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次提出要“建设美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
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
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
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
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
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
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
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
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
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
四是植“绿”。
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
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
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
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
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
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
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
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
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
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笔者认为: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
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
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
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
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
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
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
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
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
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
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我要写“乡村文化”,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从那些方面着手
乡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民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
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乡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人和发展,热切呼唤从乡村文化建设切人,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
我认为,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
不能从思想文化上关心农民的精神需求,关注农民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关切农民的文化承传与创造,是难以从农民的心性发展上表达社会的文化关怀和文化责任的。
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怎样发展乡村文化?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
最近,我们在成都一些乡镇调查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镇电影院成了危房。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乡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
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
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
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
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
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
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
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
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
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一是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乡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
这些经营方式,仅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
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
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浙江横店农民利用山川风物,打造逼真度高、价格低廉、风格多样、服务周到的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修建出万里长城、故宫、19世纪南粤广州城等场景,不仅为拍摄影视服务,而且成为新的旅游休闲景区,创造了震惊海内外的“横店模式。
山西晋中榆次后沟村因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一跃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黄金旅蝣点。
后沟村为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全国各地有不少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之乡,如“风筝之乡”、“唢呐之乡”、“竹编之乡”、“陶艺之光”、“剪纸之乡”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里的商机无限,这里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曙光。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
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只要破题了,实践的回答无疑将会激动人心,成效显著,前途光明。
描写“美丽乡村”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1、走向自走向绿色的田享受它独特的风采。
这里有高山的险峻,却有厚野的辽阔;虽没有大海的汹涌,却有小溪的优雅,虽没有外界的热闹,却有你所期待的平静。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蓝天的遂道,白云的飘逸;小草的翠绿;果菜的芬芳,蝴蝶的阿娜,蜜蜂的辛勤……2、一转身,一棵高大而笔直的大树就映入我的眼帘,它那粗壮的枝干多么强壮有力;它那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先前看到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自然那只神奇画笔的魔力真令我佩服埃3、在美景如画的自然里,你会把自己的身心整个溶入其中,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那是动听的回响,那是动听的旋律,那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谱写一首首新的乐章。
4、在这辽阔宁静的自然境界,尽情地舒展你那迷人的欢笑,敞开心胸容纳这宽广的原野;用那动听的乐音赞赏它们的美丽,用灵巧的小手绘画出它们的完美组合,在这里,让你的思想无束缚地飞扬,让你的心在高空放飞,让你的心灵在这无尘染的环境中净化,让你自己完完全全融入这美景中……5、一条小河穿过树林弯弯曲曲地流向远方。
河水清澈见底,明镜一样的水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银光。
水中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
水里的小螃蟹挥动着大钳子在石缝间爬来爬去,看起来特别威风。
6、走到乡间的小路上,有着牧羊人的足迹,在田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花絮飞飞,走到乡村,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子,在乡村里闻一闻那泥土的芳香,听着蛙鸣,听着流水潺潺。
7、我爱大自然,尤其爱大自然的风,它是自然的灵魂。
风带给大自然灵、真、屈,使大自然有了生命力。
我陶醉于风,陶醉于风的虚实、劲静,陶醉于风的疾缓、刚柔。
我真想蘸一笔自然之色来谱写一曲风之颂。
8、走进大自然,用我们最纯真的心灵去聆听大自然吧
让心灵贴近自然,让心灵归于平静,让心灵得到洗礼,在旅行中放飞你遥远而美丽的梦想。
多到大自然走一走,会让我们的心静如止水。
描写风景的词语
1、风旎成语拼音:fēng guāng yǐ nǐ成语解释:景色柔和美好成语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 2、繁花似锦成语拼音:fán huā sì jǐn成语解释:繁:多;锦:织有花纹的丝织品。
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
成语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 3、春暖花香成语拼音:chūn nuǎn huā xiāng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
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 4、歌莺舞燕成语拼音:gē yíng wǔ yàn成语解释: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
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成语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5、湖光山色成语拼音:hú guāng shān sè成语解释:湖水风光;山峦秀色。
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成语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
关于江南山水美如画的诗句
万顷湖天碧星飞。
皮日休《秋江晓》。
万顷:喻阔大,一顷百亩。
一星:喻细小。
这两句大意是:极目眺望,只见万顷碧波,水天一色,浩淼无际;碧空中有一只白鹭在远处飞翔,小得就像一颗星星。
这是诗人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早晨所见的景色,多美的色调,多美的景物,多美的意境
无怪乎诗人心旷神怡地说:“此时放怀望,不厌为浮客”。
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的秋景。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 《秋江晓》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唐·孟浩然《送袁太祝尉豫章》。
旧难名:自古以来就难以述说其美。
名:名状,形容。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山青水的秀美之地,自古以来就难以用语言形容她的佳丽。
首句用谢眺《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成句,赞美江南景色,下句独出机杼,进一步言其秀美难以名状,将江南景色描写得更为动人。
这两句诗可用来赞美江南山水的清秀宜人。
唐代诗人 孟浩然 《送袁太祝尉豫章》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唐·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
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渐江绍兴。
耶溪:即若耶溪,其水流入镜湖。
这两句大意是:镜湖的水像月光一样清亮,耶溪的女子像雪一样洁白。
这里连用两个比喻,先写越地湖水之秀美,再写越地女子之秀美,两相对照,相得益彰。
可用来描写江南水乡女子白晳秀丽的外貌。
唐代诗人 李白 《越女词五首》九江春水阔,三峡暮云深。
唐·陈陶《盈城赠别》。
湓(pén盆)城:地名,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县以西,位于湓水流入长江处。
这两句大意是:九江春天的水面多么宽阔,三峡暮云的颜色越来越深重。
这两句是以九江春水和三峡暮云兴起进别友人时的依恋之情,“阔”、“深”二字是写景,也是表情,意思是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的一颗“送别心”都随你远去。
可化用以描写江南的春江暮色。
唐朝诗人 陈陶 《盈城赠别》水边春寺静,柳下小舟藏。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萧彦毓《西湖杂咏》。
这两句大意是:在春天的西湖畔,寺庙分外寂静,柳下有一条小船,像是有人把它藏在那里。
这两句写西潮春日幽静美丽的景色,水边静悄悄的寺院和柳荫下停泊的小舟,形成恬淡闲适的境界。
可用来描写江南水边幽静的春景,表现闲适的心情。
宋代诗人 萧彦毓 《西湖杂咏》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齐·谢朓《随王鼓吹曲·入朝曲》。
江:长江。
佳丽地:指土壤肥沃、景物美好。
金陵: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
三国时东吴及南朝刘宋、萧齐均建都于此,相传此地有“帝王之气”。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是土地肥沃、景物美好的地方,金陵是历代王朝建都的名城。
诗句盛赞江南景色的秀美佳丽、地灵人杰,歌颂金陵自古为都城之地,极言其物阜人和,一派升平的气象。
原诗是作者为歌赞盛世而作。
可用来描写江南地富景丽、秀美迷人的景色和南京古城的繁荣富足、久负盛名,也可用来赞颂太平盛世。
南朝齐诗人 谢朓 《随王鼓吹曲·入朝曲》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南北朝·陆凯《赠范哗诗》。
聊:姑且。
这两句大意是:在江南没有什么可以表示我思念情意的东西,权且寄上一枝迎春的梅花,聊表我满腹的情怀吧。
本诗原为一首朋友之间的赠答诗。
原诗是:“折梅逢驿使,寄与垄头人。
~”(见《荆州记》)。
由于这种赠物表心的特殊传情方式含蓄而高雅,所以后来成为朋友或分居的夫妻之间经常运用的一种表达相思情意的手段。
此诗折梅寄意,使花人格化,风格独具,别出心裁,以后便在民族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这个典故知名度、使用率高,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屡屡被化用。
南北朝诗人 陆凯 《赠范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古辞《江南》。
何:多么。
田田:形容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一说,形容荷叶碧绿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在江南水乡最宜采莲,莲叶多么茂盛,相连成片。
首句说“可采莲”,着一“可”字说明莲子获得丰收;次句抛开莲蓬,专咏荷叶,由莲叶的茂盛,可见莲蓬的长势,喜悦之情自在言外,构思曲折有味。
这两句诗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莲子丰收的景象和丰收的喜悦。
《乐府古辞》 《江南》青草湖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
江南名言唐·王建《江南三白词》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青草湖边草色青青,飞猿岭上猿声萋萋。
两句对仗工整,湖光、草色、岭树、猿声,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写出了江南特有的景物。
唐代诗人 王建 《江南三白词》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水似天。
元·乃贤《春日怀江南》。
这两句大意是:一年四季,西湖风景秀丽,尤其是春天的景物,像梦境一样令人心醉神迷,早春二月,江南春水浩淼,水光映着天色,水面犹如蓝天。
诗句表现作者对江南春色由衷的赞叹和怀念。
可用于描写江南春景。
元代回族诗人 乃贤 《春日怀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
只合:只应,这里有必然的意思。
这两句大意是人人都说江南风光非常美.游人一到这里就必然流连忘返,直到终老在此。
游子思归,是人之常情。
在这里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旺南风光如何佳丽,却从侧面着笔。
以思归之常情被江南风光一扫而光,来突出江南之好。
这种侧笔描写的手法,写作中可资借鉴。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木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寒山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
鳜(gui桂)鱼:一种大口细鳞的名贵淡水鱼。
这两句大意是:西塞山前,白鹭翻飞,桃花映着流水,水中的鳜鱼又大又肥。
这是一首描写渔夫生活的小令,全词是:“~。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句写出了渔夫眼前的美景:蓝天、青山,白鹭飞翔,红花、绿水,鳜鱼畅游,动植鳞禽,怡然自乐,绘出一幅清新话泼的水乡风景图,词句诗画相兼、情景交融,适于表现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张志和 《渔歌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关于江南的名言唐·张继《枫桥夜泊》。
这两句大意是:月亮沉落,栖乌悲啼,繁霜满天,江面上渔火闪烁,江边的枫树在夜色中隐现;面对这种景色,满怀愁绪的客子久久不能成眠。
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几种典型景物,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既写出了秋夜的寂寥寒凉,也通过“愁眠”二字流露出客子的羁旅愁思,具有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这种通过特征性景物创造氛围、描摹意境的高超手法值得学习,也可借以描写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象。
唐代诗人 张继 《枫桥夜泊》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
堪:能,可。
钱:指铜钱。
这两句大意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
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时节。
以“堪染”表现色彩之浓重,其夸张手法可作借鉴。
唐代诗人 张籍 《春别曲》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唐·韦庄《古离别》。
玉鞭:玉饰的马鞭。
云外:远方。
断肠春色:牵动人离情别绪的浓丽春色。
这两句大意是:送行人甩马鞭指着远方,那遥远的江南春色更加令人断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用优美动人的春色反衬离愁别恨,构成强烈的感情反跌,增加感染力。
“晴烟漠漠柳毵毵(sōn三),不那离情酒半酣”,意思是:如此美好的春光也无奈产生离情。
接着写“~”,意思是:你要去的江南春色更浓,就更加令人断肠了。
在写作上这叫更进一层,或叫层递的写法,使表达的感情层层递进,含意更深沉。
唐代词人 韦庄 《古离别》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这两句大意是:只有我心中的相思之情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都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回到江东。
这首诗全文是:“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
”作者即景寓情,将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作心中无穷无尽的相思,把无形之情外化为可感的形象,使情与景妙合无间,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把依恋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巧思妙喻,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名言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酒旗风:酒家的旗幌迎风飘动。
这两句大意是:处处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郭边村上,招徕顾客的酒幌儿迎风招展。
诗句笔触生动,色彩鲜明,情调愉快,使人如置身于无边的春色之中。
这两句诗可用于描写江南花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唐代诗人 杜牧 《江南春绝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这两句大意是:眼下恰值暮春,正是江南风光美好的时候。
想不到在这落花时节,又能和您在异多相逢。
李龟年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歌唱家,杜甫在少年时曾和他有过交往。
当时正是唐王朝的全盛时期,诗人也意气风发。
时隔四十多年,当诗人和他重逢时,两人都到了暮年,又同在异乡流落。
所以这两句既抒发了阔别之情,又寄寓着风景依旧、人事沧桑之感。
“落花时节”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间,而且隐喻诗人和歌唱家都已到了暮年,唐王朝的全盛时期也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又”字,把四十年前的离别与四十年后的重逢联系起来,含蕴着经过剧烈的社会动荡后,两个有着不寻常经历的故人异乡重逢时的深沉感慨和悲喜交加的心情。
现在引用这两句,可以抛开原诗中的伤感意味,只表现旧友重逢的欣喜欢愉。
此外,句中以乐景村哀情和语意双关的手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唐代诗人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花:江边的野花。
胜:胜过,超过。
蓝:蓼(liāo)蓝,也称靛(diàn电)蓝,叶茎可制作青蓝色的染料。
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朝霞使江岸上的春花色彩格外艳丽,红得比火焰还要炽烈;一江春水清澄碧澈,在朝霞的映照下显出比蓼蓝还要谌绿的颜色。
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偶句,把江南春色写得极为明媚,富于生气,读之令人如身临其境,心驰神往。
词句可用于描写江南早春秀丽景色,表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烈感情。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忆江南》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潮早春》。
这两句大意是:初发的红杏,星星点点开满了山坡;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此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写出了南湖早春的秀丽风光。
红红的杏花,开放在青翠的山坡上,犹如大块的翡翠上镶嵌了一颗颗红玛瑙一般;嫩绿的水苹,平铺在湖面的春水中,犹如在水面上铺了一层绿毯。
红杏与绿苹,恰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用笔圆润,描写形象,再现了江南的风光。
可用以描绘山林胡畔的早春景象。
唐代诗人 白居易 《南潮早春》江南二月多芳草,喜在蒙蒙细雨中。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仲殊《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江南的二月芳草遍地,在那蒙蒙细雨中,蕴藏着盎然春意。
正因为春雨滋润万物复苏,所以说春就在这蒙蒙细雨之中。
诗句可用来描写江南早春二月的烟雨景色。
北宋僧人、词人 仲殊 《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指春夏之交。
这两句大意是:梅子黄熟时节,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细雨蒙蒙;岸边长满青草的池塘里,处处响起蛙鸣之声。
这两句可供引用表现江南水乡初夏时节的风景。
南宋诗人 赵师秀 《有约》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宋·赵师侠《鹧鸪天》(春风解绿)。
解;理解,懂得。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
这两句大意是:春风知道把江南的树木吹绿,卸不会给人们染黑白胡须。
选两句把春风人格化.视为有知觉、有能力的人物.可是他能力有限.只船吹绿树木,不能吹黑胡须。
作者用这种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岁月不返,青春不再的主旨。
可用来抒写年华虚度的感慨,也可用来作为催人及时奋起的劝告。
宋代文人 赵师侠 《鹧鸪天》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宋·徐积《渔父乐》[水曲山隈]。
山隈(wēi威):山的弯曲处。
水曲山隈,形容山水的曲折幽深。
这两句大意是:在山水的曲折幽深处.散居着四五户人家。
放眼夕阳之下炊烟袅袅处,远隔着茫茫一片芦花。
此名句意境优美。
夕阳红,芦花白,山青水绿,水曲山隈,盘旋纤曲,可谓色美线畅,有如图画。
四五户渔家坐落其中.自是其乐融融。
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景色。
宋代诗人 徐积 《渔父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江南名言宋·翁卷《乡村四月》。
绿:指绿树葱茏。
白:指水光映天。
子规:即杜鹃鸟。
雨如烟:细雨蒙蒙,如烟似雾。
这两句大意是:满山遍野长满了葱绿的树木,条条水流,畦畦秧田,映满了白色的天光。
细雨如烟似雾,子规鸟在烟雨中啼唱。
写了山写了水,有动景有静景,有色彩有声音,江南初夏风光如画。
南宋诗人 翁卷 《乡村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用作动词,吹绿。
本句大意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河岸。
据宋人洪迈《容斋续笔》记载:吴中一带有人藏有王安石写此诗时的原稿,开始写成“又到江南岸”,在一旁往曰:“不好”,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过”改为“入”,又改为“满”,这样一共反复更改十几次,才改定用“绿”。
最后定稿的“绿“字十分恰切,一字警立全诗,境界全出,将江南早春和风吹拂,遍地生机的蓬勃气象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可用以描写江南早春景色,讲炼字炼句时也常引此为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泊船瓜洲》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或曰长江三胜之一。
君山,是洞庭湖中一岛,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经眼;过眼。
这两句大意是:春风春雨,春花转眼即逝;江南江北,春水上涨,浪涛拍天。
春风春雨春花,是早春的象征,虽然美好,但很短暂;转眼之间,就到了春水滔滔,上拍青天的晚春时光。
原诗是借这两句表示时光易逝,接着感叹功业未就。
今天我们可以用这两句描写暮春风光。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 《次元明韵寄子由》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关于江南的名言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
一川:满地。
风絮:随风飞舞的柳絮。
这几句大意是:满腹愁绪就像那满地如烟似雾的芳草,还像那满城迷迷蒙蒙随风飞舞的柳絮,又像那梅子黄时连绵不断的阴雨。
这几句在词中都是形容愁绪之多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
”意思是说,请问闲愁有多少呢?像芳草,像柳絮,像梅雨。
古人有以山、水、草等物象喻愁的,大多只取一端。
而词人在这里连设三喻,用几种具体事物极力渲染愁绪之多,显得新奇、形象、富于创造性。
这在中国叫“博喻”,在西方称之为“莎士比亚式比喻”。
由于贺铸这首词取喻精妙,为人称道,因此获得个“贺梅子”的雅号。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闲愁,但词人的设喻方法值得学习;用这几句来描摹秀丽的江南景色,不也很优美吗?北宋词人 贺铸 《青玉案》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
清·张问陶《阳湖道中》。
冶(yě也)红:艳丽的红色。
妖翠:妖烧的翠绿色。
这两句大意是:盛开的桃花和摇曳的垂柳装点了江南春色,满眼都是艳红娇绿,简直和图画一样。
诗句盛赞江南春景的秀丽,给人以热烈而明艳的感受,可用于对江南春色的赞美。
清代官员、诗人 张问陶 《阳湖道中》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
清·孙原湘《观钓者》。
鳜(guì桂)鱼:江南著名水产之一,又名桂鱼,质白肉细,味道鲜美。
这两句大意是:昨夜江南春雨充足,一场透雨使桃花军落了,鳜鱼肥了诗写江南春景,抓住一夜春雨之后的景色变化落笔,别开生面。
次句的“瘦”字用的异常生动,将雨后花稀叶肥,花叶相映的景色传神地表现出来丁。
桃花虽然落了一些,鲜美的鳜鱼却长大了,依旧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可用来描写江南雨后春色。
清代诗人 孙原湘 《观钓者》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得春色过江南。
明·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这两句大意是:千点万点的落花,落在那离人的一叶扁舟上;那一叶扁舟啊,把一片春色都载到江南去了。
这两句是由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中“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两句演化而来。
花落扁舟,则似春色载于扁舟。
扁舟一去,则似春色也随之而去。
春一走,剩下的当然是只有一片寂寞了。
诗句是写送别,作者以“春”的过江寄托了人的别愁。
托物抒怀,以景言情,情融于景,是这两句诗的重要特色。
这种抒情方法应该学习,也可化用来抒写春日送别之情。
明代女诗人 陆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南名言见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排闼:(tā踏):把门挤开,直擅进来。
闼:门。
这两句大意是:一湾碧水守护着稻田,将嫩绿的秧苗环绕;两座青山推开房门,把苍翠的山色送进屋来。
江南初夏的山村,处处披青挂绿,风光清秀怡人。
诗人仅用了“护田”、“排闼”等词语,就把静止的山水写得富于情感,极有灵性,其水柔媚,其山雄豪,可谓传神写态,各具风采。
另外,“护田”、排闼”用《汉书》中典故:整个句法从五代沈彬的诗里来.但“用事不使人觉,着胸臆语也”,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要求。
它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极有名的例子(见钱钟书《宋诗选注》)。
写作时可用来表现典型的江南农村的初夏风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见宋·苏轼《游金山寺》。
金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唐、宋时屹立长江之中。
乡国:家乡;苏轼故乡在四川眉山。
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顶峰遥望家乡,长江南北的众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时,容易思念家乡,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如此。
他在这首记游诗中寄寓了浓郁的乡情,并流露出买田归隐的心愿。
这两句是全诗写景抒情的框纽。
江南江北的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绝顶不是为了欣赏江南风光,而是为了遥望家乡,此时,他只觉得这众多青山遮挡了他望乡的视线,因此笔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实,从江苏镇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万里,即使是一马平川,想从金山望见眉山也绝不可能。
这种跌宕的笔法,正是为了突出作者望乡的痴情。
北宋文学家 苏轼 《游金山寺》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见宋·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陵泽、水边,俗称菱白。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浅水或池沼中。
这两句大意是:菰蒲无边无际,湖水浩浩荡荡,荷花在夜色中开放,风露中渗透了它的幽香。
景物阔大清幽,花香袭人,可用于描写江南水乡夜景。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见宋·苏轼《和荆公绝句》造物:指大自然。
这两句大意是:仔细观察,在春天到来之前,大自然的一切都没有复苏,好像什么都没有;曾几何时,春天来到了江南,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百花自然而然地盛开了。
这两句诗就写景说,突出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盎然生机,可用于描写江南初春景物;就寓意说,由于诗句道出了事物发屉变化的契机,也可用以说明要善于等待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条件的成熟。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和荆公绝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分梢。
关于江南的名言瞿秋白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金刘着江南二月风雨过,梅花开尽杏花红。
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萨都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唐·郑谷《席上贻歌者》。
贻:赠。
鹧鸪: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鸟,其声极像“行不得也哥哥”。
这里指唐时流行的《鹧鸪曲》,效鹧鸪之声,曲调哀婉清怨。
这首诗是诗人在宴会上赠给歌者的。
这两句大意是: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南国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自称“江南客”,已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又请求歌者莫唱《鹧鸪曲》,更见他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现在请人不要提及令别人伤心的事情,可以借用此名句。
唐代诗人 郑谷 《席上贻歌者》芳草斜晖,水远烟徽,一点沧洲白鹭飞。
江南名言宋·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
斜晖:斜阳。
沧州:靠近水边的地方。
这几句大意是:无边芳草,几抹斜阳,远处轻烟淡淡,绿水浩茫,一只白鹭在岸边飞翔。
前两句写景,格调幽闲淡雅,后一句点出白鹭,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的动感。
而白鹭翻飞其间,益显得芳草绿,斜阳红,远水碧,微烟青。
这几句可用于描写白鹭,也可用于表现江南水乡景色。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采桑子》安得眼前可归竟归矣,风酥南腻江南春。
清·龚自珍《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
这两句大意是:怎么能够现在可以归去时就马上归去,我的故乡江南多么好啊,风是滑软的,雨是细润的,总像春天一样。
从字面看,作者是抒发被困羁异乡,欲归不得,无比向往故乡的心情,因而描写了故乡的美好宜人,反衬客地的大风虐人。
但从题目“书怀”来看,结合龚自珍一生向往杜会改革,呼吁社会改革,不与社会污浊同流,因而备受打击的生活经历,他把江南写得如此美好,显然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我们可以学习诗句中的反衬手法,也可直接借用此句来写思归之情。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宋·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
这几句大意是:梦中进入了烟水迷离的江南路,走遍江南,没有和离人相遇。
这几句写作者梦游江南,到处寻觅已经离别的意中人,他上下求索,“行尽江南几千里”(见岑参《春梦》),仍然没有遇见离人。
梦中的劳累、失望,可想而知。
词句虽然只写梦境,但梦前的苦苦思念,梦后的无限惆怅,不言而喻。
这三句看似平淡浅近,意蕴却十分丰富。
冯煦评小晏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确实不虚。
北宋词人 晏几道 《蝶恋花》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南朝·粱·丘迟《与陈伯之书》。
草长:绿草茂盛,这几句大意是:时值暮春,江南大地,芳草遍野,一片青绿;丛树缀满了色彩缤纷的杂花,黄莺在绿树中穿梭飞翔。
原文是作者以江南故国的美丽风光劝说陈伯之归降粱朝的。
诗句以质朴的文字,真切地再现了往南暮春美景。
由于连用了整齐的偶句,更显出字工句美的特色。
这段文字为世传诵,可用于描写江南三月春景。
南朝梁文学家 丘迟 《与陈伯之书》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关于江南的名言唐·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梅熟日:春末夏初梅子黄熟季节,此时正值江南阴雨天气。
驿边桥:驿站边的小桥。
这几句大意是:在悠闲的梦境中又回到了江南的梅熟时节,冒着潇潇夜雨在江河中泛舟吹笛,在驿站边、小桥旁与朋友一起畅叙心曲。
诗句描写梅雨季节江南水乡的特有风光,雨朦胧,夜朦胧,梦艨胧,含有一种艨胧的诗意美。
可化用以描写江南水乡的暮春景物。
唐代文学家 皇甫松 《梦江南》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唐·贾弇(yǎn眼)《孟夏》。
慈竹:又名“子母竹”、“钓鱼慈”。
秆圆筒形,中空甚大,每节多分枝,叶在晟后小枝上,花枝不具叶,常成束弯曲下垂。
因慈竹秆柱如子母相依,故称“子母竹”。
蜃(shèn慎)气: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称为“蜃景”或“海市蜃楼”。
这几句大意是:江南的孟夏天气,慈竹的新笋秆枝相依,蜃气幻化如仙境中的楼阁,蛙声一片就像那正在合奏的管弦。
阴历五月是江南一年中最好的天气,梅雨季节日经过去,天气晴朗,蜃景时见,编束葱茏的慈竹,声如弦歌的蛙鸣……好一幅绚丽多彩而带有音响的图画
可用来描写江南仲夏景物。
唐代诗人 贾弇 《孟夏》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明·王恭《春雁》。
阳:地名,在今湖南省。
相传北雁南来,止于衡阳。
楚:古国名,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江南。
燕:古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这里泛指北方。
这几句大意是:春风一夜之间吹到了衡阳,楚水燕山相距万里之长,不要怪大雁一到春天便启程北归,只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域他乡。
为候鸟,冬来南下,春来北往,随节令变迁而迁徙,这本是极自然之事,而作者却在物候的变迁中赋予了人世之情,抒发了恋乡之怀。
诗句可用于写北归的春雁,也可用以寄托思乡、恋乡的情怀。
明代学者 王恭 《春雁》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吞吐,水底行云递来往。
江南名言明·李东阳《鳜鱼图》。
鳜(guì贵)鱼:一种淡水鱼,为我国特产。
荇(xìng杏):多年生水草。
这几句大意是:一场新雨过后,泮池的水涨了许多,江南的鳜鱼这时也大如手掌,有的在沙边细荇旁吞吐,有的在水底云影边来往。
新水长,荇草旺,鳜鱼肥,沙边吞吐,水底游弋,描绘出一派生机。
可用于状写水中鱼群嬉游的情景。
明代诗人 李东阳 《鳜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