风 [ kǒu jiǎo shēng fēng ] 【解释】:比喻说话流利,能说会道。
【出自】: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这样骂人的时候却是口角生风,不再有‘这个是’的打搅了。
”
谈恋爱需要思想碰撞么
需要。
爱情就是彼此智慧的碰撞。
起码要有话题可聊啊。
呵呵。
如何加强论坛现场专家之间的思想碰撞
如果想搞思想碰撞,那就得搞内容有争议或者能讨论的话题然后搞pk或者观点争锋每个话题双方人数3-5人来进行讨论
求关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后果
稍微长一点的论述
急求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
文化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渗透、中西价值观的碰撞、网络传播和英语全球化的影响。
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对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中西文化碰撞;机遇;挑战;民族文化复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56(2006)01-0012-03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内涵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西方文化依仗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强势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许多源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传入到发展中国家。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交流日趋频繁。
有着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交际者双方在语言习惯、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就产生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给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碰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1.语言层面的碰撞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文化的载体。
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表面上似乎意义相近,但其实际联想意义却相差很远。
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差异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和冲突。
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与成功,如\\\/开门红0、\\\/红双喜0;红色在汉语中还用来指革命和共产主义,如\\\/一颗红心0,英语中也用red(红色)指共产主义者,但有贬义。
红色(red)在英语中可以表达生气、愤怒的感情,如\\\/seered0指发怒、冒火;\\\/redflag0(红旗)在英国是表示危险的信号,这种说法反映了西方民族的心理,从红色联想到暴力、危险。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尊贵的颜色,是帝王衣服的颜色,即\\\/黄袍0。
收稿日期:2005-10-21作者简介:吴丽芳(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在汉语中,黄色可以来指低级庸俗、淫秽色情,如\\\/黄色书籍0、\\\/黄色电影0、\\\/扫黄0等。
但这些词语中的\\\/黄0并不等同于英语中的yellow(黄色),英语中的颜色词blue(蓝色)却可用来指上述几个汉语词语中的\\\/黄色0,如\\\/bluefilms0(黄色电影),\\\/bluejokes0(下流的笑话)。
在中国,一些迷信的人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认为碰上它要倒霉,\\\/夜猫子进宅0表示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aswiseasanowl0(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的谚语。
在中国古代,龙代表帝王,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吉祥,如\\\/望子成龙0\\\/龙腾虎跃0\\\/龙马精神0等。
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是邪恶的象征,在早期英语文学作品中有英雄与恶龙搏斗的故事,恶龙喷水吐火,给人类带来灾难。
可见,汉英语言中有许多表面意义相似的词语却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征。
2.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的价值体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价值观念的碰撞。
中国文化具有群体取向的价值观,提倡凡事以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要忽略或牺牲个人利益。
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卑己尊人0;做事时要求稳,行为举止要符合自身身份,严格遵循社会界定的规矩;在生活中要做到\\\/克己守道0、循规蹈矩、安于现状,不应锋芒毕露。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人追求自由,崇尚平等,重视个人权利,放任个性自由发展,讲求实现个人自我价值、自由进取。
做事时好动求变,标新立异。
1\\\/32006年3月吴丽芳 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的碰撞第1期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讲究\\\/面子0。
与人交往时注重人情面子。
人们有时为了面子可以委曲求全,口是心非,即使做错了事也不敢承认。
有时为了面子会\\\/打肿脸充胖子0。
与人交往讲求以和为贵,即使与人意见不一致,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也会避免正面冲突,倾向于用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个人利益、个人实惠比面子更重要,个人价值应通过内在途径获得,无需借助别人的评价来验证,所以人们不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当情面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不会为了顾及别人的情面而忍气吞声,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的利益。
他们做错事时敢于当面认错,不认为认错是没面子的事。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实际跨文化交际
以碰撞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
“你干什么
走路不看着点
”一个面露凶相的高个子男生拉着一个矮个子男生恶狠狠地说道。
他们周围地上撒满了试卷。
那个矮个子是我的朋友孙,他正抱着一堆试卷从楼上急匆匆地赶下来,没注意到楼梯口拐角外突然冒出一个人。
孙已“刹不住”,直接撞上他。
满手的试卷顿时漫天飞舞,那人手中正拿着一个篮球,准备去上体育课。
孙连忙对那个同学道歉,此时,有人认出来了,孙撞上的那个是出名的“闹事王”。
那“闹事王”丝毫不理会孙,也不帮孙整理一下地上的卷子。
把球银狠地往孙身上一砸,便骂开了。
孙也是个急性子,回敬了几句。
没想到那“闹事王”竟狠狠地推了孙一把,孙差点摔倒。
很快,他们由一次很平见凡的“碰撞”升级成了一次冲突。
结果不用说也知道,他们闹到老师那儿两败俱伤,孙的试卷没发成,眼眶上还被挨了一拳。
这次“碰撞”要是两人都小心些,是完全可能避免的,可何必要这样激动,既没有平息这件事,反而还将扩大化了。
后来,快到放学时,我手中提着美术工具好好地走在走廊上,突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沉重的跑步声。
我刚想回头,一阵风从我耳边袭过,只感觉肩上被沉重地拍了一下,手一松,袋子掉在地上,各种美术工具滚了一地。
那脚步声停了,我起身刚想发火,却发现那个“肇事者”不好意思地站在旁边,双手连连摆着:“对不起,对不起。
”他蹲下帮我一起收拾“残局”。
我肚中的雄雄烈火也顿时熄灭。
这场碰撞在他的道歉声中立刻消散。
其实,一开始碰撞的双方谁都没有错,平常同学间发生这些小摩擦算什么
但是此时一定要克制好自己,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万万不可将这无心的”碰撞“恶化成冲突,那样对双方都不好。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与别人发生其他的”碰撞“,当别人意见与你不合时,不可一味地否定别人,要好好思考,争取找出一个折中的方法。
甚至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些小”碰撞“,只要双方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局势,宽容一下对方,就不会酿成大祸。
以后,当别人与你发生碰撞时,你需要做的,只是冷静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笑着说声:“没关系。
”
比较《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试分析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何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
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
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
场面宏大,气势奔放。
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
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
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
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
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
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
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
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
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
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
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
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
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
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
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
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
”来否定虚化。
是啊
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
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
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 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
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
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
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
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
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
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
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
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
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
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重读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新旧党争中,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操守,以致一生境遇坎坷。
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
他在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所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重要作品。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
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在其中,整散结合的语言,设为主客的结构,情感浓挚的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
这三大文体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
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
在解说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而显示。
两赋的主客关系如下: 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
至于末尾部分的“须臾客去,余亦就睡”的意兴萧索正和前赋末尾形成鲜明对照。
第二,前赋的主客之间,思想的交流更深入,主客情感上的和谐并未成为思想交流的障碍,反而成了其交流的基础。
主客先后坦言对个人存在的不同感受和思考,在了解沟通之后主人才翻进一层,以带有禅意的哲思开导客人思想的淤塞。
当然,如果我们还记得苏轼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就会明白,客方的人生如梦、个人渺小思想其实也是苏子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
所以,主客问答的内容又分别代表了苏轼思想中对立互抑的两个侧面。
主之答客,不仅替客破闷,而且自通关节。
而在后赋中,主客的感情交流既停止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思想之间更形不成碰撞或互慰。
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主客除了在开头寻找酒菜以消良夜时兴趣相近略有问答外,在文章的其它部分特别是在苏子借景抒情的重要段落,主客之间并没有形成问答交流,以至于作者不得不借一只突兀的孤鹤意象来寄其情怀。
文章的末尾部分虽采用主客问答体,然此客非彼客,他是与“二客”风马牛不相及的梦中道士,也就是曾在前赋中与苏子甚相得的道士之魂。
而且他与主人之间的问答也是引而不发,他只以一句“赤壁之游乐乎”挑动苏子的心弦,使之发出袅袅的余音。
这不仅在文赋的结构上实属变体,即使仅从形象而言,也已不纯,它反映了后赋主客关系的松散性。
这是两赋主客关系的主要区别。
这种主客关系的紧密与松散之别,与情思起伏幅度的大小共同决定了两赋或以动荡见奇、或以平进示幽的不同结构。
而结构的差异则表明了作者在写作两赋时,松弛与紧张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
前赋结构在张弛有度、首尾圆合中表现出的完美性,是苏轼才情没有受到精神压抑的自由松弛心态的体现。
惟有在这样的心态中,创作才会出现不可重复的高潮,技巧才会融化到不见痕迹的境界,使思想与感情表达如那只滑翔在不辨水天、无尽空明之境的小舟,全然感觉不到局限羁绊,全然不见安排与勉强。
前赋的感情与思想表达之所以令人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舒畅自然,从而被视为文赋一体不可再现的杰作,关键就在于它是善思的苏轼在松弛自由的创作心态中完成的精神遨游。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自由飞动的境象,客之悲哀、主之宽解是自由宣发的内情,或歌或忧、或悲或笑,是自由无忌的生活态度。
它们都是从松弛的苏轼心中自由奔赴到他的笔下的。
然而自由的心态不易获得,它受到外境内情的各种制约。
缺乏境界相同而相得的朋友,缺乏令感觉滋润的美景,缺乏内在情怀的畅通无阻——或者说因为前缘、因为思考所必经,内在的情绪节奏刚好处在一个低点,都不能使创作完成于松弛自由的心态之中。
与自由松弛相对应的是紧张,全然的紧张根本不能使人创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部分的紧张则无碍。
后赋就完成在部分的紧张这一创作心态之下。
所以它的整体情思是含蓄的、内倾的,在结局处也没有打开,没有表现出前赋那样如波涛般起伏的情思节奏。
对文赋这种文体来说它不免属于异数。
这种紧张的心态不仅在内情上显现,也在它的外境上显现。
“断岸千尺”所喻示的自然的挤压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形成的瘦硬与紧张感,孤鹤横江、掠舟而过形成的意象突兀感,别借一道士以完成主客问答所造成的断裂感,将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所造成的着意感,以及明知是与道士梦中问答、醒后却要“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勉强感,都说明了作者作此赋时心态不够自然而处于某种紧张状态。
当然,比较紧张的心态虽造成了其情思表达的不够跌宕自如,且露出着意安排的痕迹,但它在审美经验上却别造一境,使散文具有了抒情诗意味深长的效果。
二、水与月——松弛自由的精神象喻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
水是七月长江之水,月乃八月中秋之月。
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状茫茫无际而雍容舒展,月色浓华可人而与水相照。
水若无际,月若无际。
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无碍的“空明”之中。
万千毛孔,俱为舒展;百端俗虑,一齐抛撇。
于是才引发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这是散文自《庄子》以后久违了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
冯“虚”即游于“空明”也,它将水月的色性融为一体,比谢庄的《月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能得水月相交之神髓。
因为谢庄借月写相思之情,月在天外;张若虚见水月兴人生之感,月在心外。
而苏轼则将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觉去揉合了——这才能找到“空明”一词来形容水月相融之境,和它给予人心的无比熨贴和自由感。
而“浩浩乎”、“飘飘乎”直陈襟怀恣畅之感,已是顺乎水月之美的导引,自然产生的了。
“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表明内心极度自由、不虑世情之境。
它们意味着,如此不见水月、只觉空明之境不仅是作者摆脱俗情的诱因,也是其精神臻于空明后外在的象喻。
由此空明见彼空明。
空明的境界是一种万虑都歇的无欲无机之境,而水月则是一种能滤洗人的烦忧、使人进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
平日兴趣落于人伦的孔子之见流水而感慨时间与存在,性格潇洒无羁的李白之因明月而人静起乡情,最能表明水月的这种精神导向性。
佛教禅宗认为它是一种思想的象喻。
“一月能映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释子借一月与千江之月的关系喻言自性(佛性)与他性(一切性)、有和无、变和常的辨证关系,在世界的差别之中更注重无差别的觉悟。
因此,水月之象也是佛徒参禅证道的入门处。
宋代禅思想深入人心,理学济以禅思,诗学济以禅喻,士大夫们大都将禅思作为思想的增容剂,苏轼也不例外。
在此空明静观之夜,苏子见水月而起幽情,在静观中超越得失人我的思想局限,由道入禅,合道与禅,仰观宇宙、俯察自身,反思自身与宇宙的本性,进入哲学本体思考之境。
他和释子一样,也借水月为喻,在仿佛永不消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水月中,感觉到永恒同样潜伏在自己的体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样,即使明知一切都在微小的时段中发生变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也因为自己具有与天地宇宙一致的“变中寓有不变”的本性而欣喜,为自身融入自然、获得自然性而满足。
思想在自由之境穿行而获得的这种禅思如佛光自照,令他在一瞬间释滤了长期以来囤积的压抑和苦闷,精神与肉体一起放松在这空明的禅境中。
沐浴着无尽的清风明月,主与客一起摆脱了,自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仿佛连梦也不来骚扰一下。
三、山与鹤——孤怀苦闷的情感对应 在《后赤壁赋》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
月色十分清朗,正可谓“月白风清”,因为这冬夜的月轮竟可照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令人在“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之后,仍觉得不能畅意,而发出“如此良夜何”的叹息;水势犹可放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然而此际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
那“断岸千尺”的险峻之山耸立在苏子面前,成为他感觉的中心,而月亮则高高地孤悬在空中,成了疏离的自然物。
水呢
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丰满无涯的风采,在“江流有声”中改变了前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境界。
它的的确确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来——“水落石出”。
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发作者的禅思妙想了。
而石头,那坚硬、峭立、永远也不能与人相融的石头瘦棱棱地突现在江边、岸上,与高耸的山体一起压迫着作者的视觉,它们的包围引发了他精神上的紧张。
难怪苏轼当此荒寒之境,要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意识到了他所曾忽略的变化的伟力。
水月诱发了苏轼的情绪,使他先因月色清美而生再游赤壁的兴致,又因逝水无情而对自然的变化不居产生惆怅之情。
但若是人情和谐,惆怅应可以淡化,情绪将再臻高潮。
无奈其时的客人已非前时,他们虽在消此良夜的兴趣上与苏子浅合,但对自然的情味却不如苏子浓厚。
他们与他之间,既没有同登山崖的兴致,又无思想的真正碰撞。
这样,由自然之变所兴的愁情就愈积愈重了,酿成了无可倾发的孤独苦闷。
而消退之水高远之月,也就不再是对应他当下情怀的中心意象。
壁立万仞的高山(与岸边累累的巨石)和突兀飞来的孤鹤,就成了新情怀的对应之象。
他那“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即登山而上直至“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驻顶回望的动作,既反映了其暂离人间的潜意识,又表明了他跃出苦闷包围的心态。
而他那种令“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的恣情长啸,更是以我御物即召唤主体能量以化解苦闷的象征。
然而高岸气寒,无伴寂寞,啸声也不足以舒解心中物不相融、人不相知的忧恐与悲哀。
当其下山之时,已是游兴都消,苦闷未解,处于跟前番游赤壁相对照的心情当中。
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杜甫就曾以终南山象征其忧愁之重——“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苏子的赤壁高岸也有相似的比喻效果。
鹤呢
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化育出的意象。
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鹤在苏轼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者的象征。
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鹤的意象尤其为他所钟爱。
此际在苏子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
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弃世而自举的,它可以慰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
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
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问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怀念故友之情。
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键面,苏子一孤鹤一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踏于世外的逸士隐者。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
一笔双绾,余味深长。
将苦闷与希望揉合在诗化境界中。
山(石)形与鹤象,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谐所生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对应了。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创作时间相隔不过三个月,写作时的语气还连接着,但作者创造的境界却处于对照中,思想情感也处于两般境地或者不如说处于矛盾之中。
何以会如此呢
关键在于“佛性”不敌“一切性”,前赋中永恒不变的“道”不足以回答现实中时时变化、处处差别的存在所包含的复杂“问题”。
苏轼在观念上的“打通”是抽象的,并不能使他面对千变万化的现象漠然无情。
观念永不能代替实感,抽象总是遗漏丰富的细节,而细节往往与情感相连。
这是每一个富有生活经验的伟大作家都不能回避的矛盾。
苏轼之观水逝而惆怅,知道永恒为虚言;对俗客而生悲,怀想世外之高人。
其理之通塞,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或明或暗,或空明或幽峭,正表明了其思想中那神秘的感情诱发者,也观坐在哲思与人生的裂缝中
关于融合的成语
【融合为一】:róng hé wéi yī,渗透整个物体,合为一个整体。
作谓语;指融为一体。
【情投意合】:qíng tóu yì hé,投:相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作谓语、定语;指投合。
【乳水交融】:rǔ shuǐ jiāo róng,融:融合。
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感情融洽。
【情孚意合】:qíng fú yì hé,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同“情投意合”。
作谓语、定语;指投合。
【情投契合】:qíng tóu qì hé,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同“情投意合”。
作谓语、定语;指投合。
【合而为一】:hé ér wéi yī,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作谓语;指两个或更多的事物合成一个。
【水乳交融】:shuǐ rǔ jiāo róng,交融:融合在一起。
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作谓语、定语、补语;指感情融洽。
【融汇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融汇:融合;贯通:透彻理解。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贯通融会】:guàn tōng róng huì,犹言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融洽无间】:róng qià wú jiàn,融合而没有隔阂抵触。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关系密切。
【意合情投】:yì hé qíng tóu,犹情投意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交往等。
【融为一体】:róng wéi yī tǐ,融合为整体。
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
【融会通浃】:róng huì tōng jiā,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融液贯通】:róng yè guàn tōng,犹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融释贯通】:róng shì guàn tōng,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贯穿融会】:guàn chuān róng huì,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同“贯通融会”。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融会贯通】:róng huì guàn tōng,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或思想。
【意境融彻】:yì jìng róng chè,指在文艺创作中所描画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内涵完全融合在一起。
【水乳之合】:shuǐ rǔ zhī hé,指水和奶汁融合为一体。
形容关系密切,意气投合。
【水乳之契】:shuǐ rǔ zhī qì,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淹会贯通】:yān huì guàn tōng,犹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指融会贯通。
【神会心融】:shén huì xīn róng,犹言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情景交融】:qíng jǐng jiāo róng,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学作品。
【浑然一体】:hún rán yī tǐ,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诗文、绘画等。
【狐绥鸨合】:hú suí bǎo hé,绥:独来独往,急于求偶的样子;鸨:比雁略大的一种鸟;合:融洽。
比喻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鸨合狐绥】:bǎo hé hú suí,合:融洽;绥:独来独往,急于求偶的样子;鸨:比雁略大的一种鸟。
比喻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关系。
【情投意洽】:qíng tóu yì qià,情感融洽,心意相通。
亦作情投意合。
指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作谓语、定语;指投合。
【横从穿贯】:héng cóng chuān guàn,指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先辨淄渑】:xiān biàn zī miǎn,淄、渑二水的味道不同,分开能辨别,合起来无法分辨。
泛指事物融合后难以分辨。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水乳不分】:shuǐ rǔ bù fēn,指水和奶汁融合为一体。
形容关系密切,意气投合。
【天人相应】:tiān rén xiāng yìng,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作宾语、定语;指人与自然融合。
【面北眉南】:miàn běi méi nán,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
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作宾语、定语;指关系不融洽。
【情投意和】:qíng tóu yì hé,投:契合。
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
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吹埙吹箎】:chuī xūn chuī chí,埙、箎:古时的两种乐器。
埙和箎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
用于赞美兄弟之间感情和睦融洽。
【恩爱夫妻】:ēn ài fū qī,恩爱:相亲相爱。
夫妻感情融洽,情投意合。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夫妻。
【方圆难周,异道不安】:fāng yuán nán zhōu,yì dào bù ān,周:调和,方和圆难于相互通融,政治道路不同的人不能和平相处。
也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玉烛调和】:yù zhú tiáo hé,指天地四时之气和合调顺。
也指夫妻感情融洽。
【相得甚欢】:xiāng dé shèn huān,得:投合。
形容双方相处融洽,非常快乐。
作谓语、定语;指人际交往。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分类目标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对合作学习的含义进行界定,指出合作学习应该体现如下几个特征:有合作学习小组;有始终坚持的学习目标;有足够长的合作时间;是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将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进行比较,指出两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双方的地位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教师角色不同,学生地位不同,教学目标不同。
强调合作学习应该突出学生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来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
侧重于从各科开展合作学习的共性方面,简要阐述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合作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在认识上和操作上存在的如下问题:认为有分组、有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形式主义;准备不周,要求不到位;盲目照搬,脱离实际;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到位;越俎代庖,压抑学生的主体性等等。
第三部分。
主要从各课程的共性方面对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1.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合作游戏、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强调分组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动态性。
3.合作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强调教材、教师、学生差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4.合作学习的互动策略。
在指出生生互动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同时,也说明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5.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
指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步骤。
6.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评价目的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还介绍了以下几种简单的评价方法: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第四部分。
以广西龙州中学高中二年级261班为研究对象,以“生活中的哲学”为合作学习的总课题,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各有一个子课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尝试。
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行反思:1.一切从实际出发。
2.合作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用程序公平来保证小组成员机会均等。
5.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教师素质之间的矛盾。
6.处理好集体教学、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者之间的时间分配。
7.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
8.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要适度。
9.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10.需要反思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