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总结的句子
关于总结的句子 解答 可以写句子: 人都是感性的,但是在工作中千万别带感情,除非是激情。
随着感情工作的人是没有智慧的,它会让你辛辛苦苦积累的形象在一瞬间毁灭。
谁能帮我总结下初中重要的诗句拜托了中考要用
初中语文书内古诗文重点句 1、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奥斯特洛夫斯基•原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陆游•南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南宋•《绝句》) 4、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唐代•《回乡偶书》)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唐代•《凉州词》) 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唐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范晔•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史学家•《乐羊子妻》)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蒲松龄•清代•《狼》) 1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杨朔•抒情散文《荔枝蜜》) 1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唐代•叙事诗《卖炭翁》) 1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唐代•《秋浦歌》) 1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唐代•《江南春绝句》) 1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宋朝•《惠崇<春江晚景>》) 1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唐代•《江南逢李龟年》) 1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唐代•《过故人庄》)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唐代•《出塞》) 1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唐代•《渭城曲》)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吴晗的《谈骨气》)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过零丁洋》) 2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语录体散文) 2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唐代•《赤壁》) 2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清代•《已亥杂诗》) 2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2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东晋•《饮酒》) 2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唐代•《泊秦淮》) 2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唐代•《使至塞上》) 3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31、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山使人愁。
(崔颢•唐代•《黄鹤楼》) 3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宋朝•《游山西村》) 3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北宋•《登飞来峰》) 3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唐代•《忆江南》) 35、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36、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唐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唐代•《望天门山》) 3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南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0、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唐代•《杜少府之任蜀州》) 4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唐代•《春夜喜雨》) 4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唐代•《渔歌子》) 4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元朝•曲《天净沙•秋思》) 4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唐代•《陋室铭》) 4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宋朝•《爱莲说》) 4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 4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唐代•《长恨歌》) 4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49、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50、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原苏联•散文诗《海燕》的结束语) 5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抒情诗•《有的人》) 5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明文《统筹方法》中引用过) 5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战国•《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5、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唐朝•《捕蛇者说》) 5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宋朝•《岳阳楼记》) 5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欧阳修•宋朝•《醉翁亭记》) 5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5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唐朝•叙事诗《石壕吏》) 60、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宋) 6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宋朝)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辛弃疾•宋朝) 6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左丘明•《曹刿论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 64、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天下苦秦久矣。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司马迁•东汉•《陈涉世家》•出自纪传体通史《史记》) 65、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6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唐朝•《马说》)
告诉我们,多亲身实践的重要性的诗句
1、体身实践重要性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行。
2、原文 冬夜读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4、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5、简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描写总结的诗句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
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