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句子
1、思中秋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此节节,但“思亲”总归是的,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在异乡的月亮,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相看的月亮,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所以,不管怎么样,那头上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
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倍思亲。
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思念弥漫在他的心扉,就连苦涩的空气中也涩出思念的味儿来。
2、团圆是中秋的味道。
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一时中秋节至,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在月升时赶回家。
或是包装精致的宴会月饼,或是散装成袋的普通月饼,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
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3、温馨是中秋的味道。
桂花树下,古树庭中,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赶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
4、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5、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
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
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
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6、我喜欢中秋的意境。
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
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
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
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7、月已圆,人欢聚,同举杯,共欢庆!家乡明月爱无限,它乡皓月也多情!齐欢唱,同颂今宵明月!歌传万里,祝福彼此频传!待到来年中秋日,在欢聚,同丰收,各诉衷肠……!8、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
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9、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10、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11、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
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1、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2、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3、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4、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5、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滞雨》李商隐6、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7、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王湾8、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江汉》宋之问9、 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10、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11、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12、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待月(陆龟蒙)13、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思江南》方干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6、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17、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亿舍弟》杜甫18、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19、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送吴十九往沅陵》王昌龄
中国有历史意义的节日
汉辞网 - 汉语大辞典微信公众平台扫一扫 马上进入→今天是: 2016年11月23日星期三首 页 | 在线字典 | 在线词典 | 成语词典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古文 | 古诗词 | 英汉互译 | 辞典下载在线成语词典_成语分类->含有亲人的成语、表示描写亲人的成语:38条★★请输入: 搜一下 生日祝福 音标 灯谜 疯狂猜成语前一篇:亲热的成语 后一篇:亲身的成语关于亲人的成语及解释如下:【安忍无亲】:安忍:习于残忍,不以为异。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白云青舍】: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伯劳飞燕】: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鹑鹊之乱】:鹑:鹌鹑;鹊:喜鹊。
鹌鹑与喜鹊的乱交。
指亲人之间的乱伦。
【东门之达】:东门:指东门吴。
指东门吴丧失爱子而胸怀旷达。
后泛指丧失亲人而能心胸宽广,想得开。
【恩不放债】:对亲人不宜放债。
意指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
恩,指亲人。
【孤儿寡妇】: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
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骨肉分离】: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
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骨肉离散】: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骨肉私情】: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关系。
比喻至亲之间的深厚感情。
【骨肉团圞】: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指亲人离而复聚。
【骨肉团圆】: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指亲人离而复聚。
【骨肉相残】:亲人间相互残杀。
比喻自相残杀。
【骨肉之恩】: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恩情。
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骨肉之情】:情:感情,情谊。
像骨头和肉那样亲密的的情谊。
指亲人间的深厚感情。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
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举眼无亲】:抬头看,看不见一个亲人。
比喻孤单无依,人地生疏。
【立爱惟亲】:爱先施于亲人,逐渐及于疏远的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原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指到了节日特别想念在外地亲人的心情。
【暮云亲舍】:亲:父母,亲人;舍:居所。
比喻客居他乡,思念亲人。
【亲离众叛】:离:离开;叛:背叛。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亲戚朋友】:亲人、朋友及姻亲关系等人。
【亲知把臂】:亲知:亲人和知心朋友;把臂:握人手臂,比喻亲密的朋友。
指亲人或知心朋友。
【情深骨肉】:骨肉:比喻至亲。
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
【情同骨肉】: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十指连心】:十个指头连着心。
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
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视如陌路】: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同“视若路人”。
【视若路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视同路人】: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视同陌路】: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
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天际归舟】:亲人乘舟自天边返回。
形容企盼亲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瞻云陟屺】:陟:升,登;屺:没有草木的山。
望云登山。
比喻非常思念亲人。
【知疼着热】:着:感受。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知疼着痒】: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
【至亲骨肉】:关系最近的亲人。
【众叛亲离】:叛:背叛;离:离开。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众散亲离】:离:离开。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中国岁时节日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及重要性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由来已久,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个性,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一)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产生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指的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有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
大体说来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先秦发生期。
就节日风俗而言,许多节日元素早在远古时代已经出现了萌芽;汉代定型期。
汉代,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已、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魏晋南北朝融合期。
这个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进了节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唐宋高峰期。
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明清稳定期。
唐宋以后,节日的发展比较平缓,辽、金、元时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习俗。
岁时节日形成体系之后,它逐渐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协调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段落标志,也成为民众时间生活的社会依据。
多年来,人们的生产、祭祀、纪念、社交、娱乐等诸项活动大都依傍着岁时节日开展。
(二)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重要性 岁时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
它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不仅调节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整合着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调适着人们的精神意绪,而且更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
这也是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传统节日不仅成为民众情感的寄托和释放点,而且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普及、延续和发展,对于培养民族心理认同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现状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了让人担忧的状况。
(一)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呈现逐渐被淡化的趋势 首先,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着华夏大地,它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毋庸置疑,面对这股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也必将被这股浪潮所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淡化。
其次,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已经告别了饥寒贫穷、解决了温饱,并逐步向全面小康化迈进。
而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多围绕饮食、娱乐、团聚等功能展开,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节日的这些功能趋向淡化,势必会引起人们观念和意识的淡化,也使传统节日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强大诱惑力和影响力。
具体表现在如今中国传统岁时节日,大如春节、中秋节,小如清明节、重阳节等,人们表现为不再热衷,而在悄然淡化。
(二)西方节日的冲击加剧传统岁时节日的淡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人有了更多的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趁机叩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并得到了极力的推崇,不仅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大有超越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之势。
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特别热衷那特有的狂欢和浪漫气氛的洋节,洋节逐渐呈现火爆的局面。
面对洋节日的大势围攻,传统岁时节日不得不处于尴尬境地。
譬如2010年,春节恰与情人节是同一日,中西传统节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商家围绕春节和情人节展开促销之战,在这场竞争之中,春节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地盘,代表爱情的玫瑰花和巧克力更是随处可见。
大年初一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但大街上、商店里到处都是一对对情侣。
由此可见,面对春节、情人节,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撼动,显示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西方传统节日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势必分流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更加剧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化趋势。
三、传承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对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繁荣的根基。
面对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令人担忧的现状,我们必须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 责任。
(一)了解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冯骥才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民俗的文化内涵。
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所以,了解岁时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对于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
1、追求天人和谐,向往风调雨顺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文明。
几乎每个节日都是一个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而逐渐产生的。
在节日的选择上体现了人顺应大自然的理念,让民众依照自然节奏、适应气候周期的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而对节日的庆祝上则体现了人们祈盼农业生产的风调雨顺。
这一点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另外,在节日中,人们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
如:清明踏青,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等。
尤其是清明节,它虽然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其民俗文化内涵并非只此一项。
今天,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郊游四方的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
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或者视觉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观光,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每到节日,旅途奔波劳顿,交通非常拥堵,但许多人仍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花钱买罪受。
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体会到融入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体会到安定祥和、风调雨顺的重要,这些对于今天全社会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2、崇尚团圆和谐,向往安定美满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常有流露,也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通过探访、团拜等民俗活动加深了与周围人的良好关系,也加强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
通过节日鞭炮的燃放、节日灯会等民俗活动的开展,释放了内心的情感和愿望,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传统节日也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思亲、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感情,在春节、正月十五等节日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祭奠,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表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美好品质。
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一轮明月则诉说了每个人的深深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重阳插茱萸等民俗,这些驱恶辟邪的习俗如今也显露出崇尚和美的美好思想愿望。
3、追求内心和谐,强化责任意识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中都体现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情感纽带。
比如合家团圆是春节和中秋节最显著的特点。
另外,贵人伦还体现在对孝道的重视。
每个节日几乎都有对祖先的祭祀仪式习俗,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顺之情。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注重敬老孝亲。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岳父母等。
这些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关心和孝道。
重阳节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民俗,尽管夹杂着多种风俗于一体,但始终显示着自古以来追求吉祥和谐的美好愿望。
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位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给传统的民俗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
(二)对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保持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岁时节日民俗文化,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进步的。
但它多与传统农业社会祭祀神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其中也不乏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
如春节、元宵节等燃放鞭炮,清明上坟烧纸祭奠先人等行为活动,不仅不安全,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又如,中元节为农历的七月十五,人称鬼节,应张灯结彩为鬼庆祝生日。
农历十月初一,称为“烧衣节”,在祭祀时把冥衣焚化给祖先。
这些内容不仅消极落后,存在着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同时,中国传统节日中大多以饮食为主题,每逢节日便要杀猪宰羊,饮宴作乐,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奢侈浪费现象,无形之中也滋长了奢靡之风。
正如同志所说:“一切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要继承的“精华”,而所有“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就是我们应当抛弃的“糟粕”。
岁时节日也不例外。
我们必须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
尤其是面对日益弥漫的西方节日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优秀资源,同时,更要积极深刻地去挖掘中华传统节日中良好有益的文化要素,参考、充实、提升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并适时地注入现代文化因素,从而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中国岁时节日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延续至今,可以说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
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责任,与时俱进弘扬传统文化,并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共同地把这笔财富留给我们的后代。
相信传统岁时节日民俗一定会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展示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
十五思念的句子
1、一度的中秋节是思念亲人的节日,忙于生活,每中秋节难得有团圆之日,心中的思此而不免黯然泪下。
2、“中秋佳节月儿圆,墙墙角角飘果香;月饼更比月儿圆,期待团圆又失望。
”这是千千万万的家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是他们一家老小的期盼之情,但是失望之情不是突然,因为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是可盼而不可求的事实;要是亲人团团圆圆,这才是他们感到太突然了。
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在心底埋藏许久的思念也如影随形。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之夜,总是很轻易的勾起我们对亲人的思念。
出门在外的儿女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远在家乡的父母也思念身在他乡的子女……不管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浓浓的乡思,不管是思念家乡的父母,还是思念家在远方的亲人,心底的思念都一样浓,一样的深切。
4、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月圆隔两地,两两望月欲说还休。
相思浓时情转淡,淡的连深夜如此安静都想不起来,淡的比那缕轻烟还轻,我将情丝淡然比淡妆。
5、烟蒙笼罩圆月,此刻想要濛濛细雨,此刻想要淡淡思念。
望着一排排细柳夜更深了,不知身在何处,看着朦胧月儿,不知中秋之夜醉在何处?6、一行情思送明月,明月将心寄思中之人,望着城市的路灯,这些年的中秋如此陌生,陌生的令人淡淡然。
一脸无语望明月,明月将话传念里之人,看着城市的秋月,这些年的秋月如此陌生,终是月是故乡明。
7、掬一手秋水,安凉如海边的气息,等一刻时光,平静如轻音的旋律,青春能有几中秋,不如淡妆过中秋,一抹相思浓愁哀怨去无痕。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倍思亲,如今亲何在,月有圆缺明黯,人有悲欢离合,情事古如今,思无垠、愁满胸,戚戚相思苦熬煎。
9、中秋佳节倍思亲,人月古难圆,如今亲己矣,借秋月祭恩亲,泡一杯香茗,煮一壶清酒,把盏寄哀思,梦绕魂牵父母恩。
10、中秋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人是父母亲,中秋思意沉沉,泪眼孩儿寄哀思,梦在怀思在飘,清风遥寄我的爱,轻吻父母您的脸。
1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秋无依之日,世道沧桑,情去节依在,人靠月圆瘦。
思念的中秋,总让人倍感沉寂和清幽。
12、中秋佳节,人在天涯,心归何处?当人们出双入对,欢天喜地与家人共享节日的快乐时,我却怀着疲惫的心情,拖着沉重的脚步,双手藏在空空如的口袋,独自在异地他乡徘徊,心里思念的是家乡,当然,还有家乡的亲人……。
13、中秋月饼,因为它让梦想放飞,它把我们思念家乡之情寄到了我们的亲人身边,它把我们亲人之间的思念,心与心牵到了一起……。
14、抬起头,天上的月亮正对着我微笑。
我用无比眷恋的目光望着月亮。
那月亮多像爸爸温柔的笑脸呀!不知道老爸在家乡,是否也在赏月呢?15、清风明月苦相思,中秋佳节又团圆。
天空明月一轮新,海角远方有双亲。
望空中皎皎孤月轮,思念如潮般席卷而来,淹没了整颗心。
又是一年中秋夜,众星捧月星成群,月挂高空无所依,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感,花香袭人惹人醉,心中泛起了思念,思念远方的辛苦劳作的父母。
16、月夜起相思,心中的几份孤寂又有谁人能懂?平日里父母不在身边,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唯有自己知道。
如今,父母远在他方,孤单一人,在这清风明月夜之中,展开双臂,任秋风冷吹,凉意袭人,只是身上的寒冷,怎可比得心间的寒意?中秋节,独自一人过,别人一家团圆,我却是望眼欲穿的等待着父母。
17、远在异地的父母,长年累月在外工作,一年到头不见人影,身为子女,在这中秋之至想奉上一片孝心,似乎不可能,心中的遗憾和孤寂,想必是无人能懂。
唯有对月寄相思情,表达对父母的一份浅薄心意。
恐怕此刻,父母不一定能感觉到我的心声,对月诉情怀,只是不知这月能否传达我的心声?告诉父母,他们的女儿在想念他们。
18、静静的月圆之夜,月光照亮了心房,任两鬓在月色中漂染,我囊中装满了秋色,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抹不掉的记忆、纷飞的花絮,如源源不断的一江水慢慢流淌,涛声依旧落在秋天,流进我的心窝……。
19、独坐河边望孤月,冷落中秋近佳节。
倍感相思亲人远,几时方能把家还!20、中秋,只是清晰了一些遥远的过往,清晰了朦胧的渴望,清晰了那浅藏在心灵深处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