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描写孙权的诗句吗
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理性态度、民族意识、平等观念等时代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不仅在当时中国境内诸政权以及东亚儒学文化圈各国发挥了主导文化的作用,还对世界文明以及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宋代文化 时代特点 历史地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 代。
宋代文化既有对其前文化的继承与吸收,也 有其时代自身的推陈与出新,对其后的中国文化 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至今为止,宋代文化 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见,本文则试图从总体上探讨 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一、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陈寅恪曾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 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 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宋代文化是由中 唐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学术界已有 “宋型文化”的提法与界定,也不失为进行文化 分析的有用范畴。
按周一良的说法:普遍存在于 各个文化领域并反映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 的因素,可以称为深义文化。
准此而论,宋型文 化也应该有其反映本质特征与民族精神的因素。
大体说来,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1.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陈寅恪认为:“六朝及天水一朝思想最为自 由”。
宋代自太祖、太宗起,崇文抑武就立为祖 宗家法。
“优待文士”、“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人”等具体而微的政策导向与家法规定,导致政 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有利于形成 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兼容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价值取 向,这在宋学的开放性与自由度上表现最为充分。
表现之一,宋学各派能够“学统四起”,宽容并存。
神宗以后的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与苏氏蜀学,南 宋中期的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与浙东事功学派, 虽然主张不一,甚至针锋相对,但都落在同一政治 文化的框架之内。
不同学派之间也能够实事求是 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
程朱学派尽管对王安 石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朱熹仍认为“王氏 新经尽有好处”。
表现之二,理学本身能够兼收 并蓄,为我所用。
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程朱 派,还是心学派,几乎都有“出入释老”的经历,援 佛人儒或援道人儒,吸收改造佛、道关于宇宙论和 认识论的成果,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兼容精神也鲜明表现在宋代儒、佛、道三者关 系上。
宋朝君主公然承认“三教之设,其旨一 也”,明确号召“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 世”。
两宋时期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 文化格局最终形成,三者基本上和平共处,相安无 事。
不仅新儒学各家出入佛老,佛门也在学理上 融合儒道,名僧智圆被陈寅恪推许为“于宋代新 儒家为先觉”,他就宣称“三教之大,其不可遗”。
道教则从佛教哲学中汲取养分,将其融人自身的 养生思想,进一步向儒家士大夫渗透;同时吸纳佛 教因果轮回思想与儒家纲常伦理学说,向普通百 姓渗透。
在士庶日常生活中,儒、佛、道更是并行 不悖,不但儒家学者与名僧、高道有密切的往还, 普通百姓读儒书、拜佛祖、做斋醮更是习以为常。
兼容精神还表现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关系 上。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宋 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
士大 夫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 化,也有意让土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 雅的发展道路。
在文学领域,雅文学与俗文学之 间,呈现出突破文体畛域进而融会贯通的趋势;以 诗文言志传道,以词曲言情游戏,在宋代土大夫的 文学活动里能够各得其所;及至苏轼以后,又在词 这一俗文学体裁中,加入言志传道的传统内涵。
在艺术领域,不仅院体画、文入画与民间画齐头并 进,各臻繁荣,张择端、李嵩等画院画家更以《清 明上河图》与《货郎图》等反映世俗生活的佳作而 闻名于世。
在宗教领域,影响宋代的最大佛教门 振是雅化的禅宗与俗化的净土宗,前者主要流行 于士大夫阶层,后者主要普及于普通民众。
但禅 宗从唐代慧能以来的不立文字,向宋代文字禅的 蜕变,本身就是以俗兼雅的趋势;而宋代悦禅的学 者兼弘净土的不在少数,则反映了雅俗兼容的取 向。
大足石窟与晋祠宋塑所凸现出来的世俗化倾 向,也折射出宗教艺术中雅俗兼容的文化特征。
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的过程中,宋代的士农 工商不断吸收、消化、借鉴、融合其他异质文化,创 造出灿烂辉煌的宋代文化。
2.开放批判的创新思想 宋代文化决不是人们误解的那样,纯然是封 闭保守的,而是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
这种 创新意识,在宋代文化各个领域几乎都有出色的 表现。
首先是思想领域的疑经思潮。
宋儒一反对前 代儒家迷信经典、谨守故训的传统,先是对汉唐传 注,进而对经典本身表示怀疑。
疑传派主要活跃 于宋仁宗亲政以前,代表人物有孙复、石介等。
疑 经派从仁宗亲政后发难,以欧阳修怀疑《周易》为 最早,直到宋季王柏怀疑《诗》《书》,始终绵延不 绝,代表人物包括李觏、张载、程颢、程颐、刘敞、司 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郑樵、朱熹、叶适等130 位知名人士,怀疑对象遍及儒家十三经。
疑经思 潮摇撼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有突破藩篱、解放 思想的作用。
宋学思想家不避权威而好持异论, 由疑古非圣进而议古拟圣,分别撰写了“自出议 论”的思想著作,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继先秦诸子 百家以后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其次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思潮。
整个两宋, “变风俗,立法度”的改革思潮始终居于时代的主 流。
王禹偁是改革思想的早期先驱,其后“方庆 历、嘉枯,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李觏即其代 表;而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王安石推动的熙丰 变法,更是宋代改革思潮的杰出实践。
向来被视 为反变法派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实质上也主张变 革,各方争论焦点仅仅在于如何进行改革。
南宋 浙东事功学派仍以政治改革为其核心内容,而朱 熹作为其论敌也有政治改革的强烈诉求。
直到理 宗晚年的文天祥,还在不断呼吁政治改革。
再次是佛教领域的别开生面。
慧能在中唐创 “不立文字”的禅宗,实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佛 教。
宋代又有创新,通过“颂古”、“拈古”、“评 唱”,“击节”等文字禅的形式,把禅宗特有的思维 方式推到了更为成熟的阶段,将对外在天国的追 求转变为内在的心理调适,真正达到了“以佛修 心,以儒治世”的境界,使其更受士夫的欢迎。
道 教在宋代也有重大创新,鉴于外丹道颇难实证的 经验教训,陈抟、张伯端等吸收了儒家的纲常伦理 与禅宗的心性之学,建立了完善的内丹学,取代外 丹术成为道教修炼的主流,为金元之际新道教的 出现奠定了基础。
复次是文学领域的推陈出新。
紧接着唐代文 学的恢宏辉煌,宋代文学在创新上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
但宋代文学家大胆尝试“以文为诗”、“以 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散文为赋”,也使宋代 文学取得了有别于前代文学的相应成果。
而杰出 的文学家又注重个人文风的标新立异,“言语文 章,未尝相似”;以散文而论,欧、王、苏、曾都有 独特的风格,各极其致而各异如面。
《沧浪诗话》 的“以禅喻诗”,也在文学批评领域独辟蹊径,别 出机杆。
3.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 宋型文化是积极昂扬的人世型文化,讲究履 践,注重实用,强调经世,从根本上关注入怎样生存 发展、国家如何安宁强盛,体现出一种淑世情怀。
宋代文化的经世理念在各文化领域有广泛的 表现。
在教育领域,宋人强调“圣门实学,贵在履 践”。
胡瑗在苏湖教法中“时取当时政事,俾之折 衷”,还设立边防、水利等专门学科,培养实用人 材。
张载在关中讲学,也是“语学而及政,论政而 及礼乐兵刑之学”。
”在史学领域,经世理念表现 为:一是注重当代史的编撰,为现实服务;二是重 视春秋学的研究,严华夷之辨;三是强调史论的发 挥,以借古讽今;四是标榜治史的宗旨,在以史为 鉴。
在科技领域,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成为 宋代科技的主旋律。
方志的兴起,是地理学服务 社会的直接结果;快捷运算术与相关专著的推广, 则是数学满足商业繁荣的成功尝试;水罗盘的发 明,是物理学对海外贸易的卓越贡献。
宋学并不如人误解的那样只是空谈性理,同 样鲜明反映了经世理念。
李觏被胡适称为是一个 未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而范仲淹引《周易》穷通 之说作为庆历新政的理论依据,荆公新学成为熙 丰变法的指导思想,则是宋学经世理念两次大规 模的社会实践。
即以理学一贯讲求的“内圣外王 之道”而论,“内圣”的最终目标还是落在“外王” 上,也就是得君行道,治国平天下。
从二程到朱陆 都曾是企求“外王”的实践者,理学完全转向内省 是在南宋晚期以后。
至于浙东事功学派的各家学 者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他们的学术思想与治学 方法都明确揭出“经世致用”的旗帜。
正如余英 时所指出:“事实上,政与学兼收并蓄不仅朱熹为 然,两宋士大夫几无不如此。
” 这种经世理念在士大夫身上突出表现,就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基本铸成,并将这种责 任感与使命感倾注于经世济时的建功立业中,实现 自我的生命价值。
有学者认为:“无论就思维方式 或行动风格说,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展 现了独特的新面貌,相形之下,不但前面的汉、唐为 之逊色,后来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张载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的号召,”都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最好表 述。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理念,与宋朝内外 危机相结合,便变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 识在太学生中也相当普遍,早在宋神宗时期,太学 生的清议就号为“无官御史台”,而太学生领袖陈 东在靖炎间领导爱国军民的请愿运动,不畏牺牲, 更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4.中庸内省的理性态度 宋学的兴起,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宋学 熔铸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涉及政治、思想、人 性、教育各个领域,它不拘泥于章句之学,而是注 重义理之学,在塑造宋代文化的性格特征上起了 关键作用。
宋学各派,尤其是理学各家都重视哲 理思辨。
他们以“理”说“天”,把“天人合一”的思 想推向了新高度;他们提倡格物致知、内省慎独来 发明本心,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他们为内圣外王 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内圣无非明天理,外王无非 行天理。
开国大臣赵普回答王朝缔造者宋太祖 “天下何物最大”时认为“道理最大”,太祖一再称 是,已经透露出宋代文化的理性特质。
宋代文化的理性态度,在各个文化领域有着 普遍的反映。
即以文学艺术领域而言,“宋人诗 主理”,成为宋诗的鲜明胎记,也是其区别于唐诗 的基本特征;宋人一向为人诟病的“以议论为 诗”,说到底,就是试图以议论来说理,正是理性 主义对诗歌的热切干预。
后人也不难在大足石刻 与晋祠宋塑中发现,在这些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 里,宗教的迷狂成分基本蜕尽,而充溢着对世俗生 活的理性追求。
由于历史的转捩,宋代文化的理性精神有一 个不断转向内在的演变过程。
宋学日渐偏向于 内省自求的发展路向,更注重心性义理的探索,讲 究诚意修身的功夫。
这种以心为主、以意为主的 内省态度,从儒学开始,渗透蔓延到社会文化的各 个层面。
于是,日常生活中就只有天理而抹杀人 欲,文学创作中就重意而不重象、绘画作品中就重 神不重形,连科学技术研究中也有唯理而不唯物 的倾向。
5.激烈高昂的民族意识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 相继立国,在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制度同时,也 高扬作为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
而两宋在其三百 余年间,始终受到来自北方民族国家的环伺紧逼, 甚至于故土沦陷,政权南迁,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 实威胁,故而民族意识应时而起,空前高涨,构成 了宋代文化的强烈底色。
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尊王 攘夷口号的重新提倡。
欧阳修指出:“四夷不服, 中国不尊”。
在这一思潮推动下,《春秋》学成为 经学研究的显学,清代四库馆臣也发现“说《春 秋》者莫夥于两宋”。
宋儒通过发挥《春秋》尊王 攘夷的微言大义,强调“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 正人心”,试图在文化上做到夷不乱华,用夏变 夷,维护大一统。
这种意识在诗词、话本、书画等 作品中多有反映。
靖康南渡后,南宋的政治空间与地理空间更 见逼仄。
忧时伤离的情绪弥漫民间,收复中原的 呼吁遍及朝野,“君父之仇,不与共戴天”,民族 意识遂凝聚为浓郁的恢复情结。
这种情结,在放 翁诗、稼轩词里能够感受到它的剧烈脉动,在《中 兴四将图》(刘松年)、《晋文公复国图》(李唐)等 历史画中也能领会到它的深沉寄托,几乎贯彻在 各种文化形式中。
随着民族战争的硝烟不绝,民族气节与爱国 情怀成为两宋时期弥漫朝野的普遍风尚。
在宋学 的鼓吹下,民族大义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大为凸 现,“尽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 上至将相下至士庶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这种名 节观念在宋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反映: 宋学从正面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史学对 冯道的评价直斥其“无廉耻”,文学有宋季文天 祥、谢枋得、谢翱、郑思肖等以血泪甚至生命写成 的正气歌。
当然,民族主义的高扬并不只是冲突 与对峙,也包含着融合与交流,企盼着平等与和 睦。
历史画《便桥会盟图》、《文姬归汉图》,都传 达了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愿望。
6.深入普及的平等观念 由于唐宋之际在阶级结构与生产关系上一系 列的深刻变化,兼之公平开放的科举制度,与“不 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身份与财富上,各阶级阶 层都处于流动不居的状态中,从而催生了人们对 平等观念的朦胧向往。
宋学家提出“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强调的就是这种平等观念;而民间也 已对士农工商一视同仁,指出“此四者皆百姓之 本业”。
这种平等观念,反映在朝廷大政上,就 是推尊言官,鼓励议论,“与天子争是非可否”; 反映在社会风习上,就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 问阀阅”。
自由精神与平等观念是一物之两面,也浸润 在宋代文化中。
对当时学术现状,王安石总结为 “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程颢概括成“人执己见, 家为异说”,既反映了宋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也足见宋学对平等精神与自由议论 的执著追求。
而平等自由观念直接催生了宋儒对 儒家经典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又促进了创新意 识,为宋代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
北宋中期以后, 文人画与尚意书风的同时崛起,实是士大夫的独 立意识与自由精神在书画领域的折光。
平等观念也深入到下层民众之中,反映在起 义农民的纲领口号上。
相对于晚唐王仙芝起义自 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北宋初年王小波则公然宣 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到北宋末年方 腊有意把《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改读 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抨击社会不平等的 本质。
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更进一步指出: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 均贫富。
”起义农民在纲领口号上的重大变化, 反映了他们平等观念的历史演进,既是时代的产 物,也是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印证。
倘若与唐型文化相比较,宋型文化的时代特 征就更加鲜明与凸现。
相对说来,以文化性质而 言,唐型文化是官僚贵族的文化,宋型文化是士大 夫平民的文化;以文化特色而言,唐型文化奔放恢 宏、敦厚丰腴而富丽堂皇,宋型文化严谨含蓄、风 雅清瘦而精致细腻;以艺术风格而言,唐型文化华 赡凝重而进取外倾,宋型文化幽淡清新而收敛内 省。
这种文化特征的区别,当然是大体而言,并不 否定宋型文化对唐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 的继承关系。
二、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捩时期, 元人把宋朝与汉、唐并称为“后三代”,而作为“后 三代”最后一个王朝,其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一 直穿透到近代。
最早意识到宋代特殊地位的,是 明代史家陈邦瞻。
他在《宋史纪事本末叙》中说: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 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 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
变未极,则治 不得不相为因。
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 持,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 趋之,而势固然已。
”他已经觉察到宋代对其后历 史的影响,“有汉、唐之所不能臻者”。
进入近代, 思想家严复进一步明确指出:“若研究人心政俗 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 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 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无独有偶,美国中国学家 也有类似的见解:“唐代后期与在此之后的宋代 (960—1276)组成后来中国历史的最初阶段”, “这时的文化直至20世纪初都是中国的典型文 化。
其中许多东西在以后的一千年中是中国最典 型的东西,至少在唐代后期开始萌芽,而在宋代开 始繁荣。
” 对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最先作出高度评价 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他认为:“天水一朝人智 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 所不逮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推崇宋代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巅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 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他欢喜赞叹道:“天 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这些 论断已经成为评价宋代文化的经典性结论。
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对宋代文化的一系列论 述,是对陈寅恪经典论断的进一步发挥。
他先是 认为:“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 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 说是空前绝后的。
”这一评价与陈寅恪的“造极 说”的表述基本一致。
但他后来对宋代文化空前 绝后的评价略有修正:“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 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 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 度。
”“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 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 明之所不能及”。
”他似乎有意把明清之际西学东 渐以后的中国文化划出了比较的时段。
实际上, 陈寅恪的“造极说”,主要着眼于宋代文化的总体 精神,而邓广铭后来的修正主要着眼于西学东渐 以后中国文化添加进前所未有的新成分。
但无论 如何,正如邓广铭所说:“宋代文化发展所达到的 高度,在从十世纪后半期到十三世纪中叶这一历 史时期内,是居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费正 清也有类似评价:“唐宋两朝蓬勃兴起的中国文 明,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
” 陈寅恪有“中古民族文化之史”的说法,宋代 正处于“中古民族文化之史”终结转型的关键时 段。
而按黄仁宇的观点,宋代则处在中国古代第 二帝国(唐、宋)终了。
总之,宋代文化在中国文 化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以思想学术而言,历来是“汉宋”对举,“宋 明”并称;“汉宋”对举说明由“汉学”转型为“宋 学”的重要性;“宋明”并称说明宋学对后世思想 的影响。
宋学作为宋型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国 古代学术思想的新巅峰。
宋学流派纷呈,各臻其 妙,大师叠出,群星璀璨,为先秦诸子百家以来所 仅见。
宋学形成了与汉学迥然不同的新体系、新 方法与新学风,是中国古典思想发展历程中最后 阶段的代表形态,给予明清思想学术的发展路径 以深刻的影响。
宋学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潮,而且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古代中国后期的民族素质 与价值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朱熹作为宋学 的集大成者,陈寅恪认为:“朱子之在中国,犹西 洋中世之阿奎纳斯,其功至不可没。
” 以文学艺术而盲,古文运动以“唐宋”连称,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据了六席。
宋代诗歌不 仅在唐诗之外,标举了宋词这一富有时代性特征 的品牌,而且在唐诗之后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开拓 了宋诗的新境界,影响直到清末民初。
唐宋诗优 劣高下之争经久不绝,还是钱钟书论断中肯:宋人 学唐诗而不像,“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 所在”,因而宋诗完全有资格在中国诗史上与唐 诗双峰并峙,两水分流。
宋代诗话大量涌现,为文 学批评创造了新样式,并出现了《沧浪诗话》这样 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开创性的理论著作。
宋代话 本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迎来了 明清小说的繁荣局面。
宋代杂剧成为元代戏剧的 的先驱,南宋戏文构成元明南戏的源头。
宋代文 学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绘画向来 以唐宋或宋元并称,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期,有研究者认为:“吾国画法,至宋而始全”。
宋代工艺美术造型、装饰与总体效果堪称中国工 艺史上的典范,成为明清工艺争相仿效的对象。
宋代的诗人(十个)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
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
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
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
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
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
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的赋也很有特色。
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
他的一些诗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杨子静祈雨长句》。
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政治,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
但他写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的诗。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
但多数作品,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缺乏生动的形象。
欧阳修还有一部分诗作写得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气势豪放,却近于李白,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更多的写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丽,或平淡有味,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等。
总的来看,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欧阳修还善于论诗。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随便亲切的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
他的词,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写得恬静、澄澈,富有情韵,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等,也都是写景的佳句。
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写得非常深挚。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欧阳修墨迹欧阳修石刻像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
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
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
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考古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
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
北宋以及南渡后很多文人学者都很称赞他的散文的平易风格。
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宋代词人有哪些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幼安,号稼轩,济南人。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六一居士。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
一生未仕。
李清照 1084~
,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史达祖 1163~1220
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
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
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
今传有《梅溪词》。
其词工于咏物。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王沂孙
~约1290年,南宋词人。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
宋亡,归隐。
晏几道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
姜夔 1155~1121
年,字尧章,鄱阳人。
号白石道人。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
贺铸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
张先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都官郎中。
张炎 1248~
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
陆游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朱淑真宋女作家。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李之仪(公元1080看前后在世),北宋无棣(今属山东省)人。
考取进士后,做过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陈与义(1090--1139),别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刘辰翁(1231--1297),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叶梦德(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居乌程(今浙江湖州)。
绍圣四年(1097)进士。
徽宗时,累官司龙图阁直学士。
南渡之初,官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总四路漕计,为支援抗金作过重要贡献。
词风简淡,感怀国事之作有雄杰之气。
张泌字子澄,淮南人。
生卒年不详。
初官句容尉上书陈治道,南唐后主征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内史舍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大中祥八年(1015)进士。
官司至参知政事。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主持者。
也是有名的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词只存五首。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
万俟咏 (万俟读作mo qi莫齐,是复姓)(
-
)字雅言,里居不详。
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王观(
-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
周紫芝(1082-1155)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阎选的词流传的相当少,而且从前也少有称道。
其实他的词作象秀竹青翠,十分赏心悦目,读起来相当有味,真是有“粉而不腻,浓而不艳”的妙处,很值得仔细吟味研究。
徐俯(1075-1141)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孙光宪,字孟文,陵州人。
为荆南高从诲书记,历检校秘书,兼御史大夫。
顾夐,蜀王建时,给事内庭,擢茂州刺史。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魏承班的词风以浓艳为主,描摹细腻,有柔情似水,“剪不断,理还乱”的妙处。
李纲(1083-1140)字伯纪,绍武(今属福建)人。
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戴复古(1167—?) 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入。
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曾觌(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
康与之(
-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属河南)人。
李重元,远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
《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
宋代人物简介
辛弃疾欧阳修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史达祖 王安石王沂孙晏几道晏 殊苏 轼柳 永 姜 夔秦 观贺 铸张 先张 炎陆 游 李 煜黄庭坚朱淑真李之仪冯延巳陈与义 朱敦儒刘辰翁岳 飞周 密范成大叶梦德 张 泌范仲淹张孝祥赵 佶万俟咏吕本中 王 观周紫芝 胡 铨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
<<-- 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
天圣进士。
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
有,词集有、及。
<<-- 周邦彦 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后人改名为。
<<-- 吴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
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
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
今传有。
<<-- 李清照 1084~
,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词调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今有。
<<-- 王灼云 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阁巷荒谣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碧鸡漫志) <<-- 史达祖 1163~1220
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
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
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
今传有。
其词工于咏物。
<<-- 王安石 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
宋神宗时宰相。
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
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 王沂孙
~约1290年,南宋词人。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
宋亡,归隐,在西湖结社唱和。
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
碧山词多咏物,寄托遥深,哀婉动人。
<<-- 晏几道 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有《小山词》。
<<--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在政治上属旧党,累遭贬黜。
其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意境开阔。
其书画也自成一家。
<<--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 姜夔 1155~1121
年,字尧章,鄱阳人。
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 秦观 1049~1100年,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商邮(今江苏)人。
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
坐元佑党籍。
绍圣后累遭贬调。
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
诗风与词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 贺铸 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
孝惠皇后族孙。
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
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
守格律、重用韵。
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 张先 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都官郎中。
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
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 张炎 1248~
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
张俊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
他的词尤以咏物词名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 陆游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 “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
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 朱淑真 宋女作家。
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
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
能画,通音律。
词多幽怨,流于感伤。
也能诗。
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 李之仪 (公元1080看前后在世),北宋无棣(今属山东省)人。
考取进士后,做过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
<<-- 冯延巳 (903--960),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 陈与义 (1090--1139),别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
绍兴三年(1133)以荐补右迪功郎,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 刘辰翁 (1231--1297),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进士出身。
做过濂溪书辽(当时讲学的地方)院长。
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
后来坚决不肯担任官职。
宋亡后,埋头著书。
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
<<-- 岳飞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
但朝延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
后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充满爱国激情的佳作。
有《岳武穆集》,为后人所编。
<<--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
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
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
入元不仕。
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
善书画音律,能诗,尤好藏弃校书。
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 范成大 (1126-1193),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官司至参知政事。
以诗著称。
有《石湖集》。
<<-- 叶梦德 (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居乌程(今浙江湖州)。
绍圣四年(1097)进士。
徽宗时,累官司龙图阁直学士。
南渡之初,官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总四路漕计,为支援抗金作过重要贡献。
词风简淡,感怀国事之作有雄杰之气。
<<-- 张泌 字子澄,淮南人。
生卒年不详。
初官句容尉上书陈治道,南唐后主征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内史舍人。
随后主归宋,仍入史馆,迁虞部郎中。
后归家毗陵(今江苏常州)。
现存词二十七首。
其作大多为艳情词,风格介乎温庭筠、韦庄之间而倾禹于韦庄。
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大中祥八年(1015)进士。
官司至参知政事。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主要主持者。
也是有名的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词只存五首。
<<-- 张孝祥 (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
曾因触犯秦桧,下狱。
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
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但有些词作也有不够清新生动,远离生活之弊。
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一)、《念奴娇》、《浣溪沙》(一)、(二)、《水调歌头》(十一)等,其作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一起,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
作品有《于湖集》,词集为《于湖词》。
<<-- 赵佶 (1082-1135) 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
1100-1125年在位。
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
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
书法方面自创“瘦金体”。
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
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
有词集《宋徽宗词》。
<<-- 万俟咏 (万俟读作mo qi莫齐,是复姓) (
-
) 字雅言,里居不详。
哲宗元佑间,即以词著名。
绍圣中废科举,以三舍法取士,遂绝意进取,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
每制一腔,哄传京中。
徽宗崇宁年间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
高宗绍兴五年(1120),补下州文学。
其词多颂谀、风月之作,注重音律,构思新颖,风格淡婉工雅,其中《长相思》,《诉衷情》等词皆有名。
原著《大声集》已佚。
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 吕本中 (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初授承务郎。
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
后迁职方员外郎。
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
因忤秦桧罢官。
江西诗派著名诗人。
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
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
感情浓郁,语意深沉。
代表词作有《采桑子》、《蝶恋花》、《减字木兰花》、《生查子》(一)等,其中《采桑子》描写一女子的刻骨相思,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西江月”,恨恋人“不似”和“却似”,比喻巧妙,写法新颖别致,又饶有民歌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妙手天成的上乘之作。
词《蝶恋花》结句中的“眉尖一点” 的指代也十分新巧,值得一提。
东莱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
后人辑有《紫微词》。
<<-- 王观 (
-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
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
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官至翰林学士。
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代表作有《卜算子》、《临江仙》、《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著《冠柳集》,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 周紫芝 (1082-1155)字小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
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
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
诗著名,无典故堆砌,自然顺畅。
也能词,风格与诗近,清丽婉曲,无刻意雕琢痕迹。
譬如《踏莎行》(一)写离人别情:游丝飞絮,斜阳烟渚,愁情无数。
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景物迷离。
堪称难得的上乘之作。
其中“泪珠阁定空相觑”一句的用词尤其巧妙,最后这一问更是催人泪下。
其他如《生查子》(一)、(三)、(四),《西江月》(二)、(五)、(七),《菩萨蛮》,《谒金门》、《卜算子》等都是佳作。
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
<<-- 胡铨 (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授抚州事军判官。
绍兴七年(1137)任枢密院编修官。
因坚持抗金,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遭秦桧迫害,谪吉阳军。
桧死,始得内迁。
孝宗时,起为工部员外郎、端明殿学士。
能文工词。
词作不多,但风格较为多样,其中反对和议的愤世之作都笔墨酣畅,意气雄迈。
代表作有《好事近》、《菩萨蛮》、《醉落魄》、《玉楼春》等。
其中在《好事近》里词人对“豺狼当辙”的现实进行了怒斥,表明自己“处涸辙以犹欢”的志向情操,写得一气呵成,慷慨激昂。
而词《菩萨蛮》则是另一种风格,写情人恨别,竟至于发痴愿,希望老天垂怜,使“今宵长似年”,真是良宵苦短,离恨绵长,令人不禁同情感伤。
原著《澹庵集》多散佚;今有《澹庵文集》、《澹庵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