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工作好久没回家的句子有哪些
有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古时候的的确确是吃两顿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世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不知道的,不要因为自己知识贫瘠,就好像没听过的事情是错的一样。
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上古典文学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一个古典文学博士就给我们讲过这个事情,后来我又看了一些书,确实是吃两顿饭。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常说吃喝嫖赌
这里的吃不是说吃的很奢侈浪费,而是指得是吃晚饭。
我们国家在很多朝代都是大兴佛教的,佛经有云:过午不食。
一点之后是绝对不准吃饭的,否则就视为不敬。
李世民下面有个大臣 具体的名字我记不清了 有才气人品也好,却被李世民视为一个猥琐的人 就是因为他吃晚饭。
他由于身体孱弱,后来被特批可以吃晚饭。
唐朝时候佛教在国家的地位想必不用我赘述了吧,皇帝都这样做,百姓敢不从
而且那时候大家很多都信佛啊菩萨的,所以这样做很正常,这样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包括我们伟大的主席,大家可以看看他的自传一类的书,他老人家一直都是吃两顿饭的,当然由于主席的生活起居比较特殊,可能有时候一忙就是一两天不睡,所以睡得时候可能会睡十几二十几个小时,所以凌晨醒来也是很正常的,这一顿饭就相当与晚饭了,但是一天吃饭的次数也绝对是两顿。
至于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吃三顿的,那是因为解放后,我们的苏联老大哥,派了很多科技人员来支援我们对吧,这其中 包括一些医生啦。
他们觉得我们吃两顿饭的做法不科学,说这样满足不了一天的膳食需要,所以推广一天三顿饭,那时候 我们对苏联专家的话是崇拜的很啊,所以全国就推广了啊。
而且古人7点多就睡了,3,4点就要起。
而我们现在12点前睡觉就算早了 再吃两顿估计大家都会饿哦。
不过晚饭少吃一些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所谓的晚饭7分饱。
参考资料:很多古书上都可以发现古人的起居习惯
文言文翻译
方法指导(一)遵循三条原则: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07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07上海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译文:忠臣坚持道义。
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
(07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关注七个重点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08全国卷Ⅰ)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05湖北卷)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判断句](08浙江卷)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省略句](08江苏卷)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被动句](08安徽卷)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例5: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06湖北卷)答案:(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4分)【解析】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省略句。
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08四川卷)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得分点“故”为“原来” “ 谢”为“推辞”)例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08四川卷)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例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2005年高考湖北卷)译文: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4、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
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
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
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08宁夏、海南卷)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复合虚词)(08江苏卷)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复合虚词)(08天津卷)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4. 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4.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固定格式)(08安徽卷)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5.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固定格式)(08湖北卷)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例6: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
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7: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8: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
(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
(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91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
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2002年高考上海卷)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
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
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浅谈在英语写作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详细03
本文从“中式英语”产 生的根源出发,探讨如何避免学生出现中式英语的途径。
以期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式英语 英语写作母语 原因 表现形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英语各类考试书面表达部分分值的不断攀升,英语写 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国学生的重视。
然而,从多次的考试结果 看,我们中国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
80%以上的学生能够把题目要 求的大致内容表达出来已属不易,甚至部分考生思路混乱、语言支离破 碎、错误百出,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接近要求的高分档。
应该说,我们 已经完成了中学阶段六、七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 为什么组成篇章的能力与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呢
由我们的作文来看, 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走出中式思维模式造成的误区。
提高英语写作水 平是提高分数的当务之急,显而易见地,写出地道英语、避免中式英语 是至关重要的。
二、什么是中式英语 所谓中式英语(chinglish),就是指依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 习惯而产生的英语,因其半英半汉或不英不汉而常被称作“具有汉语特 色的英语”。
换言之,它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母语干扰 而产生的一种既不符合英语语法又不符合英语惯用法的一种语言表达 方式。
比如我们在校园里经常听到的一句“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 还有最近网上很流行一首英文歌,其实就是经典歌曲《上海滩》的英文 版,其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摘笑。
即将中文几乎逐字翻译成英语。
比 如说把“浪奔,浪流”译成“wave goes,wave Furls”而把“爱你恨你问君知 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干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译成“love you hate you do you know like river if go call‘t stop turn thousand rounds turn thousand beaches we can。
t also stop tfighi inside”这即是典型的中式英 语。
中式英语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词 汇、句式、语篇三个层面。
三、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学生长期以来的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从而在 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中式英语。
汉语对于英语写作的负面影 响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方面 1.用词不当 学生在使用某些英语词汇时,由于只记住某一单词的单一词义,而 不知其它含义及搭配。
结果造成用词错误。
例如: 当他回来时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
“When he ca/He back,he found his wallet invisible.” 译句中invisible的确切含义是“impossible to see;not aceeagible to view”。
而此句中“不见了”其实是指丢失了,用invisible来表达是不恰当 的,应该用missing。
2.词汇搭配不当 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往往只记住了词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丽忽略 了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把词语和语境孤立起来,因此写作中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词汇搭配不当的错误。
例如: a)我们学校食堂的青菜价格很贵。
“The priceof the vegetables in oⅢdining hall is very expensive.” b)我想我应该先用车送李丽回家。
“l think Imust first send Lily home in my car.” 以上两个例子中的第一个句子,属于典型的词汇搭配不当。
学生在 学习“expensive”和“send”两个词时,只记住了这两个词翻译成汉语的字 面意思,即“贵”和“送”,却不知词语的搭配和语境。
事实上,当表示某件物 品的“贵”或“便宜”时,是可以用“expensive”或“low”,但表示价格的 “高”、“低”时,则应该用“high”和“low”两个形容词。
同样地,当说到“用车 送”的时候,就不能使用表示“赠送”、“递送”的“send”一词。
学生在写作 中,生搬硬套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于是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
3.语义重复 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
中国学生往往使用具有 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
如“书房”a study-o一,“舞 一166一 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 义。
(二)句法方面 1.词序错误 词序(Word Order)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
汉语和英语都要 求有较严格的词序,但两种语言在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同,即:汉语是意合 语,注重意义上的连贯逻辑性;而英语属形合语,强调形式上的一致性。
因 此,两种语言在词序方面存在差别。
具体来说,汉语一般是由远及近,从大 到小,从重到轻,从普通到特殊,从主观到客观,从整体到个体。
而英语恰恰 相反。
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
例如: 我还记得发生在我和他身上的一切事情。
误:I still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rile and him. 正:I still rememh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o him and file. 这个例子的错误,是汉英词序不同的典型反映。
汉语里一切从“我” 开始,而英语正相反,“我”永远在最后。
2.语态错误 汉语中,被动语态极少使用,并且使用时大多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 如意或不期望的事。
例如“被雨淋”、“挨批”、“受罚”等等。
但是由于语言 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在科技英语或新 闻报导中最为常见。
同时,由于汉语的习惯,句子中如果不需指出动作的 执行者,且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时,一般不使用被动式。
而英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都要通过被动语态来表示。
于是,汉 语和英语对于语态使用的完全不同常导致学生写出语态错误的中式英 语。
例如: 那辆自行车是他姐姐送给他的。
误:The bike is his sister gave him. 正:The bike w∞given by his sister. 例子中的错误部分,正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差 异所造成的。
在英语写作中,切不可盲目地按照汉语句式直接转换成相 应的英语句式,而应注意是否需要使用被动语态,否则就容易写出不符 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来。
3.旬式单一 在书面英语中常常以非生命作为主语。
句式看起来生动传神,如果 忽略这一特征,采用单一的中文句式便会造成语义流失.达不到应有的 效果。
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型: a)She w∞very anxious and her hem broke. b.Anxiety broke her heart. a)She wag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desperate. b.Jealousy drove her desperate. 以上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汉英句式的不同。
受汉语句式的影响,学生 在写作中往往不能熟练地变换句型结构。
习惯于使用符合汉语表达法的 简单句。
因此,这样单调的句式不仅令人乏味,而且无法体现地道英语的 多变句式。
(三)语篇方面 母语的影响和背景文化的差异会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篇产生影响。
“中式英语”在语篇上表现为不使用逻辑词语或使用得不够准确。
例如,在要求学生按这样—个主题句“Differontpeoplespendtheirweek— ends in different ways.”写一个段落时,出现了以下的句子: Alot of people like to go to the mountains.Some choose to go to the beaches.GirLs love to go shopping帆weekends.There mmany people in the shops orl weekends.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着严重的连贯和内容方面的错误。
首先,本段缺 乏必要的过渡词。
比如,可以在前三句的句首,分别加入“Firsdy”,“See— ondly""Thirdly”之类的表示次序先后的副词。
其次殷落的最后一句,明 显与主题句无关,应该将它毫不犹豫地删除。
这个例子基本上体现了汉英两个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文社科 学生在写作中,正是受到了中式思维的影响,写出中式的英语段落。
由上 可见,母语对于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可忽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式英语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意识 到这些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还是能够最大程 度地避免中式英语。
四、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一)母语影响 据调查,母语为汉语的成年人所犯的英语错误中有51%是由于母 语的干扰。
学习者往往利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在其学习过程中按 其母语语言规则套用.然后译成目的语。
他们忽略了两种语言中固定搭 配和习惯表述,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例如: a)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buildChinaintoamodern and呻wef_ ful country应为turn China into amodem and powerful country. b)吃药:eat medicine应为take medicine c)光阴似箭:Time flies like arrow应为How Time Flies. 显而易见。
产生中式英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母语的干扰(Inteder- ent-:e ofthe Mother Tongue)。
又称为语言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 迁移是一种不利的语言迁移方式,它是指在一种情境中学的东西,干扰 在另一种情境中进行的学习。
(二)背景文化差异 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和习俗,且受到本族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学 习者常常无法掌握语言的内在精髓,只能从本族语言出发,说出或写出 不地道的英语。
例如:“幸运儿”luckyboy应为luckydog;“胆小如鼠”∞ timid as m㈣应为∞timid鼬rabbit. 五、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 (一)词汇方面 如果学生在写作中,尤其在日常英语学习过程中,手边有一本英汉 双解词典甚至是英英词典,将有助于改正词汇方面的中式英语。
掌握词 汇的最佳方法是通过词义的英语解释来弄清这个词的确切意思。
另外。
通过例句来记忆单词,掌握其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单词都有其汉语的对等词,因此记忆单词时千要不可 死记硬背汉语解释而不顾其它。
同时,由于英语具有一词多义和同形异 义的特点,因此要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不但要记住单词的读音、拼写规 则和构词法,还要记住它的“左邻右舍”——搭配和它的上下文——语 境。
一本英汉双解词典或英英词典,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义,而 且能指导学生如何按照英语习惯正确使用英语单词,因而使避免中式英 语的产生成为可能。
(二)句法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英语范文,深刻领会英语词序的特点以及被 动语态的使用,并对文章中好的句型或句式结构有意识地加以模仿。
可 以句子合并、句子改写、句型转换和造句等形式进行模仿性和创造性句 子写作。
同时,配以常用词的习惯表达和常用词组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在 作文中适当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大量的 句子结构训练,提高学生的措辞造句能力,从而提高写作中旬子表达的 正确性,使句子更符合英语语法和惯用法。
这样,句法方面的中式英语也 能得以避免。
(三)语篇方面 在13常的写作中,首先一定要杜绝套用母语思维方式,先打中文腹 稿,再逐句翻译成英语文章的写作习惯,因为这必然导致令人啼笑皆非 的中式英语。
要培养起在英语写作时养成用英语思考,在英语表达能力 所及的范围之内构思文章内容。
另外,对篇章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越 强,写作水平就越高。
因此,学生应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对语篇进 行整体性阅读,分析文章的大致框架,总结各段的主题思想,分析段与 段之问关系和句子之间关系,然后根据文章中的某些典型结构进行仿 写。
除此之外,还可以背诵一些含有关联词和过渡词的英语句式和篇章 结构清晰的文章,以增强写作的连贯性,提高写作质量。
通过熟记典型段 落和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写作习惯,逐渐摆脱汉语的思维模式, 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四)培养语感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语感。
要快速提高语感, 就得注重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为了避免把汉语的语法、句型等生搬硬 套到英语中去,就要注意训练模仿能力,而阅读恰恰有助于模仿。
在选 择阅读材料时,应该选择一些符合真实生活的英美作品,可以说这些作 品是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另外,英美影视作品 也是—个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帮助的有力工具。
我们在闲暇时应有意的 关注英语影视作品。
六、结尾语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一个深层次问题——语言基本功不扎 实,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足。
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环境的外语学 习中,做到勤恩敏行,在学习中不断通过对比、推断、归纳、分析等发现英 汉表达的差异规律,培养灵敏的语言直觉意识。
只有这样。
我们写出的句 子才能饱含情感,充满趣味,富有风味;写出的篇章才能摆脱汉化的“匠 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英语学习者的 目标。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准确”。
作为锻炼思维、复习听读所获语言素 材,化语言知识为技能的英语写作,是学生学习地道纯正英语,学习英语 特有表达方式的最佳途径。
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也最 能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因为写作能力是人们用来衡量英语 水平的最终标准。
因此。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写作中,如果强化学 生语言基本功和写作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鼓励学生 尽可能地以英语思维,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为学 生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地道英语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Joan Pinkham.n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L2]Mona Baker.In Other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mhfionLM 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Rod Elli.Understanding Second I.mlguage Acquisition[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董莉荣.“中式英语”的受制因素与对策[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2001。
(3). [5]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上接第165页) 观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没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181。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判断 对方的行为。
所以不了解对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根源。
称谓语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常常会出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
在西 方社会文化中,刚认识不久的两个男女青年以名(Given Na眦)相互称 呼。
是十分正常的事。
但在汉语文化中,这种现象很少发生,如果以名相 称。
就超出了人们一般遵守的社会规范。
例如一位叫“张艾雯”的女青年 和~位叫“王鑫伟”的男青年认识,女的被称呼为“艾雯”,男的被称为 “鑫伟”的话,别人听到这样的称呼常会认为她们的关系很亲密,很可能 是~对恋人。
因为在汉文化中,以名(Given Name)作称呼是亲密的称呼 语,关系不亲密的异性之间一般不使用。
而西方文化中以名相称呼并不 一定表示友谊和尊敬,以名相称呼只是出于工作等的需要,有时两个相 互不喜欢的人也会以名相称。
如果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按照中国人 的称呼习惯以全名称呼美国人。
会产生交际隔阂。
以全名称呼表明说话 人对对方态度改变,双方关系的恶化。
当然,语用上的失误是可以被避免的。
首先要在文化上相互适应。
即要了解对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习惯对方的语言模式。
再者就是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交际能 力,保持思想灵活开放,在所接触的不同文化和场合灵活交际,乐于接 受变化,不闭塞于异文化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