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子曰:而时习之,不亦说有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亦君子乎
——《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
“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
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
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
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
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
“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正如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
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
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
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
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
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
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
《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
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
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
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
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
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
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
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
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
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
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
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
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形容高三的句子
形容读书的优美句子 1、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
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你的思想和心态。
书乡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自然语言有味,气质高雅,此书卷气也。
2、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教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读书加以补足,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一个渊博的大脑是不行的。
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3、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供增长才干。
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4、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许应该是,在思想上要重视读书,要在有选择的前堤下读好书,时间上对读书要给予保证,但我们也要勇敢地走出书本,勇于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读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5、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6、读书是一种清福,这种境界被吴延康说得直白:“读书身健即是福,种树开花亦是缘。
”好一个读书人,好一片读书的心境。
我们不是哲学家,能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参悟人生,但我们可以像吴延康这样,静静地做个读书人,在一片芸芸众生里感悟人生收获快乐。
7、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并不在于作者告诉你什么,而是因为读书使你积极思考。
在作者的书里,你的想想在书里驰骋,你的思考有可能比作者的文笔更好,更详细这样一来你不仅从书中了解世界,体验作者的生活,你也会重新认识你自己。
但是,只有诚信读书,读书才能成为一种乐趣。
假如你因阅读而变得高尚、聪明、善良、文雅,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8、书,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它带我畅游理性世界,领略大自然风光,了解大自然奥秘,它能让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
书,用它丰富的知识甘露,浇灌了我求知的心田。
站靠着看书有什么好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 杜秋娘《金缕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韶华不为少年留。
—— 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 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孟郊《劝学》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袁枚《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 李益《江南曲》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 李贺《将进酒》幽姿不入少年场。
—— 陆游《朝中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