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长江
川流不息、浩浩荡荡、惊涛骇浪、汹涌澎湃、风急浪高一、川流不息 [ chuān liú bù xī ] 【解释】:川:河流。
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译文】:水流连续不断,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二、浩浩荡荡 [ hào hào dàng dàng ]【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文】:水势广大的样子,宽阔得无边无际。
三、惊涛骇浪 [ jīng tāo hài làng ] 【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
汹涌吓人的浪涛。
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出自】:叶圣陶《地动》: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惊涛骇浪的小船里。
四、汹涌澎湃 [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解释】: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
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出自】: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澎湃。
”【译文】:沸腾与暴怒的样子,洪水猛烈上涌波浪互相撞击五、风急浪高 [ fēng jí làng gāo ]【解释】:形容风浪很大。
【出自】:《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
形容长江黄河的成语
大江东去 [dà jiāng dōng qù]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
后借用为词牌名。
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长江天堑 [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 堑:壕沟。
长江为天然的坑堑、险要。
旧时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出 处《南史·孙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
’”黄河水清 [huáng hé shuǐ qīng]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出 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成语】: 百川灌河【拼音】: bǎi chuān guàn hé【解释】: 河:黄河。
所有的河流都流向黄河。
比喻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出处】: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成语】: 河汉江淮【拼音】: hé hàn jiāng huái【解释】: 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
比喻胸怀宽广。
【出处】: 明·黄叔初《端正好·寿李如真明府》套曲:“生就的准绳规矩,养成的河汉江淮。
”
写赞美长江的作文
那风景线…长江 那是天际滑落的一道,那是东方神起的一条巨那是世间遗留的璀璨星河
——题记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每当歌声想起,眼前就浮现你伟大的巨龙形象。
观看长江三峡使我心潮澎湃,聆听长江使我心旷神怡。
走进长江,细观它的壮美。
您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奔涌而来,世界屋脊被您踩在脚下,横断山脉被您揽在怀中。
您如一把利剑,切入巫山的石灰岩,就有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慨。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给长江三峡增添了几笔粗犷豪放的壮美。
您翻腾着巨浪向东奔去,一处处人间绝美之地出现在中华大地:是“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秀美,是“楼观岳阳尽,川间洞庭开”的豪放,那也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豪爽。
试问谁又不想领略“八百里洞庭”的无限魅力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您见证了五千多年的中华历史,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英勇的中华儿女,您奔流在山川之间,漫步在丛林之中,我赞美您春潮般的风采,奔腾不息的精神,惊涛骇浪的气概。
走近您,我感受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我懂得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坚持和不懈……长江,您是勇敢,信念,爱的化身,您用自己的身躯捧出了美丽的国度,展示了华夏源远流长的文明。
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看不尽的波涛澎湃,牵引着中华儿女的豪情;浪花肆意,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惊涛骇浪,传承着中华儿女的豪情……您把中华大地揽入胸中,为苍茫大地带来新的希翼。
您是天际滑落的一道天羽,您是东方神起的一条巨龙,您是世间遗留的星河
我会将您深情追寻,追寻您惊涛的气概,追寻您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
《水浒传》第 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 。
第几回以后,写他们 ,走向失败。
我是读中文的,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一,《(以120回准)在71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奖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这样环环相扣,对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
71回之后,就以时间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穿始终。
这样的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面黄肌瘦而下,直泻东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集中表现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是千古七律第一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 体裁:【七律】 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解释: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 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诗文赏析】 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
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的佳句。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
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诗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