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佛教传灯法会主持词

佛教传灯法会主持词

时间:2015-10-09 05:22

庐山西海名人诗句

庐山西海赋淦家凰庐山西海①,浔城之璀璨明珠,豫章之休闲乐园②。

尔其雄踞江右,处四城之交汇。

北观匡庐嵒嵒以葳蕤,东瞰鄱湖茫茫以浩淼,南望衡岳苍苍以巍峨,西眺长江荡荡以汹涌③。

千岛柘林湖,镶嵌于永武两邑之通衢④;天上云居山,险居幕阜山脉之雄峰⑤。

庐山西海,六景斑斓。

青石湖花鸟依依,莲花城禅风醇醇,鹿角尖桃花夭夭,桃花溪漂流怡怡,百湾宫岛湖迷迷,红岩潭碧水盈盈⑥。

溯夫古艾圣地,五县同邑,共系幕阜一脉;海昏秀域,二邑同宗,同饮修江一水⑦。

常念太白鼓琴于松门山⑧,乐天唤渡于杨柳津⑨;又忆沈公独居于东田⑩,东坡泛舟于顺济(11)。

南有危楼雅阁,常念滕王阁王子赋序(1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又忆岳阳楼范公作记(13),政通人和,为国为民。

若乃登坝游湖,高坝壁立兮雄浑,傲居亚洲土坝冠首(14);群岛星罗兮灿灿,胜似东方蓬莱仙境。

湖水澹澹(15)兮缀绿,青山隐隐兮溢彩。

泛舟揽胜,秀林吐绿,芳草袭人。

水母游弋于湖中(16),蝴蝶比翼于花亭。

伫岛立屿,云蒸霞蔚,隐逸胜似桃源;笛横萧吹,怡情休夸宫瀛(17)。

且夫烟雨空濛(18),远望青山时隐时现,近观绿叶若珠若玉。

千岛迷蒙,恰似处子眉黛,宛若仙女浴淋。

至若巘路蹑云,攀莲城之绝顶,登欧峰之脊颈(19)。

冠世绝境兮云居,大士所庐兮真如(20)

欧峰之巅,云烟氤氲(21),神清气爽,天浑地成。

莲花城,环城峰峦以叠嶂;明月湖,环湖碧水以清澈。

昔骚人无数,独爱云居。

真可寻访于欧峰禅林(22),戒显独喜于五潭龙吟(23)。

虚云(24)餐风宿露创业,了元(25)豁达开朗著文。

至于马喷泉、天葬坟、朝天简、吴文化遗址,独彰古艾神韵(26);将军塔、魏源墓、乾隆刻、人鹤共舞石,尽释海昏谜案(27)。

莲城、花谷、青湖、泉坳,景景诗情画意悦目(28);真如、圆通、云门、瑶田,处处禅曲梵音绕梁(29)。

摩岩石刻、铜佛僧锅,彰显佛禅底蕴;石床石鼓、石鸡石船,谱写传奇佛章。

盖幕阜山孕育一代代豪杰,修江水滋润一批批俊秀。

魏源公(30)荐贤举能,刚正不阿,清正爱民;雷发达(31)筑殿建堂,诚信勤奋,标样立榜。

续之治经于匡庐(32),公择读书于山房(33),李燔讲学于白鹿(34),吴白创学于云阳(35)。

巍巍乎云居山,汲天地以灵气,沐日月以神光;泱泱乎柘林湖,纳清泉以淼淼,吐修水以汤汤(36)。

借盛世之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乘改革之机,举棹扬帆,再创辉煌

何其幸哉,浩浩西海

何其乐哉,滔滔修江

乙未年正月初八日于鄱西斋【注 释】①庐山西海,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由大型水库(柘林湖)和佛教禅宗圣地(云居山)组合而成。

2005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著名重点AAAAA级风景名胜区”及“中国最美的湖光山色”。

庐山西海地处南昌、武汉、长沙、合肥四个省会城市的十字交汇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西麓、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地跨永修、武宁两县。

距南昌市区80公里、九江市区86公里、庐山风景区88公里,武汉市区280公里、长沙市区320公里,合肥市区430公里。

由莲花城景区、青石湖景区、桃花溪景区、鹿角尖景区、百湾迷宫景区、红岩潭景区这六大景区组成。

②浔城,指九江。

豫章:南昌的别称、古称。

璀璨:形容光彩夺目。

③匡庐:庐山别称。

嵒嵒(yányán),高峻的样子。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④永武:永修、武宁。

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⑤幕阜:幕阜山,古称天岳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东面,系罗霄山脉,海拔160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东接江西修水,北临湖北通城,西南皆踞湖南,距长沙160公里,岳阳90公里,武汉240公里。

⑥醇醇,朴实敦厚的样子。

依依:形容依恋不舍的样子。

怡怡:安适自得貌。

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

百湾宫:指百湾迷宫。

迷迷:不明貌。

盈盈:形容清澈。

⑦艾邑:永修古称艾地。

海昏:海昏县。

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

二邑:永修、武宁。

⑧太白,李白。

李白写有《之彭蠡经松门》诗。

⑨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他写有《建昌江》诗,其中有“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的诗句。

⑩沈公,指沈约(441~513)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字休文。

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今永修)县侯,官至尚书令。

沈约死后,其子沈旋、其孙沈实继续为“建昌县侯”。

有《郊居赋》,其赋与潘岳的《闲居赋》、谢灵运的《山居赋》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三篇大赋。

(11)东坡,苏轼,号东坡。

东坡曾写下《吴城顺济庙石砮记》。

(12)王子:王勃,有《滕王阁序》名篇。

(13)范公:范仲淹,有《岳阳楼记》名篇。

(14)柘林湖由亚洲第一大水电土坝拦河工程所在地——柘林镇而得名。

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景区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能见度11米,负离子含量为15万个\\\/立方厘米,属国家一级水质一级空气。

湖区拥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岛屿997座,比较著名的有桃花岛,金猴岛,孔雀岛等。

其众岛星列,簇簇拥翠的壮观景象,堪称世界奇观。

冠首:首位。

(15)澹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

(16)水母:世界濒危野生动物。

在柘林湖洁净的水面上桃花水母大批量出现,人们在柘林湖天然浴场游泳时都能随手捞起。

淡水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约有15亿年的历史,仅人体手指甲大小,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体内有一腔,为吸收消化之用,相当于其他动物的肠。

其体态晶莹透明,在水中游动时姿态状若桃花花瓣,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桃花鱼”,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17)伫:长时间地站着。

宫瀛:瀛,瀛台。

瀛台是位于中南海南海中的仙岛皇宫。

(18)空濛:指细雨迷茫的样子。

(19)巘(yǎn):山,山顶。

蹑(niè):踩,踏。

欧峰:古称欧山,云居山。

(20)“冠世绝境,大士所庐”,语出苏轼。

真如:云居山真如寺。

(21)巅:山顶。

氤氲:指湿热飘荡的云气。

(21)莲花城:此指云居山莲花城。

明月湖,云居山明月湖。

(22)真可,明朝僧人、诗人,有《无心杏》诗:“有实无心事最真,难将此语对傍人。

只须自已亲尝嚼,如信欧峰别样春。

”。

(23)戒显,清朝僧人、诗人,有《五龙潭》诗。

五潭,五龙潭。

(24)虚云: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1953年8月,虚云应云山性福之请,在释果一、达成陪同下往云居山礼祖,目睹祖庭仅存破旧大寮三间,荒草遍地,逐发愿重修。

没有住房,便先后搭成七间茅蓬住下。

消息传出后,四方衲子云集,年底就达50余人。

次年,虚云与寺中各寮职事商量,将全山僧众加以组织,开荒种地,修建寺庙。

至1955年,藏经楼、积香厨、五观堂、库房、客堂等相继建成。

同年秋,虚云在真如寺内设坛传授三坛大戒。

1956年正月,虚云主持重建大雄宝殿。

同年5月制订真如寺修复重建工程总休规划。

鉴于僧众日增,为提高僧众的佛法知识,虚云与海灯在寺中共同主持讲经法会,时间长达4月之久。

同年10月,虚云在真如寺向释海灯、性福数人传授为仰宗法印。

1957年因人欲占寺中所垦田地,虚云屡屡据理力争,并将情况写成一信,派专人送交全国人大李济深副委员长转周恩来总理,很快得到明确回复:“宗教政策要落实,不得随意侵占真如寺的田地”。

1958年,真如寺僧众先后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反右斗争”,虚云也受到波及,但他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

1959年5月,虚云抱病写了《申明事由》上交省有关部门,详细回顾自己自登云居山的一些情况,并就其中一些事实加以说明。

同年秋,虚云病势日深,他对真如寺方丈及各执事交待:“今问我最后语,中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目真、痴’。

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10月13日,虚云园寂于真如寺茅蓬内。

虚云园寂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北京广济寺方丈广济法师及四众弟子数百人专程前来参加悼念法会,虚云园寂7天后封龛,次日荼毗。

得五色舍利百余粒,小者无数,以白色居多,晶莹光洁。

10月22日骨灰奉安入云居山海会塔。

(25)了元:了元禅师,云居山僧。

曾与苏轼、黄庭坚结下深厚友谊,在云居山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26)马喷泉、天葬坟、朝天简、吴文化遗址:均在庐山西海,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马喷泉:即马喷水瀑布,马喷水,山涧越谷而下,自两峰峡壁间喷涌而出,飞瀑数十米,始一股,后分数股,再十数股,千变万化,落差140米,交水瀑布飞瀑重帘,声达数里,给人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终年不竭,颇为壮观。

天葬坟:传说三国时孙权之母死后出殡,行至此处突然乌云密布,雨似瓢泼,只好停殡躲雨,当“八仙”刚一走开天便放晴,停殡处乱石成山。

朝天简:一峰飞峙,壁立谷中。

形同古代朝臣之笏。

(27)将军塔、魏源墓、乾隆刻、人鹤共舞石:均为景点。

人鹤共舞石:6亿年前自然形成的“人鹤共舞”奇石。

(28)莲城、花谷、青湖、泉坳:即莲花城、百花谷、青石湖、泉祠坳,均为景点。

(29)真如、圆通、云门、瑶田:即真如寺、圆通寺、云门寺、瑶田寺,均为景点。

(30)魏源(1382~1444),字文渊,号爱竹,建昌县人(今永修县)。

生于明洪武十五年。

源自幼好读书,习礼节,13岁能文。

永乐三年(1405年)受乡荐,翌年举进士,诏命回家修学待用,后应诏赴京任监察御史。

(31)雷发达:即世界宫廷建筑大师,永修梅棠人。

他与子孙创造的宫廷建筑技术被世人誉为著名的“样式雷”或“样子雷”。

(32)续之,即南北朝(宋)周续之。

周续之,字道祖,永修人。

精通“五经”、“五纬”,攻读“老”、“易”。

隐居庐山,与东林名寺名僧慧远,彭城刘遗民、陶渊明等人,切磋诗赋,相互唱和,时人称周、刘、陶为“庐山三隐”。

荆州刺史刘毅以抚军、参军、大学博士等职请周出仕,遭拒绝。

江州刺史刘柳向刘裕推荐周,并授以太尉椽职务,周亦不受。

(33)公择,李常,字公择,建昌人(今永修人),生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

李氏山房:李常读书处。

常少年时,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白石庵)读书。

皇裕元年(1049年)举进士,将九千卷藏书寄存白石僧舍,供人阅读,人称“李氏山房”或“公择山房”。

苏轼曾撰《李氏山房藏书记》赞之。

(34)李燔:字敬子,号弘斋,建昌人(永修人)。

从朱熹学,曾在白鹿书院讲学。

《宋史》人物传列李燔为“理学”名人,高度评价李燔说:“居家讲道,学者宗之”,与黄干并称“黄、李”。

史臣李心传赞誉李燔:“当今海内一人而已”。

(35)吴白,建昌(今永修县)欧麓区洽坪(今云山峡坪)人。

原籍四川洽州。

弱冠登进士,后唐庄宗(923~926年)时官至内阁中书。

后因庄宗不理朝政,妄信伶人,成天沉醉戏曲歌舞之中。

吴白上书谏之。

因犯颜而遭贬海昏(今永修)教授。

自此淡意仕途,后隐居峡坪。

白自幼勤奋好学,熟读经书,隐居后遂在本里创办“云阳书院”,教书育人。

现峡坪村后仍有“考堂”地名(现人们也称“考垅”),村前有“学堂角”等地名。

传,书院曾迁“花岭”(原名“画岭”,现云山农科所)至今乃有“书院”地名。

后遭废,现两处仅存遗址。

近年吴氏在峡坪建一纪念堂。

(36)泱泱:形容深远广大的样子。

汤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的白话译文是什么

译文:  唐朝大达法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余部分都是官名。

  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

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

  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

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

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

”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

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

”说完就消失了。

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

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

  他十岁时到天水街亭镇崇福寺依附道悟禅师当沙弥,十七岁正式成为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在西明寺受具威仪戒于照律师,由于他禀承持戒升为律师,同时,安国寺素法师传授了唯识大义,福林寺法师传授了通涅盘大旨。

  随之,他又梦见那个印度僧人用一个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让他吃下,并且说:“佛教的教义都进了你的腹内。

”从那以后,普天下的和尚说起经、律、论来没有高于他的,就好象百川汇集在一起在他那里形成源头一样,讲起来滔滔不绝永远也讲不到边。

看来,能够从人的内心去掉对凡尘的贪欲执著,使众生享受佛法甘露的滋润的人一定要勇猛精进并具备很好的口才来讲请真相啊

  没多久,他正心主持拜神的活动,很多神灵都来显现,他坐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讲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整个都城的人都去聆听。

德宗皇帝听到了他的大名招请他入宫,见到他后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他经常进出皇宫,与儒家道家的人议论佛法,皇上赐给他紫方袍,每年对他的赏赐都高于他人。

又下诏书让他在东宫教授太子。

顺宗皇帝对他非常敬仰,对他亲如兄弟,两人同床而眠,恩宠礼遇特别隆重。

宪宗皇帝也多次到他的寺庙里拜佛,和他象朋友一样,经常向他请教,赏赐的礼物也很丰厚。

而他才华出众,说辞敏捷又合乎理数,回答皇上的询问都符合佛教的教义。

虽然是仓促应对,每次都是以弘扬佛法作为要务,因此,皇上更加尊重修佛的人,认为他们是大圣人,也感到佛法的教义有高深莫测之处。

当时,朝廷刚刚平息了各地节度军将的叛乱,皇上闲适无事,就颁下诏书让和尚率僧众从灵鹫山恭迎佛骨,在奥深的宫殿里开设法场,皇上手捧香灯亲自为百姓请福。

不久,四海升平,没有人犯法,当兵的也不需要再去打仗,再也听不到孤儿的愁苦的哭声,就连大海也不起惊浪。

这都是用天法的宗旨来庇佑朝政而取得的明显效果啊

要彰显天法辅助明君一定会有神灵的默契、暗合啊

  他主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树立榜样来表彰僧众,历时十年,讲述《涅盘》《唯识》经论,担当仁道之重任,传授给宗派的主持,以开启修炼者并引导世俗,共一百六十座。

他对“身口意”的修为符合佛法的要求,对不生不灭的心愿得到了实现,每日持诵诸部咒诀十余万遍。

他把清净国土当作栖息之地,庄佛经来报答佛法的救度之恩,供用数十百万金来装饰殿宇,其雕绘都非常美好。

庙里的方丈可静静的在床上打坐,显贵的大臣和名流都非常敬慕佛法,豪爽之士及工匠商人都前来瞻仰。

他们都诚心诚意的向寺院祭献宝物,非常敬仰的礼佛。

像这样每天有千余起,我们不能全部记录。

和尚引导众生参拜神佛,抛弃凡尘的假象而修心向善,心里都很平静,无论是公子王孙还是地位低贱的人,都诚信接待。

将要驾驶横渡大海的大船,从迷蒙中把众生拯救到超脱生死的涅盘境界,就一定要有神奇的功力和奇妙的道术啊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他面向西右胁向下躺着圆寂。

当时正是暑天,他死后的容貌就象活着时一样,遗体通宵飘逸着奇异的香味。

那年七月六日,迁移到长乐的南原。

按着大师的遗嘱把遗体火化了,得到的舍利子有三百多粒。

燃烧时发出的光芒象皎洁的月光一样,火灭了他灵骨中的舍利子象圆珠一样。

皇上谥号“大达”, 存放他灵骨的塔叫玄秘塔。

享年六十七岁,出家受戒后四十八年。

他的弟子比丘和比丘尼约千余名,其中有五十名都是对生命大道通达的人。

  啊

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

不然,其不同寻常的祥瑞圣德哪能如此茂盛啊

继承沿袭他的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人,严格遵守他的事业,虔诚的遵循他遗留下来的风教。

生怕他们的美善之道随着时间的飘移而埋没。

而合门使刘公的法缘最深,更是坚守他的法门,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扬之心,也请求传播那清高的风范,曾经游历藩国弘扬佛法,其赞扬之词都是发自内心的。

  此劫中神佛万千,上天派释迦牟尼佛降到人间,他慈悲众生,用金刚经救度我们冲出凡尘而回归到天国世界。

其教义高深莫测谁能够分辨呢,法师就好象亲自听到佛陀讲法一样,领会的非常清晰。

前前后后,对于佛经的律论有很多说法,有深的,有浅的,有对的,有错的,都是对释迦佛戒定慧法理的领悟,谁能够分辨哪些是偏离了佛陀意旨起破坏作用的怪异谬论呢

法师就象分别霜雪和冰雹那样帮助世人。

修佛要清心静气,世俗的各种欲望就象牢笼和疮疣一样束缚着人,如果同世俗同流修炼就会荒废,要用快刀割断拦在身上的绳索,象大象那样气势勇猛,又象猿猴一样的迅速敏捷。

法师断绝了世俗的执着,去云游修炼。

佛法的教化使大唐国运兴隆,千百年来神灵的暗合使救度众生的各法门接连着显扬光大。

法师遇上了好时运,他用显明的道理感化引导众生,受到皇上的尊崇。

佛门法典正在洪传,担当重任有卓越贡献的大师忽然一天离我们而去。

世间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光和镜中的虚影,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大师对佛法虔诚的心和他那光辉的形象让我们后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留恋观望。

请问寺院里的住持和方丈有什么不同

还是一回事呢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

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

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

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

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

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集团的特称,等于佛经所说的修行大众们,叫做清净大海众一样的意思,丛林不能通称某一个寺院,某一个寺院里的规模,可能是禅宗的丛林。

明清以后,有些地方的寺院,虽然不一定是禅宗,便也随例称呼,叫作“丛林”,并无严格的分别了。

  丛林的规范  (一)住持和尚:  他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等于政府的元首,社会的领袖。

他在寺内住的地方,叫做“方丈”,也就是佛经上说,维摩居室,仅有方丈之意,所以普通便叫一寺的住持和尚作“方丈”。

有时也叫作住持,就是佛经上“住持正法”之意。

《禅苑清规》称尊宿住持谓:“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

名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

初转法轮,名为出世。

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  1.住持和尚的产生: 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有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

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他丛林的住持们赞助。

第三,得朝廷官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同意。

  他具备这些众望所归的条件,经过一次极其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

如果以上还有老师和尚的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完成接座的一幕,相等于现代的交替教育宗旨,和职位上的移交。

  2.退院的和尚: 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老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或者闭关专修,大体都是功高望重,修持与德操,达到圆满的程度。

他与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之间,视如父子,必须极尽恭敬供养侍奉的能事,一直到了老死,务须尽到孝养,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僧众们所指责的,甚之,还算是犯了清规,受到责罚。

但是唐宋时代的退院高僧,多半是飘然远引,从来不肯作形似恋栈的事。

  3.和尚与政府的关系: 以前在中国的政治上,关于僧道制度,虽然历代都有过不大不小的争议,但因中国文化的博大优容,最后决议,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

虽然朝见帝王时,也不跪拜,只须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

东汉时,僧尼隶属于鸿胪寺管理。

唐以后,改变自姚秦、齐、梁以来的大僧正和大僧统,设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箓等事。

祠部与僧录司,等于现代政府的宗教司。

唐代是隶属于礼部的,《唐会要》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

”全国僧尼的户籍,也隶祠部专管,并置有僧籍的专案。

迨唐宪宗元和二年,在帝部长安的左右街还置有僧录的职衔,相当于姚秦的僧正,后魏的沙门统,南齐京邑僧官的僧主。

那是选拔聘请有道德学术修养的高僧,入都作僧官,主管灭下僧尼道士等的事务。

元代有一时期,还专设有行宣政院,以管理僧俗喇嘛及边情等事务。

明洪武时,置僧录司,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州属置僧正司。

清代因其职称。

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

唐代又称为“祠部牒”,它自尚书省祠部发出。

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箓”。

  丛林住持的和尚,虽然由僧众推行产生,但是也须得朝廷或地方官的同意聘任。

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处,政府也可以罢免他的职位,甚至还可以追回度牒,勒令还俗,便变成庶民,像平常人一样接受政府法律的制裁。

这种制度,一直到清代以后,才渐渐变质,不太严格。

因为清代在精神上,乃异族统治,变相松弛,是另有它的政治作用。

中国历代政权,虽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有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可是向来都听任自由信仰宗教的,过去政府对于僧道的措施,并不是严格的管理,只是严整的监督。

  4.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 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首脑的住持,由他选拔僧众,分但各种执事的职务,但是却叫作“请职”,并非分派。

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是命令行为。

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掌,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徇私,因为他们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为常住,才是功德。

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

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公议以决定之,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

因此,住持在职位上,并不像专制时代政府的主官一样,他却像中国旧式教育的全体弟子们的严师一样。

因为他所负的重要责任,便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一方向,他却有无上的权威,也有无限的责任感,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事务,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需他来多管,他只需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歧途,这才是他应负的责任。

  5.住持和尚请两序班前执事: 住持就位,就要选请全寺的执事。

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

班首,旧规称为“头首”。

他要选拔僧众中才能胜任,而且足孚众望的出任各种职司。

虽然不经过选举,但是必是大众所谅解同意的。

他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时,先要征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等于现代的公告牌),挂了出来,大家就得遵守之。

须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挂牌。

在请职以前,先于三五天前方丈预备了茶果,就命侍者去请某某师等同来吃茶,经过住持向他们当面请托,得到了同意,才一一由书记写好名字职位,挂牌示众。

然后在就职那一天,午斋的时候,先送到斋堂,依次就座用膳。

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

晚课以后,各新请的执事,便到方丈礼座就职。

住持便当面加以训勉,告诫尽心职务,遵守清规。

退而再至各老职事房中,一一拜候,便叫作“巡寮”(这个名辞,在戒律上又作别论),这样便是简单的请职程序。

请职的时候,也有请二人同任一职,每为副助,或数人同任一职的,偶也有之。

但各职执事职司,虽由住持请出,却不像上下级官吏的组织,它足平行的。

可以说,只有圆的关系,既不是上下,也不是纵横的隶属。

他们有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却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班行观念。

  6.古清规的住持职司和接受程序:  (1)住持的日常事务(旧称“住持日用”) 关于教育和说法者:上堂。

晚参。

小参。

告香。

普说。

入室(以上统属日常说法部分)。

念诵。

巡寮。

肃众。

训童行。

为行者普说(以上统属日常管理部分)。

受法衣。

迎侍尊宿。

施主请升座(说法)斋僧。

受嗣法人煎点。

嗣法师遗书至(以上统属于平常管辖的教育和事务部分)。

  (2)请新住持的次序 发专使,当代住持受请。

受请升座。

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山门管待新命并尊使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西堂头首受请。

受请人升座。

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山门管待人并专使。

受请人升座茶汤。

  (3)入院视篆 山门请新命斋。

开堂祝寿。

山门特为新命茶汤。

当晚小参。

为建寺檀越升座。

管待专使。

留请两序。

报谢出入。

交割砧基什物。

受两序勋旧煎点。

  (4)退院  (5)迁化入龛。

请主丧。

请丧司执事。

孝服。

佛事。

移龛。

挂真举哀茶汤。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祭次。

出丧挂真奠茶汤。

荼毗(火化)。

全身入塔。

唱衣。

灵骨入塔。

下遗书。

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其中火化与全身入塔及灵骨入塔,并非丧事的次序,但只视丧事情形,任选一项)。

  (6)议举新住持  (二)两序执事  住持和尚所请班首执事,等于古朝廷仪制,分文武两班,所以便称为两序。

  1.各职的班首执事:  (1)古清规的两序:  西序班首:首座。

西堂。

后堂。

堂主。

书记。

知藏。

参头。

祖侍。

烧香。

记录。

圣僧侍者。

  执事:殿主。

寮元。

钟头。

鼓头。

印房。

夜巡。

清众。

香灯。

司水。

耆宿。

闲住。

护病。

打扫。

行者。

净头。

  东序班首:都监寺。

监院。

维那。

副寺。

库头。

知众。

知客。

照客。

悦众。

典座。

值岁。

知浴。

监收。

衣钵。

汤药。

侍者。

庄主。

  执事:化主。

寮元。

寮主。

副寮。

延寿堂主(即近代的涅盘堂主)。

净头。

米头。

饭头。

茶头。

园头。

磨头。

水头。

炭头。

菜头。

柴头。

  (2)两序请职的程序: 请立僧首座。

请名德首座。

两序进退。

挂钵时请知事。

侍者进退。

寮舍交割什物。

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茶。

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

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

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

方丈管待新旧两序。

方丈特为新首座茶。

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

住持垂访头首点茶。

两序交代茶。

入寮出寮茶。

头首就僧堂点茶。

两序出班是香(其余制度,如受戒、挂褡、坐禅、节腊、法器,各有一定的规矩,因为太繁,又不关本文主要宗旨故不详述。

既如以上所列,也仅举列它的次序名目,详细内容,也毋需一一申述)。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