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 子贡
《论语》中关于 子贡的 学而第一 子禽问于子贡曰: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 为政第二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八佾第三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公冶长第五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
”曰:“琏瑚也。
”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谓仁之方也已。
” 雍也第六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述而第七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子罕第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 先进第十一 子曰:“回也其庶乎。
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闵子伺侧,唁唁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 颜渊第十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 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
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宪问第十四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 子曰:“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
非与
”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阳货第十七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子张第十九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尧曰第二十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 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 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 此人名叫:端木赐 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
《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
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
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⒄,《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
《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
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
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
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
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子游、子夏之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
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
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
《史记·仲尼弟子传列》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
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方面的优异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
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
《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求(冉求)也艺”。
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
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
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
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
《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⒅。
“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
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⒇。
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
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手之云,不亦宜乎?”⒇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
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⒇”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
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
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利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
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于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
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
《论语·公冶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
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
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
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
《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凡此种种,不说颜回,即令三干弟子,哪个能与子贡相匹敌、论高低,孔子对子贡这样一个学绩优异、政绩沛然,经商能力卓异的弟子竟以为他不如颜回,这实在令人费解!看来即使聪明若孔子者,也有昧暗不明的时候。
史实足以证明,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
端木赐死于齐国。
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论语中做人之道的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忽? 2.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3.小人之心,岂能度君子之腹。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9.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10.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13.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 1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1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16.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17.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18.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 1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20.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 2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22.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2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24.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2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28.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2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3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
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 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3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3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34.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3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3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3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3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39.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40.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 41.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42.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4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4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45.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4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
《论语》中提到环境影响人的句子有哪些
还有这个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
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
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尽力而为拉----------------------------------------------------------------------再举个例子了,楼主可以参照感悟感悟了,哈哈子曰:“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太有名了,时时提醒着我学习要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样既伤害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害怕,要做到不耻下问。
不要装模做样的冒充有学问的人。
有的人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别人有什么问题难到他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义和别人心里的地位,他会说:“这个嘛
我已经知道了但是还要在了解了解。
”像这样类型的借口他都会找。
但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他不感告诉别人他不知道,而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就像背着重重的担子。
其实这样的人很多,都怕大家笑话自己,包括我也是。
但是通过读这一条我知道了,知只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诚实地面对自己,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别人。
这里有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和子路在齐国的一个地方有两个孩子在讨论的很热列。
孔子看了就想过去听一听。
孔子走上去和蔼的说:“我叫孔丘,看你们讨论的那么热烈,我也想参加,可以吗
”两个小孩一见是有名的才子就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在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觉得我说早上近,因为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我们都知道看东西越近那么那个东西就越大。
”另一个孩子说:“他说的不对,早上凉飕飕的,中午时就很热,这不就说明中午近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理由,感觉都很有道理就说:“对不起
我过去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你们还是请别的高人告诉你们吧
”这时两个孩子说:“原来圣人也有不的呀。
”然后转身就跑了。
子路不服气说:“为什么不随便说一个告诉他们呢
这样多丢面子呀
”孔子说:“不不不,要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不知道,在学习上也一样,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行。
” 敢于承认有些学问不知道,是求得知道的起点。
不知道而说知道的人既失去做人的基本也对自己对别人无益,更对自己的长进没有益。
学习就是要有那种诚实的勇气,诚实的学习态度。
适合给女孩取名的字,词,从诗经,论语,尚书等经典中找,给出原句
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分语录及其大意:“君子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 ,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以求学问道为上,学有所成,自然能获得禄食,衣食无忧。
但学习过程中应安于贫困。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