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人紧张的句子
1、双手不知道该放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是时候开始,手心冒着冷汗。
2、他用一双探索、恐惧的目光,望着政委,等待着响在他头上的霹雳。
3、我的心里像有十五只水桶打水—忐忑不安的,久久不能清静。
4、我以为我害怕的只有告别的时候,原来我同样害怕重逢。
每一次的重逢,我都会害怕马上的告别。
5、我的怀里像揣着一只小兔,怦怦地跳个不停。
6、每次我一进黑黑的屋子,我就吓的手心淌汗,脚掌头皮发麻,全身出虚汗,你不知道,我就是害怕黑暗,怕我走不出来,怕黑暗中会藏匿魔鬼,怕见不到你了,我好怕。
7、心跳加快,手无足措,脑里一片混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将要去干什么……呵呵。
8、他满脸通红,双手不知道该放在哪里,手心冒着冷汗。
9、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
10、终于拨完了电话号码,可心里更紧张了,时间好像停留在那一秒似地,周围的空气都凝固着,我清楚地听到了自己的心跳。
电话嘟嘟的响着,我怀着紧张、激动、兴奋的心情等着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
等待中的每一秒都考验着我的耐心。
11、我害怕极了,连大气都不敢出,心砰砰直跳,仿佛有小兔子在心中蹦来蹦去,总觉得有个灾难飞鸟似的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随时都有可能砸到我的头上。
12、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
13、我忐忑不安地坐在板凳上,心里扑咚扑咚地跳个不停。
太阳照在我的脸庞,烫烫的有一点被灼伤的感觉。
看着台上深情地唱着歌的同学,我不停问自己:上去后会不会唱错歌词,唱走调,等等。
14、吓得她浑身颤栗,像筛糠一样哆嗦起来。
15、我恐惧地畏缩着,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要把我吞噬掉,迎面是无尽的黑暗。
以成绩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好像总觉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给成绩“一般”的学生说的,自己总是那么高傲自大、唯我独尊,只是星期二下午的一场朗诵比赛,让我改变了知一切单纯而愚蠢想法.听说有朗诵比赛,我总是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总觉得自己是NO.1!因为小学班上的朗诵比赛我总是第一,就简单的认为这次我们班上绝对是第一,没有第二之言!在中学有一个成绩优异的主持人,虽然记不住他的名字,但我总是觉得他不怎么样,甚至有一些鄙视,认为他的朗诵远不及我.直到星期二下午,我真的傻得无法形容!来到三楼,看见五位语文老师,心里不知怎么的,总觉得烦闷紧张,时不时地冒冷汗.而那人昂首挺胸的站在那里,如同一颗坚不可摧的树木,是那样的威严、庄重,好像整个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杀气.第一位同学的朗诵比较平淡,我还真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的朗诵.只见他走过去,步伐是如此的沉稳、严肃,他朗诵的题目是《囚歌》.“这不是我们小学的爱国诗歌吗,他还会比我好,简直就是不自量力.”这时,我还是那么傲慢,不明白谦虚的含义.似乎是那石破天惊的咆哮,似乎是那狂涛骇浪的呼号,“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哪能从这狗洞子里爬出!”我霎时间瞠目结舌,接下来的句子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愿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气势磅礴,如果没有那张方桌,说不定我已经被吓趴下了.这首诗歌被他用声音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此完美的结合是我第一次见识,我真的傻眼了.回到教师后我纯粹蒙住了,好像自己没有差距,好像自己与被人差距很大.我想起了班主任的一句话:“别人早已起跑,你还在原地踏步,被人离终点还有一步之遥,你却永远别离了终点!”我好像变了,变得更加沉稳;我应该变了,变得更加谦虚;我必须变了,变得更加优秀.我的路还没有终点,但我的梦想离终点不远了.因为我心中有一句话:“如果你不是最好,那你就努力变得最好;如果你是最好,那你就应该变得更好!
作文作文、急急急
差距翠鸟掠过屋宇,雄鹰翱翔蓝天,是因为力度的差距;小溪回环舒缓,大海波浪汹涌,是因为容量的差距;将军命令如山倒,士兵俯首似兔犬,是因为地位的差距。
大千世界没有两件绝对相同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差距,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差距呢
正视差距,不讳饰,不缩小。
建国初期,中国大地刮起了浮夸风,不顾现实,一味流行假大空,当时提出了二十年超英超赶美的目标,急躁冒进,违反客观规律,忽视了中西之间的距大差距,制定了一系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急进,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停滞不前,几年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找准差距,消除差距,化不利为有利。
抗日战争时期,武器落后的八路军、新四军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采取了同志的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战国时田忌赛马,按正常顺序,田忌的马与齐王的马存在有不少的差距,但孙膑足智多谋,打乱正常的搭配顺序,化差距为优点,终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赤壁之战时,曹军兵多将广,来势汹汹,东吴能够找准差距,避免正面交锋,采用火攻的策略,一举打败了强大的曹军,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事物是多样性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一事物在这方面有缺点,在另一方面也许有优点呢。
所以,面对差距,我们要避开它,找准自已另一方面的优点发展、开拓,扬长避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个青年,酷爱写作,十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但总是失望。
一次,他终于接到一家杂志的总编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你的文章缺乏写作的基本功,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够深刻,但我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漂亮了,这个青年看了后知道了自已的差距,他决绕开它,专练书法,几年后,他成了国内知名的书法家。
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差距,既不能望而却步,畏缩不前。
也不能不加思索地盲目冒进,我们要把握差距的规律,想法设法消除它,或者避开它,这样,我们就会少走许多弯路,会迎来更精彩的人生。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编辑本段词作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
”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
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
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
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形容一个人唱歌时样子的句子
出自:《忆秦娄》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形容考试紧张气氛的句子
整个考场,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奋笔疾书,耳朵里听不到教室里的一点声音,听到的也只是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