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句变整句”的练习
我有几题,你看行吗
一、在每组四个字上各添一笔画,使之变成成语。
你行吗
第一组:囚 八 夫 人 因小失大第二组:下 曰 目 王 不由自主 第三组:白 牛 目 火 自生自灭 二、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叹词往往是人们吐露感情的好帮手。
下面的句子各表达了什么感情
请你填一填。
喜悦 赞叹 悲伤 不满 愤怒 惊讶 醒悟 埋怨 1、啊,那里简直是个邮票的世界。
(赞叹) 2、嘿
真有趣
(喜悦) 3、唉,一想到他要走了,我就忍不住要落泪。
( 悲伤 ) 4、哎,你这人真是太苛刻了。
(埋怨) 5、哼,不要做出那种难看的样子。
(愤怒) 6、啊,竟然是张老师来给我们上课
(惊讶) 7、哦,原来是你这个小东西
(醒悟) 8、哎呀,我们正玩着呢,别打搅
(不满)三、歇后语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4、关公失荆州——(大意)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6、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7、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8、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9、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10、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11、猪八戒上城墙——(倒打一耙)
关于古诗的一些些问题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轼 赠刘景文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 【南宋】夜书所见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唐)《山行》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 牧 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杜甫 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复习卷(满分100分,答卷时间100分钟)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一、读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xiāo huǎnɡjìdiàn chàyān( )烟撒()()()紫()红二、在划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上横线。
1.他们俩躲在屏(bǐnɡpínɡ)风后面,敛声屏(bǐnɡpínɡ)气,生怕被人发现。
2.将(jiānɡjiànɡ)领将(jiānɡjiànɡ)来三、同音字填空。
xiàn:( )制呈( ) ( )害( )索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不论……都……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不是……而是……1.非洲的花()多,()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
2.望着那个青里透红的苹果,战士们()不想吃,()不愿吃。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改为陈述句)。
2、星期五下午我们在体育馆里体操大赛。
(修改病句)。
六、请将左右两边相对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三国演义》吴承恩《将相和》《西游记》罗贯中《猴王出世》《水浒传》施耐庵《景阳冈》《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司马迁《草船借箭》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这1这1我边写边自言自语地说:“耶
马上就可以看电视啦。
”这个时
形容一个人很帅、或者很美丽的句子,要很多很多,谢谢~
国色天香 倾城倾国 闭月羞花 如花似玉 花容月貌 美仙 艳如桃李 曼睩 蛾眉螓首 皓齿朱唇 韶颜稚齿 仙姿佚貌 梳云掠月 贤贤易色 云容月貌 天资国色 绝色倾城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西汉<佳人歌>李夫人) 胪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月出佼兮,佼人撩兮.---<诗经陈风月出>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杨贵妃)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同上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同上 美女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话眉>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其一》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林黛玉<五美吟西施>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梨花一枝春带雨----同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诗经卫风硕人> 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
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
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
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武平一<杂曲歌辞•;妾薄命>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红楼梦>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襛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
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曹植<洛神赋>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当。
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南朝乐府焦仲卿妻>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枝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銮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丽人行> 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烛送空回影,衫传箧里香,当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长。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
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回履裾香散,飘衫钏响传,低钗依促管,曼睇入繁弦。
依歌移弱步,傍烛艳新妆,徐来翻应节,乱去反成行。
一翦秋水神魅魂, 半曲清歌影若飘。
水袖击破霜里月, 罗裙扫碎暗香疏。
曼珠彼岸引三生, 菩提非树惹凡尘。
似叶如风难吹雪, 最是无情也动人。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镇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沙杨娜拉> 最妙的--- 是那双亮丽的眸子 暗含着淡淡忧郁的神情 仿佛清愁洗过的一般-----------筱文秀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此佳句留自西汉李夫人所著的《佳人歌》.自古以来有多少诗闲圣人人\\\\用各种经典词句来形容美丽的女人,女子的美丽似乎天生是一种致命的武器,她的美貌能引起多少感叹—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自古英雄爱美人;历史验证事实,而今,留在民众口中形容女子美丽的句子比比皆是``````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形容女性美丽的成语更是举不甚举 花容月貌 闭月羞花 一顾倾城 沉鱼落雁 绝色佳人皓齿明眸 爽心悦目 天香国色 小家碧玉 离魂倩女 面如傅粉 兰质蕙心 袅袅娉娉 曲眉丰颊 天生丽质 余霞成绮 靡颜腻理 香消玉碎 秀色可餐 宛转蛾眉 杏腮桃脸…… 形容男人的: 才貌双全 逸群之才 玉树临风 温文尔雅 淑人君子 清新俊逸 品貌非凡 才貌双绝 一表人才 文质彬彬 衣冠楚楚 风华月貌 英俊潇洒 玉树临风 风流倜傥 面如冠玉
怎样赏析
赏析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段:找一段写的很优美的段落,先找它的小中心,根据小中心,来概括本段的含义。
句:找一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一个比喻句,然后找出本意和寓意,再用固定的格式“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成......,生动形象的变现了.......,表达了作者的......(可以写感情,性格,喜爱...)词:一句话一定有很好的词,最好找一系列的动词,叠词,比如:这句话用了跑,走,跳,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步伐的轻块,体现了这个人怎样的性格。
字:找单个的字,字一般在散文赏析中很少用到,首先要解释这个字的本意,其次,解释他在文章中的意思,融合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加以概括。
大体就这么多了,好的话赞一下。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朱自清《荷塘月色》之艺术特点 佚 名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不满黑暗的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作品开头就说出了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既点出了全文的情感线索,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一般”的色彩,也为后面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下文作者思绪飞扬,神思瑕想,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与这“不宁静”的心情息息相关。
作者一人在月下独行,“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与其说是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还不如说是构造他心中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人都要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一个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相立,相互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痛苦。
这种独处的妙处,反映了作者企图超脱现实的心情。
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作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说明了像他这样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形势之下,陷于进退两难困境之中,又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然而作者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只能借助“荷塘”这个世界,求得精神上的暂的安慰。
本文就从作品的谋篇布局、叙述方式、修辞、语言运用、抒情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一、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巧妙,是《荷塘月色》一个显著的特色 文章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后面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
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
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此外,文章通篇综合运用首尾呼应、预设悬念的叙述手法。
如开头写到荷塘去,“带上门出去”,结尾欣赏完美景后又“推门而入”,首尾响应,结构十分严整。
在文章开头,即点出“颇不宁静” 的心情,本来顺理成章地是要接着抒发情感的,但作者却将笔峰一转,改到描写夜晚乘凉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在读者心里埋下了一个“
”;又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而今晚的月光尽管只是淡淡的,却仍然觉得很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又如第五自然段中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之后,又写道:“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时时透露自己的内心,引发读者的疑问,如同磁石一般不断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欲擒故纵,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二、综合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方法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家,他在这篇作品中运用了比喻、移感地修辞手法;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向读者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无限风光。
1、比喻、移感的修辞方法和重叠词的用运,生动传神: 第4然段描写荷叶,“田田”横向写出塘中荷叶之多,面积之大,“层层”从纵上写荷叶的错落有致。
“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姿态。
写无边绿叶映衬下的荷花,盛开的是那么的阿娜多姿,含苞的又娇嫩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是近写荷花的晶莹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绘从远处看到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闪烁着的景象。
有荷花,自然少不了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缕缕清香”以歌声作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 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与嗅觉沟通起来,运用了移感的表现手法。
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
写塘中光与影的和谐用梵婀玲(violin 译音,即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作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化为耳边悠扬的乐曲了。
读者可以任借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绘,可以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合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发荷塘的月夜风采: 第四自然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微风掠过,引起了荷叶荷花的“一丝颤动”,因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故这颤动由一片叶子传给另一片叶子,“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动与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感。
描写荷塘,先总写荷塘的“曲曲折折”,再分别写塘中的荷叶、荷花和荷香,从整体到局布,条理清楚。
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象时,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雾”,是从整体上写树的整体形象,“杨柳的丰姿”是从点上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月色。
远与近的描写,如第四自然段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从远处和近处两个角度写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
明珠写出近外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写在荷叶和月色衬托下远荷花的闪烁之状。
虚实结合,如梦如幻。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荷塘周围的环境,“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回寂寞”的叙述,暗写出这种气氛之下作者一颗寂寞的心。
接着实写荷塘四周的树木,继而虚写没有月光时阴森的气象,勾画了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不着痕迹。
第三自然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中的“好像”、“像”;“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的遣词造句;及“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都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在刻意营造一个“梦境”般的意境,读者被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欣赏作者描摹的美景。
作者独具匠心,凭借这个梦境,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三、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生动凝炼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语言的锤炼,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作者运用诗一般的文字,以轻笔淡彩的语言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读来字字珠玑,抑扬顿挫,富有韵律。
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流水的比喻,不但写出了月光的流动而且突出了它透彻、明亮的特点。
“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静静地”写出了月光的柔和。
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荷图。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作者用“薄薄的青雾”描写出荷塘上水气弥漫、雾气笼罩的景象,“青雾”是月色在碧绿的荷塘上泛出的气雾,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月色与水气揉合的状态。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
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
因此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荷塘四而的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组重叠词的运用,表现了树木的数量之多和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用词凝炼,言简意骇。
四、善用色彩表现情绪,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优秀的画家都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情感(情绪)。
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十分的纯熟,随着表达情感的需要,给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浓或淡,或冷或暖的色调。
《荷塘月色》通篇运用“淡色”: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缕缕的荷香、弯弯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路灯光……这淡淡的景色与作者内心的寂寞和伤感一样,也是淡淡的,因此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而在《春》、《绿》等篇中,却设色绚丽,文章中散发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种景中含情、情在景中、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都不是自然中单纯的景物,而是充满人情味的 “人化的景物”。
朱自清先生在描写客观景物时总是融入自身的感受、情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荷塘月色》中在写江南采莲的旧俗,描写采莲的欢乐场面,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江南悠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因此作者写道:“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续成。
”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作者是用真情实感去谱写大自然的美,用朴实不失生动的语言,而非以华丽的词藻艳句来编就过眼云烟。
是真正地缘情写景,以情带景,也非为写景而写景,故在欣赏朱的散文时,读者的心都易于溶入作者描绘的景中,而绝没有坚生奥涩、矫揉造作之感。
朱的抒情十分有特色,就是真诚、含蓄、适度。
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如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引者)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情流露,泪如泉涌,浮想联翩,“在晶莹的泪光中”想见了父亲的背影。
情感的表达十分真切,在含蓄中可想见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深情。
朱自清这样赞美荷兰画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他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自己这个人入进他的画里去。
”(朱自清:《欧游杂记·荷兰》)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
五、烘托手法,渲染氛围 烘托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手法。
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强调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气氛,人们惯用“烘去托月”来说明这一艺术手法。
朱自清先生对烘托的法则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在《荷塘月色》中,荷塘与月色两种景物互为映衬: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如国画上的点眼之笔,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胧之美。
如给荷塘披上一层纱。
荷塘上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的白雾,因为是在绿叶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显现的,所以是 “青雾”,月下雾中的荷花,洁白柔美,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
六、景物描写“形神兼备”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早在东晋时期,我国的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
以后南岳的谢赫又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也要求景物的描绘要做到“形似”与“神似”。
“神似”要求艺术要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
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神妆备,是文艺描写的最高境界。
朱自清笔下的景物,常由形似而升发为神似,加上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想象,而具有生动的气韵。
且看《荷塘月色》中这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的形是:“田田”、“层层”的、“如亭亭舞女的裙”;“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叶子的“神”:叶子在风中临风摇曳。
在纵观之后,作者凝审细看,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上,作者先写荷花的形“打着的”、“打着朵儿的”,再用“袅娜地”、“羞涩地”两组修饰词写出荷花的不同姿态。
然后再从“光”和“色”两个角度状出远看和近看荷花的不同感受。
下分细致。
连好难以形容的“缕缕的荷香”,也巧妙地运用了移感的修辞手法,以若有若无的远处歌声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可谓传神之至。
微风吹过,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一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在眼前。
在一连串的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四个字来概括月色笼罩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怎样“更见风致”呢
由于前面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体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像了。
作者在此收放适度,恰到好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隔了树照过来”,斑驳的树影映在荷叶上。
淡淡的月色和树影交织着,月光透过树缝照射在荷塘上,塘里的月色当然就不均匀,光与影有明有暗变化,中间透着内在的和谐,这些变化又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在此再一次运用移感的修辞方法,将光与影的和谐化做耳边悠扬动听的小提琴曲子,使读者可以凭借着对优美乐曲的想象去体会月色和谐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绘,也真正的是“神似”了。
《荷塘月色》读来如同跟随作者欣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
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
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
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
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俊才星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啊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出自《腾王阁序》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给“雄州雾列”的注释是:“指洪州境内的建筑如云雾排列,到处都是。
雄州,大州。
”给“俊采星驰”的注释是:“有才能的人士如流星一般奔驰驱走。
俊采,指有才华的人。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五)给“雄州雾列”的注释是:“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
这是形容洪州的繁盛。
州,指洪州。
”给“俊采星驰”的注释是:“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
形容人才之多。
俊采,指人才。
星驰,众星是运行着的,所以说‘驰’。
”两部教材给这两句所作的注释、翻译,其中对“雄州(州)”、“俊采”的注释是可以理解的,其他的注释、翻译,有的不完全准确,有的实在没有可取之处,也不合逻辑。
有人认为可以这样理解:“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合起来说就是“雄州俊采雾列星驰”,以此来比喻洪州城中的人才多且为国家大事急速奔波。
这样理解的根据何在呢
先说“雄州”。
《汉语大词典》把“雄州”释为“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并举有三个语例,分别是:①南朝梁何逊《与建安王谢秀才笺》:“夫选重雄州,望隆观国。
”②唐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臣序》:“凭胜地,列雄州,城池当要害之冲。
”③清黄景仁《颍州西湖》诗:“昔时赋诗传盛事,文献相续夸雄州。
”《滕王阁序》中的“雄州”当取这个意思。
次说“雾列”。
《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未收“雾列”一词,在许多典籍中也未见有使用的。
因此,要解释这个词得分别从“雾”和“列”入手。
我们知道,“雾”是雾气。
由此可比喻为“浓密、盛多(《汉语大词典》)”。
还由于“雾”可聚可散,所以“雾”与其他动词组合,可以用来比喻众多的人或聚或散。
如: ①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于时云兴之将带州,猋起之师跨邑,哮阚之群风驱,熊罴之族雾合。
(《晋书·陆机传》) ③晋余黎民,将云集雾聚。
(《宋书·索虏传》) ④宾僚雾集,教义风靡。
(《隋书·潘徽传》) ⑤武夫奋略,战士讲锐。
电骇风驰,雾散云披,变诈乖诡,以合时宜。
(《后汉书·蔡邕列传》) ⑥宜选敢悍数千,骛行潜掩,偃旗裹甲,钳马衔枚,桧稽而起,晨压未阵,旌噪乱举,火鼓四临,使景不暇移,尘不及起,无不禽铩兽詟,冰解雾散,扫洗哨类,漂卤浮山。
(《宋书·袁淑传》) ⑦所以周无上算,汉收下策,以其倏来忽往,云屯雾散,强则骋其犯塞,弱又不可尽除故也。
(《隋书·梁睿传》) ⑧神来何从
馺然灵风。
神去何之
杳然幽踪。
伊神去来,雾散云烝。
(《宋史·郊祀志》) 从以上所举的8个语例中可以看出,“雾”是用来比喻人多的。
所谓“雾集”比喻“天下之士”像雾聚集一样(归来)。
例②③④可以以此类推。
所谓“雾散”比喻那些人像雾散去一样消失。
那么,“雄州雾列”中的“雾列”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雾列”当与“雾集”、“雾聚”的意思相近,“雾”比喻人多;“列”取“密布”的意思。
《广雅·释诂三》:“列,布也。
”“雾列”指人才像浓雾密布一样多。
王勃为什么不选用常见的“雾集”、“雾聚”、“雾合”这类说法,而仿造一个“雾列”呢
这正反映了王勃用词的讲究、灵活与准确。
王勃在这里是赞美洪州城中的人才多,不包含自己。
如果选用“雾集”这类说法,就包含自己了,因为他自己也是从别处到洪州城中的,所以他才会把“雾集”这类说法换做“雾列”。
笔者在《二十五史》中检索用“雾”比喻人的使用情况时有个有趣的发现,自《旧唐书》以后,就不见有用“雾”来比喻人的语例了。
上面例⑧是《宋史》中的语例,但是用来比喻神的。
这或许是今人为什么忽略了用“雾”比喻人的原因之一吧。
再说“星驰”。
《汉语大词典》中收有“星驰”这个词,并列出3个义项,分别是:①如流星飞奔。
②连夜奔走。
③犹竞争。
其中第③个义项与本文讨论的问题关系不大,所以不作述说。
“俊采星驰”中的“星驰”如果直接照字面义去翻译,像苏教版教材注释那样处理,很显然不好理解。
有才能的人为什么要像流星那样奔走呢
王勃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些疑问都不好回答。
那么,这里的“星驰”该如何理解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典籍中使用“星驰”一词所要表达的意思。
①近者王如乱北,杜弢跨南,二征奔走,一州星驰,其余郡县,所在土崩。
(《晋书·陶侃传》) ②今遣行护军将军臧质等,赍皇帝玺绶,星驰奉迎。
(《宋书·范晔传》) ③陛下欲百官羽仪,星驰推奉,臣前后固执。
(《宋书·文五王传》) ④臣即日便应星驰归骨辇毂。
(《宋书·顾琛传》) ⑤及丁文皇帝忧,时为齐随王谘议,随府在荆镇,仿佛奉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梁书·武帝纪下》) ⑥跃马裹粮,星驰电发,扑讨虔刘,肆陈斧钺。
(《魏书·高允传》) ⑦即遣尚书邢峦总精骑五万,星驰电驱。
(《魏书·田益宗传》) ⑧王将命驾致请,佐史前后星驰报之。
(《北齐书·冯伟传》) ⑨永进曰:“此贼既无城栅,唯以寇抄为资,安则蚁聚,穷则鸟散,取之在速,不在众也。
若星驰电发,出其不虞,精骑五百,自足平殄。
(《周书·段永传》) ⑩胡悉贪而信之,不告始毕,率其部落,尽驱六畜,星驰争进,冀先互市。
(《隋书·虞世基传》) 以上所举的10个语例中的“星驰”,不管怎么翻译,都是描写迅速奔走的。
或为军事,或为政事,或为其他的要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回到《滕王阁序》原文中看“星驰”,就好理解了。
原来王勃所说的“俊采星驰”是说洪州城中有才能的人都在像流星飞奔一样(为国家的政事而奔波)。
这样理解和文中的描写正相吻合。
如下文所描写的“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把“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译为“地大物博的洪州城中英俊的人才像浓雾密布一样到处都是,像流星飞奔一样(为国家的政事而奔波)。
” 这样理解,也许有人会认为与文中的语言环境前后脱节。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前面的句子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面的句子是“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这两组句子中的前一分句是写物、地,后一个分句是写人的。
而中间的“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前后两个分句只是单一写人的,与前后的语境不协调,这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王勃这样安排正显示了他行文的高超与严密。
从形式上看,“雄州雾列”是写地方的,内容同下一句合在一起理解才是写人的,这正像诗歌中的“借对”,形式上相对,内容上可以另作理解。
如此理解,文理就自然通畅了。
还需补充说明的是,由于“雾列”和“星驰”这两个词,有时可以理解为主谓结构,有时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所以有人会误认为这里的“雾”和“星”是名词作状语。
其实不然。
这里的“雾列”“星驰”是主谓结构,是用来表比喻的,不能理解为名词作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