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哪几种
民间舞蹈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祖先舞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打柴舞,黎语称转涉;跳竹竿,黎语称俊孪卡咯。
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和毛阳地区。
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
据传,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
牛日是吉日。
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
舂米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
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
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
关于黎族
黎 族 概 况 祖国南疆的海南岛,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浩瀚的南海碧波上。
因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前后在海南岛设立了琼州、崖州、儋州、万州和振州,故海南岛又有“琼崖”、“琼州”之称。
海南省于1988年4月26日宣告成立。
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区域总面积占全岛一半以上,海南岛东北高,西南低,以五指山为中心而形成伞形地势,中部地区为五指山腹地,五指山主峰海拔1867米,超过千米的山峰有30多座。
岛内各大河流都发源于五指山脉,形成许多独流入海的放射状水系。
流域水量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条,其中流量较大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藤桥河等。
河谷狭窄、滩多流急,蓄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海南岛多台风、多雨。
在潮湿的森林植被覆盖条件下,发育形成以花岗岩风化物为主要土质的砖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风化层和腐植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沿海平原按气候类分为南滨海区和西部海区。
南滨海区有三亚市和陵水、乐东两县沿海乡镇,26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坡度在15度以下的可耕面积占60%。
西滨海区包括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沿海乡镇,其地势以平原为主,丘陵、台地较少,坡度在15度左右的可耕面积达85%,黎族居住区的山地占总面积45.6%;台地占17%,平原和河流约有684万多亩,尚有荒山荒地500多万亩未利用,开发潜力极大。
黎族居住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长夏微冬,四季常春。
当祖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这里正是春光融融,百花盛开的季节。
年平均气温23℃-25℃,因为海风调节和地势较高,夏季虽然炎热,但非酷暑,最热的七八月气温很少超过38℃,最冷的时候也很少低于10℃。
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节明显,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
由于高温多雨,全年无霜,气候条件优越,稻谷1年可以3熟,玉米、薯类、豆类、花生、甘蔗等作物终年可种,瓜果四季不绝,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及反季节瓜菜最好的生产基地。
黎族总人口达1112498万人(1990年),其中84.7%分布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6个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东方3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儋州、琼海3市和屯昌县等。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早在秦汉以前就从两广地区陆续来到海南岛定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
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子”。
“布隆亭竿”有辅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字型过渡三种。
其共同特点是茅草房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作 烤干食物用,屋顶侧面开天窗。
布隆亭竿中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现在在黎族 地区这种房屋已不多见,多数住室已为金字顶代替,靠近城镇的黎族人已住进瓦房。
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
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
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待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
在节日劳动间歇,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
三月三是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聚集到一起,各自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随后一对对有情人分散到丛林翠竹中或山间小河边互诉衷肠。
入夜,篝火燃起,人们尽情游戏娱乐。
天快亮时,恋爱中的男女依依惜别,互送定情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
另:关于黎族的其他资料,请进入黎族网站: 黎族民族历史 黎族语言文字 黎族宗教信仰 黎族饮食文化 黎族传统节日 黎族民族体育 黎族风俗习惯 黎族民族娱乐 黎族传统医学 黎族艺术天地 黎族名胜古迹 黎族民族首页 黎族网站链接地址:
56个民族中有没有这样一个民族,那里有优美的舞蹈,美丽的服饰,浪漫凄
感觉少数民族服饰各不相同,但是都很好看。
中国有三大少数民族爱情传说,一是阿诗玛--白族,一是刘三姐--壮族,再一就是鹿回头--黎族1.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白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青年阿黑相爱 。
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
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
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
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
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
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 ,纵马驰骋,快速前进。
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
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
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
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
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 。
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
阿 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
他 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
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
阿黑悲愤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白族有几十种舞蹈,最有名的是霸王鞭舞。
2.据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
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
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
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
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
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
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
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
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也有的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
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壮族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3.鹿回头流传着一个海南黎族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黎族青年猎手,他头束红巾,手持弓箭,从海南岛腹腔地五指山追赶一只坡鹿来到南海之滨。
前面是山巅悬崖下是茫茫大海,坡鹿无路可走,青年猎手正张弓搭箭,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坡鹿回过头来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两人遂相爱并结为恩爱夫妻。
此山因而被称为“鹿回头”,也成为青年男女海誓山盟的情山。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
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竹竿舞是黎族的吗
是。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