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梅红九月的生长习惯
三角梅喜光耐旱植物,放阳台上明亮处通风处比较好,干透浇水及时点,见干见湿比较好,开花期比较长
三角梅红九月开花时间
第一从三角梅生长特性环境气候写,在恶劣下同样可以生长,第二从三角梅开的花来描写,象梅花而由更胜于梅花,在深秋怒放的三角梅红似火,娇艳无比.
我的三角梅为什么花不红
呃……楼上的……浇水太多了就不开花了……大部分三角梅正常的花期是秋季,但是可以通过控水控制花期。
就是经过干旱后,再给它水,它就能开了,所以很多懒汉养三角梅,养得比你天天浇水的还要好,花开不断。
不红可能是品种的问题吧
有些品种就是淡淡的粉红,不好看,那买花的时候就要选好苗囖……
大红、桃红、玫红色种怎么区分-
玫瑰红的区别大一些,像红玫瑰一样,比较偏大红色。
桃红比玫红浅一些,比粉红色深一些。
老天津卫的全套婚俗是什么
天津婚俗 天婚俗在外地来是颇觉热闹有趣的。
新婚之家大旁的喜字,嫁女之家贴的单喜字,便向人们宣告了新婚的喜讯。
这红纸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红火喜庆气氛,把人们的欢乐心态都浓缩在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红喜字贴出之前和结婚之日,却有着琐细讲究的婚姻礼俗过程。
那时天津民间的婚姻习俗基本遵循着古代的“六礼”程序。
先是媒人说合,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然后下聘礼订亲,最后择吉日迎接。
也有少部分人家实行新的文明结婚方式。
那时富裕人家办婚事,最爱铺张奢华,追求体面热闹。
男家下聘礼时,有的女家还请吹鼓手吹起唢呐迎接,亮礼给亲友看,吃一顿喜面。
下聘之后,若男家聘礼重,女家也要准备很重的陪嫁。
嫁妆多的有48台。
最少的嫁妆也必有一个喜桶,一对灯台。
临到嫁娶之前三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唢呐“亮嫁妆”。
男家也在院子里吹唢呐“亮轿”。
晚上要让童男童女围着花轿边转边唱喜歌,叫“童子转轿”,引来观者满巷。
迎亲结婚之日,当然是最热闹的时候。
男家的花轿在旗罗伞扇仪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门口,只打催妆。
头蒙红盖头、上下里外一身红的新娘坐进花轿,怀抱一只装着枣、栗子的大瓶,被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迎到男家。
花轿后面跟着的送亲人中还有一个夹着凉席、抱着公鸡的童男和一个抱着大瓶的童女。
据说抱鸡意在拍鸡使鸣以避邪,凉AA放到新房窗台表喜泰吉祥。
两只瓶寓双双平安之意。
黄昏时,花轿停在男家门口,男家大门关闭,意为“避邪气”,新娘喊“妈妈开门”,实际也是改口称妈的仪式,这时门才打开。
一对新人拜堂行礼之后,各抱包着贴金红纸的“金砖”一块,并肩坐帐,交换“金砖”,放进斗里。
然后新郎有秤杆挑新开新娘的盖头,一对新人正式见面,算是明媒正娶。
再就是闹洞房、分大小等节目。
在迎亲、拜堂等仪式过程中,司仪、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
全可人在每个仪式细节中都念着祝福的喜歌。
婚礼后的第四天,还有“回四”礼仪。
新娘带新郎回娘家。
旧时回四时,新娘要带回“贞节红”(处女红)布,当众交给亲娘摆到祖宗供桌前,这是特殊的习俗。
解放前,天津由于受九国租界地外来习俗的影响,已有一部分人家采用新的文明结婚方式。
介绍人把男女青年及双方父母带到戏院看戏,双方借机对面相亲。
然后按旧例下聘礼订婚。
迎亲不用花轿,用轿车。
新娘不是旧式打扮,而是头戴白纱,身穿拖地白裙,由童男童女拉纱,在教堂或礼堂举行结婚典礼。
解放以后,天津婚俗就大大简化了。
不查八字,不坐花轿,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验贞节红。
男女经人介绍,在公园或电影院见面,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了解,男方给女方某种礼物订亲。
双方商定,准备住房、家具、衣物,办好结婚登记手续,选个双日,贴出喜字,就迎亲结婚。
近几年来,天津的婚礼习俗仍然是简化的趋势,男女双方量力而行。
迎亲照例还有。
迎亲时刻,市里是午后日落之前。
郊区是上午。
迎亲交通工具,必用双数汽车。
高、中、低档汽车,根据条件选定。
男方迎亲,有的还守旧例,给女家送一大块肉,让女家切下一半,男方带回另一半,这叫“离娘肉”。
1993年宝坻县男家迎亲时,给新娘备有压腰钱带一条,上缀红、绿兜和一。
男方先在一兜中装钱80元。
女方也在另一兜中装80元。
让新娘系此钱带,又备有小园镜一个,放入新娘胸前衣裙里。
还准备一些硬币和小红双喜字。
当车载新娘离开女家时,撒几张小红双喜字。
在过河过桥时,也要撒一小红双喜字及硬币.这大概是对河神的敬奉和报喜吧!男方迎亲的人数应是单数(一或三人),算上新娘就成了双数。
送亲人数不论。
接亲、送亲人中有“姑不接,姨不送”、“哥送妹,穷一辈”的旧例。
送亲女人,头上必插戴红喜字。
新娘照例是上下里外一身红,头上插朵大红花,垂至耳下。
也有穿白色、粉色婚妙的。
迎亲轿车一到新郎门口,鞭炮齐鸣。
西服革履、胸佩红花的新郎走向新娘的轿车门口,被两个伴郎小伙子按着头向新娘三鞠躬。
新娘仍迟迟不下车,说是要压压新郎的性子。
新娘下车后,有人向并肩站立的新人撒满彩色纸屑。
这时摄影的、录相的忙乎一阵.新娘和送亲客就要进男方家门。
门按旧例关着,等新娘改口叫“妈妈开门”,然后门才打开。
新郎把新娘和送关客人引入新房,坐在床上、沙发上。
随即上茶递烟,摆出苹果点心,招待送亲客人。
“认亲”礼节在婚宴前或婚宴中。
前几年结婚和认亲是分两天进行的,即头天举行婚礼,第二天请娘家人来吃饭、认亲。
女家在新娘出嫁头天,也行席招待亲友。
现在为了省事,男女两家合起来办。
在把新娘接来之后,随即把新娘的父母和女方有关亲戚也接来参加婚礼宴席.在宴前或审中便要进行“认亲”活动。
新郎把男方的父母、亲戚介绍给新娘。
新娘也把女方父母、亲戚介绍给新郎。
每介绍一位,新人即请叫一位,并给亲戚点烟。
而被认的亲戚则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内包双数人民币)送给新人,作为正式见面、改口认亲的礼钱。
父母所给礼钱则在百元以上,亲戚近的也得适当多给。
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要同时给客人敬酒。
如果在饭馆举行婚宴,时间就不能拖得太长。
闹洞房的习俗也还存在。
天津一般是同龄人逗逗新人,图个吉庆快乐。
闹房内容一般是要新人给客人点烟、要一对新人同咬一块糖(两甜),二人同咬一个苹果(双双平安)。
再难一点的,是以男女之事提问、暗示,要一对新人当众表演某种动作,如“拔葱”、“按电纽”、“开摩托”之类。
现在闹房,一般也提早结束。
婚礼的最后礼仪是“回四”。
现在是新郎同新娘一起,带着四盒点心,骑车回娘家看望一番,吃顿饭,天黑之前就早早回家。
从此,一对新人快乐地过起婚后的甜蜜生活,安心地投入各自的工作之中。
此外,天津的婚礼形式在近些年还有旅游结婚、集体婚礼等,则更简化一些。
总之,天津的婚礼习俗既显得红火热闹,又在由繁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