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描写透过窗子看到的,外面的风景
推开窗子看到外面夂风吹动树梢,晃动的树梢上停着几只站不稳的小鸟
打开窗户我看见外面的景色真美呀把句子写得更具体些
打开窗户,我看见外面天空瓦蓝瓦蓝的,飘着朵朵白云,小鸟展翅飞在空中。
远处,绿树红瓦,花开朵朵。
景色真美呀。
我看到课室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是想不到有什么诗句可以来形容自己心情的宁静舒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面朝,春暖花开。
你站在桥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识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数峰无语立斜阳,万壑有声含晚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在窗户外面有美丽的风景,所以我喜欢打开窗户望窗外的风景
1、赏析: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4行,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性”的哲理命题。
(1)全诗分为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组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镜头里,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个镜头又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
诗人解释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绝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李健吾认为,这首诗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认为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究尽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2)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2、原文: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创作背景:写于1935年10月。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附:下半章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赋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
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附一首后人仿照创作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快乐的人赞美别人幸福,幸福的人试图感到快乐。
幸福是形容别人的,快乐是属于自己的。
4、作者介绍: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20世纪中国现代派诗人。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与何其芳、李广田合出诗集《汉园集》,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曾编辑过《冰星》、《新星》等刊物。
曾先后任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南开大学,并应邀赴英国牛津任“旅居研究员”。
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诗刊》、《世界文学》和《文学评论》等刊物编委,以及中国作协理事。
主要诗集有《汉园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另有诗论、诗评与译著多部。
卞之琳于上世纪30年代出现诗坛,受英国浪漫派与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