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跟父母最默契的地方
大家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延续,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所以母婴专家建议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时也要重视小孩的心理健康。
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孩子的个性的成长和父母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为了保障孩子的心理发展问题,随着母婴小编一起来学习父母如何跟孩子默契沟通。
 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
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专家点评:如果是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
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
提示: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
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
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
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专家点评: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供给孩子身体上的接触,以使他安心,并且使他可以在成人交谈时安静一会儿。
但孩子并没有被要求离开父母,自己去做点什么,他还是要依赖父母使自己安静下来。
教会孩子什么叫耐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在他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什么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地等待一点点时间,最终将会得到他所期盼的东西。
 提示: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
譬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
父母如何跟孩子默契沟通
问孩子身高体重、爱好、习惯这些父母都关注了解的问题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可以体现父母与子女默契的问题有那些?
有很多,去买本书呀
写父母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故事和感受
快乐成长需要爱,父母陪伴最温暖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攒钱向爸爸买时间,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够陪伴自己一会儿。
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父母不陪孩子吃饭却陪客户吃饭;父母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办公室而不回家;父母双眼紧盯着生意,而不看孩子一眼……当孩子要求关注的时候,父母就会十分不耐烦甚至生气,他们大声对孩子吼叫:“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每个父母应该思考的,当父母对孩子的爱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可怜的是孩子,也是父母。
我们都不否认物质对生活的重要性,也不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
但是,父母可曾想过,当你把大把的钞票拿给孩子的时候,可曾看见孩子孤独的眼神
甚至当孩子愤怒地对你说“你根本不关心我”时,你可曾发现自己所提供的与孩子所希望的是如此的不同
父母是否将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以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
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陪伴是一种关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就是家人的陪伴,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有一项事实是不容易忽视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父亲或是母亲的缺席。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以及心灵上的抚慰,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稳定他们的情绪。
陪伴孩子,不仅是要了解孩子目前的身体以及生活学习状况,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关注。
陪伴孩子首先是要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重视和被关怀的。
每天下班后,多问问孩子一天的情况,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
其次是要陪孩子一起做事。
可以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于父母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这些亲子间的甜蜜时刻无论是对孩子还是父母来说都是值得回忆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监督孩子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坚持一生“陪”在孩子身边,一年一月一天一时也不缺席。
当孩子与其他人一起玩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给孩子扇扇子;孩子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一定要开着孩子的房门;他们为孩子定时,什么时间该起床,什么时间该上学,什么时间该睡觉……在他们的“陪伴”下,孩子从小学升到重点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就在中考前两天,孩子却失踪了
他们心急如焚地寻找,几天之后,孩子终于被找到。
孩子这样对他们说:“你们对我的爱太沉重了,我感觉自己总是在被你们监视,这都快让我喘不过气来了。
我害怕我会中考失利,我害怕看见你们的眼神。
”这对父母在陪伴孩子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却仍事与愿违。
为什么
因为陪伴并不是监视,孩子们不需要监工。
陪伴应该是一种善解人意的行为,监视却是一种无视孩子自由与独立的行为。
同时,陪伴也不是时间和行动上的同步一致,而是心灵上的一种默契。
父母要体会孩子对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
父亲的陪伴不能缺席很多孩子都有体会,相较于母亲,父亲对自己的陪伴总是少一些。
父亲的缺席,也是造成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的主要原因。
明智的父亲不会只将自己定位于家里的“经济支柱”,只知道挣钱养家;明智的父亲也不会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只知道俯视孩子。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他们影响孩子的做事方式,他们影响孩子的品行修养。
因此,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将孩子导向正确的成长方向。
父母双方默契配合,共塑孩子的健全人格读后感
一个母亲激子的故事第一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
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
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