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积木拼搭大赛主持词

积木拼搭大赛主持词

时间:2017-07-21 09:51

校园达人秀口号 比如 有才就要秀出来 这种 可以长点

校园达人秀口号 你能我能都能秀 达人都来尽显摆 有才就要秀出来

格罗培斯的简介,50字左右。

格罗培斯(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德国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

沃尔特·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

少儿才艺比赛评分规则

评分标准◆评分细则①本次活动的评审工作,组委会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工作。

②评审委员会选择有权威的专家教授参加本次大赛评委。

③每场比赛前主持人先介绍比赛评委。

④主持人在比赛前宣读比赛评分标准。

⑤初赛评委共3位,初赛结束组委会统计出排名后400名淘汰制。

复赛结束组委会统计出排名后200名淘汰,决赛评委共5人。

按照10分制打分,每个选手最后成绩保留小数点二位数。

⑥演唱或演奏曲子不得超过5分钟,当时间到时由主持人提醒比赛时间声乐器乐组评分说明:声乐器乐组由专业评委从以下五个分项分别评分,总分10分 1.台风台姿(2分):要求:舞台上着装、走台得体,表演过程落落大方、一气呵成。

2.演奏演唱(2分):要求:演奏时手指的运动很灵巧,手腕较平稳,手臂松弛,肩部也不紧张,音准、节奏把握良好,能完整的表达乐曲的要求;演唱吐词清晰,演绎过程中不跑调走调,音色统一,气息流畅,演绎完整。

3.乐感方面(2分):要求:具备较好的音乐素质,有强烈的音乐乐感表现意识,能随着音乐进行自然的呼吸与起伏,较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4.综合表现(2分):要求:现场表演镇定自如,理解歌曲内涵,把握对乐曲旋律及歌词理解情感投入到位,在处理上有自己独到之处,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体育舞蹈组评分说明:体育舞蹈组主要包含芭蕾舞、拉丁舞、民族舞、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由专业评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评分,重点考察选手的动作

艺术创想中尼尔叔叔的介绍

出生:1961年10月11日 出生地:英国利物浦 尼尔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美术创意,他还认为自己会成为很棒的艺术家,所以他去读了利物浦的艺术学院,但是学校的人认为尼尔是不够好,所以尼尔就从艺术学院休学了。

尼尔布坎南主要知名于主持CITV的儿童节目-Art Attack,他自1989至2007都在主持该栏目。

在这期间他也曾参与了Finders Keepers(1991-1998)、It's a Mystery (1996-2000)、ZZZap、as Smart Arty(1993-1998)等节目的制作。

他现在有二个孩子, 女儿-Molly和儿子-Freddie

元旦晚会征集游戏节目

请附游戏规则。

每个游戏奖励20分

1.贴鼻子,在黑板上画个大脸,随便什么脸型,画上眼睛,嘴巴,让贴的人蒙上眼睛去贴2.吸管运输 :同上一个游戏一样要分出若干人一组,每人嘴里叼一支吸管,第一个人在吸管上放一个有一定重量的钥匙环之类的东西,当比赛开始时,大家不能用手接触吸管和钥匙环,而是用嘴叼吸管的姿势把钥匙环传给下个人,直到传到最后一个人嘴叼的吸管上3.叠报纸:将2张4开的报纸放在地上,每张报纸上站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与对方猜拳(剪刀石头布),输掉的小组须将脚下的报纸对折后再站在上面(所有的双脚都不许着地),直到其中一方站不上去为止.4.交头接耳:组织者准备一句较长且绕口的话(如:两点是冰三点是清四点是点两点是冷三点是澄四点是蒸这样的字知多少),各组(每组不少于12人)派一名代表上前默记住这句话,回去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交头接耳”的方式从第一个人传达至最后一个人,然后由最后一个人将他听到的内容读出,最后再由主持人公布原话.5.牵手:一个队员被蒙上双眼,由同组另一队员牵着他的一只手走过平坦的路、坎坷的路……解开眼罩后,每个同组队员握一下该队员的手,由他找出谁是刚才牵手的人.6.风中劲草:由一位队员站在圆心位置,其他队员以半径1米面向圆心站成一圈,当中的队员身体绷直向后斜倾并以脚跟着地,周围的队员通过手上的推搡动作使其旋转起来.7.击鼓传花(这应该都玩过吧)一人打节奏,所有人穿一件东西,节奏碰巧停时,拿到物品者表演节目PS:要注意参赛者拿到物品要快速传给下一个人。

8.抢椅子 例如5人要围着4个椅子走,同时要放音乐,当音乐停时,参赛者要下意识地去抢椅子坐,肯定有个没有椅子坐的人(淘汰),之后剩下的人继续 。

PS:记得凳子一定要比人数少1,这样才有一个人没有椅子坐。

9.还有一个小小游戏,班长把写有一些礼物的纸条放进气球里,打上气,等到玩的时候,所有人抢到气球,打破气球(对女生来说这不容易)得到什么礼物班长就发什么礼物。

PS:气球里可以放惩罚型的纸条(比如表演一个节目等等)10.我们外教老师让我们玩的一个游戏:从全班选一个人,把眼睛蒙上。

剩余的人自由的躲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随意一个),然后给四个角落命名,让蒙着眼睛的人说一个名字,之后这个名字的角落的人就必须回到座位(也就是淘汰了),之后参赛人可以换到另一个角落,让蒙眼者再说个名字,说道角落这淘汰,这么下去剩余最后人胜出。

格罗培斯的杰作有哪些分别在哪

锡剧  锡 剧 (Xī Jù)  锡剧 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

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

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

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

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

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

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

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

主要曲调为簧调。

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

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

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 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它是在太平天  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解放前叫“常锡文剧”  ,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

锡剧音乐  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  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参加伴奏。

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  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  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

清道光年间锡剧就流行于无锡农村,民国初年进入城市。

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

早期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解放后,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锡剧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剧种和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 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

)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

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

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

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

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无锡滩簧原称“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

无锡县东北乡羊尖镇严家桥一带,擅唱山歌,“东乡调”本来是农民自唱自乐的山歌、小调,从太湖沿岸传播开来,受到说唱文学形式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县农村中特有的民间舞蹈“调采茶”的影响,初具了“滩簧戏”的雏形。

它与吴歌有着血缘关系。

当年,叶圣陶先生在北京看了锡剧演出,赞美锡剧是“太湖红梅”。

  锡剧的特点是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无锡滩簧是从山歌小调发展而来,其特点:一是锡剧保留着唱山歌的本色,至今锡剧的演唱办法,都是用本嗓演唱的,不同于有些地方戏用真假嗓结合的。

二是锡剧乐曲的结构,是起调、清板、落调,只在起调和落调时用音乐伴奏,中间全是清唱,不用胡琴托腔,唱句字多腔少,仅在开端和结尾时腔稍多,基本上是叙事山歌的曲体。

三是唱词都是口语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有的则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

它起源于山歌,在流传中又受到“弹词”、“宣卷”、“说因果”等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锡剧。

  锡剧历史  锡剧的形式和发展,在滩簧阶段,一般都有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对子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单,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和合数出为一本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

初时,不设台,不化妆,在田头或是打谷场上演唱,后来才用四张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搭成戏台,搭后台化妆,略施脂粉,那时,女角都是男扮的,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

初时不用道具,男旦用手帕,小生用折扇比划各种动作。

演唱时,旦角先出场,唱四句头“开篇”,唱时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换位走向另一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顾到多方面的观众,至今还保存在传统表演程式中。

“对子戏”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故亦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

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同场戏”:到了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发展,内容增多,事件复杂,没有三、四、五个演员同时出场,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就开始产生。

在发展过程中,又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叫“小同场”。

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环境、地点、时间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

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叫“大同场”,即多数演员同时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

“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

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宣卷(宝卷)上的故事,对弹词故事的吸收也很明显,一方面,城市里的剧种交流方便,易于接受其他文艺、电影、话剧、曲艺的影响,使滩簧小戏的形式获得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对子戏”时期的剧目逐渐消失,农民开始退出舞台,最后完全让位给公子、小姐、太太了。

城市反过来影响农村,这是锡剧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

出于锡剧艺人的需求,一些从衰落的京剧班子出来的演员,自然地转向锡剧班里当起了业务指导,1927前后,已形成风气,如《秦香莲》中,陈世美唱京腔,秦香莲唱簧调;《玉堂春》中,王金龙“嫖院”时唱“簧调”,苏三“起解”时唱京腔,这称做“雨夹雪”。

三十年代初,宜兴人何志尚,曾在京剧草台班中点燃汽油灯,做了二十年,天天看京戏,记住了大量的京剧,后来参加到李庭秀的李家班里当“大衣箱”(管理服装的),把《换刀杀妻》、《狸猫换太子》、《胡奎卖人头》等京戏带进了锡剧,还首排了《樊梨花》、《封神榜》、《孟丽君》等大型连台本戏。

京剧老生黄翠芳,改唱锡剧后,一直从事锡剧工作,解放后成为无锡市锡剧团的锡剧老生。

  “无锡滩簧”何时形成,据道光五年(1825)刊印的《履园丛话》中记载,这时的滩簧已以“新奇”替代“老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南文联举办艺人集训班,锡剧老艺人周友良说他的父亲在十来岁时(指道光十年左右),在无锡农村已看到过滩簧戏。

早前,唱滩簧的大都是农村里的竹匠、木匠、瓦匠、缝衣匠等,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唱,他们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调采茶”的能手,村中每逢春节和“待秋斋”(庆丰收的活动),都会邀请他们演唱。

嗣后,就有了季节性的班子,旺季聚班,淡季散班以及长年不散的四季班,出现了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的班社。

  “滩簧”名称的说法,《清稗类抄》称:“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

”由此可见,“滩”就是“说”的意思,“簧”应是“唱”的意思,“滩簧”实为指“说唱”而言。

  “无锡文戏”的诞生,跨进了锡剧的文戏时期,是又一个重要转折。

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

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

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

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

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

  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

“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

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

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锡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据1961年10月江苏省地方戏剧院编印的《锡剧老艺人座谈会》、《锡剧传统剧目工作座谈会》等有关资料统计,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

  一、对子戏时期约有60出,是锡剧在滩簧小戏时期的剧目,其中,有一些“卖”字戏,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等,有的自苏滩中吸收改编的。

有一些“摘”字戏,如《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等,有一些“借”字戏,如《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等,这些剧目,大都以农村民间日常生活中男女相爱悦的故事为题材,属农村小戏。

这类戏里涉及男女私情,往往占了很大比重。

据女花旦储素珍称:有的戏早就受到老一辈艺人的抵制,露演不久即告辍演,如“母女偷情《摘菜心》,父子同科《陆卖饼》”,只听到说法,内容已不详,有的则仅存剧名,剧情也难以查考了。

也有一些剧目看艺人功力的,如《盘陀山烧香》,烧香路上,一咱遇到三百六十行,便要唱出各行各业的特色,如算命、相面、卖拳头、剃头等,并要运用各地方言演唱。

  二、大、小同场戏时期约有102出,是锡剧在滩簧戏后期的剧目。

其中,“记”字戏特多,如《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等,这类剧目的题材,已从农村现实生活开始转向古代生活,人物显著增加,情节更见复杂,大都系从宝卷中吸收而来,在内容上亦已出现了凶杀、淫秽、迷信等不健康成分,后来在滩簧班子里已很少演出。

  三、京、簧合班时期的剧目约计34个。

京剧艺人的介入,带来了一批京剧剧目,锡剧以吸收文戏为主,多从才子佳人及公案戏入手。

这类剧目,有《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等,大都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的产物。

全剧演出时依然充满锡剧的语言特色和乡土气息。

例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即《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等,更以穿插苏南民间舞蹈“调采茶”、花灯、花鼓、小曲为主。

另有一些剧目,如《梁祝》、《碧玉簪》等,受越剧影响而移植。

  四、连台本戏,约计29个,每个10-20本不等。

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等,演出侧重点已转移到机关布景及灯彩上,故通常又称“彩头戏”。

这类戏中常会出现“空中飞人”、“池女出浴”、“骷髅跳舞”等场面,以新奇取胜。

甚至猪八戒与蜘蛛精在盘丝洞中、纣王与妲妃在鹿台之上,边饮酒取乐,边观赏“西洋舞”。

其内容均以神怪、荒诞故事居多。

但是,其中有一些“征番戏”,它与沦陷时期群众的心态有关,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抗战呼声。

  五、弹词戏,约计39个剧目,这些弹词故事都是民间最熟悉的佚事、传说和传奇,演出效果较好。

如《珍珠塔》、《双珠凤》、《玉晴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等,由于弹词的章体与说表、道白、唱词和戏曲较为靠近,不必大动故事结构便能搬上舞台,为同场戏吸收。

  六、时装戏,有7个剧目。

如《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等,都是根据电影、小说改编而成,有的来自沪剧,俗称“西装旗袍戏”,有的来自滑稽戏和通俗话剧。

  七、乡土戏,有6个剧目。

如《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等,根据地方实事和民间传说编写,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锡剧唱腔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

主要曲调为簧调。

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

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

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