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四川眉山三苏祠的句子

形容四川眉山三苏祠的句子

时间:2016-10-08 01:25

填空: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的对联:一门

四川眉山三苏祠有这样的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中三词客是指( ) ( ) (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眉山三苏祠有什么好玩,眉山三苏祠哪里好玩

三苏祠三苏博物馆,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巷内。

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

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1997年,眉山重新设立地委、行署。

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为地级单列市。

6月,三苏祠被省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2001年7月,三苏博物馆上划市级管理,隶属于眉山市文体局。

2003年11月,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求四川眉山三苏祠内乾隆所题养气匾的题跋内容

Today,we'll visit a place of interest in Meishan which is called Three-Su Temple.Why it is called Three-Su Temple?Because in Song Dynasty ,the famous poetsSu Xun、Su che、Sushi lived here.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Three-SU Temple garden is according to the Three-SU culture, which requires a harmony of layout regards to regulation and nature。

眉山三苏祠距今有少年历史

三苏祠大门: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三苏祠”大殿有清人杨庆远题的一副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门两边是张鹏翮的题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方毅。

三苏祠,位于城西南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祀祠。

原为苏氏故宅,明初改建为祠,清代屡有重建和修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启贤堂碑亭等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郭绍虞。

八家唐宋: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骈散:骈体文和散文  谁吹孤鹤南飞笛;  人唱大江东去词。

  刘孟伉。

孤鹤南飞:苏轼《李委吹笛》诗“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

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 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张鹏翮题大殿。

四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一说指欧阳修及三苏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大殿。

江山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陈钟祥题大殿  地接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壮武西乡,一样大名垂千古;  文称苏海,叹父父子子,如蓬莱瀛洲方丈,三峰并峙是神仙。

  陈逢元题大殿  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名声弥宇宙;  难兄更难弟,象贤两弟,至今俎豆重乡邦。

  蔡宗健题大殿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扬不清,尘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杨庆远题大殿。

宦迹:做官所留下的踪迹。

天心:天意。

扬不清,尘不浊:意为任何的人为都不可改变  似此兄弟父子,萃于一门,哪许忌才归造物;  能以经济文章,传之千载,何妨讲学让儒家。

  樊榕题大殿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媲美韩欧,谨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陈国栋题大殿。

摅忠:竭尽忠诚,摅,抒发。

韩欧:唐代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披大箸:披,披览;大箸,大著,指苏轼的作品,箸通“著”。

铅椠:古人写字之具,铅指铅粉笔,椠指木质书板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澜。

  大殿。

谟:计谋、谋略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苍茫一片兰。

  臧克家题大殿  古木种何年,祠畔风来香柏叶;  先生呼不起,池头月上白莲花。

  陈钟祥题聊中隐斋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聊中隐斋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花荷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陈钟祥题远景楼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

  远景楼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  牟董贾扬班之巨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成文。

  远景楼。

谠论句:《宋史·苏轼传》:“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 董贾扬班:指汉代学者董仲舒、贾谊、扬雄、班固  静者所怀,相与无与;  贤哉真乐,自然而然。

  远景楼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每怀鹤观游踪,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豰行驱车西去,喜挹蟇颐秀气,忠义文章萃一门。

  马维骐题远景楼。

岭海间:指两粤之地,岭指五岭,海指南海。

鹤观:指苏轼晚年谪贬为宁远军(今广西容县)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县西)安置时在古白鹤观地基上所构白鹤峰新居。

画图笠屐:苏轼晚年从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当地父老结交为友,某日访友归途遇雨,他便就近向农民求借斗笠和木屐,有《东坡笠屐图》记之。

纱谷行:在眉山城内,三苏故居所在地。

蟇颐:山名,位于眉山城东,林峦特秀,为游览胜地  墨池烟润花间露;  茗鼎香浮竹外云。

  披风榭  书窗正对云洞启;  丛菊初傍幽篁载。

  木假山堂  瑞莲花作科名草;  木假山开文笔峰。

  陈钟祥题木假山堂  乡云在霄,挺此和淑;  高风冠世,集其清华。

  木假山堂  多情明月邀君共;  无主荷花到处开。

  瑞莲亭  傥仙魄归来,湖山亦觉故乡好;  与邦人偕乐,亭子何妨以雨名。

  陈钟祥题瑞莲亭  奈宋运衰何,倘竟能恢复壮猷,真成元佑匡时相;  非长公志也,不乃已出其余绪,犹是文章大作家。

  启贤亭

一门父子三词客下联

一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辙  文章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

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

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三苏祠在哪﹖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

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

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

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

”最为大雅。

    历史  宋代,三苏祠为三苏父子故居。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

  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田分二沟:其近宅者归苏祠,以赡僧”。

  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

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维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

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监考举子。

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

  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

此楼始建于南宋,因陆游登临此楼拜遗像并赋诗赞誉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此楼有前国防部长张爱萍1983年题匾。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进驻三苏祠,将其作为司令部。

在此期间,陈筹资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

至今,祠堂个别方墙等存有民国建筑风格的一些痕迹。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林森曾为“三苏公园”题匾。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四川省善后督办刘为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

七月,主席刘湘立“保护三苏祠布告碑”。

八月,委员长蒋中正签署的“保护三苏祠布告碑”又立于三苏祠。

蒋中正在碑文中赞:“(三苏祠)较之武乡遗庙、工部草堂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9年解放后,三苏祠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0年初,县文化馆成立,兼管三苏祠事务。

  1954年10月,文化馆向上级申报《眉山县文化馆培修三苏祠内部计划》,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批转“暂不培修”。

  1956年8月,眉山县成立了三苏公园修建委员会。

9月开始培修。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上级调赠、、省图书馆、省博物馆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苏祠。

国庆期间陈列正式对外展出,并接待首批原苏联专家。

  1979年,三苏纪念馆更名为眉山县三苏文物保管所。

  1980年7月,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在三苏祠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1984年,由四川省编制委员会、、四川省财政局批准,将眉山县三苏文管所更名为四川省眉山三苏博物馆。

  1997年,眉山重新设立地委、行署。

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成为地级市。

6月,三苏祠被省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

2001年7月,三苏博物馆上划市级管理,隶属于眉山市文体局。

2003年11月,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

  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

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

陈列手段采用了更为现代的手法,集多媒体、触摸屏、硅胶腊像、三维动画等场景。

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