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土家苗族文化的句子

形容土家苗族文化的句子

时间:2020-07-17 12:45

赞美“土家族”诗句有哪些

爱情没有种族歧视

谁知道一些具体的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文化

越具体越好

摆手舞,吊角楼,肉联响,

土家族苗族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

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

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

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

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

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讲究的人家,楼梯转阁而上,屋脊和檐口全用石灰粉饰,栏杆雕花,花格窗上嵌着玻璃,工艺精细,刷上朱红油漆,美观大方。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

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

古代曾流行姑家女儿嫁舅家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

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

现在,土家族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恋爱结成伴侣。

土家族结婚盛行姑娘哭嫁。

女孩一般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开始学哭嫁。

在土家族传统观念中,人们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一个姑娘德才高低的标准。

因此,不善于哭的姑娘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土家姑娘的哭嫁,各地不尽相同。

一般是择定婚期后就开始哭嫁,婚期越近,声音越大,以至器到嗓子沙哑、口干舌燥、双眼红肿,一直哭到男家来迎亲,将她抬上花轿来到男方家里为止。

这长达几天、甚至一个月的哭泣,的确非同一般。

  互相帮助是土家族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全体帮忙”。

在开荒和薅草时喜欢敲锣打鼓助兴。

土家族人会编歌,爱唱歌,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

苗族风俗 家庭 苗族普遍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

家庭成员以两代或三代同住者多,四代以上同住的极少。

多数是儿子结婚以后,即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

父母多同幼子或自己最心爱的儿子一起生活。

   在家庭中,男性家长有较大权力,女性家长其次,成年子女有“参议”权。

家庭财产只有男子才有继承权。

分居时,除留一份给父母作“养老田”外,其余由儿子继承。

兄弟多的实行平均分配。

没有长子(或幼子)继承制。

有些地方前妻长子可多分点,但没有形成制度。

女子没有继承权。

有的地方,如黔东南地区的部份苗族中,对未出嫁姑娘也分给小部份田产,供其作生活开支,叫“姑娘田”,由其同住父母或兄弟掌管,但姑娘出嫁后,便无权享受,也有的要到姑娘死后才收回。

赘婿有财产继承权。

寡妇若不另嫁,也可继承亡夫家产,如果转房,则由原夫儿子继承。

   苗族直系亲属与旁系亲属关系,一般比较亲密,仅有程度轻微的亲疏之分。

他们组成一个家族,守望相助,贫困相扶持。

在家族同辈成员中,不分直系旁系,不计亲疏远近,皆以兄弟姐妹相称。

对与父辈者,均以叔伯父母称呼。

对与祖父同辈的人,均以祖父或祖母称呼。

对祖父以上的辈份,概以老祖父、老祖母呼之。

对下辈,一般是直呼其名。

   苗族很讲究家教家规。

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重长辈,爱护晚辈,是传统美德。

叔嫂之间不可越伦。

长辈不能对儿媳、孙媳开玩笑。

晚辈不能在长辈前面戏耍轻浮。

   苗族家族内部聚合力很强。

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间比较关心。

若某家有重大困难,则举族相助;有贫困无衣者,全族极力扶持。

相互相若发生纷争,小事则批评劝解,大事则由族中有威望者召集族人公议处断。

家族中,团结对外的观念也很强。

   苗族家族过去都有自己的姓氏,即苗姓。

它起源于古代氏族,一般称为某某支或某某分支。

有的支以其首领名字命名,有的支以地名、动物名命名。

为了便于追叙族谱,个人取名时多采用父子连名制,按连名顺序上溯,就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

父子连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也有个别加连祖父名,如父名保,子名岩,即取名岩保。

如祖父名里,连起来就成了岩保里。

这是一般直系血统成年人的正式取名法,小儿取小名不在此列。

安顺地区取名很隆重,要到藏有神鼓的人家举行仪式,并办招待,于席间取名。

紫云地区取名要办盛大宴席,用很多四方高桌相连,从堂屋一直摆到屋外院子,本家族坐一边,岳父家族坐另一边。

边吃边议。

取名以吉祥为利,但不能与双方家长长辈之名雷同。

土家族是什么民族说什么语言

土家族资料 【简介】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饮食习惯】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苞谷饭最为常见。

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

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

民间常把豆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脚楼【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

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

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

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土家族吊脚楼】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

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