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问这两个句子哪里有错
(修改病句) 1.福厦铁路的开通运营,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输。
第一个句子:以“的”为界限,前面是修饰语,后面是中心词,中心语就是“开通运营”,也就是后一个分句的主语事实上,这个句子的主语、对象应是福厦铁路,可将前一分句改为“开通运营的福厦铁路”或直接就是“福厦铁路为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输。
”第二个句子:删掉“能否” 有效地预防干旱,关键是兴修水利。
这属于病句中两面对一面的问题,应是两面对两面,或正面对正面,反面对反面
开通铁路后对地方的影响一般有哪些
那要看你们那里建的是客运站还是货运站,如果是客货两用站那就更好了。
客运站带动的是:旅游、人文、饮食以及娱乐服务业。
货运站带动的是:货物运输,煤矿、建筑用料、食物业等类似的产业。
问:中国铁路是哪一年开始开通的
火车又是哪一年开始通驶的
我国第一条铁路是上海的吴淞铁路 吴淞铁路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翌年清政府赎回拆除。
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在中国以至世界铁路上颇有名气,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876年1月20日),上海至江湾区段开始铺轨;正月二十日(1876年2月14日)铺轨至天通庵以北地段时,机车“先导号”开始试行。
我要一篇有关改革开放30年的文章,内容可以是青藏铁路的开通,我过近年的经济与发展,要快啊!!!
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吴宇、尕玛、拉巴)随着这条1142公里长的“天路”从格尔木成功铺轨至拉萨,世界铁路建设史、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以及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生活史都掀开了新的一页。
国际社会称青藏铁路是“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 程”。
短短4年多时间,跨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就宣告全线贯通,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
这是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表现;是人类千百年来对青藏高原不断认识、探索以及与之亲近、融合的一次升华;是中国人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新时期民族精神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世界奇迹。
1954年,西藏和平解放仅3年,青藏、川藏两条公路在拉萨会师,世世代代饱受交通封闭和贫穷落后之苦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雪域高原第一次有了通向祖国内地的“幸福路”“光明路”。
今秋十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世界屋脊”的大门又因青藏铁路的横空出世而向世界敞开,古老的青藏大地将因此乘上钢铁巨龙驶向现代文明。
西藏人民是青藏铁路的最大受益者。
青藏铁路带来的进出藏交通便利,物流、人流的增长以及运费的下降,不仅能拉动西藏三、二、一产业快速发展,为西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以及老百姓迈向小康生活提供持续动力,而且必将进一步密切西藏与国内各省区市的血肉联系,增进藏族与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为高原自然风光和古老雪域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展示、保护、弘扬和发展架起一座“金桥”。
青藏铁路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结束西藏不通火车漫长历史的民心工程,建设伊始,中央领导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在青藏高原开辟一条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通道,而且要以人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成就。
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难题的挑战,广大铁路建设者不辱使命、顽强拼搏、求是创新,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忍受着“生命禁区”一次次难以忍受的生命透支,不仅以奇迹般的高速度将铁路铺向拉萨,科学妥善地处理了重大工程与高原环境保护的关系难题,在冻土工程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创造了数十万人次施工人员高原病“零死亡”的纪录,而且培育了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为内涵的青藏铁路精神,为青藏两省区乃至整个中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腾飞,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与弘扬输送了新的动力。
有一支勇于挑战、善于攻关的铁路职工队伍,有青藏两省区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有青藏铁路精神这笔宝贵财富,有中国整体国力蒸蒸日上作强大后盾,相信中国人不仅能建好青藏铁路,而且能在未来管好、用好青藏铁路,在“世界屋脊”书写新的传奇。
一个地方小火车站的开通,会不会进行全国铁路大调图
如果仅仅是一个车站。
那就不会全国性的大调图,因为是小站,停不了多少车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