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字的来历是什么
没找到单独说袁这个字的,只找到袁姓的。
袁(yuán)姓,源出有:源流一袁氏族徽出自妫姓,即舜帝姚重华后裔。
舜帝的33世嫡长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为陈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胡公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
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
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
陈胡公之裔。
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
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
亦作袁涛涂。
世代为陈上卿。
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
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2-3] 。
源流二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德得天下。
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
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
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
源流三出自少数民族。
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
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
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
俗不清洁,喜致雷震。
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
”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
(见《北史·高车传》。
)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
《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
”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
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
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
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
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
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源流四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年收养数百个百姓遗弃幼儿。
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把孩子领回。
在袁葵离任时,这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请他赐予他们袁姓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这些孩儿永记袁葵的恩德,世代称己是袁氏。
源流五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
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
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
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
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
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
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
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相传至今。
云南有枣庄这么一个地方吗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
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
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
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
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
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
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
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
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
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
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
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
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
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
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
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
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贴画鸡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
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
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
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
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祭财神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
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
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
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此事载于《史记·殷本记》。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
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
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
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
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
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禁食米饭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回答者:小黄橘子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0 10:55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地方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 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立春有什么讲究吗
立春习俗一、打春牛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鞭春牛”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活动。
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
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
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
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混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 ”或“探春 ”,元时称为“卷煎饼”。
元·韩弈《易牙遗意》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
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
“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立春习俗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
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
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
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
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
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
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
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
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
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
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
然后到春牛前作揖。
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
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
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
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
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
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
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
送往各家,谓之“送春”。
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
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
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
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
戴在头上,争奇斗艳。
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
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
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 '拜春'。
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
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
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
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
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 '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