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恳谈会主持词
乡贤恳谈会主持篇一:在xx乡贤新春座谈的】在xx乡贤新春座谈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xx乡贤新春座谈会,我感到十分高兴。
可以说,这是一次众人期盼、众望所归的座谈会,是一次精英云集、名流荟萃的座谈会,是一次乡音盈耳、亲情洋溢的座谈会。
在此,我谨代表xx镇委、镇政府对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乡贤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们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xx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xx人勇敢地走出去,凭着超群的胆识,争先的气魄,聪明的智慧,在各行各业都开创了一番事业。
更可贵的是我们xx乡贤在自己创业成功后,虽然生活在外、创业在外、成功在外,但是情系家乡,多襄善举,以各种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使我们的家乡焕然一新。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无不凝结着大家的辛勤汗水。
各位领导、各位乡贤,xx过去的进步得到了大家的帮助,xx未来的发展更需要你们的支持。
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乡贤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帮助家乡,多为家乡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多为家乡牵线搭桥、引路出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2011年1月16日)各位领导,各位乡贤,同志们: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参加今天座谈会的有关领导和外出乡贤,他们是:参加座谈
文言文魏源传翻译和注释
魏源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
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
本书详细介绍了魏源的传奇一生。
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
内容简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他是清代的经学家、史学家、诗人和思想卓绝、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他的著作很多,有《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诗古微》、《书古微》、《元史新编》、《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其中尤以后二书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
魏源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至京师进修,刻苦攻读,潜心著述。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他考中进士,开始从幕僚出任州县官,历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州知州等职,所至政绩卓著。
但他终因同情太平军,“迟误”军报,而为清政府免官。
综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都充分显示他是一名真挚的爱国者。
他因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时时以湔洗国耻为念,提出“后王师前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他的结论是:积弊多年的清政府,非彻底进行庶政改革不可;积弱多年的中国,非向先进国家学习、以臻富强、以自立于列国之林不可。
他以“法祖”、“师夷”思想为基础,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和方策,成为他论明臣所说的“劳臣荩士,蒿忧瑰画”了。
可惜的是,魏源生不逢时,腐朽保守的清政府,并不重视这位“积感之民”可以“奉赞大猷”的著述。
“为问河汾太平策,刍荛何以献天聪。
”魏源以他的“太平策”不为世用而灰心怅恨。
这使得志士暮年不愿再做冒险的风帆,皈依佛法是他的必然归宿。
这甚至使曾经受过他影响的日本明治维新志士也为之惋惜。
日本盐谷世弘在《翻刻海国图志序》中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邦,吾不独为默深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可悲的还在于像这样有伟大贡献的人才,百年来竟未得到应有的评价,直到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的改观。
湖南岳麓书社有鉴于此,特将乡贤魏源的全部著作整理为《魏源全集》编辑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魏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而随着《全集》出版,首先写成《魏源传》的是《全集》执行主编夏剑钦同志。
剑钦同志学识渊博,工作认真,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此次主持《全集》工作,殚精竭虑,从编纂前的搜集魏源已刊未刊散佚资料做起,到编辑、校勘、考证、编写校点说明、全书后记以及《魏源研究百年回眸》等,对《全集》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对魏源生平事迹的探索,宏伟思想的钻研,编写文字的斟酌,疑难问题的处理以及后世对魏源研究情况的了解等,都为他撰写魏传准备了极好的条件。
因此,全书叙事清晰,脉络一贯,以魏源家世、生平、主要事功为纲,以著述、思想、师友交往为翼,夹叙夹议,有条不紊,特别是对于魏源诗歌与写作背景的结合,令人有不愿释卷之感。
这本书的出版,虽不会引起“洛阳纸贵”,但也相信一石击水,将会产生清波中无尽的美丽涟漪,其影响与效果将是可以想见的。
读者尤其是青年学子仔细阅读先贤传记,将会受益终身。
我以先睹为快,略写感想如是。
作者简介 夏剑钦,又名祖尧,1945年生,湖南浏阳人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乡贤文献的整理出版和研究。
近年主持编辑出版《魏源全集》以来,尤对魏源生平、著作和思想等方面深入探索钻研,创获良多;进而深入浅出,撰成《魏源传》一书 这是作者继上世纪为《祖国丛书》撰著《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以采的第二部湘贤人物传记,资料翔实,考据精审,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可读性作者另有《通假字小字典》、《三湘纪胜》、《浏阳方言研究》及《同义词词典》等著作多种 现为岳麓书社编审,任《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目录 序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时代 一 山川孕秀 天生异禀 二 邵邑醇良 金潭望族 三 名师教导 童试三捷 四 探究理学 著述伊始 五 游学岳麓 拔贡京师 第二章 十一载交游与求学 一 求学北上 满目疮痍 二 拜师访友 学问精进 三 友朋切磋 义重情深 四 返湘三载 喜结良缘 五 二上京师 初中副榜 六 再落汉谣 荣登南元 七 两度授馆 潜心著述 第三章 幕府佐治谋改革 一 贺幕编书 经世致用 二 龚魏齐名 诗会结友 三 代陶复书 倡行海运 四 薇垣名士 游览丰年 五 笺诗刻书 首次从军 六 守制苏州 四应礼闱 七 纵论水利 经营票盐 八 绝意科场 置宅絮园 九 为救时弊 再辑良方 第四章 参赞戎幕与战后的反思 一 议修族谱 痛悼陶公 二 浙海御敌 再次从军 三 泣挽定庵 梦中疏草 四 积感愤发 弘扬圣武 五 时代巨著 师夷制夷 六 辗转传抄 鸦战信史 第五章 亲民官的八载浮沉 一 “老女新妇” 甲辰会考 二 补行殿试 进士题名 三 初学“制锦” 东台受累 四 二修海志 畅游江南 五 兴化抗洪 淮扬保障 六 “简恕”为政 勤奋著述 七 被参革职 难隐同情 第六章 志士暮年的非凡之举 一 重编元史 创新体制 二 为赠亡友 诗笺汉唐 三 勤研佛经 向往“净土” 四 《尚书》古微 寂逝杭州 五 著述宏富 影响深远 附录 魏源世系表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 征引书目 后记
庐陵老街作文及故事
吉安,古时又称庐陵。
庐陵历来重视教育兴盛,人多儒雅,序庠相望。
《全宋词》作者1397人,其中江西174人,居全国第二。
历代状元占全省近三分之一,“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五里三状元”等至今仍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代表,有时甚至左右文化潮流的前进方向。
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胡铨、杨邦义、李时勉、刘球等是庐陵先贤中的杰出代表。
文献之邦\\\/庐陵文化村落吉安从秦汉起称庐陵,至唐才称吉州,元以后改为吉安。
人们称庐陵文化,是因庐陵之名最早,时间也相对较长,从秦汉至唐达800年,而习惯又往往成自然。
何况欧阳修、文天祥这些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在诗文中均以庐陵人自许。
所谓庐陵文化,主要是指读书人多,文教设施多,建功立德者多,发表著述多,达官闻人多。
也就是状元进士多,宰相尚书多,学者专家多,忠臣义士多,文章诗词多,书院学堂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人气旺,而且文风盛,特别是忠烈多,并且延续千年不衰,尤以宋明两朝为最。
庐陵文化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其精神却是刚正义烈,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并为宋元明清四朝文化的中坚。
在江西,它与饶州、抚州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国,它与苏州、杭州文化相互媲美。
庐陵自古称为“文献之邦”,或“文章节义之邦”,确非虚言。
先有“地灵”,才有“人杰”。
庐陵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得力于“母亲河”赣江航道的开通。
在古代,河流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
自从开通了大庾岭交通线后,赣江成为北方通往岭南惟一的一条航路,不仅是“官道”,也是民运的要道。
许许多多的儒士雅客,也在这条河上航行,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到了明初,吉安府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
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又、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
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
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祠等。
除此以外,还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中爱民的州官、县官,也立祠以表纪念。
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
这些文化设施,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使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
历代进士3000多人。
“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至今传为佳话。
庐陵文化村落在江西众多古村落群中,更具典型意义的要数“庐陵古村群”。
现保存较好的文化古村有湴塘村、唐贤坊村、塘边村、卢家洲村、大江村、燕坊村、渼陂古村、钓源村等,每个村落都庐陵文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出过大才子大学士。
其中大江村是南宋欧阳氏聚居地,一直文风鼎盛,300多年间,有21人名列进士榜,创造了“父子进士、朝天八龙、鸣阳三凤、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的人文盛况……链接:渼陂古村渼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800 余年,村民都姓梁。
宋元时期,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制定族规,形成了一套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制度。
到了明朝中期,为适应时局的发展,村民开始从事商贸活动,到清朝时期,他们在附近一带已经形成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渼陂村的祠堂最宏伟的当然是梁氏宗祠————永慕堂。
这幢建筑最早建于宋代,后来经过多次重建,至今依然显得古朴雅致,雄伟壮丽。
祠堂飞檐高挑,是二层三进的砖木结构,高大的斗拱依然有着当年的气势。
祠堂里,每根柱子上都写着蕴意深远的对联,深浓的文化蕴味从中流露出来。
渼陂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有一条古街。
这个村子也是人杰地灵,先后出了三位共和国的将军:梁兴初、梁必业和梁仁芥。
1930年元月初,、朱德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挥师赣西,一路上连克乐安、宁都、于都、永丰等地,势如破竹,使当时的苏区出现了“赣水那边红一角”的大好革命形势。
2月6日,各路精英齐聚渼陂古村村中心的一栋民房内,村道及门口均派驻哨兵把守。
红四军前委代表、熊寿祺、宋裕和;赣西特委刘士奇、曾山、刘和谦、许伯年、胡品;六军军委代表黄公略、王如痴、刘士奇(兼六军政委)、姚起华;苏维埃党团代表李文林、省委巡视员江汉波等50多人出席会议。
渼陂古村联席会议还组织了主席团,、刘士奇、曾山被推举为主席团成员,由他们组织和领导了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
代表红四军前委根据“中央、通告”60号精神及党委在闽西的经验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重申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真理,指出中国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并提出了“一年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战略目标。
会议由2月6日一直开到2月9日。
会议结束后,曾山在永慕堂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
因这次会议正值纪念“二·七”大罢工27周年之际召开,故史称“二·七”会议。
得力于的指导,“二·七”会议统一了赣西南党内思想,解决了党内争执,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而且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机构。
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起了关键性转折作用,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会议结束后,赣西南各路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坚决贯彻“二·七”会议土地政策,土地很快按人口平均分配,整个赣西南苏区出现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广大群众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此井冈山凌斗争历史结束,湘赣边界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永新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千年古村渼陂也因这次著名会议而永载史册,蜚声海内外。
据考证:《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词,作于1930年2月9日,地点就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词的的结尾写道:“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颁”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会议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由于渼陂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了众多导演的目光,《山重水复》、《闪闪的红星》、《井冈山》等电影的很多镜头都在该村录制。
因此,有人说渼陂村成了“电影村”。
庐陵书院\\\/白鹭洲书院自唐至清,全国书院有七八千所,江西近千所,而庐陵书院有200余所,而且不少书院办成了学校,至今仍然书声琅琅,白鹭洲中学就是其中之一,其前身就是当年著名的白鹭洲书院。
民间聚徒讲学的书院始于唐代。
唐代庐陵兴建的书院有4所,即皇寮、登东、匡山、光禄书院。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建了篁寮书院,开吉州书院讲学之先河。
山间学士,纷纷仿效,于是,山乡闾巷大办书院,名流学者讲学其中。
自宋至清,庐陵大兴理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
一时序庠相望,弦诵相闻,山间茅屋也闻琅琅书声,人谓“茅屋底下出公卿”。
宋代,庐陵建书院40所左右,其中白鹭洲、新兴、盘窝、云岗、云龙和清节书院比较著名,主要传习理学,大都为程朱理学传人所主持。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
据欧阳守道《白鹭洲书院山长厅》记载:“书院初建之岁,其时山长未有人,江万里亲为诸生讲课,载色载笑,从容水竹间。
”白鹭洲书院的创始人江万里,江西都昌县人,官至宰相。
元兵南下进占江西,他在鄱阳家居,坚贞不屈,投水自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贞节烈之士。
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即校长)欧阳守道,是江西宋代知名的学者。
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皆出其门。
在一篇祭文中,文天祥高度评价了欧阳守道对教育的贡献,“先生之心,其真如赤子,先生之德,其慈如父母”,“天子以为贤,缙绅以为善类,海内以为名儒,而学者以为师”。
从隋至清,科举考中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地方文风是否昌盛,文化是否发达,人才是否众多,声望是否显扬的重要标志。
庐陵地区考取的进士近3000名,而文化发达的苏州只1771人,一个州府而言,是全国最多的。
明代有两届科考,前三名都是吉安府人,“双连冠”在全国绝无仅有,考取状元16名,名列全国前茅。
隋唐以后,官员多从举人、进士中任命,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
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其中吉州占44名,且大多数为白鹭洲书院学生,几乎占全国录取人数的群体十分之一,为全国之最。
21岁的书院学生文天祥独占鳌头,宋理宗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书院名闻遐迩,成为与白鹿洞、鹅湖齐名的江西三大书院之一。
村民委员会会议记录怎么写
这个涉及到会议记基本格式以及内容,有关的知识介绍如下: 一、简介会议记 在会议过程中,由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
“记”有详记与略记之别。
略记是记会议大要,会议上的重要或主要言论。
详记则要求记录的项目必须完备,记录的言论必须详细完整。
若需要留下包括上述内容的会议记录则要靠“录”。
“录”有笔录、音录和影像录几种,对会议记录而言,音录、像录通常只是手段,最终还要将录下的内容还原成文字。
笔录也常常要借助音录、像录,以之作为记录内容最大限度地再现会议情境的保证。
二、会议记录格式 一般会议记录的格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议的组织情况,要求写明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数、缺席人数、列席人数、主持人、记录人等。
另一部分是会议的内容,要求写明发言、决议、问题。
这是会议记录的核心部分。
对于发言的内容,一是详细具体地记录,尽量记录原话,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和重要的发言。
二是摘要性记录,只记录会议要点和中心内容,多用于一般性会议。
会议结束,记录完毕,要另起一行写散会二字,如中途休会,要写明休会字样。
福建宁德的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
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才。
曾独自在廉村附近灵谷草堂刻苦攻读,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长安应试得中。
开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
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
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
薛令之对李林甫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
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
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
李林甫与他构怨日深。
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
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
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
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
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风凰毛羽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
他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
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尘活。
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
唐玄宗闻其清贫,甚心怜之,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
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
他游太姥山后写下的《太姥山》一诗,表达流连胜景、啸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门的思想。
而别离友人时所写的《送陈朝散》一诗,则表现出他息影林下,不忘为国荐贤的襟怀。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
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今已无存。
《全唐诗》仅录其《自悼》和《灵岩寺》二诗。
薛令之是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个进士,他的及第无异向世人宣称闽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这一种事实,其意义非同一般。
陈普 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
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
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
咸淳初,投苏州大儒韩翼甫在浙东崇德书院就学,韩翼甫并将爱女玉蝉许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日以穷经著述自娱。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
元廷曾三次诏聘他为福建教授,均坚辞不就。
他在石堂山仁丰寺里设馆倡学,招徒课艺。
四方学子负笈从游者岁数百。
在教学上,陈普力倡理论联系实际,治经不贵文词,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
在其教导影响下韩信同、黄裳、杨碗、余载等人,皆为当时学以致用的理学名士。
在精心教学,辅导学生成才的同时,陈普还精研数理。
其间,他反复钻研聚铜铸刻漏壶,经无数次反复试验,终于第三年制成。
此壶应时升降,纤毫无爽。
当时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铸造,放在福建谯楼(即鼓楼)报时。
陈普怕元廷加罪'遂隐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带山区十二年。
嗣后,他在政和兴办德兴初庵书院,又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
所至之处,学者抠衣而来,不绝于途。
其间,陈普应刘烁之请,为重修建阳考亭撰写《修考亭记》,并编修黄干、杨复二家《丧礼》及朱熹有关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
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多才多艺。
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延佑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由其亲属扶枢归里,葬于石堂山。
邑人缅怀其兴学育才之功绩,祀之乡贤祠。
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大多散失。
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游朴 字太初,号少涧。
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于柘荣县黄柏乡。
曾官至湖广布政使右司参知,史籍曾称三主法司,无一冤狱。
游朴4岁识字,能辨平仄,9岁能写文章,作诗赋。
13岁时,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诗一首纪事,他即吟道: 鸟央 鸟传双树,牛车遍九坟。
千年悲汉俑,一夜快秦灰。
推廓今谁任,渊源自此开。
圣漠与家训,二曜并昭回。
时人称为神童。
14岁,考进州庠生,旋即补廪。
后因父亲、祖母相继去世,家庭经济拮据,便在私塾边教书边自学。
隆庆元年(1567年)中举人,万历二年(1574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
游朴为官爱民廉洁,办理冤狱不滞成案。
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万历七年(1579年)救书称他简府有众,缘法 术情,可谓克举厥官。
继大理寺评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实授左寺正等职期间,对各地上报的大小狱词,细心研审,多所平反。
万历十年(1582年),敕书褒奖曰:国刑不僭,民命无冤,民称惟良。
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时,奉敕恤刑浙江,认真清理积案。
时人观其谳牍,莫不认为是中兴奏疏第一,一时在法界争相奉为楷模。
相国王荆石赞道:此人有学,宜任学宪。
游朴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势,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时,察知当地总兵李栋勾结城社势力,鱼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
他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举报,挫其气焰。
游朴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知,分守荆西道,驻扎承天府带领德安府期间,荆门州世豪李天荣(一作李天云)拥有党羽千数,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赋,士民受害,怨声载道。
游朴将李天荣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狱,宣布李天荣罪状,判他死刑。
百姓称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贴席。
李天荣党羽勾结贪官污吏、太监奸臣一班人,到处煽惑造谣,进行攻击报复,致使游朴被迫辞职。
当地士民挽留不得,护送他至百里外泣别。
荆门乡宦余贤等人为立《游公大政记》颂其德,礼部李维祯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辞官归里后,绝意仕途,穷研经史,不废吟咏,与弟游诏白首同居,共叙天伦之乐。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谢世,葬于柘城西郊曲瑶下(今柘荣一中大门右侧)。
崇祯九年(1636年),福宁州人把他列入乡贤祠从祀。
1983年,柘荣县人民政府将其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岭南稿》、《山社草》、《石仓诗选》、《武经七书解》、《浙江恤刑谳书》、《游太初乐府》等,已佚。
惟有州人张大光在游朴去世后所搜集编印的《游参知文集》二卷尚存。
钟学吉 畲族,别名钟陈吉,学名钟春贵。
清咸丰六年(1856年)生于霞浦县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镇白露坑村)。
在清末民初曾被誉为一代畲族歌王。
钟学吉七岁入私塾,受儒家正统文化教育。
此前,其先辈早把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成畲族歌谣唱本,白露坑成为畲族长连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说歌)的发祥地,这对钟学吉有良好的影响。
其业师钟廷吉对其影响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钟学吉通过蘸明祭度身入录,成为畲族盘护忠勇王的正式传人。
光绪四年(1878年),钟学吉设私塾课童。
他治学严谨认真,泽溉乡梓,名重一方。
钟学吉结合教学,编写大量知识性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十字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传;而根据畲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叙事史诗《高辛氏》,在好些场合被用以替代《盘瓠王歌》;他依据汉族小说、曲艺、故事改编的小说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超过其先辈和同辈歌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钟大火昆 来闽东主修《福建福宁府颖川钟氏宗谱》。
钟学吉参与编修霞浦县四十六七都一带的《钟氏支谱》。
同年,钟学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头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联谊场所,并于次年在霞浦县城建立福宁山民会馆。
钟学吉经常活动其间,结识不少畲族各阶层人士、大大丰富其以小说歌为主体的畲族长篇叙事歌的创作。
其间他所撰的《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区广泛流传。
民国2年,山民会馆(后改称福宁三明会馆)经过整顿,成为闽东、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区的同族性团体。
年近花甲的钟学吉被公举为董事。
由是他交游更广,创作愈丰且日臻成熟。
他率先根据畲族真人真事编成小说歌《钟良弼》,鼓舞当时闽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8年,会馆迁入城内,从此成为畲族民间公益团体与公共活动中心场所。
此时,钟学吉年逾花甲,却经常住馆,利用会馆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编写众多歌本,同时把畲族长连抄本正歌的创作推向全盛时期。
各处来的宗人则利用住馆之便,大量转抄,迅速传播。
以至当时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钟陈吉的歌之说。
钟学吉这一时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空前的高度。
其中作于民国8年定稿于民国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长篇叙事歌(历史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歌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着重叙写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带给人民的灾难。
民国13年,钟学吉病逝于白露坑。
其作品至今仍在闽浙畲区广为流传。
钟学吉为弘扬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汉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省、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深入发掘、整理钟学吉传世作品百余篇。
《中国大百科全书·畲族文学》以及《畲族简史》、《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均对其创作的《末朝歌》、《蓝佃玉》(亦称《九节金龙鞭》)、《钟良弼》、《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圆瑛 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别号韬光。
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农家。
当代爱国名僧。
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六岁时父母双亡。
自幼聪颖,诗文过目成诵,乡人日为神童。
十八岁时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
翌年,决意皈依佛门,遂至福州鼓山涌泉寺拜增西上人为师,后转至雪峰寺为僧。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依治开法师探研禅学。
五年后,又转到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法师修习禅定。
宣统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县接待寺住持,曾返涌泉寺开讲《护法论》,在禅林中崭露头角。
从此,他辗转各名山大刹,演教弘法,法席遍于海内外。
民国3年,他精研永明、莲池大师的大量著述,接受净土宗思想,自此他禅、净兼修,为其佛学理论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打下基础。
同年,他力襄寄禅法师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选为参议长。
民国17年,他被推为刚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主席,随即率佛教代表团赴南京请愿,要求南京政府废止改寺庙为学校的《寺庙管理条例》。
不久,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
一时,佛教慈幼院、医院、工厂、农林场纷纷成立,佛教界面貌为之一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以中国佛教会主席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致电蒙藏院警惕敌人的分裂活动,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民国23年夏,圆瑛再次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
是年秋,在南京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主张用佛教教义救人、救国、救世界。
同时在上海建圆明讲堂,作为他从事讲学和著述的主要地点。
民国25年12月,圆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满回闽,接理涌泉寺住持。
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他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并成立佛教战时救护团、难民收容所,亲任救护团团长。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派遣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抢救伤员。
他还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吉隆坡、槟榔屿、怡保和马六甲等地,在华侨中提倡一元钱救国运动,将募到的巨款汇回国内。
民国28年秋,圆瑛回到上海。
9月初,他与明日易 被日本宪兵逮捕,转解南京日本宪兵总部。
敌人对他们先是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
师徒俩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
敌人无计可施,只好将其释放。
出狱后,圆瑛于圆明讲堂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写下《发菩提心讲义》、《劝修念佛法门》、《弥院经要解讲义》、《楞严经纲》等大量论著。
他将这些经论与前期所写的《大乘起信论》、《金刚般若》、《法华》、《一吼堂诗集》、《一吼堂文集》、《圆瑛讲演录》《住持禅宗语录》等著作,一并汇编成《圆瑛法汇》付梓刊行。
此期间,他仍不忘国难,曾给北京佛学院师生题赠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一亡,教徒有责。
民国34年,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
民国36年,他又到南洋讲经,弘扬佛法。
回国时,中国已面临解放。
时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劝其再度出国安度晚年。
但他坚决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
会后,他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
法会进行十天,对宣传和平起积极作用。
1953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
不久,圆瑛食道癌恶化,遂决定归老天童寺。
行前,写下遗嘱交与赵朴初居士,再次寄语殷殷:……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是年9月12日圆寂。
国内许多报刊报道其病逝消息并深致哀悼。
圆瑛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的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极乐寺内修建了圆瑛纪念馆。
馆内陈列圆瑛生平事迹的部分资料。
黄寿祺 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
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
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
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
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
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
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
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
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
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
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
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
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
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
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
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
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
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