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塔吉克族舞蹈主持词

塔吉克族舞蹈主持词

时间:2020-04-08 06:56

急求:维族舞蹈的串词、谢谢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 “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

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

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

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

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

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

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

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分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

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

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

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

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

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

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

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

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

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

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

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

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

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

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

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

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

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

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

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

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

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

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

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

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

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

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多信巫教。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

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

”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

”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

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

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

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

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

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古扎丽古丽舞蹈背景到底叫什么名字啊

古扎丽古丽舞蹈歌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演唱:艾尔肯歌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演唱:艾尔肯作词:雷振邦作曲:塔吉克歌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 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哎 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哎 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那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哎 鲜得使人鲜得使人不忍离去它是用那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它是用那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它是用那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刀郎麦西来普》里面的木卡姆历史有多久

节目里刀郎木卡姆是木卡姆的一种,其他的木卡姆还有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等。

木卡姆涵盖的范围、时间都太广了,细说能说到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木卡姆,时间也能追溯到16世纪。

所以这里只说一下刀郎木卡姆。

木卡姆十二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古典音乐大曲,具体哪十二套可以自行百度。

木卡姆的汉语意为“古典音乐”,节目里说,新疆人有一句俗语:学知识到学校去,学做人到麦西来普去。

麦西来普直译过来是“有规则的聚会”,聚会上唱歌跳舞,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1950年,国家派了几位当时的音乐家去挽救处于濒危状态的木卡姆,他们用一台老式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乐曲,通过整理、编辑,将木卡姆的曲子、歌词整理完毕,并且出了一本书《十二木卡姆》,木卡姆的音乐才算保存了下来。

2006年,木卡姆通过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并且资料全都留存了下来。

其实木卡姆的音乐形式是很随性的,这源自于新疆人的天性,他们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森林、河沼,不受社会约束,唱歌跳舞、节奏歌词都不固定,随编随唱,刀郎人性格豪放,舞蹈粗犷,节奏感强,热情奔放。

《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的《刀郎麦西来普》结合了刀郎木卡姆的音乐和舞蹈,还有新疆麦西来普的传统,表现了新疆人朴实、爽快的真性情。

搜了一下资料,发现木卡姆这种音乐流传还是很广的,至少在中亚,西亚都有流传——土耳其、伊朗、伊拉克。

其实刀郎人很少用“木卡姆”这个词,多用“巴亚宛”,指的是荒漠戈壁的原野。

刀郎麦西来普的舞蹈主要用来表现狩猎的场景,表达狩猎时的兴奋,动作粗犷,保留了许多草原民族弯弓射箭的形象。

节目里面的乐器是艾捷克、卡龙琴、达甫鼓和热瓦普(音译的“普”和“甫”通用)。

卡龙琴在清朝被称为七十二弦琵琶,音色似古筝,但是比古筝更清亮,是演奏十二木卡姆不可或缺的乐器。

达甫鼓分三种,一种是民间歌唱家用的小手鼓,一种是舞台歌舞伴奏的中手鼓,最后一种是民间驱鬼的大手鼓,节目里的是中手鼓。

刀郎艾捷克也叫多郎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的弓弦乐器,最早的艾捷克,琴弦和弓弦都是用马尾巴做的,声音十分悠扬动听。

热瓦普也分很多种,大同小异,也有刀郎热瓦普,是演奏多郎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

新疆生活习俗

回族使用汉语汉文,其语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于地缘与宗教关系,还夹杂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语,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词语及宗教词汇。

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饮食:回族人只食牛、羊、驼、鸡、鸭、鱼肉,家庭日常饭食,一般有蒸馍、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揪片(汤面)等。

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烩 面、炒面、凉粉、面皮子、粉汤、清汤牛(羊)肉面、酥馍、麻花等独具风格。

回族喜欢饮茶,各家都备有茶具,来客则以盖碗盅沏茶并加方块糖。

婚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一般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男性及伊斯兰教其亿民族通婚,但回族男性可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

哈密回族男性娶非伊斯兰教女性为妻的较多,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回族女性嫁给非伊斯兰教男性的一般较少。

如果回族与非伊斯兰教的人成婚,一般要求非伊斯兰教一方履行“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的约束,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在旧社会的宗教上层人士、地主、富商等阶层中,一夫多妻现象并不鲜见。

伊斯兰教义规定一个男子最多可娶四个妻子,在多妻家庭中,无妻妾之分和大小之别,多妻家庭的丈夫,一般在一个妻子处住3天,在这3天中丈夫吃穿均由所住的妻子负责。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一夫多妻制被完全取缔,现在回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度。

回族婚嫁也讲究门当户对。

旧时回族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没有父母的由兄长包办。

回族民间有的在订婚前也征求本人意见,但不起决定作用,一般姑娘羞于起齿,只得听天由命。

当今回族民间自由恋爱的越来越多,但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按照传统的婚姻习俗办理婚姻大事。

新中国成立前,子女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做主,姨表、姑表近亲结婚较为普遍。

从订婚到结婚,聘礼繁多。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包办、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但仍保留某些旧婚姻礼法。

男女恋爱后,仍要由男方差媒人提亲,送“开口礼”(糖、茶、核桃、枣各一包,又称四色礼),女方留下礼品便意味着同意成亲,便可送大礼、会大亲(双方家长互相邀请),领取结婚证书,订日子完婚。

成亲时,在农村有请阿訇念“尼卡哈”(结婚词)的习俗。

3天“回门”,女方父母和亲戚还要在新娘、新郎临走时赠礼品。

回族反对离婚,认为离婚是一种罪恶。

在哈密回族中,如果一方连说三次离婚,这个婚姻就被认为是死亡了的婚姻,另一方必须同意离婚,连复婚的机会也没有了。

丧葬:回族人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施行土葬。

一般晨亡午葬,午亡次日晨葬,葬礼简朴 。

节庆: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有“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

和 “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

其他习俗:回族青年见了老人要问好、许对长辈恶声浪气;宴请安,言谈要和蔼,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动筷;行路,让老人走在前面。

回族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马肉非禁食,但许多回族也不吃;此外,还忌食残暴的、巨齿的、形奇状陋的、吃生肉或同类相食的凶禽猛兽,以及动物血。

哈密回族节日习俗:回族每年要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3个大节。

除3个大节外,哈密回族穆斯林还过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3个小节以及盖德尔夜、白拉台夜2个纪念日。

开斋节是哈密回族对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习惯称呼,也称肉孜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的纪念日。

相传,穆罕默德生于伊斯兰教历前51年3月12日(571年4月21日),逝于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632年6月8日)。

因为穆罕默德的诞生和归真巧合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回族合称“圣纪“,同时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归真,而国外一些伊斯兰教徒都把这一天定为圣诞节,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庆贺。

法图麦节的时间在斋月开始后的第14天,即伊斯兰教历9月14日,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女儿,伊斯兰教的四大哈里法之一阿里的妻子,名叫法图麦,故为法图麦节。

阿舒拉节在伊斯兰教历正月10日举行。

阿舒拉,希伯来文,意为第10天。

登霄节,登霄,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

因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全民性宗教,在长斯的宗教活动中,这些宗教纪念活动,已完全演变成为民族的节日习俗。

尽管回族使用汉文,讲述汉语,但它不像其他使用汉语少数民族,一不过汉族人的春节、中秋节之类的汉族节日,二不像汉族人那样纪念先贤如屈原等先贤节日。

回族人的节日,完全蕴含着伊斯兰教的浓烈气氛,由此可知,伊斯兰对回族人影响的深远。

白拉台夜,白拉台,阿拉伯语,意为赦免。

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夜晚,为白拉台夜。

盖德尔夜,伊斯兰教历9月27日夜晚,即为盖德尔夜。

回族饮食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饮食要清真。

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丰富多彩,花样繁多。

例如凉拌牛肉、热羊蹄、腊羊骨头、麻辣鸡、粉汤、羊羔肉、凉皮子、油塔子、黄面等等都是哈密回族的风味小吃,制作精良,历史悠久,富有独特的回族风格。

回族家庭饭食,一般有拉条子、揪片子、面要、哨子面、大米饭、抓饭、蒸馍、香豆花卷等,菜肴有炒菜、烩菜、凉拌菜等,回族节日食品除各种各样干果外,油炸馓子、各种油果、油饼、香酥条、木梳旦旦等等都很有代表性。

回族清真糕点,有大八件和小八件,以及品种繁多的饼干、桃酥、浆米条等等,共30多个品种,深受哈密各族人民欢迎。

大、小八件也称什锦点心。

所谓大八件、小八件,是指点心的馅是由八种原料配合的,点心块大一点的叫大八件,小八件重量一般为50克,或75克左右。

哈密回族的茶俗,饮茶,是哈密回族人生活习俗之一。

在一般家庭中,茶料以茯砖茶为主,辅以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等。

哈密回族居住习俗:哈密回族一般都是围绕清真寺,形成一个独立的聚居区,清真寺是回族人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回族清真寺互不隶属,不管清真寺的大小以及坊民的多少,每一个清真寺,都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活动单位,即一个独立的回民活动中心。

哈密回族服饰服饰习俗:哈密回族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头饰上,男人们喜戴白色圆帽,一种是圆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要在帽顶和帽围绣上花饰,图案多为花卉,也有一些几何图案。

回族妇女喜戴盖头,老年妇女的盖头多为黑色,庄重高雅;青年妇女的盖头多为绿色,清新美丽。

哈密回族偏爱白色,认为白色是祥和、纯洁的象征,婴儿要用白布包裹,成年人穿白衬衫,戴白帽,无常后要用白色克番。

哈密回族命名习俗:回族了除了一个官名外,都有一个经名。

官名一般是请有文化的人起的,不举行什么仪式,有的孩子在上学时才起官名,由于回族长期以来受到汉文化熏陶和儒学的影响,很重视官名的用字,所以在哈密的回族中,官名重复的相当多。

哈密回族见面礼与待客礼俗:互相见面,互致祝安词,已成为哈密回族人的良好习惯。

谚语“回回见面三分亲”,就十分显明的反映了哈密回族这一良好的习惯。

据说在穆罕默德传教的时候,互祝“色俩目”的习惯就已普遍流行了。

古扎丽古丽是哪部电影的

舞蹈《古扎丽古丽》是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改编而成的舞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本是《冰山上的来客》这一部电影的插曲,它以塔吉克族一首古老的舞曲作为素材。

这首歌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塔吉克青年,爱上一位姑娘,这位姑娘是喀布尔城的公主,地位的悬殊,所以遭到了极力的反对,无奈青年只能沿着古丝绸之路流浪,在所有他经过的地方都有他优美凄凉的歌声,最后传回到他的故乡---帕米尔高原。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者是雷振邦,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中最著名的电影歌曲作者。

对于这首歌,他在改编的过程中,把原曲的速度适当放慢了,改编后的作品,更拥有一种广袤的、辽远的回味空间。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首邦塔吉克民歌,这也是知青们在那个时代的嘴里经常唱的一首作品之一。

在那个艰苦而又迷茫的年代,知青们对爱情的渴望及向往只能寄情于歌,而这首歌又有一段动人美丽的爱情故事,又有优美的旋律,因此它成为知青们印记深刻的一首歌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品中最大的特点,一是这部作品的歌词不断地重复发问,增强了语气,更强烈的抒发出了感情,旋律让人回味更悠远,这样就达到了荡气回肠的效果》。

二在于它深化歌曲的主题采用了问答的形式,达到明智的艺术效果。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优美作品,它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

它运用华彩开头,主题抒情优美, 在结构上显得紧凑、快板活泼热烈,稍有炫技,辉煌终止,这是一首极富演奏效果且刚柔结合的作品。

就是这样了,希望能帮到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舞的介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塔吉克族女子独舞。

表演者:苟婵婵编导:田露获奖:夺得2007年“荷花奖”民间舞金奖舞蹈作品简介:寂寞的身影,火红的情感, 把心转进去,把情转出来。

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花儿, 爱的花儿将千姿百态永远这样红。

作品的音乐取自于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那遥远的雪山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对爱情的憧憬,对美好的希冀。

作品以新疆地区最常见的旋转作为该舞蹈的主要动态语汇。

在极具象形意义之绚烂服装的烘托下,“旋转”的象征意义凸现为心中浓郁而强烈的情感。

时而静谧时而激荡,时而含羞时而奔放;它随着少女的心思或开或合、或沉或起;影影绰绰、袅袅婷婷。

生命的节奏在旋转中体现,复杂的情感在旋转中彰显,转起了艳红的裙子,转开了少女的心扉,绽放出青春的花朵。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各在农历的哪一天

传统节日的故事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春、清明节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八节、灶神节。

一.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

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

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

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

这就是元宵节。

三. 春龙节“二月二,龙抬头。

”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

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

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

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

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

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其带到深潭旁边。

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节。

四. 清明节每年四月五日左右是清明节。

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

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

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

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

“重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

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

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五.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

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

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

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

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

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

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

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

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

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六. 乞巧节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

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

她下凡与他成亲。

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

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

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他。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妇。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

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七.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

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

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

这就是一个。

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

”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

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

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

在那里,皇帝看见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

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

回到人间后,他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八.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

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

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

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

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

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九. 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

从前有一户家庭,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过得很贫苦。

老夫妇不让年轻夫妇做任何活计,怕累着他们。

这对年轻夫妇有吃有穿,一点活也不干,最后什么都不会做。

老夫妇去世了。

这对青年夫妇吃光了所有的食粮又卖掉了他们的房子。

他们除了一间茅草屋以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了,裹着茅草,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发抖。

农历二月八日,他们已精疲力竭。

他们摘了一些茅屋旁的冬麦杆,熬了一锅清汤。

但一阵强风刮过,吹倒了茅屋。

两个年轻人被压死了。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悲惨故事,人们在农历二月八日煮粗粮,人们闲聊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并不再挑食。

十. 灶神节 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

他四处寻找美食。

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

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他的所有甜饼。

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

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上。

她冲他喊:“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

”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

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害怕灶王爷说出什么恶毒的话语,每一年,春节前,人们都张贴他的新肖像并供给他年糕。

现在人们已经不贴他的画像了,但孩子们仍然吃年糕。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