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主持词有哪些
的各位女士、各位、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上午好: 在活动开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为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的##镇党委、政府和今天到场的和平镇镇长,###村第一书记####书记。
今天参加祭祖活动由####带领全国各地150多位宗亲参加。
现在我宣布#######姓氏文化研讨会暨祭祖活动,开始。
鸣炮。
(与此同时),奏##姓氏研究会会歌。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全体起立,向我##先祖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请坐下。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家族理事会会长######致欢迎词。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请###讲话。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宗亲代表讲话。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各位宗亲向先祖敬香。
首先由######第一柱香。
接下来由各地宗亲按顺序敬香,由工作人员引导,从第一排起先后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敬香。
各位宗亲,祭祖活动到此结束。
祭祀五七准备什么
1、烧五七,丧礼相关的一种仪式。
指人死后三十五天,到逝者坟上烧纸祭奠的一种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
老人传说,人死后,三十五天内灵魂不会消失,舍不得离开家,会一直保护着家,直到三十五天那天,看到子孙后代披麻戴孝的来到自己的坟前,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了,才会到另外一个世界。
2、祭祀五七可以把需要的东西分为三大类,可以少一些纸钱,一般是将白纸或浅黄色的火纸卷成筒状,或者折成一个小方块,我们这边的是要求20张一折的,我们叫“包袱”不知道你们那边是什么样的规矩呢。
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吧。
3、还有就是上香了,这是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同时感悟人生其实就是去染成净与奉献的真谛。
烧香祭祀,其实香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香更能传达你的祈愿,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如果有心,可以在无相铜炉官网订几盒适合你的招财香。
4、另外准备些祭品火化给死者。
这些祭献给神灵、死者的供品,是让他们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灾祈福,隐含着人们的诚孝之心。
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献给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着他们降下福禄,安享吉详。
5、“五七”烧“房子”、“车子”、“衣服”等祭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这种习俗,以此来寄托对逝者的思念,愿在天之灵生活的舒适。
农历七月十五的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有什么习俗呢
各地地方的习俗也不仅相同。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
民间的鬼节与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
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中元节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很有意义,也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三大鬼节: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
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
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
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
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
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
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
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
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
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
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
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
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
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
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
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
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
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
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
秦文公令人追杀。
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
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
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
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鬼节和鬼文化汉语中用“鬼”组成的词如“鬼雄、鬼魅、鬼才”之类举不胜举,民间关于鬼的传说更无法搜集穷尽。
我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意义。
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
《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
”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
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
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
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
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
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
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
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
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
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
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鬼文化的的构成要素除了鬼世界外,当然还离不开鬼节。
我国重要的鬼节有两个:清明和农历七月十五。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
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
《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
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
”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至于七月十五,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
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
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 即不忘祖先之意。
文革期间,破四旧,反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
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
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
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
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
记得小时候老人说,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
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
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
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
虽然现在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情。
当然,鬼节这一天,从山野到街路,到处火光闪耀,烟气缭绕,纸灰飞扬,造成环境的污染,有时还会酿成火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什么办法呢
祖上传下来的习俗,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像西方人那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和怀念的习惯。
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
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
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传说中阴历7月15日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在那天它们可以在阳间逗留一天.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在那天都可以接受阳间人们的供奉,所以那天也称之为鬼节.
祭祀五七应该带什么给去世的老人
尽量吃素,肉,最好全素。
另外可以到寺点款项,或者组织到市场买鱼类、鸟类进行放生活动,各种善事,要说功德回向给老人(某地某名字),愿佛菩萨加持,无论老人在哪里,都开心快乐,安乐自在。
南无阿弥陀佛。
实际上老人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孝心和诚意。
不断改善你们的心境和生活。
八十大寿庆典主持词
满族的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
整个祭祀过程分为:祭祖、祭神、祭神杆、祭星4个部分。
在祭祀的前 3 天,全族人就要着手准备了:要在院子的大门当中悬上一把谷草,这就是表示从挂草把的日子起,一直到祭祀完毕,不许头戴狗皮帽子和身穿孝服以及身体不洁的女人入门,而且此时也不许周济乞丐。
此外还要准备一些祭祀的食品,这里最主要的有:黄米饭和几头猪。
祭祀的日子一到,主祭人将暂存于外边的祖宗匣子请到家中,放在西炕南头的桌子上,然后再将屋里常设的祖宗匣子取下来放在下边。
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
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
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
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杀祭时要将猪毛退净,并将大小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
祭神,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
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
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
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
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叩首礼。
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
之后,主祭人束腰铃、扎裙子,带领众人击鼓祈祷。
然后在神位前杀猪祭祀。
其次,在杀猪祭祀后,主祭人还要率众人进行背灯祭。
此时要将门窗遮闭,不准人出入院内,如有外人来也不许进屋。
主祭人将灯吹灭,手持铜铃,舞动腰铃,口中念念有词,祭毕,重新点灯,叩首,将祖神像放入祖宗匣子里,双手举起放到西墙祖宗板上,再将门窗打开,准许人出入。
背灯祭所用的肉,要过 3 天以后,家人才能吃,但不能送给外人。
祭神树,是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面向东北。
将一张干净的纸挂在树上,然后把祭猪抬到神树前,主祭人跪在祭猪的左方,众人跪在其后。
在杀祭之前,先用酒或干净的水往猪耳朵里灌,猪感觉痛痒,就摇头摆耳,众人就认为这是神来享用了,如果猪没有什么反应,那么就是不祥之兆。
杀祭之后,将猪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锅里煮,猪胆、下鄂骨及下水等挂在树上。
主祭人将肉供上,叩首之后,众人将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头送到神树前。
祭索伦杆子,也称祭天,一般是在祭祖后的第二天举行。
祭索伦杆子用的猪,必须是无伤、的公猪,杀之前先将猪绑起来,放在索伦杆子前面,烧香祷告,然后再杀。
猪骨头不能乱扔,要在当天晚上埋在索伦杆子下面,还要将猪脖子里的一块骨头挂在索伦杆子上面,猪胆、猪肠、猪膀胱等物放在索伦杆子上面的斗里,让乌鸦、喜鹊来吃,如果 3 天之内能被吃掉,便认为是很吉利的。
祭星,是在月落以后进行的。
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两天进行。
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当中设一个方凳,点燃香蜡。
祭星人身穿黄纱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侧,距离祖宗不远的地方,把祭猪杀掉,这时屋内要将灯火熄灭。
杀完祭猪后,祭星人咳嗽一声,屋内点灯开门,将猪抬进屋内退毛、分解。
然后再将猪抬到原来的地方,叩首祭星,这时屋内再次熄灭灯火。
祭毕,将猪抬回屋内,但不能见灶火。
据说,熄灯闭光能使人神之间的距离缩短,既可以“对天直语”,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觉到祭祀人虔诚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