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大桥竣工主持词

大桥竣工主持词

时间:2019-09-30 09:33

再说长江解说词

再说长江解说词  第一集大江巨变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

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纪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

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

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

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

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

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画面的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

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

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

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

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

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

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

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

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

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

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

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

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

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

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

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

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

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

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

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

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

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

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

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

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

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

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

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

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

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

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

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

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

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

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

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

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

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

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

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

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

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

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

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

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

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

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

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

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

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

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

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

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

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

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

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

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

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

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

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

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

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

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

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

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

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

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

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

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

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

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

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

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

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

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

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

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

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

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

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

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

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

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

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

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

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

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西堠门大桥的大桥简介

桥梁工程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对它的需要。

古代桥梁以通行人、畜为主,载重不大,桥面纵坡可以较陡,甚至可以铺设台阶。

在有重载马车之后,载重量逐步加大,桥面纵坡也必须使之平缓。

这时的桥梁材料仍以木、石为主,铸铁和锻铁很少使用。

从桥梁的原始雏形——堤梁(及在浅滩溪涧中筑起一个个石堤,堤间流水,人从石堤上跨越)、独木桥、浮桥(架设在船只上的桥)和石拱到现在超千米跨度的悬索桥,桥梁工程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发展可谓翻天覆地。

然而桥梁工程能拥有这翻天覆地的发展取决于工程材料和工程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原始社会里,懵然无知的古人类还只是追求有一个起身的洞穴和能填饱肚子的食物,还不会想到桥。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创造了桥。

然而那时工程材料的使用仅限于天然的木和石块,且工程技术非常落后,所以人们只能建造简单的桥——堤梁、独木桥和简单的石拱。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是一座用石块干垒的单孔石拱桥,距今3500年左右建成。

我国古代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公元590——608年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叫)河上留存至今的隋代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即赵州桥。

该桥全长50.82m,桥面宽约10m,采用28条并列的石条砌成拱券形成。

拱券矢高7.23m。

拱上设有4个小拱,既能减轻桥身自重,又便于排洪,且更显美观。

该桥无论在材料使用、结构受力、艺术造型和经济上都达到极高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早于欧洲同类桥约1000年。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为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

这个时期内土木工程的主要特征有:——有力学和结构理论作为指导;——砖、瓦、木、石等结构建筑材料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及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得到发展;——施工技术进步很大,建造规模日益扩大,建造速度大大加快。

在这个时期内,以下几件大事对桥梁工程的影响巨大: (1)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

(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87年总结了力学三大定律它们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

(3)瑞士数学家欧拉1744年出版《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理论,得到计算柱的临界受压力的公式,为分析土木工程结构物的稳定问题奠定了基础。

(4)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开始生产。

这是形成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后来,在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才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

(5)1859年发明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法,似的钢材得以大量生产,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土木工程。

(6)1867年法国人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花盆,并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工程中,建造了一座蓄水池,这是应用钢筋混凝土的开端。

1875年他主持建造了第一座长16m的钢筋混凝土桥。

(8)1779年英国用铸铁建成跨度为30.5m的拱桥;1826年英国用锻铁建成跨度为177m的悬索桥;1883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跨钢悬索桥——布鲁克林桥;1890年英国又建成两孔主跨达521m的悬臂式刚架桥,这样,现代桥梁3种基本形式(梁桥、拱桥、悬索桥)相继出现。

自从有了铁路以后,桥梁所承受的载重逐倍增加,线路的坡度和曲线标准要求又高,且需要建成铁路网以增大经济效益,因此,为要跨越更大更深的江河、峡谷,迫使桥梁向大跨度发展。

石材、木材、铸铁、锻铁等桥梁材料,显然不合要求,而钢材的大量生产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在技术方面,只是凭经验修桥,曾使19世纪80~90年代的许多铁路桥发生重大事故;从这时起,正在发展中的结构力学理论得到了重视,而在它的静力分析理论完全确立并广泛普及之后,桥梁因强度不足而造成的事故显然大为减少。

二十世纪以来,公路交通有很大发展。

在内陆,需要在更多的河流、峡谷之上建桥。

在城市中,以及在各种交通线路相交处,需要建造立交桥。

在沿海,既需在大船通航的河口、海湾、海峡修建特大跨度桥梁,又需在某些海岛与大陆之间修建长桥。

由于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现代桥梁工程的发展尤其迅速,世界各国相继建造出超千米的桥梁。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西班牙的卢纳巴里奥斯桥,跨径达440m,采用了双面辐射形密索布置. 世界第一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于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目前中国在建的一批公路桥梁,无论是桥梁的数量还是工程规模、技术难度、科技含量,都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建桥史之最。

据悉,这些桥梁主要有:阳逻长江大桥,主跨1280米的悬索桥;南京长江三桥,主跨648米的斜拉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跨江连岛的主跨1490米悬索桥和406米斜拉桥组合;深圳湾跨海大桥,主跨180米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088米的斜拉桥,居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36公里,是世上在建最长的公路跨海大桥。

一个国家同时在建这么多世界级桥梁,在世界上不多见。

桥梁需要大量修建,而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于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桥式,对结构行为进行更精确的数值分析,采用更精确的结构试验进行验证,以使桥梁建设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桥梁工程学主要研究桥渡设计,包括选择桥址,决定桥梁孔径,考虑通航和线路要求以确定桥面高程,考虑基底不受冲刷或冻胀以确定基础埋置深度,设计导流建筑物等;桥式方案设计;桥梁结构设计;桥梁施工;桥梁检定;桥梁试验;桥梁养护等方面。

在建桥材料方面,以高强、轻质、低成本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近期仍以发展传统的钢材和混凝土为主,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

对于建筑钢材的脆断机理、初始几何缺陷等,以及混凝土材料的非弹性问题(收缩徐变以及疲劳等),将继续作充分的研究,使能正确控制结构的受力和变形。

至于碳纤维塑料等在桥梁上的广泛应用,还必须在降低成本以后才有可能。

在桥梁勘察设计方面,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大跨度或复杂的桥型将不断涌现。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桥梁设计亦将提出新的要求。

在桥式方案设计中,将有可能利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借助电子计算机选出最佳方案。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采用空间理论来分析桥梁整体受力已成为可能;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将进一步反映在桥涵设计规范中,使桥梁设计的安全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证。

桥梁美学作为时代、民族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反映,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桥梁的面貌将蔚为大观。

在桥梁施工方面,对施工组织将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经济有效的管理。

在施工技术中,将不断引用新技术和高效率、高功能的机具设备,借以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

如采用激光测量控制结构的精确定位;引用自升式水上平台克服深水基础的困难;利用遥控设备在沉井、沉箱中挖基,以减少劳动强度并避免人身危险;利用高质量的焊接技术,借能推广工地焊接等,此外,装配式桥梁也将有所发展,以使结构和构件标准化,生产工业化。

在桥梁养护维修方面,要求对既有桥梁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在桥梁维修检查中,引用新型精密的测量仪表,如用声测法对结构材料的缺陷以及弹性模量进行测定;用手携式金相摄影仪检查钢材的晶体结构俾能及早进行加固防患于末然,以便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桥梁工程始终是在生产发展与各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综合影响下,遵循适用、安全、经济与美观的原则,不断的向前发展。

人们除了要求桥的功能完善,还讲求桥的外形美观、有艺术性 ,桥梁地建造将更加复杂化,更加艺术化,桥梁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是现代桥梁更现代,还是旧式桥梁的复兴,值得期待

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 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在秦汉时期,我国已广泛修建石粱桥。

世界上现在是保 存着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粱桥,就是我国于1053一1059年 在福建泉州建造的万安桥,也称洛阳桥,此桥长达800米,共47 孔,位于“波涛汹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

此桥以 磐石铺遍桥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础的开端,并且独具匠心地用养殖海生牡蛎的方法胶固桥基使成整体,此也是世界上 绝无仅有的造桥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水文 条件下建成如此的长桥,实是中华桥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 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 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 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 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 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 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 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 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桥,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一 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m,某些石粱长达23.7m,沿宽度 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m,高1.9m,重达200多吨,该桥一直 保存至今”历史记载,这些巨大石梁桥是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建 设的,足见我国古代加工和安装桥梁的技术何等高超。

广东潮安县横跨韩江的湘子桥(又名广济桥)此桥始 建于公元1169年,全桥长517.95m,总共20墩19孔,上部结构有 石拱、木梁、石梁等多种型式,还有用18条活船组成的长达 97.30m的开合式浮桥,设置浮桥的目的,一方面适应大型商 船和上游木排的通过,并且也避免了过多的桥墩阻塞河道, 以致加剧桥基冲刷而造成水害,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 桥,柱石桥之长、石墩之大、桥梁之多以及施工条件之困难 工程历时之久,都是古代建桥史上所罕见的。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 成,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正桥为三联3X128m的连续钢桁粱,双 线铁路上层公路桥面宽18m,两侧各设2.25m人行道,包括引 桥在内全桥总长1670.4物,大型钢梁的制造和架设、深水管柱基础的施工等,对发展我国现代桥染技术开创了新路。

1969年胜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并使用国产高强钢材的现代大型桥梁,正桥除北岸第一孔为128m简支钢桁粱外,其余为9 孔3联,每联为3x l60m的连续钢桁粱。

上层是公路桥面,下层 为双线铁路,包括引桥在内,铁路部分全长6772m,公路部 分为4589m,桥址处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极为复杂桥墩基础 的施工非常困难。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显示出我国的建桥事 业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是我国桥梁史又一个重要标 志。

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

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不足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

而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1990年四川省在宜宾市建成的小南门桥,跨径达到240米,已是当时世界上中承式拱桥中跨径最大的一座。

2001年11月7日,小南门大桥因吊杆锈蚀造成部分桥面跨塌,在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全桥进行了检测,大桥整体结构依然完好。

小南门大桥所付出的代价是创新的代价,没有创新我们就不可能一睹1400年前的赵州桥。

1991年,四川省苍溪县建成了中国第一座钢管混凝土拱桥——旺苍大桥,跨径115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各地虽然兴建了不少钢管混凝土拱桥,但跨径始终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桥,一举将此类桥梁的跨径提高到270米;1999年又建成了跨径220米的六景大桥。

此后,在湖北、浙江和贵州等省,跨径在250米左右的钢管混凝土公路、铁路拱桥开始增多。

1995年贵州省瓮安县建成江界河大桥,首次突破了中国混凝土拱桥跨径 300米大关,达到330米,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桁式组合拱桥。

不仅如此,其拱顶桥面至水面高度达263米,居中国各类桥梁之首。

大桥一跨飞跃乌江天险,主孔分108个桁片预制,运用桁架伸臂法悬拼架设,两岸引孔为桁式刚构,全桥轻盈简洁,凌空飞渡,气势不凡。

1997年重庆万县长江大桥建成。

大桥位于万州区(原万县市)黄牛孔处,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跨越峡江天险的特大型拱桥。

大桥一跨飞渡长江,全长 856.12米,主拱圈为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箱型混凝土结构,主跨420米,桥面宽24米,为双向四车道,是1995年贵州省瓮安县建成江界河大桥,首次突破了中国混凝土拱桥跨径 300米大关,达到330米,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桁式组合拱桥。

不仅如此,其拱顶桥面至水面高度达263米,居中国各类桥梁之首。

大桥一跨飞跃乌江天险,主孔分108个桁片预制,运用桁架伸臂法悬拼架设,两岸引孔为桁式刚构,全桥轻盈简洁,凌空飞渡,气势不凡。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

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

大桥全长3071 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 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 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

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

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

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

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

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

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十年为此做了经济上、技术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九十年代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设,中国桥梁将会创造更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领世界桥梁的未来。

美国有哪些著名建筑?

1 白宫白宫(The White House,也称白屋)是美国总统的和办公室。

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

二十美元纸币的背面图片就是白宫。

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

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

白宫的基址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选定的,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霍本。

但当时并不称白宫,“白宫”是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的。

2 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为纽约永远的标志。

曾为世界第一高大楼和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

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在世界贸易中心在911事件倒塌后,继续接任纽约第一大楼的头衔,直到自由塔建成。

3 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又称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国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

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

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

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

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 国会大楼国会大厦位于华盛顿25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脏建筑。

国会大厦建于1793-1800年,与华盛顿的多栋重要建筑一样,亦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战争的损毁。

战后重建之后,百年以来,国会大厦又进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内的多次扩建,最终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国会大厦是一幢全长233米的3层建筑,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料,中央顶楼上建有出镜率极高的3层大圆顶,圆顶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铜雕像。

大圆顶两侧的南北翼楼,分别为众议院和参议院办公地。

众议院的会议厅就是美国总统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的地方。

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古典复兴风格建筑的代表作。

国会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

5 总统山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俗称美国总统山、美国总统公园,是一座坐落于南达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纪念公园(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Memorial)。

公园内有四座高达60英尺的美国前总统头像,从左到右依次分别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西奥多·罗斯福和亚伯拉罕·林肯,这四位总统被认为代表了美国建国150年来的历史。

整个公园占地面积1278英亩,最高处海拔为5725英尺。

公园由美国内政部下属的一个分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进行管理,每年能吸引大约两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6 独立纪念碑它是华盛顿市举目可见的第一地标,美国国家草坪的中心点。

1848年的美国独立纪念日,当时的美国总统以华盛顿在国会大厦奠基仪式所用的泥刀,为华盛顿纪念碑砌下了奠基石。

为了这一工程的破土动工,名为“国家纪念碑筹建协会”的机构,已在全国筹款了15年。

到1854年南北战争时期,因战争而停建的纪念碑已有约50米。

1876年,华盛顿纪念碑终于开始被继续建造,至1885年全面建成,全高169米。

华盛顿纪念碑约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是两段相隔22年的建造过程留下的痕迹。

华盛顿纪念碑是一座石质的方尖碑,高高的正方体碑柱顶端,为四面三角形的尖顶,锐气逼人。

华盛顿纪念碑内部中空,其内壁上嵌有各个国家、美国各州市、各大团体及名人所赠的石碑193块,其中包括清朝宁波府所赠的文言文石碑,碑上文字取自福建巡抚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7 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的办公大楼,位于华盛顿近郊, 因建筑物为五角形而得名,是世界最大单体行政建筑。

五角大楼(The Pentagon)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南部波托马克河畔的阿灵顿区,是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总部所在地。

五角大楼始建于1941年8月。

1941年初,希特勒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迅速壮大的美国陆军部(存在于1789年至1947年)急需一座新的指挥基地,于是五角大楼开始动工。

五角大楼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办公楼,其总建筑面积达650万平方英尺(合60.4万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为370万平方英尺(合34.4万平方米)。

大约有23000名军方人士及文职人员在五角大楼工作,另外还有约3000名非国防志愿者在五角大楼服务。

五角大楼共有五个外立面,建筑分为五层(包括地下两层),每层由内至外共有5个环状走廊,走廊总长度达到17.5英里(合28.2公里)。

8 时代广场纽约时代广场,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以一年一度的“降球”活动而闻名。

纽约时报广场(Times Square),原名“朗埃克广场”(Longacre Square),又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台湾地区惯译为时报广场”。

时代广场得名于《纽约时报》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中心位于西42街与百老汇大道交会处,东西向分别至第六大道与第九大道、南北向分别至西39街与西52街,构成曼哈顿中城商业区的西部。

这是纽约剧院最密集的区域,1920年开始时报广场五光十色的年代,以时报广场大厦为中心,附近聚集了近40家商场和剧院,是繁盛的娱乐及购物中心。

9 金门大桥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之一,是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

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历时4年和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建成,由史特劳斯设计。

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大桥之一,被誉为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也被认为是旧金山的象征。

金门大桥的设计者是工程师史特劳斯,人们把他的铜像安放在桥畔,用以纪念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

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宽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

金门海峡为旧金山海湾入口处,两岸陡峻,航道水深,为1579年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发现,并由他命名。

金门大桥的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

当船只驶进旧金山,从甲板上举目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桥的巨形钢塔。

钢塔耸立在大桥南北两侧,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为227米,相当于一座70层高的建筑物。

金门大桥于1933年动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时间和10万多吨钢材,耗资达3550万美元。

整个大桥造型宏伟壮观、朴素无华。

桥身呈朱红色,横卧于碧海白浪之上,华灯初放,如巨龙凌空,使旧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壮丽。

10 独立大厅美国独立纪念馆(又称独立厅,Independence Hall)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栋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

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由埃德蒙·伍利(Edmund Woolley)和安德鲁·汉密尔顿设计,伍利主持修建。

该建筑最高处距地面41m(135ft)。

该建筑初由宾夕法尼亚殖民议会(Pennsylvania colonial legislature)批准修建,作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的议场。

另外两座小型建筑毗邻独立纪念馆:东侧的旧城厅(Old City Hall)和西侧的国会厅(Congress Hall)。

1776年7月4日,来自英国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这里签署了由汤玛斯·杰佛逊撰稿的美国独立宣言。

1787年,美国宪法也在此地制定。

在1790年到1800年费城作为美国首都的这段期间,该建筑是美国国会的所在地。

潮州的湘子桥简介

又名广济桥,在潮州市东面,与洛阳桥、赵州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是世上少有的一座启闭式的大石桥。

湘子桥始建于宋代乾道六年(1170年),西段桥墩九座,费时56年;东段桥墩九座,历时12年中以浮桥相接,明宣德年间重修续建,西段增至十墩,东段增至十三墩,每座桥墩上均筑有望楼。

正德元年又增筑一墩及一望楼,中段用铁索连贯十八艘木船作浮桥。

湘子桥在800多年间经过20多次大修重建,于1958年改为钢筋水泥大桥,江心建有两座高桩承台双柱式桥墩,桥东建有观韩亭,1980年重铸铁牛一头,置于桥上。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