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书是人朋友的句子

形容书是人朋友的句子

时间:2020-06-25 06:25

《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 的翻译

这是杯弓蛇影的典故原文全文: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

」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

玠曰:「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

」广曰:「因也。

」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

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

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 翻译版:曾经有一位乐广很亲近的客人,分别很久不再来,乐广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先前在您那里,承蒙您赐酒,正想喝酒,看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很厌恶它,喝了酒后就病了。

”在当时河南官府办公大厅墙上有兽角,上面用油漆画着蛇,乐广料想杯中的蛇就是兽角的影子。

他又把酒杯放在先前的地方,对客人说:“酒杯中又有什么东西,见到没有

”回答说:“见到的东西像先前一样。

”乐广于是告诉他杯中蛇影的原因,客人一下子疑心消除了,不久重病顿时好了。

卫玠还是个儿童时,曾经问乐广梦的成因,乐广说梦是心中所想。

卫玠说:“精神和形体都没有接触的事物却梦见了,难道这是心想吗

”乐广说:“这是凭借一定事物而心想。

”卫玠思考此事经过一个月也没想通,于是因为这个生了病。

乐广听到他生病的原因,让人驾车前去为他剖析做梦这件事,卫玠的病立即好了。

乐广感叹说:“这位贤人胸中应当一定没有什么重病

”有问题欢迎随时问我,祝好:)

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

原文 杯弓蛇   乐广字修铺,迁河南伊,尝②客③,久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

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

”答曰:“所见如初。

”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沈疴(20)顿愈。

  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

”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

”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

《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

《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古人指妻弟,即今“内弟”。

  (4)久阔:久别不见。

阔,阔别,离别。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

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

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

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

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犀牛角做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

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沈疴(chén kē):长久而严重的病。

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怎样造句

工作经历中的在以前工作单位的成绩

黄舒骏的一首老歌《未央歌》讲的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息 出版日期:1995年8月 出版公司:台湾 制 作: 十日谭音乐有限公司 黄舒骏专辑附注 他的词曲总是渲染某种魅力\\\/一种张狂的情绪 非得将人心弹得高涨\\\/达到欲罢不能的快感\\\/他的音乐成了生活的图腾 成了感情的希望与学习\\\/他是黄舒骏 一个极度自我的感情男人\\\/\\\/用尽所有爱的力量 爱得心慌意乱 爱得那么那么 自由\\\/请在黄舒骏的未央歌 一起寻找蔺燕梅和童孝贤 的希望与梦\\\/\\\/关于感情是非 想的是可不可以全身而退的机率\\\/他总不是吝惜把欲望写出来 写出自己 还有别人的心情\\\/用炽热的心 温烫每颗狂乱的灵魂专辑曲目 1、未央歌 2、不要只因为他亲吻了你 3、何德何能 4、马不停蹄的忧伤 5、单纯的孩子 6、雁渡寒潭 7、她以为她很美丽 8、不要变老 9、恋爱症候群编辑本段鹿桥简介是华裔作家鹿桥的著名小说,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台湾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立刻引起轰动,争相购阅,新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背景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代云南昆明西南联大为背景,描写了年轻学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

书中人物个性鲜活,情节感人,风格清新、活泼,情调自信乐观。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真挚情感,谱成了一个真、善、美的永恒篇章。

不以重大的题材,不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乐观的情调和亲和的哲理来感染读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艺术成就,也是它的鲜明特色。

台湾歌手黄舒骏曾以这部作品的故事题材写过同名歌曲。

描述人物 《未央歌》除主要四个主角外,还描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些人,或许有些许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西南联大的真实景况吗

王德威在一书中以王蓝的与《未央歌》对比,而中的西南联大竟是国共利用学生恶斗的场所。

与其说《未央歌》描绘了抗战时代的青年生活,毋宁说《未央歌》满足了人们对民初那个时代浪漫的文化想像。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

其他三部是:巴金的、沈从文的、无名氏的。

作者简介 鹿桥,原名吴讷孙,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译)。

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及耶鲁大学,195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史博士;此后在旧金山大学、耶鲁大学、执教。

2002年3月19日鹿桥病逝于波士顿,享年83岁。

鹿桥是一位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作家及学者,集学术理性与文学感性于一身;他不仅对中国艺术史卓有研究(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还著有《未央歌》等文学畅销作品。

鹿桥的笔名原为“鹿樵”,“鹿”字取名的灵感来自北京名媛、南开大学的校花——鹿笃桐。

至于“桥”字,“原本是选‘樵夫’的‘樵’,因为这个字比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桥’字了。

” “未央”一词又何意

鹿桥1998年去台湾时曾被读者追问。

他解释说,“未央”一词源于汉砖“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

主要人物 蔺燕梅,就读外语系,出生富有家庭却能平等待人,个性天真、单纯,擅长舞蹈、歌唱。

缺点是不太谦虚。

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愿》,在校园极具超人气。

童孝贤,就读生物系,诚恳活泼,很喜欢动物,总是能带给大家欢乐。

伍宝笙,就读生物系,温文尔雅,冷静、有脑筋,以姊姊的姿态守护蔺燕梅。

余孟勤,就读哲学系,正直刚毅,表现天行健的精神。

是众人中公认最适合蔺燕梅的人选。

除四大主角外,书中还描绘通达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荡的淩希慧,羸弱美丽的乔倩垠,刻苦向学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冯新衔,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随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聪敏佻躂的范宽怡,优渥自信的范宽湖,庸俗自卑的宋捷军,还有渊博的陆先生,旷达的金先生,幽然的顾先生和风趣的顾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监赵先生,以及社会上的众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构成一个战乱当头、异域相聚、患难与共的友爱世界。

人物原型 宛如乌托邦的《未央歌》,书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宝笙、蔺燕梅,到底有没有原型

一直是读者关心的问题。

作者鹿桥的侄女朴月说,事实上,《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

“小童”便是鹿桥自己 中学同学雷颖形容鹿桥“不失赤子之心,聪明而有智慧”、“永远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顾。

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宝笙,据说当年西南联大学生一看,马上能指认是鹿桥最敬爱的学姐祝宗岭。

朴月还曾亲自前往大陆拜访这位真实版伍宝笙。

“大宴”便是台湾前“经济部长”李达海。

严肃、博学的“大余”则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学长的化身,李学长后来在北大任教,但与祝宗岭并无往来。

至于“梦中情人”蔺燕梅是书中唯一全然虚构的主角,朴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桥“女朋友们的综合体”,性情、风华、才艺、故事情节则出自鹿桥的想像。

大事年表 1937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1月1日正式开学。

次年,鹿桥进入该校文学院外文系学习,并在此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 1942年,刚毕业的鹿桥开始了《未央歌》的创作; 1945年,《未央歌》创作完成,但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付梓无期;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经人生出版社帮助,由鹿桥自费出版,在海外华人界引起反响; 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 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 1998年,鹿桥回台湾短暂访问,轰动一时,万人空巷,“被索要签名者追到了机场” 2000年,多家电视台想把《未央歌》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被鹿桥婉拒; 2007年,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精彩片段1 奏 献给 最亲爱的父亲母亲 愿能把这些年来离家的生活 及校中的友爱,寄回家去。

在学生生活才结束了不久的时候,那种又像诗篇又像论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经渐渐地黯淡下来了。

虽然仍是生活在同一个学校里,只因为是做了先生、不再是学生的缘故,已无力挽住这行将退尽的梦潮了。

为了一向珍视那真的、曾经有过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创作的全留下来,不让他们一齐混进所谓分析过的生活经验里,而成了所谓锤炼过的思想。

又为了过去的生活是那么特殊;一面热心地憧憬着本国先哲的思想学术,一面又注射着西方的文化,饱享着自由的读书空气,起居弦诵于美丽的昆明及淳厚古朴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现在记载时所采用的形式也是一样特殊的。

这精神甚至已跳出了故事,体例之外而泛滥于用字,选词和造句之中。

看罢

为了记载那造形的印象,音响的节奏,和那些不成熟的思想生活,这叙述中是多么荒唐地把这些感觉托付给了词句了呵

以致弄成这么一种离奇的结构、腔调,甚至文法

最后为了懒,挑了个小说的外表,又在命题时莫名其妙地带了个“歌”字。

“懒”也是那时的一位好友,现在已失去了,是实在值得纪念的。

能够无所顾忌地,认真地懒是多么可骄傲呀

我们知道小说的外表往往只是一个为紫罗兰缠绕的花架子并不是花本身,又像是盛事物的器皿, 而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这里所说的故事很可以是毫无所指的。

不过这么一来话就绕弯了;盛事物的器皿,和紫罗兰花的木架,是可见的。

而事物本身,和那可爱的紫罗兰花却逃脱了我们的观察,这岂不是个大笑话吗

二十世纪的人是太忙了。

没有工夫去读谈思想的书。

可是却有空闲去读一本五六十万字的小说,再从那里淘炼出那一句半句带点哲学味儿的话来,岂不更是大笑话吗

鹿桥 1943年12月16日于重庆郊外山洞精彩片段2 缘起 在这大学里最大的一片青草坪中央有一个池塘。

几条小河在这里聚汇。

这些小河在雨季里是充满了急流的水的。

因之修整校园的人对他们也不敢轻侮,由着他们任性地在校园中纵横地流着。

小河们既是顺了水势而盘旋,小池塘的形状也便生得很不规则。

池塘中有个半岛。

半岛上生满了野玫瑰的多刺的枝条。

这些枝条守护了由半岛上去采撷的人必经之路,谁也不许通过。

即使仅仅想伸一下不该伸的手也必得到应议的处罚。

若是不妄想摧残呢,那么到池塘对岸去那里有一片清新的美景可看。

每年五月之初,这茂盛的花丛便早已长满了精致肥嫩的绿叶子,伸着每枝五小片的尖叶,镶着细细的浅红色的小刺,捧着朵朵艳丽的花。

花朵儿不大,手心里小的可摆下四朵,颜色不大红,只是水生生地。

塘水把看花人隔开一个最好的距离;也就是五六丈远罢,站在那里,看枝叶、花朵,都刚刚合适。

望望花丛上的雨季晴日时特别洁净的蓝天,或是俯视水中那种迷惘闪烁的花影子,都叫人当时忘了说赞美的话,走开后回想起来,才知这是不厌人的一种至乐。

这一丛亚热带气候育养之下的云南特产的野生玫瑰,因为被圈在校园里了,便分外地为年青的学生们眷爱着。

这些小朵朵的玫瑰

这围着半岛长上这么一圈儿的

每年花开的时候,不论晨晚,雨晴,总有些痴心的人旁若无人地对了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丽而虚幻的情事。

只要这些花儿不谢,他们的梦便有所寄托。

这些花与这些梦一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们所爱护的。

因此他们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

这习俗既经建立,便在学生们心里生了根。

一年年地过去到了今天,如果有一个学生为了一时冲动,向花伸手,不要说别人将如何责备他,他自己亦不单战栗、心跳,甚至不能站得安稳,马上失足落到水里去。

花开的日子不长,六月底,学校将举行大考时,在大家忙碌中便不为人察觉地那么静悄悄地,水面上就慢慢为落红铺满。

雨水涨了,小河们把花瓣带走,送到播了秧的水田里去,送到金汁河里去,送到盘龙江里去,也许还流到红河里去罢

她们就走得远远地,穿过那热带的峡谷,带着窒息的丛草的热味,流到远远的地方去了,再也看不见,再也看不见了

小池塘上又是一片澄清,池塘水上只剩了灰色枝叶的影子。

一片空虚就留在大家心头,直到明年花开的时候。

很少几个人是不信这丛野生的玫瑰是有一种灵性的。

他们相信每度花开必皆象征着一个最足为花神所垂顾的女孩子。

这女孩子的命运必是虽晦涩却详尽地为这一度花开所表露尽净。

每年花季初来时也必有些朕兆。

那些心中窃窃战栗着自信为是被显示的女孩子们,时时都不忘在水边仔细察看花开的情景,猜疑每一片风,每一丝雨的旨意。

那一瓣柔心就忍不住随了嫩枝条颤抖。

她们轻声盘算花开花谢的日子默查蜂蝶数目,各人有各人问卜的方法。

她们必每天为这丛花祝福为自己祈祷;求花开得长久,求一季没有风暴,求逃免粗心人作践,总之,求好景破例长留。

男孩子们呢

则在一边细细地寻觅。

他们自以为旁观者清,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一面找那真正为今年花朵所代表的人,一面嘲笑那些不为他们所看得上眼的。

在寻找时也多少找到了些梦也似的经验。

所以有时他们也暂且收住野马狂风似的心,为他胸中一泉春水默祷。

他们粗直的诗文里,倒也装得满满地热诚的句子。

这样的风俗与迷信是已生了根了。

当初有这么一段故事。

编辑本段评价陈平原 高唱着“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过八年抗战的西南联大师生,对那段历史普遍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落笔为文,难得有像《未央歌》那样充满激情与想像力的。

以抗战中僻居昆明的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为描写对象,借助四个“我”的成长历程,表现战争环境下仍然——或者说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对于作家鹿桥来说,目的是酝酿一种“氛围”,呈现一种“情调”。

作者再三强调,《未央歌》不是爱情传奇,着力渲染的是同学间“友情之可爱”;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一部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

就像小说第八章所说的那样:“学生们有意无意地在课室里,在游戏里,在团体生活里,在独自深思里慢慢长大。

慢慢被造就起来。

一棵小树苗总要在苗圃里先养一个时期的。

树苗们要经过风霜。

这风霜正如雨雪一样重要。

他们终久成为可以令人歇荫,令人放心的大木。

”作品影响 跟《围城》的随写随刊不同,《未央歌》完成十几年后,才分别于1959年和1967年在香港、台北两地刊行。

对于60—80年代生活在台湾的大学生来说,此书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与想像。

以下这段描述,虽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却得到很多过来人的证实:“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

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副众望。

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不穿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