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诗经里形容困乏的句子

诗经里形容困乏的句子

时间:2014-07-13 10:31

把思念深埋在心里一个人独自承受痛苦有那些成语

爱贤念旧 念念。

爱慕贤者,怀旧 出处:宋·陈亮《与师侍郎》:“侍此讲之熟矣。

爱贤念旧之心,不自知其为谮也。

” 僾见忾闻 僾:仿佛,隐约;忾:叹息。

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

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 白云孤飞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白云亲舍 亲:指父母;舍:居住。

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

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

早晚都想念。

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 春树暮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睹物思人 睹:看;思:思念。

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出处: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翻肠搅肚 形容内心极度思念或感到非常不安。

出处:杨朔《雪花飘飘》:“不过也怪,自从部队逼近下花园,百岁忽然翻肠搅肚的想念起爹爹来了。

” 分心挂腹 形容十分挂念。

出处:《宋书·王僧达传》:“山川险阻,吉凶路塞……分心挂腹,实亦私苦。

” 风木之思 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出处: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 风情月思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

亦作“风情月意”。

出处:明·高濂《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

慢写出风情月思,画堂前侑酒承欢。

”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延宾》:“记当年与那人初见,只指望邮亭一夜姻缘,谁想他风情月思深留恋,安甜静,乐幽闲。

” 蜂迷蝶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

” 蜂识莺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同“蜂迷蝶猜”。

出处: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 凤愁鸾怨 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出处:明·王玉峰《梦香记·饯别》:“无奈分离一旦,你功名傥万全,也思恩爱有三年。

苦只为鹗荐鹏骞,博得凤愁鸾怨。

” 甘心首疾 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

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

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出处:《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挂肚牵肠 极言牵挂,挂念。

出处:《白雪遗音·岭儿调·从别后》:“从别后……心儿里挂肚牵肠,废寝忘食。

” 挂肚牵心 牵:牵挂。

形容忧虑不安的心情。

归正守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寒泉之思 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出处:《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 鹤唳华亭 表现思念、怀旧之意。

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

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 红豆相思 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出处: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回文织锦 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出处: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

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

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 魂驰梦想 形容思念万分。

魂劳梦断 形容日夜思念,精神困乏。

魂牵梦萦 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 兼葭秋水 比喻思慕的人。

兼,同“蒹”。

蒹葭伊人 蒹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个人。

指一心寻求思恋而不曾会面的人。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蒹葭之思 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

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剪烛西窗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焦心劳思 形容人非常操心、担忧。

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 眷眷之心 眷眷:爱恋。

依恋不舍之心。

出处:《汉书·文帝纪下》:“既定汉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岂有异哉。

” 刻骨铭心 铭刻在心灵深处。

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刻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乐不思蜀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

’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离情别绪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出处:宋·欧阳修《梁州令》:“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

” 恋恋不舍 恋恋:爱慕,留恋。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

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出处:《史记·范睢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间,故释公。

”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卷六:“(蔡)元度送之郊外,促膝剧谈,恋恋不能舍。

” 恋恋难舍 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

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同“恋恋不舍”。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五回:“子牙恋恋难舍,有两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

你虽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

’” 恋栈不去 栈:养牲畜的棚子或栅栏。

恋栈:牲畜留恋自己的圈、棚。

形容人贪恋官位,不想离去。

出处:《晋书·宣帝纪》:“驽马恋栈豆。

” 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人君之宴乐有常,未闻流连忘反。

” 流连忘返 流连:留恋不止。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

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 流溺忘反 犹言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留连不舍 依恋着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同“留恋不舍”。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杨大郎见他爱这粉头,留连不舍。

” 留恋不舍 依恋着不愿去。

形容依依惜别的情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

今幸得相遇

’” 履信思顺 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眠思梦想 睡梦中也在想念。

形容思念之甚。

出处:《醒世悟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且说那禁子贪爱玉英容貌,眠思梦想,要去奸他。

” 铭心刻骨 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出处: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铭心镂骨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 暮想朝思 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暮云春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 念兹在兹 念:思念;兹:此,这个。

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出处:《尚书·大禹漠》:“帝念哉

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 牵肠割肚 ①形容非常想念。

②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

出处:元·白朴《小石调·恼煞人》曲:“为忆小卿,牵肠割肚,凄惶悄然无底末。

” 牵肠挂肚 牵:拉。

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 牵肠萦心 犹牵肠挂肚。

出处:叶圣陶《线下·一个青年》接信后竟置之不答,那种牵肠萦心的期待不将把血管都绞破么

” 切切在心 切切:形容情意恳切真挚。

牢牢地记在心里。

形容殷切的思念。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爷知觉,施恻隐之心,释放我等,又赐诸弟兄财物,至今感佩不忘。

小人切切在心,报恩无地。

” 秋水伊人 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拳拳在念 拳拳:恳切。

在念:在思念之中。

形容老是牵挂着。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路以来,与兄弟张镐,数载不能相会,未知进取功名也流落四方,老夫常切切之心,拳拳在念。

” 入骨相思 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食不下咽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

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室迩人遐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迩人远”。

室迩人遥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同“室迩人远”。

室迩人远 室:房屋;迩:近。

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

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出处:《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首丘之情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不忘本。

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涕零如雨 涕零:流泪。

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

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 天末凉风 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

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

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望云之情 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

云移乃得去。

” 畏威怀德 怀:思念。

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出处:《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 闻声相思 声:名声。

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出处:《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西窗剪烛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悬肠挂肚 形容挂念之深切。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只为父亲这一事,悬肠挂肚,坐卧不安。

” 眼穿肠断 眼穿:望眼欲穿。

眼欲望穿,肠欲盼断。

形容盼望、相思之极。

出处:宋·柳永《安公子》词:“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 杨柳依依 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

依依:轻柔的样子。

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

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一见倾心 倾心:爱慕。

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

” 一日三秋 三秋:三个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

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一日三岁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一日三月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依依惜别 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出处:宋·陆游《舟中对月》:“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 驿寄梅花 请邮差寄送梅花。

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出处:三国·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卿寄一枝春。

” 驿路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出处: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

” 驿使梅花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 意惹情牵 惹:引起。

牵:牵挂。

引起情感上的缠绵牵挂。

引日成岁 捱过一天像度过一年。

形容思念的深切。

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出处:《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 忧心悄悄 忧虑不安的样子。

忧心如焚 如焚:象火烧一样。

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

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出处:《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焚,不敢戏谈。

” 月明千里 月光普照大地。

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出处: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越鸟南栖 从南方飞来的鸟,筑巢时一定在南边的树枝上。

比喻难忘故乡情。

出处:南朝·梁·萧统《古诗十九首》:“葫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辗转反侧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

翻来复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昼思夜想 昼:白天。

日月想念。

形容思念极深。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回:“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 坐卧不宁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

常形容心绪烦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各事冗杂,亦难尽述,因此忙的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

” 坐卧针毡 犹言如坐针毡。

形容很不安宁。

出处:明·陈与郊《义犬》第四出:“狄灵庆得命回家,十分侥幸,只是心魂恍惚,坐卧针毡。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

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形容对过去怀念的成语

出自《小雅·北山》“溥天之下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溥:(pǔ普)通“普”。

《礼记·中庸》:“溥溥如天。

”《汉书·王莽传下》:“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

”《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

”这里用为普遍之意。

率:《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

”《史记·孔子世家》:“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盐铁论·疾贪》:“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将率不亲,士卒不使。

”这里用为领导、统帅之意。

滨:通“濒”。

动词。

《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列子·说符》:“有人滨河而居,习于水。

”《史记》:“而邹、鲁滨洙、泗。

”《后汉书·袁安传》:“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人,议者欲置之滨塞。

”这里用为靠近、临近之意。

意思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统率土地来靠近,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

大夫做事虽不均,我独去从事那贤人。

原文注释和翻译陟1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2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3盬4,忧我父母。

溥5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6土之滨7,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8彭彭9,王事傍傍10。

嘉我未老,鲜11我方12将13。

旅14力方刚15,经营四方。

或燕燕16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17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18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19掌。

或湛20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注释】1.陟:(zhi至)《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诗·小雅·车舝》:“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诗·大雅·皇矣》:“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

”《尔雅》:“陟,升也。

”《虞书》:“汝陟帝位。

”《说文》:“陟,登也。

”这里用为登高之意。

2.偕:《诗·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诗·魏风·陟岵》:“夙夜必偕。

”《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诗·小雅·宾之初筵》:“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左传·庄公七年》:“与雨偕也。

”《孟子·公孙丑上》:“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说文》:“偕,俱也。

”这里用为共同在一起之意。

3.靡:《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诗·小雅·皇皇者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诗·大雅·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尔雅》:“靡,无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这里用为没有之意。

4.盬:(gu古)通“苦”。

《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

”《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诗·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诗·小雅·杕杜》:“王事靡盬,继嗣我日。

”这里用为止息之意。

5.溥:(pǔ普)通“普”。

《礼记·中庸》:“溥溥如天。

”《汉书·王莽传下》:“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

”《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

”这里用为普遍之意。

6.率:《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荀子·富国》:“将率不能,则兵弱。

”《史记·孔子世家》:“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盐铁论·疾贪》:“贪鄙在率不在下,教训在政不在民也。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将率不亲,士卒不使。

”这里用为领导、统帅之意。

7.滨:通“濒”。

动词。

《国语·齐语》:“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列子·说符》:“有人滨河而居,习于水。

”《史记》:“而邹、鲁滨洙、泗。

”《后汉书·袁安传》:“至乎章和之初,降者十余万人,议者欲置之滨塞。

”这里用为靠近、临近之意。

8.牡:《诗·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

”《诗·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

”《诗·秦风·驷驖》:“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诗·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迤迟。

”《诗·鲁颂·駉》:“駉駉牡马。

”《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仪礼·丧服传》:“牡麻者,枲麻也。

”《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

”《汉书·五行志》:“阳奇为牡。

”《说文》:“牡,畜父也。

”这里用为雄性的鸟兽,在生殖过程中起授精作用从而生育下一代的生物之意。

9.彭:盛大貌。

《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诗·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诗·小雅·出车》:“出车彭彭,旗旐央央。

”《诗·小雅·北山》朱骏声曰:“《诗》‘四牡彭彭’、‘出车彭彭’、‘行人彭彭’、‘驷路彭彭’,皆言车马威仪之盛。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这里用为盛多之意。

10.傍:(bàng棒)同“旁”。

《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

”《广韵·唐韵》:“傍,亦作旁。

”这里用为广博、普遍之意。

11.鲜:通“献”。

《诗·小雅·车舝》:“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礼记·月令》:“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鲜,假借为献。

”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12.方:通“仿”。

《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诗·小雅·十日之交》:“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论语·宪问》:“子贡方人。

”《孟子·梁惠王下》:“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商君书·算地》:“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

”这里用为模拟、仿效之意。

13.将:《诗·卫风·将仲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郑风·大叔于田》:“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诗·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这里用为愿、请求之意。

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14.旅:《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这里用为俱、一同之意。

15.刚:《书·皋谟》:“刚而塞。

”《老子》:“柔弱胜刚强。

”《论语·公冶长》:“枨也欲,焉得刚

”《广韵》:“刚,强也。

”这里用为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之意。

16.燕:《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

”《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

”《老子·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礼记·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

”《汉书·蔡仪传》:“愿赐清闲之燕,得尽精思於前。

”颜师古注:“燕,安息也。

”《集韵·铣韵》:“宴,《尔雅》:‘宴,宴居,息也。

’或作燕。

”《字汇·火部》:“燕,宴也。

”这里用为安闲休息之意。

17.己:(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郑玄笺:“已,止。

”《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

”《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

”《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

”《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

已乎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广韵·止韵》:“已,止也。

”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8.劬:(qu渠)《诗·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

”《集韵·虞韵》:“劬,劳也。

”这里用为辛劳之意。

19.鞅:(yāng央)《晋书·李嵩传》:“野逸无所就鞅。

”唐白居易《香炉峰》:“纷纷何屑屑,未能脱尘鞅。

”这里用为羁绊之意。

形容事务繁忙的样子。

20.湛:《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诗·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

”《老子·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淮南子·览冥》:“故东风至而酒湛溢。

”这里用为盈满、饱满之意。

【译文】登上高高的北山,言说那采杞之事。

聚在一起的读书人,从早到晚都做事。

王爷的差事没停息,想我父母心忧虑。

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统率土地来靠近,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

大夫做事虽不均,我独去从事那贤人。

四马拉车多盛大,君王之事很广博。

嘉奖我年龄尚未老,呈献仿效我请求。

一同出力效刚强,经营管理国四方。

或者安闲居家息,或者事国尽全力。

或者休息卧床上,或者奔走不停忙。

或不知叫谁来号令,或不知让谁来辛劳。

或一再推迟来等待,或王事羁绊太繁忙。

或精神饱满来饮酒,或害怕小心又犯错。

或出入是非议论中,或什么事情都不做。

【说明】这是一首在家族内部小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通过他的咏唱,描述了他在君王身边工作的情况。

第一段是带有歉意地述说他们工作很忙,可他还是挂念着父母亲的。

第二段则是说明只有从事王事,虽然朝廷里有不均之人,但我跟的是贤人。

第三段是形容王国盛大,而我得到了重任。

后三段则是描述了他工作中的各种情况,这些情形,我们现代人也在经历中,一会儿很闲,一会儿又很忙,一段时间连觉也没得睡,一段时间又天天很休闲。

一会儿大家伙团结一致,饮酒作乐,一会儿又身处各种是非风议中,互相倾轧排挤。

歌者在终于有一天回家后,向家里人诉说出他工作中的各种情形,心情想必也就放松了很多吧

形容思念一个人成语?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 大风从南吹来, 吹彼棘心。

吹乱棘薪枝条。

 棘心夭夭, 棘薪枝条倾屈, 母氏劬劳。

母亲受尽操劳。

 凯风自南, 大风从南吹来, 吹彼棘薪。

吹乱棘薪枝条。

 母氏甚善, 母亲明智善良, 我无令人。

无奈子女不好。

 爰有寒泉

何处海泉清冽

 在浚之下。

它在浚邑之下。

 有子七人, 虽有儿子七人, 母氏劳苦。

母亲劳苦困乏。

 睍睆黄鸟, 黄雀关关鸣叫, 载好其音。

它的歌声美妙。

 有子七人, 虽有儿子七人, 莫慰母心。

难以慰悦母心。

诗经当中 区分大小雅的标准是什么

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文献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一般认为是西周中期与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中的诗歌,多是贵族所写作,反映贵族的生活。

较低层的是士身分的人;这里的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而是低于大夫的一种身分,可以说是低层的官吏,即统治阶级中偏下层的人。

贵族自然写颂体的诗,或者说,颂体的诗本来就应是贵族所写的。

这里要说说大雅中三篇非常有名的史诗性质的诗篇:《生民》《公刘》和《绵》。

《生民》是叙述周人传说中的始祖后稷的事迹的。

诗中说,后稷的母亲足踩了天帝的巨大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在婴儿时期,就得到各种鸟兽的保护。

长大之后,后稷开始种各种庄稼,于是周人开始有了农业生产。

《公刘》和《绵》两篇,分别叙述后来公刘和古公亶父这两位不同时期的周族的首领,先后带领周族的民众,寻找新的居住地,开垦荒地,划分疆界,发展农业生产;并构筑房屋,建立部落的中心机构。

总之,三篇诗都是周人的创业史。

读这种辟草莱,划阡陌,修沟渠,建房舍的艰苦创业的历史,人心感到亲切,人心为之鼓舞;或者说,至少绝对不会让人心中有丝毫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

此外,大雅小雅中都还有些写胜利的征伐的诗。

这些诗,虽然中间也有一些周人的首领以德化人的语句,但人读这些诗,对战争总是难于形成一种纯净的温馨和谐的感觉。

两三千年的历史书中,一直宣传周文王周武王无比伟大的德行,似乎武王伐纣,绝对是正义讨伐邪恶,战争的进行如同摧枯拉朽,商纣的民众全是箪食壶浆,欢迎武王。

但也有的古书上说武王伐纣的战争极其残酷,以致“血流漂杵”。

周王朝的统治,后来虽然逐渐衰落,但终究其存在一直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于是,周王朝,尤其是周文武、周公在道德正义上的崇高形象便被他们自己的反复宣传而逐渐固化为绝对的真理。

先秦时代的以及后秦时代的儒家们又千遍万遍的宣扬,西周的政治以至成了文明、正义、道德、真理的代名词。

我的意思,对这些理应保留那么一点适度的怀疑。

至少,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信赖,在人们的心中不可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阻拦武王伐纣的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就曾有过“以暴易暴”的批评与伤叹。

中国的古籍中尚能留下这样的声音,实在可算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反思能力的可贵的证明。

官方编撰的历史从来不是完全可靠的。

对自己开国时胜利的战争史的不厌其烦的宣传,其真正的积极意义一定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

周人以武力灭掉了商,但还是懂得单纯宣传武力的不妥,于是努力宣传自己是因为有德,才得了天下,天命才转到了他们的身上。

后世因自己的武功而宣扬自己的合法性的人,更应慎之。

大小雅中一些诗描写了贵族阶级的生活,例如,不时举行的丰盛的酒宴。

《小雅·鱼丽》这篇不长的诗,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内容,就是描写酒宴的奢侈、豪华。

但这一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其他一些写宴饮的诗,大都写得比较庄重。

比如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写统治者欢宴群臣,并给臣子们以赏赐。

但诗中的句子,全把臣子当作他的高贵的宾客。

实际上此诗并不是统治者自己写的,但很可能表现的是包括贤明的国君在内的统治阶层比较普遍的观念。

其第一章中写道: 人之好我, 客人爱护我, 示我周行。

反复叮咛使我方向明。

其第二章中又写道: 我有嘉宾, 我有博学善良的客人, 德音孔昭。

他的声誉多么崇高。

视民不恌, 激励人民不苟且因循, 君子是则是效。

君子向他学习仿效。

[1]还有一些宴请兄弟、宴请朋友的诗,也都显得庄重,并包含一些有益的人生教诲。

诗经中上层社会的诗篇里,不时会有富于人生哲理的句子。

例如大雅的第一篇《文王》,本是赞颂周文王建立国家的诗篇,其第一章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周虽旧邦, 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其命维新。

它的国运从此更新。

[2]其第六章则写道: 无念尔祖, 要想想你们的祖宗, 聿修厥德。

必须进德修业。

永言配命, 长久地配合天命,自求多福。

以求更多的幸福。

殷之未丧师, 当殷还未丧失政权时,克配上帝。

仁德与上天配合。

宜鉴于殷, 应当以殷为鉴戒,骏命不易。

知道天命来之不易。

其第五章中还有“天命靡常”的话,也是在后世流传很广的名言。

总之,周的统治者小心谨慎,认真治理国家,从不敢只信赖什么天命。

又如《大雅·皇矣》一篇,本是讲周朝之创业,又专说周文王伐密伐崇之事的,其第七章写道: 帝谓文王, 上帝对文王说; “予怀明德, “我怀念你显明的道德, 不大声以色, 不用声威和怒色, 不长夏以革。

不用罚打和鞭革。

不识不知, 好像不知不识, 顺帝之则。

” 顺从上帝的法则。

”[3]·末尾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可是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的。

诗经里的许多诗中,多次提到“恺悌君子”(有时写作“岂弟君子”),例如《大雅·泂酌》一诗,其第一章写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父母。

民把他当父母看。

其第二章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攸归。

人民统统来归顺。

[4]这首诗,据说是周召康公对成王的诫勉。

看来,中国的古人赞赏的是统治者的温和平易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

对统治者,对贵族阶级,也不宜一概看作狰狞的魔鬼。

在诗经的《商颂·长发》里,关于治国之道,有“不竟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的话。

《左传·昭公二十年》也引用了这几句话,有人今译如下:“不争竞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

施政温和宽厚,百种福禄聚集。

”[5] 在《左传》中,是孔子在谈论中引用这几句话的,孔子对这几句话给了很高的评价。

在诗经中,对治国与人生的哲理,当然远没有在《尚书》中谈论得那么多,那么集中。

但就其思想水平来说,可以说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也许人们会发生疑问,古代上层统治阶级所说的,与他们实际所做的,是一致的吗

可以说,二者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一致。

但又应看到,统治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某些人的身上,可以说也是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的。

他们根本不做的,实际上他们也没有说。

比如,他们说了执政者要任用贤人,要关心民众的疾苦;这些他们说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做了。

至于民主选举国家领导人,他们没有做,自然也没有说。

他们公开认为,开国者的后代,子子孙孙就应继承国家领导人的职位。

当然,他们也有补充的观念,他们认为后代的执政者必须虔诚恭谨,认真治国;在他们心中,还有个威力无边的上天,他们决不敢欺天。

至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有人在内心还存着打江山坐江山的观念,这就另当别论了。

西周的所谓盛世时间并不长,国家的政治很快就出现了腐化与混乱的现象。

《小雅·宾之初筵》一诗,即充分描绘了贵族们狂饮失态的情状。

例如其中第四章中写道: 宾既醉止, 客人已经醉了呵, 载号载呶。

时而号啕时而讪笑不止。

乱我笾豆, 杯盘交错不成体统, 屡舞僛僛。

时时起舞步伐错乱。

是曰既醉, 这就是醉了呵, 不知其邮。

还不知道过错在哪里。

侧弁之俄, 偏偏倒倒歪戴着帽子, 屡舞傞傞。

还在不停地狼奔豕突。

既醉而出, 喝醉了离去, 并受其福。

宾主安然无事。

[6]这首诗,大都解释为卫武公因饮酒过度而作此诗悔过。

这种理解很可能是对的,因为诗中没有进行尖锐的讽刺,也没有很激烈的斥责。

当然,饮酒失态相比而言还算小事,周代社会更严重的事情还多着呢。

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

”[7] 小雅之中抒写对统治者的怨愤的诗,其数量之多,是出了名的。

在整个诗经中,国风中的情诗,与小雅中的怨诗,可以说是两个最重要的主题。

因为小雅的篇幅比大雅多几倍,所以小雅的怨诗特别出名。

实际上,大雅之中也有好几篇很有名的表达怨愤的诗。

西周的中期,就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暴虐的昏君——周厉王。

大雅中的几篇怨诗,基本上都是针对周厉王的。

比如《民劳》一诗,据传就是召穆公所作,以表达对周厉王的不满,并企图惊醒这个昏君的。

诗共五章,在这五章的开头,反复吟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大声疾呼老百姓劳累得太厉害了,呼吁厉王关心民众疾苦,与民休息。

诗中还从多方面对周厉王进行了批评,末尾二句道: 王欲玉汝, 王啊

想成就你, 是用大谏。

特此用力劝谏。

[8]这样激烈地批评国政的勇气,在一个暴君当政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大雅中的《板》《荡》二诗,也是非常有名的。

这两首诗,也是周朝的大夫批评周厉王的,其言辞比上面的《民劳》更激烈,甚至连上帝(周人的祖宗神)一起痛斥。

《荡》开篇即是: 荡荡上帝, 败坏法度的上帝, 下民之辟。

就是下民的国君。

疾威上帝, 严刑重敛的上帝, 其命多辟。

他的政令多不正。

[9]《板》一开始也是直指上帝: 上帝板板, 上帝反常又反常, 下民卒瘅。

下面庶民都遭难。

出话不然, 好话说了不兑现, 为犹不远。

你的国策没远见。

[10]痛斥上帝,实际上明显地是在痛斥国君。

《板》的第四章写道: 天之方虐, 老天正在行暴虐, 无然谑谑。

不要这样来喜乐。

老夫灌灌, 老夫谆谆将你劝, 小子蹻蹻。

小子骄傲意轻薄。

匪我言髦, 说话非我老昏了, 尔用忧谑。

是你有意来戏谑。

多将熇熇, 你的气焰如此盛, 不可救药。

真是不可再救药。

[11]作诗者痛心、气愤地认为不可救药的,不只是昏聩的君王,也包括君王身边那一帮祸国殃民的亲信。

在小雅部分,这种抨击时政的诗就更多了。

西周的最后一位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可以算得一位亡国之君,国政极其混乱。

例如在《雨无正》一诗中,一开头几句就是: 浩浩昊天, 茫茫上天, 不骏其德。

对人失去恩德。

降丧饥馑, 降下死亡和饥馑,斩伐四国。

杀戮四方诸国。

[12]又如《节南山》一诗的第六章写道: 不吊昊天, 不善的上天, 乱靡有定。

乱没有安定。

式月斯生, 乱子月月在发生, 俾民不宁。

使人民不安宁。

忧心如酲, 忧心像酒醉, 谁秉国成。

谁掌握国政。

不自为政, 不自己管好国政, 卒劳百姓。

终于劳苦百姓。

[13]须知,写这些激烈地批评国政的诗篇的,都是卿大夫之类统治阶级中高层的人,再想想,在几十年前的大跃进的时候,在统治者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当时的政治高层中,有哪一个持着清醒的头脑,勇敢地提出过批评

小雅中有不少的诗篇,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须注意的是,在这些诗里,并没有像现在的人那样区分什么正义的战争与非正义的战争。

现在也说不清那些战争究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必要的战争,还是征伐四邻的不必要的战争。

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战争,只来看看,那些被征发去参与战争的普通士兵,包括级别不高的军官,他们对战争是什么感受。

《采薇》一诗,是写出征战士久役归来的。

其第三章写道: 采薇采薇, 采薇菜呀采薇菜, 薇亦刚止。

薇菜越长越坚硬。

曰归曰归, 说回家呀说回家, 岁亦阳止。

十月又是小阳春。

王事靡盬, 王事繁杂没稳定,不遑启处。

无暇回家去安身。

忧心孔疚, 心里愁得将成病,我行不来。

想快回家不再等。

[14]其第六章即最后一章写道: 昔我往矣, 回想当初我离家, 杨柳依依。

杨柳枝儿飘飘挂

今我来思, 如今战后我归来, 雨雪霏霏。

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道迟迟, 道路泥泞走得慢, 载渴载饥。

饥渴交迫真苦煞

我心伤悲, 我的心啊多忧伤,莫知我哀。

没人知我苦生涯

[15]这首诗中的“昔我往矣”以下四句,在文学课的课堂上,经常被那些文学课的教师们从艺术手法方面大讲特讲,引导一批批的学生们作美学的、艺术的欣赏。

讲诗经的艺术特色的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也都要拿这四句诗来讲说一番。

我总觉得,人们读诗经,读得太轻松了,读得太浅了。

难道没有看到我所引用的译诗的译者,在八句诗中所加的四个惊叹号吗

我不得不再次感叹,读诗经的许多人,感情实在有点麻木了。

大家请想想,一个农夫,抛下他田里的庄稼,抛下他的妻子儿女,甚至还有他的老父母,到边关服兵役久久不能归来。

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雨雪泥泞,道路难行,又饥又渴,浑身困乏。

未入家门,还不知家中已变成什么样景况。

经历了多少艰难煎熬,想起家中又是何等的不安。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有多少人能体会到他心中的哀痛

可以再看看《祈父》一诗。

祈父是掌管国家军队的官员,这首诗是军士怒于久役,不能回家安居养亲。

其第一章写道: 祈父, 司马

予王之爪牙。

我是国王的爪牙。

胡转予于恤, 为何陷我忧患中

靡所止居。

使我没能安居呀

[16]爪牙一词,古时无贬义,指国王的得力的将士。

第二章的后两句为“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意思是:为何陷我忧患中

使我无所止居呀

第三章的后两句为“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意思是:为何陷我忧患中

我母熟食谁供呀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不像普通的农夫身分的兵士,很可能是有一定地位的军官。

即便是这样的军人,长期的军役,也给他们造成了何等巨大的痛苦啊

《杕杜》一诗,写的是妻子怀念久役不归的征人的。

诗中“我心伤悲”“女心伤止”“女心悲止”“忧我父母”等句子,无不充满独力苦撑家中事务的妻子的万般酸辛。

国风中也有许多这一类的诗篇,以后再谈。

小雅中有《北山》一诗,是士等级的人感叹、怨怒统治阶级内部的劳役不均的。

这里的士是统治阶级内部低于大夫的一个等级,不是后世宽泛地所指的读书人。

且看其第二章: 溥天之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没有不是天子的土地。

率土之滨, 四海之内,莫非王臣。

没有不是天子的臣民。

大夫不均, 大夫分配劳役不均,我从事独贤。

我的工作特别繁重。

[17]开头这四句诗,过去常被引用作为当时是奴隶制社会的证据。

记得郭沫若还曾将“臣”解释为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隶。

对这些我不再说什么了。

现在看此章全文,不过是这位士抱怨说,整个国家,到处都是王管辖的地方;这个国家各个地方的官员,都是王的臣子。

本来,所有官员在你手下都应是平等的,可为什么给我分配的工作是这样的繁重

这整首诗,明明白白是作为小官员抱怨劳苦不均的。

这首诗最后的三章,用对比的方式有力的控诉了这种苦乐劳逸的不均: 或燕燕居息, 有人安然地休息,或尽瘁事国。

有人事国尽全力。

或息偃在床, 有人没事躺床上,或不已于行。

有人不断去打仗。

或不知叫号, 有人听不见号召,或惨惨劬劳。

有人忧忿地操劳。

或栖迟偃仰, 有人悠闲而徜徉,或王事鞅掌。

有人烦劳而奔忙。

或湛乐饮酒, 有人狂饮寻欢乐,或惨惨畏咎。

有人忧着身受祸。

或出入风议, 有人信口乱谈论,或靡事不为。

有人凡事负责任。

[18]是的,人世的事情,处处都有不公平,处处都有矛盾。

统治者阶层内部有各种矛盾,连周王的家族内部也有矛盾。

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那个昏庸的周幽王,自得了年轻妖媚的褒姒为妃之后,便废掉太子宜臼。

宜臼被放逐,忧苦而作《小弁》一诗。

又有说诗是被其父亲流放的伯奇所作。

伯奇与宜臼的遭遇都一样。

此诗的第一章即写道: 弁彼鸒斯, 那乌鸦呀真快乐,归飞提提。

安闲成群飞回窠。

民莫不榖, 人们都过好生活,我独于罹。

只有我的忧愁多。

何辜于天, 对天我犯什么罪

我罪伊何。

我的罪过是什么

心之忧矣, 心里真是愁得很, 云如之何。

究竟叫我怎样说

[19]原诗那种极端愁苦悲伤的心情,今译是很难充分表达出来的;唯有反复吟诵原诗,才能体会作诗者那种极度哀痛忧苦的心情。

其第二章写道: 踧踧周道, 又平又宽的大道,鞫为茂草。

全都长满了野草。

我心忧伤, 我的心儿很忧伤,惄焉如擣。

思想起来如刀绞

假寐永叹, 和衣而睡长叹息,维忧用老。

忧伤太过使人老。

心之忧矣, 心里真是愁得很,疢如疾首。

病得好像头痛了。

[20]这首诗较长,把主人公无辜获罪的忧忿苦恼,写得可谓淋漓尽致。

末尾二句为,“我躬不阅,何遑我后”;意思是,我身目前尚难保,何暇顾及我死后

传统戏剧,历来是表现人们的悲苦遭遇的戏最为感人,诗歌,其实也是一样。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恼。

虽然这个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人生苦恼甚多,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必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几千年社会中贫富贵贱之间的不公不义,对一个个人来说,一些很具体的处境,很琐细的事情,都会造成其人生巨大的痛苦烦恼。

比如小雅中的《黄鸟》与《我行其野》两首诗,就是具体的个人的一些特殊的具体的苦恼,同样也是令人痛苦至极的苦恼。

《黄鸟》一诗,一般都理解为一个寄居异国的人,长期受冷遇,痛苦得想要回家;也有人认为这是弃妇的诗。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主人公的痛苦程度都是一样的。

《我行其野》一诗,有人说是一个妇女远嫁他方最后被遗弃,有人解释为一个招赘到异地的男子最后被驱逐。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遭遇都是近似的,其悲苦都是同样深的。

表现下层人的苦难与不平的诗,在国风中较多。

在小雅中,有几首也写的非常感人。

例如《苕之华》一诗,写的是饥荒年月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心中的忧伤哀怨: 苕之华, 凌霄花开藤上多,芸其黄矣。

将落花色发黄哟。

心之忧矣, 我心充满忧愁哟,维其伤矣。

真是无限伤心哟。

苕之华, 凌霄花儿开满藤,其叶青青。

花落只见叶儿青。

知我如此, 早知活着是这样,不如无生。

那就不如不要生

牂羊坟首, 母羊瘦成大头脑,三星在罶。

笼中无鱼星光照。

人可以食, 有人可以得饭吃,鲜可以饱。

可是很少能吃饱

[21]“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在何等样苦痛的情境中,人们才会发出这样绝望的呼声啊

《何草不黄》一诗,是写征役不息的下层人的疾苦的,其前三章写道: 何草不黄, 哪种草儿不枯黄

何日不行。

哪些日子不奔忙

何人不将, 哪个人儿不出征

经营四方。

经营奔走遍四方。

何草不玄, 哪种草儿不凋零

何人不矜。

哪种人不打单身

哀我征夫, 可怜我的士兵们,独为匪民。

偏把他们不当人。

匪兕匪虎, 不是野牛不是虎,率彼旷野。

老在旷野中劳苦。

哀我征夫, 可怜我的士兵们,朝夕不暇。

早晚奔跑没停住。

[22]除了下层民众普遍的痛苦辛酸之外,在周王所统治的区域内,不同的地区之间,也有颇大的差别。

《大东》一诗,就是揭露周王室对东方各诸侯国的掠夺与地区间的不公平的,其第二章写道: 大东小东, 东方远近各国中,杼柚其空。

织布机上搜刮空。

纠纠葛履, 葛麻织就的葛鞋,可以履霜, 霜天穿它也行动。

佻佻公子, 逍遥自在的公子,行彼周行。

走上大路很从容。

既往既来, 看着他们来又往,使我心疚。

使我伤心气填胸。

[23]东方各国的劳动者织布机上的产品,被周王室统治者搜刮一空。

统治者的王孙公子穿着高级漂亮的衣服鞋子,在大道上游游逛逛,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怎能不怒气填胸

西周初期的那一段所谓的盛世(简直被儒者视作“圣世”了),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那一套,我一直怀疑有被过分拔高的情形。

西周很快就出现社会的混乱与政治的危机,东周的情形就更不用说了。

但即使到东周即春秋时代甚至战国时代的很长时间里,周王室一直被认作正统。

不管当下社会的情形再坏,政治状况再糟糕,人们,特别是官方,都一定要把西周初的几位圣人永不怀疑地继续美化。

从孔子开始的儒家,在几千年间,为了批评时政,为了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都把西周的文武周公与传说中的尧、舜、禹并列在一起,成为人世间完美无缺的典型。

儒家这种思维方式,的确是有缺点的。

事实上,文武周公的那一套不可能是没有缺陷的。

硬要用这一套永不变化的东西统管此后的千年万年,的确是件有点可怕的事情。

实际上,从诗经中所反映的西周东周的情形完全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过什么十全十美的时期,任何时代,都有许多的弊病,都有许多的不公平,都有许许多多人的苦难与辛酸。

可以使人们感到幸运的是,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歪曲事实粉饰太平的诗很少,大多数的诗篇都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状况,表现了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的感受。

牡丹亭简介

《牡丹简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这出汤显祖的最杰出剧作,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

  明·汤显祖作。

写杜丽娘慕色事。

共五十五出。

剧情是: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

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

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

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

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

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

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

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

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

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

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

中秋之夜,丽娘天逝。

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

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

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

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

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

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

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

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

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

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

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

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

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

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

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

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

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

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

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

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

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

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

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

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

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

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

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

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

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

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

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

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

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

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

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

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

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