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有没有关于人人平等的句子
“有教无类” “类”:类别,种类。
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论语终于有没有与人人平等相关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有没有描写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句子
论语中精辟的句子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朝闻道,夕死可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1、巧言令色,鲜矣仁。
1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1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0、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4、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解析: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忠于职守;与朋友交往,讲求信誉。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解析: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同学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
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4、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解析: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解析: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
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
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解析:叔孙武叔诋毁仲尼。
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仲尼是不可诋毁的。
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好比是日月,是无法逾越的。
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
只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7、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解析: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解析: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解析: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
《论语》中阐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胸襟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立,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
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
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
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
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
《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
人难道有两条命
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性与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
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
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
《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
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
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
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
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
……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
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
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
《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
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
《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
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
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
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
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
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
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
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
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
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
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
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
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
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
祝心想事成
论语加点字急好心人来帮忙呀!还有五个句子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发音 yǐ zǐ zhī máo,gōng zǐ zhī dùn 释义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 2、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释义】亡:丢失;牢:牲口圈。
羊丢失以后,才修补羊圈。
比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善后措施,以免酿成大错。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用法】用于事,褒义。
3、道不拾遗 ◎词目 道不拾遗 ◎发音 dào bù shí yí ◎成语释义 遗:失物。
原意是道路上有东西遗落,却没有人拾起来,占为已有。
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淳朴。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 示例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极太平。
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夜不闭户 【词语】夜不闭户 【拼音】yè bù bì hù 【解释】夜里鉴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事例】两川之民,忻乐太平,~,路不拾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解释〗师:借鉴。
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 〖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
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
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
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
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
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
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
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
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编辑本段]译文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
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去,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
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编辑本段]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bang):生活在淡水里的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可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u bang xiang zheng yu weng de li):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箝(qian):夹住。
曝(pu):晒太阳。
渔者(yu zhe):捕鱼人。
喙(hui):鸟的嘴巴。
即(ji):就. 禽(qin):通“擒”,捉获。
[编辑本段]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编辑本段]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后遂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译文】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老蚌出来晒太阳,但有只鹬鸟跑来啄食它的肉,蚌马上合上两片壳刚好夹住了鹬鸟嘴巴,鹬鸟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
”蚌说道:“你嘴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
”两物都不肯舍弃让步,这时刚好有个老渔翁走过,看到他们,把他们俩都捉住了。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恐怕强大的秦国要当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寓意】: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6、子曰:“有教无类。
”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 【读解】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
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未修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 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 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
孔子不愧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 。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司马迁感叹说:“道 不同,不相为谋。
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
”(《史记·伯夷长齐列传》)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
”(《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论语的一个句子
一、“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君主使用、指使臣子;臣子为君主做事。
应该怎么样做
这样的提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二、所以孔子针对他的毛病,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意思就是,君主在让臣子办事时应“以礼相待”,臣子为君主做事应以负责任、不存私心为关键。
礼的根本是“和”,即“平等”。
因为君主在上而臣子在下,是不平等的,所以,孔子说要用“礼”来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
臣子因为处于弱势,自身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因以负责任和不存私心为做事的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