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描写一下诗中的景色]
【】春 日 宋·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
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
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作者背景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
字元晦(huì),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译文 我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貌似是孔子说的一句名言,与三两朋友洗浴完走在桥上吹着春风,何不乐哉
原话是什么啊,,,愣是想不出
表达心情愉快的诗句 1、白日放歌需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苏轼 (一说秦观) 3、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陆游(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5、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春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以及春天什么
一、拼音乐园。
(14分)1、看拼音,写词语。
(10分)yōu yǎ làn màn shēng shū tuījiàn qīng ér yì jǔ( ) ( ) ( ) ( ) ( )wéi fàn xián shú xiān ruò kuì jiù tū fā qí xiǎng( ) ( ) ( ) ( ) (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分)迈步(mài màn) 黄芪(shì qí) 解狐(xiè jiě)顷刻间(qǐng qīng)兴亡(xīng xìng) 悼念(diào dào)呕吐(tǔtù) 眼角膜(mó mú)二、成语天地。
(12分)1、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5分)循规( )矩 蜿( )起伏含辛( )苦 天道( )勤 鞠躬尽( )( )然大悟 ( )为人知 声色( )厉才华横( )( )为壮观2、根据要求写成语。
(7分) ①春天的景色多美啊
我情不自禁联想起许多成语。
例:春意盎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来势汹汹的“非典”展开了搏斗,这使我想用: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语来形容这场景。
另外,我还收集了歌颂白衣天使品质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母亲,使我想起许多描写母亲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子乐园。
(11分)1、按要求写句子。
(5分) ①我也能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春寒料峭,路旁的野花开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写“把”字句。
她脸上留下来的血已经染红了她胸前的白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这把伞难道不是母亲用心血换来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仿写句子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同学们__________对老师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6分)①我大概用了整整一个月左右学会了电脑。
②我家院子里种上了月季、水仙、梧桐、水杉等树木。
③小明端正了学习目的,成绩提高很快。
四、课内外积累。
(17分)1、每年的______月____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的好处可多了,树木能__________,能__________,能_________,我想为保护树木写一句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日偶成》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了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似乎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课外,我还积累了描写春天的古诗:题目《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蓝天的映衬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
停着_______________谱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有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亮亮吃苹果,总是抢着拿大的。
爸爸皱着眉头,用《三字经》中的内容教育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年,世界建筑大师__________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的____________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是因为大师由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受启发。
五、走向生活。
(5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伟大的母爱是难以回报的,正如古诗《游子吟》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母亲是最容易满足的,记得有一次,我为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非常感动。
六、口语交际。
(4分)考试分数下来后,小惠成绩不理想,她难过的哭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准备怎样安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快乐阅读,理解、感悟。
(12分)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曾三请诸葛亮。
这件事鲜为人知。
曹操在许州打新野时吃了败仗,非常恼火
挥剑要杀曹洪。
这时,谋士程煜出来说情:“吃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
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推荐一个能人,处处比徐庶都高一招。
这人就是水镜先生的高徒、我的师兄诸葛亮。
现在卧龙冈隐居。
”曹操早听说过诸葛亮是个能人,就决定请诸葛亮当谋士。
第二天,他领着程煜、曹洪等人马,带上金银财宝上了路。
他们赶到卧龙冈已是中午,人困马乏,就到路边茶馆里歇脚。
曹操先后吩咐曹洪与程煜去请诸葛亮到茶馆来叙谈,诸葛亮都没理他们。
于是曹操便亲自出马。
曹操一行来到茅庵门前,只见柴门大开,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
曹操进了屋,诸葛亮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
曹操强装笑脸,问:“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诸葛亮头也不抬,随口应道:“不敢
不敢
我是个山野村夫。
听说丞相远道而来,专门在此等候。
”说罢,把书本一合,斜着眼睛望着曹操。
曹操仔细把诸葛亮打量了一番,果真气度不凡
就赶紧叫人抬上礼品,说:“先生足智多谋,专程登门请你出山,为我统一天下卖力。
”诸葛亮一听,哈哈大笑,说:“丞相花大本钱请普通山民,不怕失了面子吗
”说罢,仰天大笑。
曹操本来就谨慎多疑。
以为诸葛亮取笑自己,后悔不该亲自来请他。
曹操本想发火出气,又怕传出去,坏了礼贤下士的名声,支吾着说:“那就不必勉强了!”说罢,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传到民间,变成了一句歇后语:“曹操请孔明——没诚心。
”1.给短文取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将诸葛亮的笑写得非常传神,我也能写一写不同人的笑。
(3分)明明说话不动脑筋,他刚说完:“牛奶会产奶牛。
”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画出诸葛亮很“傲慢”的句子。
他如此“傲慢”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歇后语中的孔明就是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分)5.曹操三清诸葛亮:第一次由__________去请,第二次由_________去请,第三次由____________去请。
最终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八、小作家。
(25分)亲爱的同学,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丰富想象力,想象能使自己的作文插上翅膀,你按照合理想象,大胆想象的思路,以这个小故事为开头,展开想象,写篇作文。
故事:小雨渐渐地下着,学校放学后,同学们陆续放学了,四(1)班的张春同学因为个子矮,加上路滑,刚上自行车就连人带车摔在马路上……四年级期末测试答案一、拼音乐园1、看拼音写词语(10分)优雅 烂漫 生疏 推荐 轻而易举违犯 娴熟 纤弱 愧疚 突发奇想2、(4分)mài qí xiè qīngXīng dào tù mó二、成语天地1、补充成语(5分)蹈 蜒 茹 酬 瘁 恍 鲜 俱 溢蔚2、根据要求写成语(7分) 成语符合要求即可三、句子乐园1、按要求写句子(5分)①春寒料峭,路旁的野花绽开了笑脸。
(正确使用拟人手法即可)②改写“把”字句。
她脸上留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
③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这把伞是母亲用心血换来的。
④仿写句子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合理,使用比喻即可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6分)①去掉“整整”②去掉“月季” ③目的改为“态度”四、课内外积累。
(17分)1、3 12 保护水土 阻挡风沙 净化空气 广告语符合要求即可2、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春色无边,风和日丽 春日郊游的愉快 课外积累符合要求即可3、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4、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像五线谱哇 的燕子成了音符 一支春天的歌5、三分天下,然后取胜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6、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7、1971 格罗培斯 _路径_ _葡萄园主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五、走向生活。
(5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写出母亲为自己做的事即可六、口语交际。
(4分)答案要求符合语境,态度真诚七、快乐阅读,理解、感悟。
(12分)1.曹操三请诸葛亮(2分)2.写出三种不同的笑即可(3分)3、用“——”画出诸葛亮很“傲慢”的句子。
曹操进了屋,诸葛亮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
诸葛亮头也不抬,随口应道:“不敢
不敢
我是个山野村夫。
听说丞相远道而来,专门在此等候。
”说罢,把书本一合,斜着眼睛望着曹操。
“傲慢”是为了考验曹操是否真正尊重人才(1分)4. 诸葛亮 气度不凡 (2分)5.曹洪 程煜 曹操 曹操没诚心(4分)八、小作家。
(25分)参考资料:我们学校的试卷
春日古诗每句的意思是什么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春天.胜日:春光明媚的日子.寻芳:游春,踏青.: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诗意:我选择了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河边,只见无边的景物一时间都涣然一新.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简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古诗词的魅力作文3000字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产生了许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
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
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
所以。
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
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
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
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
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
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
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
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
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
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
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
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
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
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
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
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
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
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
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
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
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
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
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
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
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品,即“品味”。
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
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
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
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
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
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
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
师:是“照”吗
生:是“铺”在江面上。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
(生一时语塞)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
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
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
(生又开始读诗了。
)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
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
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
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
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
师:是呀
多美的景色
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
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
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阳的魅力之所在。
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
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
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
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
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想,即“想象”。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
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深呼吸
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
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
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
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
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
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
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闪一闪的。
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
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汉子们正往家挑着水,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以说,“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
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诗词教学课,必将会使堂课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使得教师与文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必然会与课堂的意境也浑然一体了。
这么一个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其实,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种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而不乏美韵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