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青团的好词好句。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
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美味的青团作文
几年前的四月,又值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岭南地区,我们通常都会去扫墓,吃乳猪,而在我的老家——江南地区,人们不仅会去扫墓,还会弄一种“美味”——青团,岭南地区也叫“艾糍”。
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去到奶奶家,而那年清明节,又正赶上姑妈准备做青团,我这个吃货自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首先,把制作青团的原料:糯米粉、粘米粉、豆沙馅还有最重要的艾草准备好。
第一步,把艾草洗干净,然后把艾草放入锅内焯,加水,用搅拌机把艾草打成艾草汁,闻着这散发出来的清香,我们开始进行最关键的一步。
终于开始包青团了,首先把粉和艾草汁活成碧绿的面团,每次截取适量大小,摊开,放入豆沙馅,再包成拳头大小,这样,一个碧绿诱人的青团就大功告成啦~姑妈心灵手巧,飞速地包着青团,成品一个个大小均匀;而我包的青团则“一瘦一胖”,东倒西歪,心中默叹姑妈的手艺,心里倏忽燃起了胜负欲,更加仔细认真地包青团,起初还是不大好看,但我越包越上手,很快掌握了门道,不知不觉包的越来越快,青团也越包越好看,不一会儿,一盘子的青团都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青团拿去蒸,青团散发出的艾草清香,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口水直流”。
经过不长时间的蒸制,青团终于蒸好了,我等不到青团完全凉透,八成凉时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自己包的青团,一口下去,满嘴都散发着“春天的味道”,青团不甜不腻,不黏牙,艾草的清香仿佛融入了豆沙馅中,散发出清淡悠长的味道,看着大家吃着我包的青团赞不绝口,我不仅享受着美味,更有一股幸福与自豪感。
长大后,我每年清明节都会吃青团,但无论是买的,还是别人送的,我再也没有吃到过像那年那样好吃的青团了。
清明吃青团的含义急
马上就要
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是用来祭奠先人的。
寓意:因为清明节清明节是要吃青色的东西,可以吃的眼睛清澈。
而青团的应该是用艾青做得,所以,要吃青团。
习俗来历: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查了一点资料大概是这样希望可以帮到你,有问题欢迎追问:)
形容艾叶的句子
【第1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夏》:“端阳日以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端五,辟除不祥。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五朋朔,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
”而在我们的家乡至今还流传着端午节用红绳在门鼻上拴艾草的习俗。
【第2句】家乡的艾叶草,在田边地头,坡坡道道最多,一丛丛,一片片,长在我记忆之中。
川北多丘陵,土地湿润,水草丰茂,艾叶草长势很好,在那片黄土地里,它总在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不落俗套,形成了鲜明的特性。
【第3句】追着桃花开放的声音,我漫步在春风中,只见郊区的道旁,一丛丛、一蓬蓬挂着银霜,鲜鲜嫩嫩的艾草,婷婷玉立了起来。
随手掐下一支艾叶,顿时那种特有的醒脑的香味就弥散了开来,激活了大脑中还在沉睡的许多细胞……【第4句】老家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叫艾草的植物,一丛丛,一簇簇,随处可见,它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是向阳排水好的地方就能生长,它可食用可入药。
五月是艾草茂盛的季节,端午到,艾叶香,家家户户门前插艾叶,用以驱瘴避邪,艾叶煮蛋、艾叶洗澡,能健身祛病。
【第5句】艾草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绒毛。
在我的家乡,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随处都能见到它苍绿色的身影。
艾草的生命力极强,割去一茬,新的一茬很快又会长出来,即便是秋后秆叶枯萎,到了来年的春天,它又会顽强地冒出一片新绿,并且疯狂地长成一片蓬勃的葱郁。
【第6句】艾叶草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散发一股浓烈的清香,在旁看着、闻着,感官知道它存在的同时,将它的形态和气味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直到今天也没有遗忘。
艾叶草和乡里人,就像是生活中的朋友,总有点离不开的样子。
它是很好的中药材,可散寒止血,也可解决皮肤搔痒问题,用火点燃备干的艾叶草,让它熏灸人体筋络穴位,能减轻风湿痛症,它的用途很广,可煮熟鸡蛋,也可驱蚊蝇辟邪气。
【第7句】掐下一片艾叶,放到鼻子边。
顿时,那种特有的艾草味儿一下就钻进了肺腑,馥郁的香味激活了大脑中许多沉睡了许久的细胞,蠕动着,把思绪拉到很远很远。
【第8句】艾草其实是一种草药,能理气血,通经脉,逐寒湿,趋冷痛。
在我国,艾叶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好像从南方到北方,大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
在有的地区,人们甚至用艾叶制作食物。
然而,端午节挂艾草则是一种文化现象。
据说,重五的日子不吉利,在门上挂艾草可以辟邪。
【第9句】每年惊蛰前后,百虫出洞之时,艾芽苗也蠢蠢欲动,顶开头顶上的厚土,迎接春风的洗礼,春雨的淋浴,在阳光下舒展开蜷缩在一起的叶瓣,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最有意思的是,百虫即出,艾草即生,而且它常长在人们生存空间的附近,即不去闹市,也不去深山,像是卫士,守护着一方的平安,让毒虫不敢肆意地祸害人类。
【第10句】艾草除了具备驱除蚊蝇,毒虫的功效外,还有诸多的用途。
艾草阴干压制成艾条、艾柱,能治病驱蚊;艾草煮的鸡蛋,也酥香可口,有清火消炎的功效。
艾草还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作用。
记得小时候,不论我和弟、妹风寒感冒了,母亲会用晒干的艾叶熬荼,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
【第11句】家乡的艾叶草,我有好几年没有见着了。
它们在家乡的土地还长得好吗。
你看这城市的小店铺里,在端午节前几天,到处都卖有,见了很能触动人的思绪。
和家乡的做法一样的,与菖蒲捆扎在一起;不同的是,得花一二元钱买。
花钱不重要,只要能见着艾叶草,拿在手里往出租屋走,一路看看闻闻,能了思乡之情,很值。
门前挂着,进进出出有艾叶草,有回家的感觉。
五月端午节了,我在异乡吃粽子,我闻家乡艾叶草的气味。
【第12句】艾草,又称家艾、冰台、医草、艾蒿,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在我们的家乡,田野间、农家院落里到处都有艾草生长。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用于灸百病,也可煎服。
”其实艾草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第13句】关于艾草消灾辟邪的传说,在很多朝代都有记载。
汉晋时,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
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四民并踏百草。
今人又有斗百草为戏。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
”注:“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第14句】小时候,我种过艾草。
好像艾草的生长是不用管理的,平时也没人去注意它。
端午节到了,需要采集艾草,才发现它已经蓬蓬勃勃,就像我今天无意间发现它一样。
记得老祖母喜欢用艾草编制绳子,晒干后用来驱逐蚊子。
漫漫的夏夜,氤氲的艾草香一直伴随着我,听老祖母在艾香中讲屈原,讲为什么吃粽子。
【第15句】每逢端午之际,我都会去药店买些艾草条,不为驱蚊,也不为避邪,只是喜欢那种苦香味,似蒿草,像野菊。
有时在工作之余,我会把艾草条点燃,放在百会、三足里、神厥、关元等穴位进行热灸,任凭自己被那浓烈的香味和烟雾所包围,清苦的香味就像我蕴藏的心事,在五月的田野里弥漫开来。
【第16句】青青的艾草把深深的爱植在人的身边,它要用多久的相恋才能拥起一片葱绿
艾草啊,它悄悄地延伸,默默地生长,静静地守望,守望着人们把它的生命揉进米团,把它滚烫的心化为清香,用它的挚爱驱虫驱病,让它的魂魄护佑起芸芸众生。
兰蕙清幽馨香,秋菊高雅脱俗。
艾草,很平凡,不能开一朵鲜花,但它却能给你一缕芳香,一片绿色
它的爱恨情仇更热烈、更深沉、更浓郁
它的魂魄立志驱百邪,医百病
【第17句】孟子曾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
我国现存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艾草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
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灵枢经》等古籍中均有用艾的处方。
【第18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下班后,我和家人一起去山坡割艾草,尽管这时候的艾草长得不算太高,但那淡淡的清香味,却时刻弥漫在梨园得最深处,闻着那艾草的香味,我觉得是那样的芬芳、亲切与可爱,我似乎闻到了家乡的味道,闻到了母亲包的粽子的香味,也唤起了我心底那份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第19句】在暮春风雨的敲打下,三道边上的艾草,开始舒展了一冬的筋骨,悄然步入人间五月。
不久便蓬勃豪放地支撑起季节的新蓝快绿,全心身地装点起山川大地,应和着和风流水,掇起了一方水土的满腔赤诚,一往深情地守望着边塞的端午节。
【第20句】又闻到浓浓的粽子香,又嗅到艾蒿的青草味,又是一个端阳节。
满街尽是叫卖艾草的声音。
长长的艾草,长生得太平凡,只有在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记起它的存在。
这艾草的作用,想必与唐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景相差不甚远,辟邪、健康、免灾、祈福……如此久远的记忆,在今天看来或许有点不可理喻,然而在古代却是司空见惯。
【第21句】我爱吃青青的艾粑粑,年复一年清明时节,我要是不能亲手做这粑粑,也会去店铺饼家买回青团品尝,因为艾粑粑在我的血液中已流淌成了一种文化……。
虽然,买来的青团味道也不错,但远不如自己做的艾草粑粑滋味浓厚。
艾草青青,纠结着许多人的思绪,这就是中华
一个普通的艾粑粑,也透着爱的香,历史的情
【第22句】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草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还含有鞣质、黄酮、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
在药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崩漏、痛经,治疗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感冒等。
在华北的不少乡下地区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第23句】五月采艾,十月播芳。
搓成艾绳十冬腊月依然还能配得上用场。
遇上个丰收的年景,碾了米,推了磨,金黄的米贮在缸里,雪白的面压的柜中,再等到大小雪节气,宰牛卧羊,大白的馍,大块肉,大碗的酒,端在炕上的时候,人们常会燃起久违的艾,一任满屋的溥雾,变幻出缥缈迷离的色彩,闻着艾香,嚼着大肉,筛着老酒,心情好爽,虽生人间,犹在天堂。
《青团》李晶 阅读答案
答案:(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浮躁风气的否定”不当;C项“端午节,挂艾草”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D项“以空间转换为线索”不准确,应为“以时空转换为线索”)(2)这两段描写立春后节气的推移和大地回春焕然一新的面貌,烘托了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氛围(2分),流露了作者对春天到来、艾草萌发的期盼、喜悦之情(2分),为下文写艾草发芽、外婆采艾叶包青团做了铺垫(2分)。
(3)①比喻。
如“他把青团放在我手上,像是将春天送给了我”,这句话将“青团”比喻为“春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青团色泽青翠、清香滑润、富有春意的特点。
②拟人。
如艾草“被春雷惊醒,就率先张扬起嫩芽”“贪婪地沐浴着春风、春雨”,赋予“艾草”人的动作性情,传神地表现了艾草萌发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
③排比。
如“湿了土地,淋了蓑衣,涨了溪水,透了心绪,绿了艾草,染青了我手中的一团糯米”,突出了春雨润泽万物的力量,使文章气势通贯,音韵和谐。
④对比。
文章以江南的“青团”与北方“面团”相对比,突出了大江南北特色鲜明、各有千秋的文化风俗。
⑤引用。
文章引用古代遗训和诗句,印证了艾草除了包青团外,还有驱虫避邪的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6分;答出一种给3分,其中手法1分,举例正确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任意两种修辞手法即可)(4)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合适。
理由:①从结构上说,“艾草青团”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文章先写春天艾草发芽引出“青团”,再写“青团”的味道和制作,又由“青团”联想到“艾草”的其他功用及北方的习俗。
②从内容上说,“艾草青团“是文章表现的主要内容。
文章虽以较多笔墨写了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但目的是为了与“艾草青团”形成对比。
③从手法上说,“艾草青团”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它象征了春天气息、温馨的乡情、江南的习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观点一:文章以“艾草青团”为题不合适。
理由:①从内容上看,文章不仅写了“艾草青团”,还以较多笔墨写了“艾草”的功用和北方“包面团”的习俗,以“艾草青团”为题不能涵盖全文内容。
②从结构上看,文章结尾以“青团、面团,江南、中原,都是我的牵挂”收束全文,以“艾草青团”为题无法很好与结尾呼应。
③从主旨上看,文章表达了对江南中原不同习俗的赞美,对中华大地多元文化能相互包容的热爱,而“艾草青团”只是南方的习俗,以此为题,与文章主旨不吻合。
《青团》李晶: 旧时文人,对于珍馐美食,总不愿过多属意。
一碟佳肴,本颇费人神思,竟不如无人理睬的老梅陋石、寒塘野舟来得隽永,似乎谁也不愿意用味觉感官这样的俗情来撩拨自己的高雅。
对于这些,我却欲说还休。
我知道,在童年里,我永远地饿着。
仿佛,我的手里满是一把把长在春昼里的甜草的蕊心,喉咙里却想正好咽下一些长在清圆荷叶上的水珠;我的怀里,兜满了从秋天的高枝上摇落的野果,嘴里却又想着含一枚从冬日屋檐上垂下的冰凌。
我总是对世界细节处的美食情缘充满了默契,更不用说村子里不时升起的曼妙炊烟了。
它们像动情的手绢在向我招摇的时候,我知道定是谁家又在做什么好吃的了。
我得意地认为他们看到了我脸上永远不干的泪痕,于是要准备一些美食来抚慰我的无助。
我一直意乱情迷地让这样细碎的幸福感在我心里穿行,等那些美食像小鱼一样游到我的面前——比如外婆的青团。
那必是一个雨天,外婆在河对岸呼唤我的母亲划船过去,她的手里是一只精致的竹篮。
这条河,正是隔岸渔歌的宽度,河面平静。
母亲的篙在岸边一点,水中一拨,船便到了对岸。
我坐在船头,像只小小的鸭子。
外婆的篮子里便是青团了。
青团的绿色是让人一见就会爱上的,以至于一往而情深。
这种绿色,是把山间过于浓密的绿色变得柔和了,又把水底过于清淡的绿色变得稠郁了一些。
它是一种有香气又有甜味的绿色,却不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
我的外婆需要到远处的野地里去,刈来一蓬蓬的初春的艾草,细细地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然后敷上一层糖精粉,再糅进嫩白的糯米粉中,便有了青团。
但这还不是真正的青团,须放到锅中,隔水慢慢地煮了,这时,绿色的山融化了,绿色的水凝固了,仿佛整个春天都溶解在这几个小小的丸子中间了。
揭锅的那一个瞬间,像极了是漫天春风中最灵幻的那一阵,将湿润田野中最馥郁的那一缕花香带了进来,沁人心脾,不经意间将春天的绝美挥发到了极致。
在春天,我们那里的家家户户都愿意做青团,而且每家每户都能够做得很好。
田里面的艾草多得割也割不完。
穿着尚不肯脱下的冬天的棉衣,我们在田间寻找,原本以为真正是没有了,谁知向脚下一看,又有一大片。
大人们经验更多,他们说先回去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来,就又会长许多出来的,都缀满了晶莹的露珠。
春天的性情在于生长,谁都不愿把自己的能量收敛起来,艾草也是。
回到村子里,我们都把新鲜的艾草交给母亲,然后跑到豆腐店老板那里去借葛布。
她总是不肯,似乎是怕腥甜的草汁玷污了她的葛布,从此做不出洁白的豆腐。
但后来,渐渐地却肯了,又嘱咐一定要把做好的青团带几个给她吃吃。
我们满口答应,却从来不曾记得。
但第二年,老板还是愿意把葛布借给我们。
我们这些孩子手里面拿着刚熟的青团,想跑到田野里去放风筝。
但是我们没有风筝,杂货店的老板那里却有许多极漂亮的。
我们买不起,就悄悄地把贰分钱硬币上的“2”的数字改成了“5”,然后就一脸正经地跑去买来了风筝。
杂货店的老板从来不说什么,带着憨厚的笑靥把“5”分钱收下来。
于是我们就顺利地来到了田野上,把风筝放到天空中,抬着头看着它渐渐远去。
我们总望得出神,却不知道那些风筝有没有在望我们。
我们在地上奔跑,就像风筝在天空中飞。
天空一片蔚蓝,大地一片碧绿,那么地相似。
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分辨哪里是天空,哪里是大地。
我的外婆却极不愿意我跑远到田里去。
她说田里那些不可一世的毒蛇,正渐渐醒来了,正等着我们去,好把我们吃掉。
她每年都跟我说这些,在她眼里,我其实一直都是一只容易走失而回不了家的小鸭子。
但是,有一年的春天,我的外婆自己却回不了家了,她去湖边割艾草,却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我的外婆在床上不省人事了很久,后来她醒了,却神志不清。
她不再认得艾草,误以为是细葱,切碎放进了煮熟的菜里;她也不认识青团了,误以为是鸡蛋,在桌上不停地敲打,想把它磕碎。
这个世界上果然没有了不变的东西,所有的永恒都被研磨成了时间的粉。
我们的永恒即使不被忘却,也会给另外的东西给覆盖了。
春天的雨还是不约而至,继续给河面戴上一层轻纱,漫溢出暧昧而朦胧的半透明来。
但是我的外婆已经不在对岸了,外婆的竹篮也不见了。
孩子们已经不在田间奔跑,因为他们的幸福被另外的东西定义,而生存在了别的空间里。
我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问杂货店的老板是不是还可以把“2”分钱的硬币当作“5”分的收下。
但是,家家户户还是坚持在做青团。
我的母亲早上去地里做农活,晚上就会带回一些艾草来。
这些艾草上没有湿漉漉的露水,却满是凉凉的暮色一般。
到了第二天,更又瘦了一些。
我的母亲于是改变做法。
仍旧要滤出一些草汁来,糅成面团;但是她把面团先擀扁,放入一些馅料,再包好去煮。
我们家里惯用的是素蓉,就是把笋丝、香干丝、木耳丝、金针菇、雪菜丝放到一起煮咸了,再包到青团里面去。
别的人家有用肉馅和豆沙馅的,那样一来,绿色便油腻了许多。
青团显然地变了味道。
春天变得多么含蓄啊,它藏到了一个角落里,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须要细细地咀嚼才能体味。
只是我母亲再也不能对我外婆说:“娘,我把青团带来了。
你来吃一吃。
”
描写上午的句子
1、窗外是那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绿的,好不惬意,照进窗内,照亮了我的脸颊,每一个早晨都是丰富多彩的,像一个不朽的传奇。
2、河边升起一片轻柔的雾霭,山峦被涂抹上一层柔和的乳白色,白皑皑的雾色把一切渲染得朦胧而迷幻。
3、灰蓝色的穹隆从头顶开始,逐渐淡下来,淡下来,变成天边与地平线接壤的淡淡青烟。
4、空气丝丝清冷,划一叶扁舟,缓缓穿越记忆的海,忘记了时间,却忆起了往事5、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6、六月的日子是明亮的,早晨刚起来,觉得一切都是静默的,天籁轻响。
太阳出来的时候,小区的花草都带着露珠,显得绿意盎然,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仰望天空,大片大片的云朵。
7、清晨,每每醒来总会听到的是树枝上知了清脆的叫声,走出房门看到的是雨后湿湿的庭院,花坛旁边几棵小草,呵,上面还遗留着昨晚未干的雨滴。
8、清晨,万籁俱寂,天蒙蒙亮,黑夜正欲隐去,破晓的晨光慢慢唤醒沉睡的生灵。
9、清晨,我懒洋洋的从床上爬起来,睁开的双眼,看见远处窗台上飘着一片树叶,树叶上的晨露,水亮亮的,晶莹剔透,窗外传来阵阵鸟鸣声。
10、清晨,小街是静谧的。
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小街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此时,小街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的柳树低垂着头,柔顺的接受着晨光地淋浴;挺拔的杨树像健壮的青年舒展的手臂;草丛从湿润中透出几分幽幽的绿意。
多么美好的的夏日清晨。
刚过立冬,天气就冷了。
枯黄的树叶随着萧萧的寒风,纷纷投身于大地母亲的怀抱。
远处的山清瘦了许多,近处的小草枯萎了,树枝好像赤裸的木偶,机械地扭动着自己的身躯,似在和昨天告别。
满目的萧条,满目的枯黄,这引起了我无限的惆怅。
11、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像已着了火。
12、天气是那样炎热,仿佛一点星火就会引起爆炸似的。
13、透过窗户,小鸟在树枝上欢快的唱着歌,小河哗啦啦流水。
写清晨的句子1、拿一本书,漫步公园。
小河边,是一溜儿垂钓的人们;在绿树丛中,透着。
2、天边露出鱼肚白色的曙光。
渐渐地越来越明了,由鱼肚白色转为桔黄色,又由桔黄色变成淡红色;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还有半紫半红的颜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真是五彩缤纷,朝霞的形态也变化无穷,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可一会儿红领巾不见了,却来了一匹奔腾的骏马……真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3、早起的云雀在那半明半暗的云空高啭着歌喉,而在遥远的遥远的天际,则有着一颗巨大的最后的晨星正凝视着,有如一只孤寂的眼睛。
4、山村的黎明,在鸡笼里睁开了眼睛。
随着“呢呢呢―”声声,拥抱了一夜,亲吻了一夜的天和地地松开了手,在天地的唇边,便展现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5、早晨美极了,太阳照耀着菩提树顶,这些树在秋天的新鲜的气息下,已经渐渐发黄了。
宽广的湖面静静地在阳光下闪耀着。
睡醒了的天鹅从长满湖岸的短树丛下庄严地游了出来。
6、早晨,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站在摇曳不定的苇秆上,昂着头,抖着翅膀,争相卖弄着动人的歌喉,悦耳的歌声似行云流水,在绿苇浪上滚着跑着;在清新润湿的空气里流荡,余音袅袅,小绝如缕轻风吹来。
粉荷摇曳,刚脱花瓣的嫩黄色的莲蓬。
清香四溢,众多的红翅青头蜻蜓在上面飞飞停停,总舍不得离去。
7、银白的曙光渐渐显出啡红,朝霞映在千家万户的窗棍之上。
8、这是-个非常新鲜幽丽的早晨,阳光晒的大地镀上金色,空气是清冷而甜蜜的。
田野中的青苗,好象顿然青长了几寸;桥下的河水,也悠悠地流着,流着,小鱼已经在清澈的水内活泼地争食了。
9、哦,早晨的空气真好,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
10、晨光正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上空盘旋,初醒的太阳的桔黄色的眼睫已落在高矗的楼房的顶端,路旁的法国梧桐树悄悄地伸开了毛茸茸的柔嫩的绿掌,里仿佛是一群婴孩沐浴着夜露,绽开了美丽的笑局。
很快,人流车流,沸腾着,喧嚣着,涌起一股热烘烘的气浪……11、一早起来,天边总是雾茫茫的,到处笼罩着白色的烟雾,犹如蒸汽一般。
太阳从山脊缓缓升起,把白白的雾儿,蒸散在天空中。
冬天的颜色。
光由暗淡的灰色变成了一片鱼白,一片粉红,进而一片金黄那旭日的光彩也是千变万化多彩多姿的。
照射在雾上,出现了一层层的颜色。
最接近朝阳处最亮丽的金黄,愈向西边,颜色就愈暗,最后和雾连成一片了。
12、清晨,淡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微风吹拂着路旁的树叶,小鸟在树上“”来回地蹦跳着,仿佛在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13、墨蓝的沉重的天幕正一点点地向背后徐徐撤去,那美丽的蔚蓝色晨曦刚刚在遥远的东方染着山峦和草原。
14、火红的太阳终于挣开白云的纠缠,露出半个笑脸。
天空中几小朵白云,像镶了金边的茉莉花,从云缝中冲出来。
晨纱渐渐地碎了,缭绕着,盘旋着,像一缕缕轻烟袅袅升起,把金色的阳光洒在山坡上,照在勤劳的人们的笑脸上。
15、这景色,太美了。
林子里的宿鸟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哪哪吱吱地喃喃细语,互道早安。
稍停,它们变得大声呱叫了,小麻雀斑鸡画眉鸟喜鹊都在喧鸣;一群乌鸦也不知从哪儿飞来,呀呀地呼唤着,经过树梢上空,迎着太阳飞去。
这洒满音乐的早晨,太使人沉醉了。
住惯城市的我,此刻领略山村早晨的景色,简直是难以言喻的好享受
16、我站在齐腰高的茅草中,面对前面一道沟谷相隔的山峦,那儿是苍翠的杂树妙,树林边那一簇簇丛生的艾草上开的淡黄色花朵,像给树林镶嵌了宽宽的花边。
17、一个美丽的早晨,我爬上附近的小山岗上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身子。
朝阳刚刚升起,弥漫的雾气渐渐消退,树林灌木丛,全都湿流渡的;碧绿的枝头,青翠的草叶儿,花朵的娇瓣上,沾满滴溜晶莹的水珠儿,闪烁着瑰丽的彩辉。
18、清晨,小街是静谧的。
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小街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晨,此时,小街的一切都笼罩在柔和的晨光中,道旁的柳树低垂着头,柔顺的接受着晨光地淋浴;挺拔的杨树像健壮的青年舒展的手臂;草丛从湿润中透出几分幽幽的绿意。
多么美好的的夏日清晨。
19、火红的朝阳带来了新的一天,缤纷的朝霞蕴蓄着新的希望,树木山岭……洋溢着新的生机,更有那迎着晨曦开始了新一天新的奋进的一代新人。
20、清晨,整个世界都是清清亮亮的,阳光透过淡淡的清新的雾气,温柔地喷洒在尘世万物上,别有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21、空气凉爽,太阳还没有升高,房屋树木鸽舍和露台―一切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花园里和院子里有不少发人深思和引人人眠的阴凉的角落。
22、刚刚诞生的黎明如同一个嫩红的婴儿,在这浓浓的泼洒中颤了三颤。
旭日披着烈烈的酒气上升,将一种无限的醉意朝田野辽阔的天空酣畅地播散开。
23、露珠,沿着蒲公英和三叶草的梦境滚落,溅起一片片透明的阳光。
在一种金黄般的喧哗声中,孵出一个不再潮湿的黎明。
24、在蝉鸣声中醒来,夏日清晨,朝晕早已穿透了窗权,从蝉配合鸟声便似真啼:一只只婉转轻唱,交织成一阀颂歌,不止惊梦,该是唤起了万物的灵性啊
25、春天的早晨,和风吹绿了小草。
夏天的早晨,细雨装扮了花朵。
秋天的早晨,阳光镀亮了果实,,雪花闪烁着情慷。
26、山村的早晨可美啦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早晨。
满山满沟都是绿的,好像刚油漆过的绿屋子,一摸就会蹭上满手绿油漆。
路两旁的野花,颜色各异,都顶着露珠开了,小鸟穿来穿去,大蚂蚱蹦蹦跳跳。
描写清晨的好词好句1、清晨,整个世界是清亮的,阳光透过淡淡的震气,温柔地洒在万物上,别有一番赏心悦目的感觉。
2、晨风微微吹来,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顺着叶子滑下来,欢快地跳跃着。
绿油油的小草在柔和的晨光爱抚下苏醒了,在雨露的洗刷下显得更加绿了。
好词:、晨鸡报晓、燕语莺啼、万物初醒、空气清新、雄鸡报晓、朝霞满天、晨光熹微、晨鸡报晓3、清晨,刚打开窗户,一股新鲜空气迎面扑来。
伴随着一缕缕金色的光芒,太阳出来了,露出了慈祥的笑脸。
在朝阳的照耀下,院子里的太阳花慢慢地开了,珍珠似的露珠像娃娃一样调皮地在绿叶上滚动着。
4、公鸡“喔喔喔喔”的声音把我叫醒了,原来天亮了,清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太阳公公跳出了地平线,把柔和的阳光均匀地洒在绿树、草地上,花草散发着香气,绿叶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5、天,天气特别好,外面的空气很是新鲜,嫩绿的青草,迎着温柔的晨风摇摇摆摆地伸展着腰枝,草尖上闪亮着晶莹的露珠,滚动着、闪亮着;一朵朵盛开的不知名的小花被露水滋润着,开的笑盈盈的;空气里湿润润的,青葱的枝叶、芬芳的花蕾,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呼吸起来让人感到格外清爽。
6、清晨空气很清新,走在香樟树下,仰望香樟树,茂密的枝叶把天空封住了,整个树顶像一个到扣的绿色大锅。
有老人把鸟笼挂在树枝上,小鸟清脆婉转的叫声,在清晨显得那么优美动听。
7、薄薄的雾气在树林的空隙里慢慢地串行,初升的太阳把大树的枝头照得金黄金黄。
8、清晨,我漫步在池塘边,两旁高耸的一棵棵梧桐树和柳树在微风中点头,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塘边的野花倒映水中,美丽极了。
9、树林的尽头是一条小河,蜿蜒着流向城市的那头。
阳光下,河水跳动着,闪烁着粼粼的波光,仿佛要把春天的芳香带给那繁杂的城市。
早春的一天从这里开始了。
10、清晨的景色竟是这样的迷人,使我陶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新鲜、清丽,忙忙碌碌的人们在这种亲切快乐而又十分和谐的氛围中,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11、柳条里的旭日浑圆,红彤彤,从江水中刚刚清沐而出,新的像刚出生的婴儿。
柳叶缝里筛下许多光晕,柳树拉出很长很长的树影。
。
河风微微吹着,树枝拂动,有时枝叶间显现三五个人形,那是晨练的人们,或者着一身净白的运动衫,或者穿一件很宽松的衫子。
12、远望村庄,周围炊烟已经袅袅升上天空。
山脚下一片片青翠的竹林,鸟儿们正在高只地追逐嬉戏,给清晨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13、晨曦徐徐拉开了帷幕,又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早晨,带着清新降临人间。
14、早春的清晨,呵一口气,一团水气淡淡地升起。
跺一跺脚,“嘭嘭”地能听到空气中的回音。
一阵微风从对面不远的树林边吹来,掠过脸颊,让人觉得一丝寒意,又让人有些莫名的兴奋。
15、道旁的小花上缀满了晶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摇摇欲坠;清风徐来,花香袭人,火红的鸡冠花,向上攀登的牵牛花,娇艳的月季花……争芳斗艳、姹紫嫣红。
电线杆上不知哪只小鸟亮开了歌喉,那叽叽喳喳的声音,霎时组成一首首奇妙的乐曲。
16、清晨,麦苗上的雪已经无影无踪了,只剩下几滴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
17、过了一会,东方亮了起来,霞光万道,太阳冉冉升起。
露出了半边脸,渐渐的大了,不一会,整个红得像大火球似的太阳全跳了出来,非常耀眼。
18、雾气骚动起来了,好像是白姑仙女要收回那美丽的虚影。
当薄纱一缕缕地渐渐消逝之际,整个大地也在一分分地显露出来了。
19、吸着新鲜晨气,观看天上的白云,一片片云彩有的像狮子、有的像马、还有的像鱼……,各式各样,好看极了。
20、朝阳透过碧纱的窗帘,大地早已一片大白。
艾糍粑(艾馍)的历史
由来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
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
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
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
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
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