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祭父文
祭父文维公00七年,岁在丁亥六月十八日,不孝男X华、Y华谨以香帛酒醴,刚烈柔毛,肴馔庶馐之仪致祭于父亲大人之灵位前,吊之以文曰:呜呼
痛哭吾父,一疾归西,英年早逝,年仅五七,吾父朱公,名讳石林,一生勤苦,出生贫寒,十岁丧父,少年老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少时进学,天资聪慧,虽两姐帮扶,姐夫关爱,情同手足,然时值荒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了家计,缀学务农,先为牧童,不及牛高,后改耕农,勤学苦练,三伏酷暑,打禾插田,岁九寒冬,苦练犁耙。
修筑河坝,建设县城,送米至桃水,运碳回潭泊。
日劳夜作,衣食渐足,白手起家,安身立命。
廿三成婚,次年添子。
民兵训练,成绩优秀,领导器重,重点栽培,为解家困,痛弃前程,姐夫相助,外出务工,衡山火车站,一去十五年,工作认真,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虽为合同工,做事更努力。
再添次子,喜上眉梢,发奋创业,勤俭持家。
八四年冬,拍卖公屋,住房紧张,挺身而出,三千中标,七拼八凑,亲朋援手,千方百计,始得房款。
吾父常言:“先省钱,再办事,好难;先办事,后余钱,易矣
”言语质朴,道理简单,吾辈铭记,受益匪浅,及吾买房,身余七百,常忆父言,努力方成。
八六年冬,痛失慈母,悲不自己,儿怀母恩,倾已之力,风光出行,亲朋皆赞。
九二年春,辞工回乡,耕田作土,外出打工,里里外外,事事琐繁,日夜奔忙,勤耕苦耘。
居陋坐简,食淡着粗,精打细算,助吾求学,父曰:自己幼时丧父家贫失学,而今砸锅卖铁助儿读书,慈心感动,皇天后土,既有登榜之儿,又有及第之子,光彩照门,紫气临户,兄孝弟悌,乡邻皆羡。
九七年夏,山洪突袭,房屋三栋,化为乌有,一地淤泥,片瓦全无,天灾人祸,吾父坚强,从零开始,重建家园,忙碌数月,又建新房。
吾辈毕业,工作稳定,结婚生子,吾父操心,事事躬亲,照顾周全。
家道日旺,生活渐裕,理应休息,颐养天年,吾父勤劳,片刻不休,打工赚钱,自食其力,常言吾辈,创业艰难,身体尚可,能帮则帮,能扶则扶,不拖后腿。
前年建房,去年装修,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广厦万间,父住几何
去岁秋至,父感小恙,日渐消瘦,高烧不退,震惊不已,携父就医,诊验即出,肺癌晚期,积劳成疾,病入膏盲。
苍天不公,降疾于您,忍泪强待,难以面对。
由市至省,寻医问药,痛在父身,痛在吾心,长沙肿瘤,住院四月,放疗化疗,中医西药,吾父坚强,欲与病搏,心胸豁达,视死如归。
良医好药,难赎父身,今春出院,旋即转移,左脚浮肿,寸步难行,疼痛不已,骨瘦如柴,亲朋好友,多次探视,母亲少华,长守床前,端茶送水,熬药喂食,任劳任怨,照顾周全,吾等不孝,他乡工作,隔日归家探视,未能侍奉左右。
卧床月余,每况愈下,夜不能寐,终日端坐,呼吸困难,心衰力竭。
五月廿八,吾离家时,父尚能言,食粥一碗,次日十时,弟传噩耗,及至赶回,十二时许,父尚知觉,独立端坐,鼻息平微,已不能言,望父容颜,泪如雨下,全家上下,合坐床前,二姑在家,大姑亦回,未时之初,父突异常,牙关紧闭,双脚稍伸,摸其脉搏,十分微弱,抚其胸腹,体温犹暖,探父鼻息,早已全无,无声无息,安详入睡。
慈父驾鹤,悲恸号啕,山崩地裂,江河呜咽,苍天不语,青山无言,艳阳顿失,暴雨骤临,天昏地暗,上天流泪。
胡天弃我,夺吾父身,魂游暝府,哭喊不应。
余叹上天之不公
天命之无情
生命之苦短
吾父之坚强
何天不公,夺吾慈父,何天不公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辈抱恨终天,且一个“悲”字了得
每思先父养育大德,感佩永年,养育吾辈,爱惜如珍,言传身教,防微杜渐,俭已佑子,硕果桌然,教子励志,刻苦读书,育子大爱,犹如昨天。
曾忆当年,吾上八中,三十里路,单车送吾,吾坐前方,后载行李,逢人便笑,见人就夸。
九七年秋,吾入大学,车内拥挤,仅容双足,列车晚点,站立十时。
土厚水深,父恩如山,舍一生之幸福,供吾辈之就读,留一口之粗羹,喂儿孙之饥饱,教吾世之为人,鞭儿孙之孝德。
儿怀父德,终生感念,教诲之言,铭记心间。
更念先父之坚忍,虽立身于苦水,却能克已修身;虽兴家于卑微,却能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安身立命;虽才疏学浅,却深知人生在世,有所为有所不为;虽幼时失学,却勤学好问,读书看报,十年如一日;虽家贫如洗,却曾任队上出纳,帐目清楚,不差毫厘;虽幼时丧父,孤儿寡母,单家独姓,倍受人欺,却自强不息,不卑不亢。
吾儿时曾得先父一笔记本,上有其自作诗一首:“梁上燕子小丧父,孤儿寡母受人欺,埋头苦干多努力,出人头地耀门庭。
”难忘先父豁达大度,与人为善,胸襟坦荡,处事公正,做事勤逸,待人质朴,亲朋有难,慷慨资助,邻里遇困,主动帮扶,力不吝啬,利不妄取,念人饥寒,怜人疾苦,闾里颂德,干群称誉,社乡村组,无不推戴,身份至微,道德卓著,远近闻名,广有佳朋。
先父仙逝,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无不婉惜,失声痛哭,可见一斑。
堪自豪先父之高义,至善至美,众口称赞,处世有道,克已奉人,和睦乡邻,敬重乡亲,关心他人,胜过至亲。
先父病中,三亲六戚,多次探望,十里乡亲,莫不关心,外地高朋,不远千里,呜呼哀哉,此情感天
吾父常愧,病体之中,亲朋好友,多次送礼,今生今世,无以回报,吾常劝之,何苦自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有付出,才有回报。
呜呼
悔
不及早送父体检;哭
再不能聆听父之教诲;祭
又不见父事食。
纸灰烛光摇曳,吾父安在
呜呼吾父,奈何今日,作事失措,亲来不奉迎,客去不留宿,姐归不问寒,兄至不设箸,儿呼不应答,媳问不言语,聪聪不拥抱,棉棉不逗玩,把平生慈爱之心,弃之东隅,使儿女承欢之念,化为凄楚。
悲哉痛哉,自兹永决,儿女自当谨遵庭训,俭良自律,温让待人,恭谨从事,以社会福祉,民族兴旺为已任,以经世济民之学为职责,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自勉,兄弟团结,妯娌和睦,奉养慈母,育儿成材。
化痛为忠,化悲为诚,化哀为俭,化伤为勤,继承遗志,耀祖光宗,先父有灵,常来降伏,保吾儿孙,百业兴旺,天长地久,福禄富贵,家声永振,万代兴隆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这幅图的七言绝句是什么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
中文名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字数二十八字起源年代魏晋南北朝流行年代唐代、宋代体裁沿革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简称七绝,其起源已不甚清楚。
明清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
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
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
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
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燕歌行》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
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
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
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
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
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
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
李白的七言绝句则更能体现盛唐绝句的典型风貌。
中唐时,擅长七绝的诗人不少,如李益和刘禹锡等,但基本路子并未突破前人。
及至晚唐,七绝在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手里又有了新的发展。
七言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是诗歌各种体式中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1][2][3]诗体格律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
跪求高手帮忙写一首苹果的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摘苹果的父亲》马星慧六旬慈父树枝攀,硕果红红映笑颜。
儿女各方齐展翅,心宽体健乐田间供参考。
求父亲碑文七言绝句
慈父见背,人生大恸,君要节哀,顿首顿首七律十年生死两茫茫,遥祭南山痛断肠。
暑酷秋寒冬月夜,鸡鸣人渺板桥霜。
双肩万里千斤担,一世三伏九时忙。
子欲养兮亲不在,嘘唏感涕倚轩窗。
有没有一些形容刺客的诗句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