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文物讲座主持词

文物讲座主持词

时间:2013-08-17 17:38

要一些主持词:关于保护环境的

1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十五部。

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

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萧邦的赏析。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的悲壮弃世,不但是对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荒谬绝伦的文化大革命的最强烈的控诉,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

“永远的傅雷先生”活动年谱 日期:年谱 ⊙1921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天主教教会学校)读初中。

⊙ ⊙ 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辞激烈,为徐汇公学开除。

仍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 ⊙ ⊙ 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上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9月习作短篇小说《梦中》,发表于次年1月《北新周刊》第13、14期。

⊙ ⊙ 1926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与同学姚之训等带头参加反学阀运动,大同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子回乡。

8月写短篇小说《回忆的一幕》,发表于次年1月《小说世界》第15卷第4期。

秋后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 ⊙ 1928年,到达马赛港,次日抵巴黎,途中写《法行通信)15篇(1月2日至2月9日),陆续发表于当年《贡献旬刊》第1、2卷各期。

后为文学家曹聚仁所推重,编入《名家书信集》。

本年开始留法四年。

为学法文,试译都德的短篇小说和梅里美的《嘉尔曼》,均未投稿。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 ⊙ 1929年,在瑞士莱芒湖畔,译《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载于次年出版的《华胥社文艺论集》。

是为最初发表的译作。

9月返回巴黎后,就投人休养中开始翻译的丹纳《艺术论》第1编第1章,并撰写《译者弁言》,载于《华胥社文艺论集》。

⊙ ⊙ 1930年,撰写《塞尚》一文,载同年10月《东方杂志》第27卷,第19号。

⊙ ⊙ 1931年,译屠格涅夫等散文诗四首,以“小青”、“萼子”等笔名发表于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的《艺术旬刊》。

译《贝多芬传》,后应上海《国际译报》编者之嘱,节录精要,改称《贝多芬评传》,刊于该《译报》1934年第1期。

11月与刘海粟合编《世界名画集》,并为第2集撰写题为《刘海粟》的序文。

由中华书局出版。

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

编写美术史讲义,一部分发表于《艺术旬刊》。

译法国Paul Gsell《罗丹艺术论》一书,作为美术讲义,未正式出版,仅油印数百份。

⊙ ⊙ 1932年,与留法期间认识的庞薰琹和在上海美专认识的倪贻德,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意欲为改变现状有所作为结成“决澜社”,公开发表《决澜社宣言》。

傅雷在《宣言》上签了名。

并与倪贻德合编《艺术旬刊》,由美专出版。

9月筹备并主持“决澜社”第三次画展,即庞薰琹个人画展。

9月为庞薰琹个人画展写短文《薰琹的梦》,刊于同月《艺术旬刊》第1卷第3期。

10月译George Lecomte文章《世纪病》,刊于同月28日《晨报》。

10月至次年5月为《时事新报》“星期学灯”专栏,撰写《现代法国文艺思潮》、《研究文学史的新趋向》、《乔治·萧伯纳评传》、《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底前途》和《现代青年的烦闷》等5文;并翻译《高尔基文学生涯四十周年》、《精神被威胁了》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美国》三篇。

为《艺术旬刊》撰写《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文学对于外界现实底追求》等文章四篇;美术史讲座十一讲:世界文艺动态十八则;以“萼君”、“萼子”、“小青”等笔名译短诗五首;以“狂且”笔名译拉洛倏夫谷格言二十六则;以“疾风”笔名译斐列浦·苏卜《夏洛外传》十二章。

⊙ ⊙ 1933年,所译《夏洛外传》全书付印,冠有《卷头语》及《译者序》。

9月以“自己出版社”名义自费出版。

9月母亲病故。

坚决辞去美专职务。

⊙ ⊙ 1934年,撰写所译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又译Paul Hazard长文《今日之伦敦》,连载于《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5、6期。

6月将在美专任教时编写的美术史讲义整理、补充为《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未发表),1985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6月《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为所译《托尔斯泰传》的代序。

全书于次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

“半夜在印刷所看拼版,是为接触印刷出版事业之始。

3个月后,以经济亏损而停刊”。

⊙ ⊙ 1935年,3月应滕固之请,去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任编审科科长四个月。

以笔名“傅汝霖”编译《各国文物保管法规汇编》一部。

6月由该委员会出版。

6月译《米勒》,作为序文刊于王济远选辑的《米勒素描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7月撰写所译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的《译者弁言》。

全书于次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9月写《雨果的少年时代》一文,发表于12月出版的《中法大学月刊》第8卷第2期。

12月为所译莫罗阿《恋爱与牺牲》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次年8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6年,4月译毕莫罗阿《服尔德传》,写有《译者附识》。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 1937年,所译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冠有《译者献词》。

7月应福建省教育厅之约,去福州为“中等学校教师暑期讲习班”讲美术史大要。

⊙ ⊙ 1941年,2月所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第2、3、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第2卷冠有《译者弁言》。

⊙ ⊙ 1942年,1月翻译英国罗素《幸福之路》,并撰写《译者并言》。

该书于1947年1月由上海南国出版社出版。

3月重译《贝多芬传》,并写《译者序》,以所撰《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作为附录。

全书于1946年4月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4月翻译法国杜哈曼《文明》。

⊙ ⊙ 1944年,1月与裘柱常、顾飞、张菊生、叶玉甫、陈叔通、邓秋枚、高吹万、秦曼青等共同署名发起在沪举办“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并刊印《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和《黄宾虹画展特刊》,特刊上以笔名“移山”,撰写介绍黄宾虹绘画之《观画答客问》。

2月翻译巴尔扎克《亚尔培·萨伐龙》,1946年5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4月以笔名“迅雨”写《论张爱玲小说》,对张爱玲创作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精当中肯的批评。

文章刊于柯灵所编《万象》5月号。

12月翻译巴尔扎克《高老头》。

1946年8月由骆驼书店出版。

⊙ ⊙ 1945年,9月与周煦良合编《新语》半月刊,共出五期,因邮局扣发停刊。

10月至次年5月分别以“疾风”、“迅雨”、“移山”、“风”、“雷”等笔名,为《新语》写文艺政治文章十六篇,翻译政论两篇;为《周报》写政论两篇;为《民主》写书评一篇;为《文汇报》写政论二篇。

12月为柯灵主编的《周报》积极提供材料,出版《昆明血案实录》。

⊙ ⊙ 1947年,“痛改”杜哈曼《文明》的译稿,并写《译者弁言》及《作者略传》。

5月由南国出版社出版。

4月翻译斯诺《美苏关系检讨》,生活书店以知识出版社名义刊印两百本。

译者代序《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先连载于4月24、25日《文汇报》。

7月写《所谓反美亲苏》一文,刊于储安平主编的《观察》第2卷第24期。

⊙ ⊙ 1948年,受英国文化协会之托,翻译牛顿《英国绘画》,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8月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译竣于庐山枯岭。

由三联书店出版。

⊙ ⊙ 1951年,译毕巴尔扎克《贝姨》,写有《译者弃言》。

8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7月重译《高老头》。

9月为《高老头》撰写《重译本序》。

全书于10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2年,2月巴尔扎克《邦斯舅舅》译毕。

5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9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1册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3年,2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2册出版。

3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3册出版。

6月《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第4册出版。

全书出齐。

7月译毕梅里美《嘉尔曼》(附《高龙巴》)。

9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 ⊙ 1954年,译毕巴尔扎克《夏倍上校》(附《奥诺丽纳》、《禁治产》)。

3月由平明出版社出版。

8月北京召开文学翻译工作会议,因放不下手头工作,未参加。

所写长篇书面意见《关于整顿及改善文艺翻译工作的意见》,列为会议参考文件。

8月译华服尔德《老实人》(附《天真汉》)。

次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9月20日华东美术家协会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开幕式座谈会上就国画与西画问题作一发言。

⊙ ⊙ 1955年,2月译波兰杰维茨基《关于表达萧邦作品的一些感想》。

3月译法国Camille Bellaique《莫扎特》中之一节《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4月译毕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

次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5月译罗曼·罗兰《论莫扎特》。

刊于《外国名作曲家研究》第2集。

⊙ ⊙ 1956年,写《萧邦的少年时代》和《萧邦的壮年时代》。

(未发表)。

2月写关于知识分子文章三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和《文汇报》。

3月译毕服尔德《查第格》及其他七个短篇。

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4月下旬参加政协视察团视察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于5月执笔写《第一阶段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报告》。

6月去安徽参观合肥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

执笔写出《政协上海市委安徽省建设事业参观团第一组总结报告》。

7月为纪念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写《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发表于同年《文艺报》第14期。

8月担任《文汇报》社外编委。

11月所写《与傅聪谈音乐》一文,连载于《文汇报》。

12月写《评<春种秋收>》,载于次年《文艺月报》1月号。

自本年至翌年7月撰写有关知识分子问题,整风问题,文艺界出版界问题的文章十二篇,刊于《文汇报》。

⊙ ⊙ 1957年元旦《文汇报》载所写短文《闲话新年》。

5月写《翻译经验点滴》,载《文艺报》第10期。

⊙ ⊙ 1958年,译毕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6月为所译《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撰写《译者序》。

全书于 1978年9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译丹纳《艺术哲学》,至次年5月译毕;并撰写《译者序》,精选插图104幅。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59年,翻译巴尔扎克《搅水女人》。

1月为《搅水女人》写《译者序》。

全书于1962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月底抄录编译的《音乐笔记》,寄傅聪作学习参考。

⊙ ⊙ 1961年,译毕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并撰《译者序》。

全书于1963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3年,因《高老头》拟收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特在重译本基础上再次重改修订,并撰写《译者序》11页,译序于十年浩劫中失散。

⊙ ⊙ 1964年,译完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于8月改完誊清寄出,附有《译者序》,序文佚失于十年浩劫中。

该书于1978年3月作为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1965年,第四次修改并誊写巴尔扎克《猫儿打球号》。

此稿在十年浩劫中失散,迄今未找到。

⊙ ⊙ 1966年,十年浩劫伊始,即惨遭迫害,在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的情况下,与夫人朱梅馥愤而弃世。

⊙ ⊙ 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2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篡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挚朴,令人动容。

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傅雷家书》获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

及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影响之大。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对我们学生来说,更值得一读。

3 傅聪,一九三四年三月十日生于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家族,父亲傅雷为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傅聪童年时代断断续续的上过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由父亲督教。

八岁半开始学钢琴,九岁师从意大利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

一九四六年梅·百器去世后,基本上是自学,一九四七年就读上海大同附中。

一九四八随父母迁居昆明,先后就读于昆明粤秀中学和云南大学外文系,中断了学琴。

一九五一年只身返回早一年回到上海的父母身边,跟苏联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学琴一年,因老师迁居加拿大,又迫不得已勤奋自学。

一九五三年与上海交响乐队合作,弹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

同年,在罗马尼亚布加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者、钢琴比赛中获第三名。

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师从著名音乐学学者、钢琴教育家杰维茨基教授,并于一九五五年三月获《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一九五八年深秋以优异的成绩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提前毕业。

一九五八年底,由于历史的原因被迫移居英国伦敦。

一九七九年四月,应邀回国参加父母的平反昭雪大会和骨灰安放仪式。

八十年代,年年回国演出和讲学,一九八二年先后被聘为中央和上海两所音乐学院的兼职教授;一九八三年香港大学颁发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一九五九年初,傅聪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首次登台,与著名指挥家朱利成功合作。

自此傅聪的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聘于国际音乐舞台近五十余年,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已故德国作家、诗人、音乐学者、评论家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撰文赞颂傅聪,称“从技法来看,傅聪的确表现得完美无瑕。

较诸科尔托或鲁宾斯坦毫不逊色。

但是我所吸到的不仅是完美的演奏,而是真正的萧邦。

有关隋唐时期的论文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

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 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

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

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随即,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

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

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

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遣唐使和留学生 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

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

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

鉴真并不灰心。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

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

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

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

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

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

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

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

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

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

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

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 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都有往来。

675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

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

“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

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答赠。

开元年间,一次就曾赠给新罗精美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

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

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至216人。

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

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58人。

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新罗。

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它已受到重视。

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

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

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 唐朝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很繁盛,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南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

楚州有新罗馆,莱州等地有新罗坊,是新罗人集中侨居的地方。

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谁知道商博良,不是小说,是那个法国人,要详细资料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洛特省,年轻时已表现出出色的语言天赋。

就读于格勒诺布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

通晓希腊文 、拉丁文并研究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

1822年根据罗塞塔石碑成功地释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后赴埃及考察,收集文物,抄录碑铭。

归国后主持卢浮宫博物馆埃及部的工作,并在法兰西学院开设埃及学讲座。

20岁时就已经掌握除法语以外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许多古代东方语言,包括希伯来语、伊索比亚(应该是埃塞俄比亚,也可称为阿比西尼亚)的阿姆哈拉语、古印度梵文、古代伊朗的阿维斯坦语和帕拉维语、阿拉伯语、古叙利亚语、古代小亚细亚半岛流行的迦勒底语,波斯语和汉语。

1809年商博良19岁就已经成为勒诺布尔公学的历史学教授。

  商博良对东方语言,尤其是古代埃及的科普特语深感兴趣,因此开始系统地研究罗塞塔石碑。

1799年7月15日,拿破仑侵略埃及的军队一名上尉在埃及港口城市罗塞塔附近发现该石碑。

石碑是公元前196年托勒密王朝时代刻制的,上面有希腊字母、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通俗文字三种对照雕成的。

石碑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研究。

1801年,法国战败投降,英国军队要将全部研究成果没收,法国科学家威胁要全部烧掉,最后达成妥协,允许法国科学家保留研究成果和石碑拓片,但石碑被英国军队运往大英博物馆保藏,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要求英国归还石碑。

  罗塞塔石碑商博良从1822年到1824年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的研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成功地译解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这些符号有些是字母,有些是音节文字,有些则是义符,一个符号代表一整个事物。

他编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元号和希腊字母的对照表,为后来解读大量的古埃及遗留下的纸草文书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

他还发现了一份记载著从拉美西斯二世以来所有埃及法老名录的纸草书的重要性。

  商博良于1826年担任卢浮宫埃及文物馆馆长,1828年率领考古工作队去埃及考察,1831年担任法兰西学院专为他开设的埃及学讲座教授。

  主要著作《古埃及象形文字体系》(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des anciens Egyptiens) 於1824年出版,另外两本钜著《古埃及文法》(Grammaire egyptienne)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典》(Dictionnaire egyptien en ecriture hieroglyphique)则在他死後出版。

主要著作  1、象形文字语音初阶 L’alphabet des hieroglyphs phonetiques   2、古埃及俗体文字论 Traite sur l’ecriture demotique   3、象形文字体系概论 Precis du systeme hieroglyphique   4、埃及和努比亚的古迹 Monuments de l’Egypte et de la Nubie   5、埃及语法(未完成) Grammaire egyptienne   6、埃及语词典 Dictionnaire egyptien 破解象形文字  商博良精通希腊语和科普特语。

罗塞塔碑最上面一部分也是最不完整的部分是象形文字写的,中间是一种名为Demotic(意为通俗)的埃及文字,底部是古希腊文。

根据希腊文,学者们初步断定碑上写的是王室的法令。

开始学者们集中力量研究通俗体(Demotic),因为它比象形文字更完整,而且也更像字母。

这是一种象形文字的速写体,是在埃及一种叫Heiratic的速写体基础上发展的。

对通俗体(Demotic)有所认识是从一位法国语言学家De Sacy开始的,他辨认出了代表“托勒密”和“亚历山大”的符号,将符号和发音建立起了联系。

作过瑞典外交家的Johann Akerblad研究罗塞塔碑时用到了科普特语(Coptic)的知识,科普特人是埃及早期的基督教徒,最早4世纪开始使用科普特语,在他们修建的教堂中使用了科普特语。

科普特语使用希腊字母,另外有7个来自通俗体(Demotic)的字母。

靠着科普特语的帮助,Johann Akerblad 辨认出了“爱”、“教堂”和“希腊”。

至此证明通俗体(Demotic)不仅是注音符号,而且能够翻译。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他证明了光是波动的)决心解读出罗塞塔碑上的象形文字。

他认为,外国人名不可能用象形符号来表示,因为象形符号是基于已定的语言,因此外国人名只能用拼音的方法表示。

象形文字中有一种漩涡状的符号,他认为这就是非埃及人的正确名字,像托勒密、亚历山大之类。

他关于此事的看法影响很大,杨正确地找出了代表托勒密的符号。

De Sacy的一位学生法国人商博良(Champollion)于1819年阅读了杨的观点。

他很年轻就掌握了很多种东方语言,而且编撰过一本科普特语字典。

商博良意识到杨证明的是所有的象形文字符号是有语音的,而不仅是漩涡状符号。

经过研究,商博良辨认出了“克拉奥帕特拉”和“亚历山大”,并证明杨辨认的“托勒密”是正确的。

商博良发表了自己的结果,并继续研究。

1822年,从尼罗河的一座庙中发现的一块新的碑铭送到欧洲,商博良认出了修建庙的法老的名字拉美西斯(Ramses)。

借助科普特语的知识,商博良翻译出了象形文字,使得人们可以阅读和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   埃及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构成。

  1、表意符号是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关系。

例如:表示水就画了条波形线≈,画一个五角星 ★表示星的概念。

  2、表音符号是了把词语的发音表示出来,取得了音值。

例如:猫头鹰的图形用作音符时,读[m]音,已失掉猫头鹰的含义。

表示门闩的图形符号,代表[s]音。

  3、限定符号是在表音符号外加上一个新的纯属表意的图形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是属于哪个事物范畴的。

限定符号本身不发音。

例如:通常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跟随下列一个字符,表明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把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适当组合起来,便可构成完整的句子。

  埃及象形文与英文关系   事实上,埃及象形文字与英文字母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对应关系。

埃及学家们为了研究方便,为每一个象形文字用国际音标标注了发音,同时给出了与之相近的英文近似发音。

因此,我们给出的象形文字对照表完全是音译的,从意义上没有丝毫的关联,这一点请大家勿必注意。

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正确读法可由左到右,右到左,上到下,因此基本上可由文中的人物或动物来判断,一般是用脸部所朝的方向为主。

如左图右上的人物及中央的老鹰是面朝向右的,所以本文应由右向左读。

因此文字的排列是没有定向的,为了美观,可以有不同排列。

人物生平:早年  在埃及,那些世界上最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的考古遗址自昔以来默默无语,虽则到处都是铭文,可是谁能读懂

解开这千古愁结,要待天降奇才――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商博良于1790年出生在法国南方阿基坦盆地的菲贾克地区。

1797年,当他还是个年仅七岁的早熟少年,他就对古埃及文化深深痴迷。

父亲是个书商,对儿子的学术兴趣大为鼓励。

  对于父亲找来的每一本与古埃及有关的书,小弗朗索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

这些零零散散的参考资料,只局限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述,再就是在其中东鳞西爪提到过那些强大的埃及法老的《圣经》了。

  具有讽剌意味的是,埃及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史记,已经不可辨读和译解。

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古代埃及人皈依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后就废弃不用。

埃及本土古老宗教的最后一批抄录员谢世,使得象形文字的写读技法亦被人们遗忘。

尽管那些庙宇和金字塔作为一个伟大文明的见证屹立在尼罗河谷,但用象形文字写下的那段漫长的文明史,对于现代世界来说仿佛是遥不可及地缺失了。

  1798年,小弗朗索瓦在父亲的书店里阅读着报纸上激动人心的消息。

拿破仑.波拿巴将军率领一?0000人的部队侵入了埃及。

少年商博良成了《埃及信使报》的一名贪婪的读者,这份报纸正是拿破仑为向法国公众报道前方战况而创办的。

  次年,商博良从报上读到发现罗塞塔石碑的消息。

法国士兵因为要在尼罗河支流入海口处的一个叫罗塞塔的小村(今为拉希德市)修建要塞――朱利安要塞,就到附近开采石头,于是在废石堆中发现了这块刻有文字的玄武石。

石上铭文用三种文字刻成:一种是古典埃及象形字,一种是不可识读的类似象形字,一种是希腊文。

九岁的商博良分享着法国人的发现的喜悦和自豪,他觉得,如将埃及文铭文直接与可译的希腊文铭文相对照,破译前者似乎不是难事。

  他从希腊文铭文看出,罗塞塔碑是埃及僧侣们于公元前196年刻制,内容是对公元前205-180年在位统治埃及的希腊王托勒密五世减免僧侣税款的举措表示感谢。

之所以用三种文字刻写,是为了让祭司、政府官员和统治者都能读到它。

人物生平:青年与中年  1801年,法军在埃及被英军战败,罗塞塔碑落入英国人手中。

幸运的是,随军的法国学者复制了碑文,并带回国内。

这一年,十一岁的商博良进入格列诺布公学,研读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中文和希伯莱文。

他学习语言时的轻松和悟性,使得他的老师们感到惊奇。

他还开始自学被称为“科普特语”的近代埃及语。

尽管科普特语包含着许多希腊语素,但它与古埃及语有着渊源派生的关系。

在校园里,商博良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绰号:“埃及人”。

  当他在格列诺布潜心钻研古语和古史的六年间,许多学者正在试图破译罗塞塔碑文。

最初的进展是在相应的希腊文和埃及文铭文中看到国王的名字“托勒密”频繁出现,从而理解了象形文本中的星星点点;对另一些常见字,如“庙宇”、“埃及”、“希腊”,也相应作出了确定。

但在这些孤立的字词之间,则有大段大段的象形字看上去与希腊文没有吻合之处。

就在破译工作陷入困境之际,商博良决定投身致力于破解这神秘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了。

  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个人代价。

当他离开学校前往巴黎时,他还只有十七岁。

由于太年轻,由于极端专业化的技能和兴趣,他竟找不到工作。

尽管对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与当时巴黎的许多伟人建立了联系,可他依然穷困潦倒,勉强度日。

“我快要疯了,简直走投无路”,他在绝望中写信给哥哥说,“我的鞋子穿帮了,衬衣破烂了。

我羞于在公共场所露面,我的形像是如此衣衫褴褛。

”   在巴黎各个图书馆里,商博良继续钻研科普特语。

他被允许对保存在卢浮宫博物馆中的罗塞塔碑文副本原件进行研究。

他力求从象形文字的图形中读出科普特的文义,并逐步学会按古埃及人的理解方式来读解微妙的象形字符。

例如,在一段象形文字中,一只鹰的图形可能明显地代表“鹰”字,但在某些上下文的联系中,同样的符号同时也可能只代表字母“A”――埃及字“鹰”的第一个字母。

还有一种情况,同样的象形符号可以读作埃及词“迅疾”――这是鹰的特征之一。

再如,埃及人有时不用“王”字,而是刻下一系列象形符号,其严格的字面意义是“芦苇和蜜蜂的他”――这是国王的正式称号之一;在另外的地方,“法老”的含义是“伟大宫室的他”,这也可用来描述国王。

  商博良开始逐步把这些不同的含义与许多其它科普特埃及字词和短语编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体系。

这一年的年底,他着手翻译罗塞塔碑文中一行完整的象形文字,并对十多种各别的象形字符的不同意义有了自信的把握。

意识到提前向外界公布破译成功要冒风险,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秘而不宣。

人物生平:晚年  不久,商博良被任命为格列诺布公学的古史教授,使他走出了赤贫的生活困境。

1814年,24岁的商博良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法老统治下的埃及》分两册出版,为他带来了一笔必需的版权收入。

又经过七年的研究,他才将他对象形文字的译释成果全部公之于世。

1822年,他将成果概括为“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

一开始,他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质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按照他的方法翻译出来,人们都承认他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

这一年,标志着“埃及学”的正式诞生。

  商博良在埃及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使得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出资为他在意大利都灵博物馆购置了住宅,以便他可以在那里破译更多的埃及文本。

1828-1829年,商博良率一支法意联合考察队来到埃及,他在那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明星般的礼遇。

他常常站在古代遗址前,把上边的铭文向人们大声宣读。

他实地复制和收集了大量的象形铭文和文件。

他回到法国后,被任命为巴黎卢浮宫埃及博物馆馆长。

  1831年,法兰西学院为向商博良表示敬意,专门创设并给他任命了一个特殊的职位   ――埃及学主席。

次年,商博良死于中风,年仅四十一岁。

他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曾一度有人怀疑商博良的死与法老的咒语有一定联系,如菲利普·范登堡《法老的咒语》。

爱护公物的演讲稿

爱护公物新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美德。

公物,包括所有的公共设施,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属于国家和集体的。

它是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和血汗的结晶。

热爱公共财产是热爱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保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表现。

为了使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不受损害,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爱护公共财产是公民应尽义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坚决同一切损害和侵犯公共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学校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公物。

爱护公物要从每天的日常生活做起,从小事做起。

同学们每天都接触的课桌椅就是公物,爱护公物就要爱惜课桌椅。

现在同学们的学习环境比起当年好十倍,从小学到中学用的全是现在这种新桌椅,但有个别同学并不懂得珍惜,喜欢在桌面上乱写乱画,甚至还用小刀刻上字,这是极不文明的行为。

待你毕业离校后,这不文明的劣迹还会留下,当低年级的同学再使用这样的课桌时,将会留下很坏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一种耻辱,是不自爱的表现。

爱护公物,更要保护财物。

现在我们的教室里都放有一些比较贵重的教学设施,所以教室的门窗一定在保证完好无缺,放学后要把门窗关好,以防设施被盗。

爱护公物不仅表现在校内,在校外也应自觉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是国之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象征,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护文物是每个中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讲道德、讲文明,有修养的外在表现。

----附加一篇更好的!---大家好! 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的一首诗啊

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风光的遐想中,那么美丽和谐,那么生机昂然,可是现在,人类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大自然,一片片树林倒下,一块块绿色消失,一座座高楼建起,一条条污水流出,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严重破坏,大气、水、土地被严重污染,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很大的影响,湿地、酸雨、荒漠化、沙尘暴一次又一次侵袭着地球,难道这还不足以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

地球就好比宇宙间一艘承载生命的航船,而人类是这艘船上的旅客,现在,这艘船漏水了,为什么

因为人类在船上破坏这艘船不可少的设施——环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尽全力补好环境漏洞。

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爱护周围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见到垃圾就捡起来等。

但这些光凭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还要号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而做出贡献。

绿色是多么宝贵啊

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

同学们,当你陷入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当你烦恼的时候,回归大自然吧

拥抱大自然吧

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平静人的情绪,在林间小路上走一走,在草丛中躺一躺,在大树旁靠一靠,拥抱蓝天绿水,闻一闻泥土的芳香,看看地上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定可以让你的情绪渐渐平和,愁眉苦脸来,笑逐颜开回。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只要努力,绿色一定会再次围绕在我们身旁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