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马的成语,诗句
1. 夜阑卧听风,铁马冰河入梦(陆游:《月四日风雨大作》)2. 竹马踉跄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5.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7.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8.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0.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1.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12.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13.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1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15.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16.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17.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18.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19.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20.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咬文嚼字 教案
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8、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⑤“套板反应”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
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①郭沫若改字(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
“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②王若虚该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①苏轼《惠》诗(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
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
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
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
“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补充示例: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李龟年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⑵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面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
若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映射得纤毫毕现;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
(冰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七)作业设计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反面三、 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 教学反思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
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
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形容老师好的句子有什么
1、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2、学生眼中的您婚前比婚后亲;课下比课上活;校长比学生熟;假期比开学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
祝福您,节日愉快
3、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自己自豪吧,因为你是老师
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
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
4、我只对您说一句话老师,您辛苦了
我愿是一块轻柔的纱巾,为您擦去汗水和灰尘;我愿是一束夜来香,和星星一起陪伴在您身旁。
5、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6、我们都坐着,老师只有您站着
您站着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树,您挥动的手臂摇落了满树的硕果。
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聆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7、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
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8、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
您 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形容教师的句子_赞美教师的句子_描写教师的句子素材库。
9、一旦天下无智,唯有您来破天机 因为您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也许有一天,老师在您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我们都站起来了,在您的微笑中我们站成了一排排苍翠的大树10、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1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2、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
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一个迸射火花的身躯,肩挑着一个传诵至今的壮举,明天因你而美丽
周密写《观潮》的背景
.介绍背景。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什么叫定谓语,那些搞不清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当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
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0-09-20):读《怎样写文章》之二在书的开篇,编者选了五篇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
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
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
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
更不要废话连篇。
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
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
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
而要再废话连篇。
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
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
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
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
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
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
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
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
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
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
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
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
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
耗时费力又无所得
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仅记于2010年09月20日04时3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三):《怎样写文章》摘录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关注四个问题:1.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认识;2.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问题;3.看条件:什么样文章,给什么人看,要求不同;4.怎么办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快地达到目的。
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二、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一)准确性的问题:概念、推断、推理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二)鲜明性问题:1.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只作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观点还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鲜明。
要突出要鲜明,要有布局、背景,还要有辩论。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1.要有标题;2.导语。
(三)生动性。
在抽象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文字讲究些修辞;文章要有情绪,增加些色彩,格式有变,有正反对照,有引用。
三、关于条件。
分两方面,一是给什么人看,二是写什么题目。
还要看时间、地点、条件。
四、怎么办
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
观点和材料——邓拓有两种现象:一是偏观点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挂点。
要两方面整合,可以与人合作作文,现如今更可团队作文。
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长短不拘——邓拓现读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
这里所说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
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要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谈修改文章——何其芳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写成之后;在文章未写成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修改好的标准: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的准确性: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准确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一、多研究实际问题二、“小题大做”三、养成好文风四、一丝不苟五、要多读书,会读书《怎样写文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0-10-06):读《怎样写文章》之四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
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
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
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
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
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
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
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
哪会再有人来读啊
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
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
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
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
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
不容易写的太详细。
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
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
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
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0-10-04):读《怎样写文章》之三编者在书中所选的其它十几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当然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这些文章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公文写作,所以并没有选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指导文章。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
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
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
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
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
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
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
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
并不是什么秘籍。
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
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
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
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
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
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
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
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
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
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
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
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
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
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
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
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
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
《红楼悲梦》中的薛宝琴结局如何
薛宝琴 开放分类: 小说、红楼梦、红楼梦人物 人物简介 薛宝琴,《红楼梦》中皇商之女,小时跟父亲跑过不少地方。
她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宝钗的堂妹。
她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曾欲把她说给贾宝玉为妻。
王夫人也认她为干女儿。
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
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
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
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琦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 相关诗文 宝琴的这十首灯谜诗录于下: 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宝琴作过一首《红梅花》诗: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霄,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宝琴还填过一阕《西江月》柳絮词: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结局猜测 1. 猜测I--梁归智 《薛宝琴不入薄命司》“白雪红梅” 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
宝琴直到第四十九回才出场,一百一十回的石头记(雪芹原作是一百一十回,不是一百二十回)几乎已快一半了。
而她一露面,书中就把她描写成一个超群轶伦的人物。
宝玉说: “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晴雯说: “……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到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探春说:“……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宝琴竟然超过了群芳之冠宝钗,所以贾母一见就“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且给了她一件金翠辉煌的凫靥裘。
宝钗说: “……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连最豁达大度的宝钗都开玩笑地流露了妒意。
后来作诗,宝琴又显露了非凡的才华,“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
黛玉湘云二人斟了一小杯酒齐贺宝琴。
”连诗才最敏捷的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诗才表示佩服。
第五十回有脂批曰: “此回着重在宝琴,却出色写湘云。
写湘云联句极敏捷聪慧,而宝琴之联句不少于湘云,可知出色写湘云,正所以出色写宝琴。
” 宝琴如此绝色奇才,书中又写她“年轻心热”等许多优点,几乎成了《石头记》中第一完人。
确实,黛玉身体不好,常闹“小性儿”,宝钗世故,湘云有口无心,也发过“经济酸论”,探春对生母的态度惹人讥评,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哪一个能象宝琴那样完美无缺呢?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确实是奇特的。
有人说她当入“金陵十二钗”副册?谁不感到有点别扭呢?难道宝琴反不如“懦小姐”迎春?反不如“矢孤介”的惜春?连钗、黛、湘、探尚且不如她,她怎么会是副册中人呢?正册中没有宝琴,那就是说宝琴根本就不是簿命司中的人物。
关于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合出妙玉时,有双行夹批中提到“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
”实际上是夹批者主观漫拟,不足为据。
因为紧接着就有署名畸笏的批语对这种说法进行驳斥,指出“树处(当为‘副册’之讹字)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
”参见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第五十五页至五十八页。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当下随了仙姑进入二层门内,只见两边配殿皆有匾额对联,一时看不尽许多,惟见有处写的是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旁有脂批曰: “虚陪六个”,原来太虚幻境中并不是仅仅有一个薄命司。
由此可以明白,象薛宝琴、邢蚰烟?李纹、李绮都不入薄命司,而属于“虚陪”的人物。
所以她们迟到第四十九回才出场,因为她们本来只是“虚陪”,不是书中主角。
有人根据贾母曾露出意思为宝玉求配宝琴,就说雪芹原作中也有贾母变心、否定宝黛婚姻的构思,实为皮相之见。
宝琴是虚陪的人物,所以作者不妨借她“间色”。
如果说贾母为宝玉求配宝琴时不考虑黛玉,那么她不是同样没有考虑宝钗吗?读《石头记》如果看得太板,常要“被作者瞒过”,上大当的。
薛宝琴早已许配给梅翰林之子,因而书中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文字,写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匀:梅”“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可是“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这里用谐音暗示之意是很明显的。
薛宝琴之“薛”正是白雪之“雪”,梅翰林之“梅”正是红梅之“梅”。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也正是一种“引文”,暗伏薛宝琴命运独好,将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独有“白雪红梅”仍在也。
因此可以明白第七十回放风筝时为什么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 “蝙蝠”是吉祥的象征,乃“偏福”之意,正喻宝琴嫁梅翰林之子,命运独好。
宝琴作十首怀古诗暗喻十二钗的命运却不涉及自己(参见《暖香坞春灯谜与薛小妹怀古诗》),她述真真国少女五言律诗关系着探春的结局也不涉及自己(参见《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这都由于宝琴是“陪客”,她在《石头记》中只起一个旁观者的作用。
大约在八十回后宝琴的地位并无变化,她可能在四大家族败落后充当一个“见证”历史盛衰的角 2. 猜测II--刘心武“不在梅边在柳边” 前八十回里,写到贾母曾起过将薛宝琴配给贾宝玉的念头,后来薛姨妈代为说明,宝琴父亲已死,母亲有痰症也时日不多,但她父亲在世时已将她配给了梅翰林之子,她之所以随哥哥薛蝌进京,就是等梅翰林外任期满回到京城,好嫁过去完婚。
那么,在曹雪芹所写成或至少是设计好的八十回后的篇章中,她究竟是否嫁给了梅翰林之子并终守一生呢
从八十回文本和脂砚斋批语,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她后来的命运并非就此绾定。
她的吟红梅诗里有这样的句子:“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表面上这都是紧扣“红梅”说事,其实,从“丰年好大雪”到处处“无余雪”,“流水空山”好落寞,恐怕都暗示着薛氏家族的整体瓦解,她最后也只能是入“薄命司”而不可能例外。
她那首吟柳絮的《西江月》词中有句曰“明月梅花一梦”,恐怕是暗示着她最后并未能如约嫁到梅家;那么,她没嫁给姓梅的又嫁给了谁呢
我认为她那十首怀古诗的最后一首恰是说她自己的:“不在梅边在柳边”,也就是说,她最后的归宿,竟是与柳湘莲结合了。
凝神一想,尤三姐虽是真情而屈死,究竟未必能配得上柳湘莲,而薛宝琴与柳湘莲在“浪游”的经历与“壮美”的气质上,实在是非常相配。
《童年》里的外祖母的人物性格特点
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
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