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作文要求200字
2012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
75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南京大屠杀的人和事是否变得模糊不清
历史不能消逝,上周六早上我们雨外小四年级部分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再次悼念大屠杀遇难者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据掩埋尸体的福利组织纪录,起码有30万平民和战俘被残杀。
在这里,我们记录灾难,我们牢记屈辱,用图片和历史资料,展示在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中,我中华同胞被残暴杀戮的如山铁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
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
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落后就要挨打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
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
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相视已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
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征服中国的野心。
上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我国东北地区,挑起侵华序幕,随后将枪口瞄向内蒙古、华北,步步进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热河省。
回顾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具体战斗在某一地点发生可能有偶然性的,但同日本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必然的
中日两国之间为什么会开战
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
一个岛国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国土面积数十倍于它的大国
原因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扩张野心不断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战争是精神的较量,更是物质的对抗。
“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战。
然而,虚弱的国力,有国无防的现实,没有做好开战准备的民心士气,让西方的人们在惊讶于中国人顽强战斗意志的同时,也预言中国人在这场实力悬殊的厮杀中前景十分黯淡。
让我们来看一看开战之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中国为16亿美元。
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旧中国没有重工业基础,年产钢不过4万吨,年产弹药几千吨,武器主要靠进口。
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队让欧美列强也不敢轻视,而中国只有一个虚弱的中央政府和数十个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经济结构、组织形态和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前现代”的状态。
谁都知道,一个软弱乏力的国度与一支如狼似虎的现代化军队开战意味着什么。
在淞沪战场长达3个月的战斗中,中国方面共投入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人。
史料记载,当时的正面战场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
从西部内地行军赶到东南、华北前线的川军官兵们没有见过坦克,一些战士所拥有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
他们上战场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还没见到敌人就已经战死疆场。
如果你来当黄帝陵的导游,你对游客如何介绍黄帝的事迹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中华第一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柏群,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3万余株 。
“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陕西省启动“黄帝陵祭典活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 。
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祭拜烈士流程
祭奠烈式有9道程序。
举行烈士公式,是烈士公祭的核心环节。
民政部称,在归纳总结各地做法、结合中国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论证,民政部正式公布《烈士公祭办法》规定烈士公祭仪式一般应按9道程序来进行。
9道程序具体是: 1.主持人向烈士纪念碑(塔等)行鞠躬礼,宣布烈士公祭仪式开始2.礼兵就位3.奏国歌4.宣读祭文5.少先队员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6.向烈士敬献花篮或者花圈,奏《献花曲》7.整理缎带或者挽联8.向烈士行三鞠躬礼9.参加烈士公祭仪式人员瞻仰烈士纪念碑(塔等)
关于杨虎城的作文,急(不要网上的)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人,幼名长久,乡人称杨大娃,亦曾自称呼尘。
杨虎城出身贫寒,父亲杨怀福是一位农村木匠。
1908年5月被仇家陷害致死,一家生活几近绝境。
辛亥革命爆发杨参加革命队伍,反抗清政府的统治,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起护旗帜号召讨伐北洋军阀杨辛参加了陕西省的于石任、井勿幕为首的靖国军。
1925年3月 孙中山逝世陕西仅有杨虎城一人送挽联 并于5月1日在耀县举行孙中山追悼会 ,会上慷慨陈词:革命的旗帜永远不会倒
1926年吴佩孚任刘镇华为甘剿匪总司令。
刘镇华带领10万大军向潼关出发,兵临西安城下,所到之处庐舍尽毁。
5月15日西安被围,杨虎城部为配合全国革命的形势发展,推戴李虎臣为总司令自任副司令誓死守卫西安。
守城自4月6日始战况惨烈仅守城军民饿死超过5万人,但终于以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吴佩孚的频频失败于11月23 日止。
历时8个月。
----解围后所以军民遗骨。
埋葬于城内新辟的革命公园杨将军主持万革命大公祭,他所挽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素,怨满三秦.表达了他内心的情感和痛苦。
----1930年部队进驻陕西后, 除任17路军总指挥,西安妥靖公署等军职外,兼任陕西政府主席。
他任职期间重视教育,曾聘请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担任要职,并选派思想进步的青年出国留 学。
在故乡蒲城,杨兴办了中山中学和勿幕图书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1931年9 月8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
一八事变 悍然入侵中过而蒋界石却不顾民族安危 鼓吹攮外凶必先安内 的政策 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933年3 月 杨虎城将军在河北当 面见蒋界石 请求抗战 遭到蒋训骂。
眼看民族就要灭亡大好河山沦于敌人的手而蒋界石却于19 36年12 月24 日亲自来陕西令杨虎城与张学良围剿红军,张杨二人即使哭谏都无济于事,深感民 族危亡在即,虽然有兵谏逼蒋抗日。
逆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蒋 世石在临潼骊山一石缝中被搜山的士兵发现……。
. ---- 西安事变成功以后,张杨二人深明大义邀请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共商相关事亦,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筑成了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钢铁长城。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界石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 逼杨出国考察,杨将军在国外亦不顾个人安危,宣传抗日的救国思想,并于1937年11月毅然回国抗日。
抵达香港时,即被特务控制 .从此被反动派囚禁。
1949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内战连连失败。
蒋介石宣告下野。
李宗仁以代总统的身份接受中共和谈条件,下令重庆市长杨森释放杨虎城。
而杨森却通知了毛仁凤去浙江江溪口请示幕后主使蒋界石
遭蒋严词拒绝。
----1945 年8月间,蒋逃台湾后,又撤返重庆亲自支持西南特区的大破坏,并指使毛仁凤残忍的杀害了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保贞及儿子杨拯中、秘书宋绮云夫妇和两个尚不满10的孩子……。
儒教出现于何时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魂,会成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隶,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
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
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
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
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
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
利用普渡活动来为封建政权统治服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官员的沟通民意,对稳定封建秩序,对封建官员的自律,和对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净化等,还是起了一定约束作用的。
普渡成为侨乡泉州的一种陋俗,还是道光以后出现的”。
泉州普渡后来被视为陋俗,当与普渡这种信仰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竞尚奢侈和结怨械斗等弊端有关,而这己超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
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动,是认真遵守朝廷“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规定。
但在明代,情况已有所变化,人们于中元节祭亡魂之后,随即举行会饮。
至清代,普渡奢靡渐成风俗。
乾隆《晋江县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连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钱华费,付之一空。
”光绪末年,泉州名士吴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称当时普渡“小乡钱用数百万,大乡钱用千万强”。
前面已提及的石狮“龟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数十台戏同时于一村演出,家家户户以“五斗米篮”盛菜肴祭敬,以晒谷物的大蔑盖为桌,席地大宴宾客,大家均以客多为荣,以客少或无客为耻,故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被强拉入席,以助声势,如此铺张浪费,致使许多村民为了大做普渡而倾家荡产。
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势力抬头,他们控制了铺、境的祀神祭鬼活动的指挥权,往往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铺、境间的械斗。
有的好事者为向仇家示威,还于普渡日抬出铺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导致流血械斗。
清代泉州有名的“东西佛”械斗,延伸三百多年,为祸之烈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敛,但80年代以来,民间又于中元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私下敬拜无祀鬼魂。
因此了解普渡习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风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