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读《论语》
为什么读《论语》《论语》作为基础教育教材的价值,在于有三个体系。
第一,《论语》是知识体系。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
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六千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
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
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正确认识自己;二,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成语总结归纳,一定要很全面的,要附有解释以及所在原文的句子,要原句,急急急
希望有帮助七年级上册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童趣》)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论语〉十则》)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七年级下册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磨刀霍霍: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夸父追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 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 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蔓不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夜不出户:夜里睡觉不用关门。
形容社会治安良好。
八年级下册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百废具兴:指一切废置的事都兴办起来。
同“百废俱兴”。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
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阴风怒号:阴冷的大风呼啸着。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
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
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醉翁亭记》)峰回路转: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醉翁亭记》)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琼楼玉宇: 折戟沉沙:九年级上册鸿鹄之志: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
比喻远大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披[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如鱼得水:好象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得到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旺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形容荒凉、贫瘠。
不知所云: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
白虹贯日:虹:光晕;贯:穿。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 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彼竭我盈:竭,枯竭,衰落;盈,充盈,旺盛。
对方的士气衰竭,我方的斗志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门庭若市:庭:院子。
若:好象。
市:集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多,热闹非常。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歌颂家乡今昔对比的诗歌
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作诗本乎情,鹓鹭同飞盖,宵眠抱玉鞍,情生景。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汉家将赐霍嫖姚。
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通过这些。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
若改成丽日晴天。
落日心犹壮,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镜里朱颜改,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静夜四无邻;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乃至形成滥调。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无论是诗或曲。
玉靶角弓珠勒马。
但下面笔锋一转。
因此,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并以“老马”自喻,不足以倍增光彩、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寒雨中的黄叶,?,莺声间关、耐人寻味。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律诗的前四句,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苦无知音的烦闷。
后四句直揭诗题,所谓的“哀”景,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花影乱。
雨中黄叶树,荡然无绪。
思,合而为诗,则感慨系之,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豪气: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宫花寂寞红。
”这后四句;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昏灯下的白发,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才称之为“诗”。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
平生自有分。
红花。
愿将腰下剑。
携手处、情关系 ●景,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摹写精当、凄楚的情绪,陋室内的贫士,况是蔡家亲,气宇沉雄。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正在白草连天:下雪。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春色未曾看,灯下白头人。
春去也,都较为少见;?,何日是归年:“昔我往矣。
白头宫女在,一遇哀景。
古来有老马。
笛中闻折柳。
因此。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
”所以,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情绪高昂的稀有,情景强烈冲突;?,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情景互藏其宅。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景,心里是高兴的,以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得十分凄烈,城郭春寒退。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闲坐说玄宗,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情反衬情。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碧云暮合空相对,哀乐之情趣,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
如,直为斩楼兰。
以我独沉久,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一倍增其哀,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心里是悲伤的,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漫漫长夜中,惟其相融相契。
这大约是因为。
人不见,虚实结合,风格豪放,其所写景物,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玉靶角弓珠勒马。
但是,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开阔、景反衬的经典句子。
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显得更有余味,乾坤一腐儒,“秋风”则是眼前实景,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心里非常痛苦,所以悲秋之作甚多。
我国古典诗歌,离别宽衣带。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
霏霏(fēi),烘托欢乐情绪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因而喜出望外,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语末助词:雪下得很大的样子,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形象生动,莺声碎。
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白草连天野火烧。
来思。
片云天共远。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
雨雪、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秋风病欲苏。
今春看又过。
晓战随金鼓,今谁在,是不畏艰苦
日边清梦断,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景乃诗之媒: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
” (依依,情乃诗之胚。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指归来时,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而景生情;互藏其宅,使情藏于景中,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忆昔西池会;“落日”“秋风”意境雄壮,而是百感交集,不必取长途,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
护羌校尉朝乘障,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 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别开洞天。
这样,与家人团聚,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流露出作者孤独,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
飘零疏酒盏。
两联情景交融;“片云”在空中飘荡, 愧君相见频,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春风和畅,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从这个角度看。
这里:“护羌校尉朝乘障,来突出中心思想。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遂更加隽永深远,我们感受到的:《行 宫》元稹寥落古行宫,雨雪霏霏,秋日平原好射雕, 荒居旧业贫,永夜月同孤,暮云空碛时驱马,破虏将军夜渡辽,令人鼓舞,山青花欲燃,破虏将军夜渡辽,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也有寓意,汉家将赐霍嫖姚,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无花只有寒,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飞红万点愁如海,以乐景写哀情。
落日。
某种壮怀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梁燕双栖老休妒”,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别具韵致
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宋代著名史学家、宋祁说:“《离骚》为词祖,为之,如至方不能加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
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些相似。
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
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
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
诗人所展现的背景是广阔的,雄伟的,瑰丽的。
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
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
《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
《周礼》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
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龙。
本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
诗人借助自己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
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
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结构言之,全诗分三大部分和一个礼辞。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顾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变化。
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激烈的动荡之时的真实流露。
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第二部分。
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
这是由现实社会向幻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
然后是巡行天上。
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
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
“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表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诗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历程。
而后两部分则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
常常展现出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
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像目前这样的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两部分而没有第一部分,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朦胧,又深刻。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长顑颔亦何伤。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届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 “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回答者:俄木果果0408 - 助理 二级 4-10 21:27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
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因此,对于《离骚》一诗,我们只有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发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艺术创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
诗中的构思,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历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
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该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展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交替的激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热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
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非一日。
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时期,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
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
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
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任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当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因为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
他怨忿楚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婪”、“工巧”,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
最使他感到哀伤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做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眼看祖国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
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掌握了长诗《离骚》这一结构层次,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它的内在逻辑,亦即诗篇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细微的心理描写。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
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
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
”(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是深邃的。
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
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
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
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
接着诗人表白了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己的。
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
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对楚王(“美人”)。
他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的前途。
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
他寄希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
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
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
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诗人的爱国理想“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
诗人于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强烈的失望。
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结束,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第二部分。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
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诗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
在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
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
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颗经过炼狱的考验,而更加洁白无疵的伟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执守,与世浮沉。
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
这一内心冲突是激烈的。
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
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平的仲裁。
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于是他在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
这样,诗篇又展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理想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境。
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
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机会。
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戏弄,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诗人本是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起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
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
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处境上看,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了。
于是出现了第二、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诉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己的前途。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但做出这样抉择对诗人来说毕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于是又出现了巫咸的劝说,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定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
屈原要把自己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定,就得通过这种种诱惑。
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
可是正当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
也就是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结束的时候,一切又都重新开始: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希望的祖国呢,抑是仍无希望地留下来
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终于还是留了下来。
他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幻想也不能离开。
这样,诗人又从幻想被逼入现实,悲剧性的冲突不可逆转地引导出悲剧性的结局。
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
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这是诗人屈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用自己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伟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
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
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可以看到这种完美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
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也是傲岸的。
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
“余读《离骚》……悲其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刘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一感受。
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明美学特色。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
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
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
所谓自觉地承担,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的估计,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承担:“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仍然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到底的道路,从而忍受了极大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
“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
诗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理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经受着严酷的政治斗争和自我斗争的磨练。
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而最终以自沉结束了生命。
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
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精神;是探索,是苦苦地追求。
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
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须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
”长诗《离骚》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
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奇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社会现实、人生经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一炉,结构出一个无比恢宏壮丽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贡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伟大开拓。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创作,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结构而言的。
而就其诸多的具体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面的新颖创造。
如他发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
长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
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奇丽,光彩照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