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什么意思
“昔我往矣,杨柳。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源诗经·小采薇·六章》的前半截。
后半截是:“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章译成白话:昔日出征之时,杨柳飘拂依依。
而今归来之日,雨雪漫野纷飞。
道路崎岖漫长,腹中又渴又饥。
我的心何等哀伤,谁能了解我的深悲。
纵观《采薇》全诗,用倒叙手法写起。
前三章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地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喻示着时间的变化,刻划出边地将士以野菜充饥的艰苦。
四、五两章承上而来,转写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
第六章结束了对军旅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反映出边塞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同狁作战的回顾及其哀怨;是因在战场上盼归不能归而终于得归的心境。
将士们在归途中受物色感发,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所产生。
本来,诗中主人公因盼归而不得归,故生无穷哀怨;如今愿望已经实现,应该欢喜才是,为什么还忧思绵绵呢
仔细分析可知,这忧思首先来自对往事回忆所引起的心理刺激。
试想,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一幕幕艰辛的往事浮现在眼前,梗塞于胸中,欲罢难休,欲吐不能,他怎么能不悲感交集,叹谓无穷
这忧思也来自归途的种种险阻和匮乏。
你看,空中雨雪横飞,则遍地泥泞是无疑了。
而他所穿衣服大概还是单装(因与家人断了联系),随身所带干粮也必定极少(因在边塞时即已食不饱腹、采薇度日)。
在这种情况之下,头顶雨雪,脚踩泥泞,身受严寒,腹忍饥渴,他又怎能不发出悲叹呢
当然,主人公的忧思还可能包含着对家人的担忧。
一别数年,音讯阻隔,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他自然会发出“近乡情更怯”的恐惧心理。
然而,与上述原因相比,引起他忧思的最直接根源却在于景物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所导致的更深层的心理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短短四句诗,不假雕琢,平平道来,却充满着强大的情感力量,令人读后,不禁默然神伤。
这里,同是一个“我”,但有“昔”与“今”之分;同是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之别;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在一“往”一“来”中变化、生成的。
这是时间的往来,是生命的往来,也是欢乐和痛苦的往来。
刘勰有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文心雕龙·物色》)在人与自然之间,本就存在着一种相互感发的关系,何况主人公面对的是眼前这样一片惨淡景色
更何况主人公在面对这景色时又偏偏想起了昔日寻“杨柳依依”的景象
今“来”和昔“往”,痛苦和欢乐,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愈发加深了人物内心的痛苦程度,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斋诗话》卷上),指的正是这种情况。
这四句千古传诵,并视为三百篇中最佳之句,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经》中所有的描写爱情的句子
这应该是首闺阁诗吧,这种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啦呵呵春来花不语呢,听过“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吧应该,春天和花扯在一起一般就是形容春光易逝,青春不常驻的伤感,只是一种起兴的用法,就像诗经中经常所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了引起接下来的句子的作用是一样的。
然后也可以理解为春天来了 ,我心情不好,但是花儿也不和我讲话,我很孤单寂寞balabala^……“执手邂君颜”这句我表示很纠结,执手从字面意思是牵着手,而邂的意思就是遇到了,那么君颜意思就是碰见你了,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说的话就是牵着手碰见你,那么牵着的是谁的手?我表示压力很大……然后我想了想把他往好了想呢就是邂君颜,然后执手,就是在这个伤感的春天遇到你,和你牵手一生啦哈哈,是不是我太乐观了,从前一句的悲伤忽然阳光明媚了,(*^__^*) 嘻嘻……,柳暗花明啊总之中国诗词博大精深,我感觉这应该是某位诗词爱好者的个人之作,大概的意思就是感情的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一种美好的希冀,如果可以在我寂寞没人做伴的时候遇见一个可以牵手一生的人,即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就事件美妙无比的是情侣呵呵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满意,纯属个人之见
《诗经·采薇》的全文解释
采薇采薇,薇亦作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猃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猃(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
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芽已破土钻。
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已经过大半。
没有家也没有室,只因玁狁来侵犯。
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忧思多深沉。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如饥渴实难忍。
驻守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问。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啊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那是什么花盛开
棠棣烂熳一丛丛。
高大马车又谁乘
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御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
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奕奕。
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象牙箙鱼皮。
每天岂能不警戒
玁狁侵扰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古诗常用词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
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
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