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消息传得快的成语有哪些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应该是最快的成语了,空穴来风必有因,也是指消息传播,奔相告知,等等都是告诉别人消息的成语。
形容秋天来了的句子有哪些
1.像宝镜一样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2.一阵微风吹过,湖水微波荡漾,像一朵朵涟漪。
3.夏天,湖水风平浪静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
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学习
一、观念更新,精益求精,演活教材。
教师使学生喜欢你的课,在课堂上每天都有一些新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得提高教学技能,多想些办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现在的学生信息的来源渠道多,速度快,在某种程度上知识面也比较广,老是照本宣科,吸引不到他们的注意力,也没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参与。
这几年来,她注重了教学技能的探索和提高,在备课中力求精益求精,例如教形容词比较级,事先就想了几个方案,最后还是用直观的方法,她叫了三位同学到黑板前,靠着黑板站着,为他们量度身高,并在黑板上作了记号,用简笔画勾出这三位同学,并在画像旁,写上这三位同学的姓名。
用这三个同学的“尊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句型。
大家的兴致被调动出来了。
当即很多同学就能造出有关比较方面的句子来了。
例如我比他矮,他比我高,她比我胖,我比她苗条,我英语比他好,他的数学比我强,我的鞋比你的旧,但比你的干净。
等等。
当教“南瓜”这个单词时,又叫三位同学上去画南瓜。
这是什么
大家说:“南瓜。
”接着带读了几次,大家很快便读出来了。
再用比较级的知识,风趣地评那三个各具奇形的“南瓜”,大家都不禁笑起来了。
再读“南瓜”时脑子里便多了些形容词,读起来就特别大声,也特别开心。
同学们被老师所设的情景吸引住了,完全陶醉在这境界中。
冯敏杰同学还以日记的形式,描写这一节生动的英语课呢
此外我们在课堂上也穿插介绍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例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二、贴近生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任务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为了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完成真实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课堂语言活动近似于习得过程。
例如:Unit19 Food and drink (JEFC Book 1B)教学目标是创设真实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中用英语,在用中学英语;运用有关食物、饮料、水果名称的单词以及有关邀请、询问和购物等交际用语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
冯老师在课前给他们布置任务: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创设购物场景,于是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来了,有的设计了在书店里,有的设计在超市里,有的设计在家里,为了使创设情景真实,同学们精心进行准备,有的从家里带来马铃薯,萝卜,番茄,苹果,雪梨,并根据市场价格,标出定价,然后表演购物,既扮演“顾客”,有时也扮演“老板”。
有的小组创设的情景是在文具店里,他们分工合作,找来铅笔、钢笔,书,练习本,橡皮,尺子,墨水等,老师为他们的表演拍照或录像,有的同学要求发送给家长看呢
让家长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通过听、说、演、练等活动,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有趣的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愿学、乐学,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感受成功。
我们的学生,目前没多少机会与外国人交谈,那么布置他们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去练习,如何让学生训练口语,老师这样引导他们,早晨起来3、5分钟用英语策划今天的生活,比如说“What am I going to do today? Oh, this morning I have two classes. This afternoon there is going to be an English test. Wonderful! I will go.”,如果周边没有人你就说出声来。
如果旁边有好几个人,就自己默默地想。
这是第一件事。
然后起来做事情,穿衣服的时候,可以说一些,比如:“I am putting on my shoes. I am going to brush my teeth. Oh , the water is so cold. I need some hot water. ” 这就是第二条:做什么,说什么。
有机会就说出声,没有机会就默默地说。
这些都可以说出来。
晚上睡觉的时候,到了床上之后闭上眼睛,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总结一下今天的生活,把这些都用英语说出来。
比如说What happened today? Oh this morning I talked with my friends, Miss Zhang’s lesson was wonderful. this afternoon, I went shopping with my mother, We bought a lot of things. Such as apples ,pears ,bananas and so on. And I felt very happy today. ” 你把发生的事用英语说出来,想出来,久而久之,就有效果了。
四、课内贯穿,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任务型教学则以人为本,重在信息的沟通和语言的交流,在教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这个句型时,鼓励同学设计名片,为自己的未来憧憬,因此,同学们为了设计出自己称心如意的名气,查字典,如有的想当时装设计师,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商人,有的想当画家,连公司的名字都很有特色,如罗清青同学,她为自己设计的名片单位名称是Children’s Hospital Sam Dentist (儿童医院,山姆,牙科医生)还有地址,电话号码,看来学生挺用心思去设计呢。
她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任务延伸至课外,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常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搜集英语应用于生活的资料。
例如,新一佳 超市,它的英语翻译成A---Best,谢谢光临Thank you for your coming. 本学期初一级组织学生到深圳的欢乐谷游玩,她让学生留意“欢乐谷”的介绍,有中英文的对照,很多的项目,知道用英语表达了,例如SKY DROP , 俗称“跳楼机”,DREAMER“寻梦者”还有很多其它词汇,如商场、公交车站、路旁的交通标志、公园等使用英语的标志牌资料。
学生能看懂,就有成就感了。
原来英语就是这样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之中。
这样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有了主动性后,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的任务,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地也就提高了。
五、完成任务的检查和评价。
布置了任务,学生完成得怎样,是否有效果,进行必要的考核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布置设计名片,在全班也进行了评比,好的进行拍照。
她布置的每天一条英语,或谜语,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智力竞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代表队代表班参赛,也有观众答题,有必答题,也有抢答题,气较为活跃,有的班还意犹未尽,还搞第二次呢
在写作方面,写得好文章,我们经过修改编辑,放到网上,对学生也是很大鼓励。
我们在班上也分别搞过一些小游戏,小竞赛,如成语接龙,单词大比拼等。
总之,在这几年中,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教学上探讨和尝试,初步尝到甜头,当然也存在不足,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争取有大的飞跃。
肖碧云老师在“任务型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的过程中,她做的最突出的地方是掌握了“任务型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并运用于教学中。
这几个基本原则包括如下:1﹑任务师生所扮演的角色原则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传送与接收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任务,根据现实生活创设任务情景,发挥自己的主体精神,发挥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应扮演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也加入活动者担当学生的“伙伴”。
2﹑任务设计合理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而且应注重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在这些任务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任务难易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难易适当的程度。
如果任务的设计太难就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不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太易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就对任务失去兴趣,学生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可以找出办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如在完成讨论、听力或写作任务时,教师可让学生熟悉一系些关键词语,学生完成第一项任务后,教师对学生可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完成同样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对任务较熟悉的基础上,就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进行交际上。
有关家人的语句
关于家人的句子 1) 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
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在何地,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最理想的感情寄托
木兰诗翻译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
问木兰在惦记什么
(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
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
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tuò),即刁斗。
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
百千:形容数量多。
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
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行:读háng。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注:《木兰诗》已成为语文出版社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4课.八年级下第8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第10课及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七年级上第28课。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形容好消息的成语
喜从天降,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乐不思蜀,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笑容可掬 喜上眉梢 笑逐颜开 乐不可支 喜气洋洋 眉飞色舞 满面春风,奔走相告 争相传颂,振奋人心,兴高采烈
关于杨贵妃吃荔枝的古诗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优美名家散文600字5篇
《春风》老舍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
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
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
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
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
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
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
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
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
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
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
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
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
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
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
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
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
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
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
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
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
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
可是跟谁讲理去呢
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
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老舍【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
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
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
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花拆》 张晓风 散文 花蕾是蛹,是一种未经展示未经破坏的浓缩的美。
花蕾是正月的灯谜,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个谜底。
花蕾是胎儿,似乎浑淹无知,却有时喜欢用强烈的胎动来证实自己。
花的美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在于它的穷通变化。
有时,一夜之间,花拆了,有时,半个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于那份不可思议。
我喜欢慎重其事地坐着昙花开放,其实昙花并不是太好看的一种花,它的美在于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给人的沙漠联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带给人的悼念,但昙花的拆放却是一种扎实的美,像一则爱情故事,美在过程,而不在结局。
有一种月黄色的大昙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颤开一分,便震出轰然一声,像绣花绷子拉紧后绣针刺入的声音,所有细致的蕊丝,顿时也就跟着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视——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说法。
我常在花开满前离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开始。
有一天,当我年老,无法看花拆,则我愿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为收报机,听百草千花所打的电讯,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乐。
《病榻呓语》冰心散文 忽然一觉醒来,窗外还是沉黑的,只有一盏高悬的路灯,在远处爆发着无数刺眼的光线
我的飞扬的心灵,又落进了痛楚的躯壳。
我忽然想起老子的几句话: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时我感觉到了躯壳给人类的痛苦。
而且人类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大之如国忧家难,生离死别……小之如伤春悲秋…… 宇宙内的万物,都是无情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往秋来,花开花落,都是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
只在世界上有了人——万物之灵的人,才会拿自己的感情,赋予在无情的万物身上
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句子,古今中外,不知有千千万万。
总之,只因有了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便有了悲欢离合,便有了“战争与和平”,便有了“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
我羡慕那些没有人类的星球
我清醒了。
我从高烧中醒了过来,睁开眼看到了床边守护着我的亲人的宽慰欢喜的笑脸。
侧过头来看见了床边桌上摆着许多瓶花:玫瑰、菊花、仙客来、马蹄莲……旁边还堆着许多慰问的信……我又落进了爱和花的世界——这世界上还是有人类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