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身份与形象为什么有些矛盾
《水浒传》中主要人物之一,武松的比较固定。
从宋代开武松赋予“行者”的绰号。
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著录的宋人话本名目中,就有《武行者》一篇。
《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皆有“行者武松”的名字。
行者是武松出家后的诨名,佛家称未剃度的弟子为行者,或指行脚僧,《祖庭事苑》称:“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
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
”但这一绰号和他的许多传说不大吻合。
龚圣与给他的赞词是:“汝优婆塞,五戒在身。
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从这个赞词中,可以看出武松形象中身份与性格的矛盾。
\ “婆塞”就是“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
在译成“菩萨”之前,曾译成“婆塞”、“婆赛”、“蒲赛”等。
“优”通“佑”,保佑、护卫的意思。
“五戒在身”是说僧人要持五戒――戒酒、戒色、戒财、戒气、戒杀。
这个赞词的前二句是说武松的僧人身份应当具备的品格,大意是说“你应当是保佑护卫菩萨的人,并且要持僧人的五戒”。
而后二句却是武松本人的真实性格,他不但没有按照佛家给他规定的规范去做,反而针锋相对地冒犯戒规,“酒色财气”就是说他不但冒犯了五戒中前四条,更要命的是他还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是一个全面背叛佛教教规的人。
从各地流传的武松故事来看,武松故事尽管十分复杂,但其基本调子是一致的,那就是他是一个放荡不羁,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
\ 清代王思厚《豆棚夜话》中有《〈水浒〉麟爪》一卷,其中谈到武松其人。
原来武松不姓武,一次他杀了人,逃到少林寺,要出家当和尚。
寺中主持问他姓甚名谁,他看到寺中僧人正在松树下练武,就指武为姓,指松为名。
主持收下他后,给他起了个法名为“五戒”。
这显然是根据《三十六人赞词》中“汝优婆塞,五戒在身”一句而生衍的。
\ 至于武松杀人逃到少林寺的原因,民间传说他原是山东博兴县小清河畔清河镇李家庄人氏,是一个地主家的恶少,专以寻衅打架为乐。
他的乳名叫李伴子,人们就喊他“李棒子”、“李霸”、“李元霸”。
他因为逞能与一个卖膏药的比武,被人家打败了,就执意要拜人家为师。
卖膏药的提出条件:学了武艺要干好事,不能坏了武德。
武松答应了。
学了武艺后,武松“日除双虎”,一是进山打死了一只伤人猛虎,一是除掉了一个无恶不作、霸占人妻的恶霸。
那个恶霸霸占的是一个卖煎饼人的老婆。
这又是借鉴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水浒传》中写的是“炊饼”,是南方人的点心,类似福建人吃的“光饼”。
而煎饼则是山东人的特产。
至于是《水浒传》的作者把山东传说中的“煎饼”改成了“炊饼”,还是山东传说把《水浒传》中的“炊饼”改成了“煎饼”,那就不得而知了。
\ 武松在少林寺当了和尚后,还是不守戒规,不是喝酒吃肉,就是打架斗殴,后来被主持赶出去当云游僧,也就是象济公那样的丐僧。
武松在云游途中,行侠仗义,为弱者伸冤报仇。
后来的济公传说中,就有很多是根据武松的这些行侠仗义的传说改造而成的。
\ 现在的山东快书在建国前不叫“山东快书”,而叫“武老二”,就是因为它专说武松故事而得名。
《豆棚夜话》中还有一些明清时期山东“武老二”的一鳞半爪,如:\ 操他爹,日他娘,俺是个响当当、硬梆梆、头不低、腰不弯、腿不曲、屌不脏、少林寺的个穷和尚;俺肉也吃,酒也尝,屌经屁咒去他娘。
\ 这里虽然有些模仿元代关汉卿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一句的痕迹,但却传神地写出了武老二粗犷倔强的性格。
可见武松传说在《水浒传》以后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变化。
优秀员工上台颁奖求一份感谢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各位同事晚上好: 首先我很.也很荣幸此刻能够站里给诸位汇报我一年来作,在此我衷心的感谢公司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以及各位同仁给予我的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某某某(指的是你的直接上司或者是间接上司)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是与您当初于我的鼓励和关怀分是不开的.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本着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同事之间真诚的互帮互助.赢得了公司领导及同事的赞赏.才使我有机会能站在这里.至此再次感谢. 2006年,一切的成绩和荣誉都已成过去,在这暂新的一年里我必定克尽职守,为我们公司明天的宏伟蓝图添一份色,我一定再接再励,奋发向上,不辜负公司及诸位与我的信任.有理由相信2006年某某公司在某某领导下又将是辉煌的一年. 最后祝诸位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名人历史上第一个女官人物传记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个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她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己引的母亲。
死后庙号“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铜器铭文中又称“后母辛”。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不过在商朝时期也不能算是早逝,然而,相对于活了59岁的武丁来讲确实算是过早的逝去了,武丁十分悲痛,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有拜祭的隆礼。
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西北发现其完整墓葬,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
她就是3000 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
2.1 趣闻传说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
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2.2 占卜之官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3 其他史料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
不过武丁有六十多个妻子,妇好只是其中之一。
妇好值得注意的是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
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
武丁的妻妾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妇邢(她的名字是左井右阝,这个字在字库里找不到,但通邢,所以用邢代替了),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
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2.4 相关资料在古时商朝都城之一河南安阳掘出的妇好墓,有关于妇好的生卒年代和死因,各种资料中都语焉不详。
有一种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48年,但是死因不明。
因为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妇好虽然贵为主将,恐怕也要上阵作战。
在作战中阵亡,或负伤后回到安阳创发而死也未可知。
妇好墓出土的数件武器中有一把龙纹大铜钺和一把虎纹铜钺。
因为上面刻有“妇好”字样,所以断定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
这两件武器一件重8.5公斤,另一件重9公斤。
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其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而在妇好之后的中国女将,就再也没有使用大斧的了。
甚至还曾有学者考证古希腊的神话中的阿玛宗女战士的标准武器因为也是大斧,所以阿玛宗女战士的传说其实源自亚洲的女战士部落,说不定这些女战士与商朝人的后裔有关。
3 妇好历史记载编辑本段3.1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老祖宗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除了祭祀与占卜之外,就是保卫边防、开拓疆土和掳掠奴隶的征战了。
武丁是商朝历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59年中,妇好墓穴玉凤频繁出征作战,先后征服了西北、东南的周边部族,极大地扩充了王朝的版图,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
在这个过程中,妇好当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的文献里,对她参与的军事活动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
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而玉凤仅此一件,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
此器与商代甲骨文中的凤字极为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
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作亭立回首欲飞状,飘逸洒脱,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洁无纹。
身前有透穿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
背部外凸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
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而持之难释。
《山海经》上说:“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足见凤在当时还是道德、仁义的象征,也许当年妇好佩此玉凤,除了表示高贵,还寓吉祥之意吧。
3.2 久经沙场譬如甲骨文中有一条卜辞写道:“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
”意思是说,商王征发妇好所属的3000人马及其他士兵1万人,命他们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
在那个时代,13000多人妇好墓及塑像的队伍已经算是浩浩荡荡的大军了。
这也是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
当时,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都归妇好率领。
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那时,距都城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正北1000多里外,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
他们经常肆意侵入商的边境,掳掠人口财物,是王朝多年的心头大患。
于是,武丁命妇好率兵出战,只一仗,就打退了入侵之敌。
妇好乘胜追击,彻底挫败了土方。
从此土方再也不敢入侵,后来终被划入商的版图。
3.3 精彩战役妇好最精彩的战役是和武丁一起征伐巴方的一战。
战前妇好和夫君议定计谋,妇好在敌人西面埋伏军队,武丁则带领精锐部队在东面对巴方军队发起突然袭击。
巴方军队在武丁军与妇好军的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
这大概也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伏击战”了。
3.4 文武双全的王后贵为王后的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或者说爱 “武装”更甚“红装”。
在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中,发现了精美的骨刻刀、铜镜、骨笄、玛瑙珠等许多女性专用的饰品,以及大石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这都说明她有女性娇美的一面。
令人称奇的是,除却这些小玩意,陪葬品里还有大量的兵器,特别是一件重达9公斤、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格外引人注目。
后经专家考证,认为这是她生前使用过的武器。
妇好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更重要的是,钺在古代是军权和王权的象征。
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她在那个时代一定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女将军。
其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钺上,便有精雕细刻着彰露“有牙阴户”的女战神或大母神形象。
这说明,在那个时代,母系社会的遗风犹存,女性带兵打仗也不算稀奇之事。
不过,在男性已占主导地位的商代中后期,妇好还可以拥有钺这样的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物,成为全国武装部队的统帅,就足以说明本领实在不一般。
3.5 重要的占卜官妇好的重要性,除却王后和一流的军事将领的尊贵身份外,还体现在她拥有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
在她那个时代,人们迷信鬼神,崇尚天命,非常盛行祭祀占卜,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几乎所有国家大事都要反复占卜、祈问鬼神。
因此,祭祀是最重要的国事活动之一。
而掌握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崇高的地位,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4 相关事件编辑本段4.1 概述商朝把祭祀和军事,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于妇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商王武丁经常令她主持祭祀、阅读祭文,并被任命为卜官,刻写卜辞,在保存下来的甲骨文中,有些是出于妇好的手刻。
她通过主持祭祀,而参与朝中的政治活动,成为武丁埋藏的一位女政治家。
4.2 征战与祭祀妇好还是一位军事家,她多次带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意思是说,商王武丁征发妇好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前往征伐羌国,在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两把“妇好”的铜钺,每把重达八、九公斤,这在商朝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有一次,武丁亲征巴方,令妇好设伏兵,巴军中伏,为妇好所歼灭。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
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
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
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
墓葬被发掘,保存完好。
除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
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军事行动,常通过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这也反映出妇好生前的名字确足以威慑敌人。
妇好死后,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独祭的隆礼,这在商朝也是少见的4.3 妇好的冥婚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40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
商王为爱妻操持冥婚。
但是,人们还是疑惑,为什么妇好会嫁给如此多的国王
难道在商代王后有权利多次配婚吗
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甲骨文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他对《甲骨文合集》2636版有其独到的见解: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年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
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
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
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他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
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他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护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
甲骨文的卜辞正是武丁对祖先急切的询问。
“妇好嫁了吗
”“大甲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
”“成汤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
”“祖乙已经娶了妇好
” 于是,国王放心了。
4.4 近代猜测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时期。
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一位特殊的女人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
而且也是伟大的商朝中兴之王武丁一生中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
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
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
足见武丁对妇好用心之深。
妇好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
妇好的谥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5 与武丁的感情编辑本段5.1 基本概述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第二十位王盘庚的侄儿。
盘庚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出现了内乱外患并举的迹象,盘庚为了摆脱困境,将商王朝的都城迁往北蒙(即今河南安阳)。
盘庚完成迁殷的壮举之后若干年,商王朝的中兴之王武丁接过了王杖。
武丁的经历,与近三千年后的俄国彼得大帝有异曲同工之妙。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的四弟,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继位为王。
因此在武丁小的时候,小乙将自己的儿子武丁送到民间去生活。
武丁没有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王族血统,而是象一个普通人那样学习各种劳作的知识,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经历各种疾苦,从而为他未来继位中兴王朝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这段经历,使他得到了筑屋奴隶出身的傅说。
5.2 夫妻情深武丁武丁是个性非常强、也非常富于情感和壮志的君主。
妇好就是武丁的第一位王后。
她嫁给武丁之前的身份,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同一般的出身和见识。
妇好十分的聪明,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
商王朝武功最盛的君王武丁是她的丈夫,而武丁时代的赫赫武功中,有着妇好相当一部分的功劳。
商王朝带着浓烈的母系氏族遗风,这几个形容词用在商王后的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足见她的身体强壮。
而该兵器为大斧,更可见她的骁勇。
妇好和武丁,是一对真正志同道合的好夫妻。
刚刚结婚的时候,武丁对妇好领兵作战的能力还不是非常了解。
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外敌入侵,派去征讨的将领久久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前往助战。
武丁对妻子的要求非常犹豫,考虑很久之后,还是通过占卜才决定让王后出征。
没想到,妇好一到前线,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取得了胜利。
武丁从此对妻子刮目相看,封妇好为商王朝的军事统帅,让她指挥作战。
从此以后,妇好率领军队征讨作战,前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以及鬼方等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战功。
其中,在对羌方一役中,武丁将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都交给了她:一万三千余人。
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是武丁时期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
5.3 为国出力除了妇好墓率军作战,妇好还掌握着商王朝的祭祀占卜之典,经常主持这类典礼。
她是名副其实的神职人员,最高祭司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
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
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
后来的皇帝们把老婆关在后宫,然后被自己的文臣武将们当猴儿耍来卖,实在是自寻烦恼。
通俗来说,武丁和妇好,那是世上最愉快、最成功的一对儿,他们同心协力,将商王朝经营成了世上第一流的夫妻店。
妇好为武丁和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战功之一,就是率领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征讨西北的内蒙古河套一带的敌军之战。
这场战争对于殷商王朝乃至于整个中华历史,都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
这是一场自卫战,在妇好出战之前,商王朝困于西北边境的战乱骚扰已多年,始终不能胜利,而妇好一役毕全功,取 得了最后也是最强大的胜利,并且得到了敌人的归附服从。
这是一场奠定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决战。
史学家认为妇好此战的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
当然,武丁并不是只会窝在王宫里,为出兵放马的妻子占卜问天的无用男人,他自己也屡屡率军出征。
在攻打巴商代女战神方国(今湖北西南部)的时候,他和妇好一起领军,并且分工合作——让妇好在西南方设下埋伏之阵,自己率领各路侯伯从东面发动攻势,将敌人赶入妇好的铁桶阵中,一鼓歼之。
每当妇好单独出征、凯旋归来的时候,武丁总是抑制不住喜悦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八十多公里。
当这对夫妻带领着各自的部属,终于在郊外相遇的时候,久别重逢的激动使他们忘记了国王和王后的身份,将部属们甩在后面,两人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
而武丁更将妻子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于既爱且敬,这一次浪漫的并骑留在了史料中,而没有见诸文字的恩爱自然更多。
琴瑟和谐,羡煞后人。
与鸠摩罗什相关的古迹有哪些
中国古代神兽考中国古代不少典籍里记录许多传说中的奇异动物,如夔(音kui)、貔貅(音pí xiū)、英招、肥遗、猰貐(音ya yu)、禺疆等等,它们或主吉祥,或主凶恶,各有特色。
其中尤以《山海经》记录为多,形形色色,举不胜举。
比较出名的上古四凶,分别为饕餮,浑沌,穷奇和梼杌。
《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饕餮,浑沌,和梼杌频繁出现在RPG游戏之中,甚为有名,如轩辕剑系列、天地劫系列等等。
那么古代传说中这么奇兽究竟有何来历呢
我粗略查了一下,以为考证。
首先是浑沌。
浑沌,也作混沌,或浑敦。
传说它有着肥圆的形状、火一样的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
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浑沌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被神化、物化和人化。
《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的句子。
又写到“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里的记载显示浑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
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
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
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
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
更为原始的浑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
”这里的浑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
再到后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
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名为混沌。
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
” 浑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
还有一种说法,浑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
这也与四大凶兽来历一致: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梼杌是鲧死后的怨气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后的怨气所化。
浑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浑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这里的浑沌恐怕已经不是指上古四凶了。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
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
’;‘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
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
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
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
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
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
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
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
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
它好安静、又爱烟火。
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
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
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
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
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
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
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
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南方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
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他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
联想起来就是朱雀了。
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
它也有从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在古籍的记载中凤是一种美丽的鸟类,而以它的歌声与仪态为百鸟之王,它能给人间带来祥瑞,同时也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特殊灵性,而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更由于龙象征着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雌为凰)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了。
而凤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种。
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
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
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则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
而玄鸟的说法就是从《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中,就是殷商说的后代说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鸟生下来的,建立强大的商朝。
因此玄鸟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
《史记.殷本记》也记了这段历史:‘殷契、母曰简狄,有绒氐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随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 除了殷商之外,战国时的秦,满清的始袓和朝鲜新罗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鸟卵有关的。
不论玄鸟或是凤凰,都是随道教的发展,而把它由一只雀鸟,或孔雀或山鸡等等...先变成一个半人半禽的、传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随道教的发展的。
而在北京过去就有三座专祀玄女的庙宇,叫九天娘娘庙、玄女庙。
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庙。
西方白虎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使得它也变成了属阳的神兽,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而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
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
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
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百虎,以其镇压邪灵。
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
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
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
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
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
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
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
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
击其爪,亦能辟恶。
此其验也。
’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猫头鹰,但后因古羌族的图腾在由熊变为龙的时候。
而又到黄帝的向东发展时,龙的图腾被带到东方,跟‘东方苍龙星座’合而为一,朱鸟则成了统一南方时凤图腾在天国的新居,因两大部族融合而终于成‘龙凤呈祥’。
作为古代图腾是东凤而西龙,作为星象则是东苍龙而西朱鸟。
到周朝以后,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划分,朱鸟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
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
在部族斗争及迁移,西北方的龙向东移,东方的凤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国显示一个大周转的观念运动。
到汉代五行观念成了统一的思想,再补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时《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
’在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
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
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
’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
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
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
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
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
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
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又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
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来,成为了各庙宇的门神。
北方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
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
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
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而古时后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
《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
《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
位在北方,故曰玄。
身有鳞甲,故曰武。
‘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文选》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曰:‘玄武宿于壳中兮,腾蛇蜿蜒而自纠。
’李善注云:‘龟与蛇交曰玄武。
’《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
’’李贤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玄武’为水神、北方之神。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帝览嬉>:‘北方玄武所生,...镇北方,主风雨。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
有别于其他三灵。
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
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
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
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
在《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
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
’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
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
真武大帝的身世,后人多说是在隋炀帝时,玉帝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于挣乐国皇后,厌恶尘世,舍位入武当山上修行,成功飞升,镇守北方,号曰:玄武。
麒麟为瑞兽的一种,古时称为“仁兽”,它有两个意义:一、 为吉祥之瑞兽;二、 为仁慈之瑞兽。
相传麒麟是最喜欢帮助好人,对有孝道积善的人特别照顾,故有“仁兽”之称。
当麒麟见到坏人的时候,便会追着这人来咬,所以一些奸角或是从事与黄、赌、毒有关的行业,不论其住宅或是公司,都不可以摆放麒麟的。
麒麟的头部似龙,长有双角,身似鹿身,满身长满麒甲片,尾毛卷须,神态十分生动,是中国古代图腾的一种瑞兽代表。
拿来收藏的,不是拿来看得~ 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能主宰吉祸福,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
每个方位均为吉位,四灵可守护财脉,也挡煞招吉。
辟邪-----中国古傅三大招财瑞兽之一、与天禄及貔貅齐名,可放在财箱、保险箱、会计部或写字台上,招来加持力,能辟御妖邪。
大天禄------中国的三大招财瑞兽之一,掌管财富,放于写字楼及家中可招来财富和加持力,能辟邪除群凶。
貔貅-----中国的三大招财瑞兽之一,南方最爱欢迎的正财与偏财(横财),嘴含金钱的貔貅口大肚大,既能招财又可守护财富。
狮------中国的狮雕从古代作为压邪镇魔的瑞兽、佛教鼎盛时充当护法的灵兽,狮子含有兆示祥瑞的内函,被视做赖以寄载生活愿望,荫庇、致福人们的降福灵兽。
麒麟-----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麒麟是一种神兽,相传仁德之世才出现。
它威武有力,不践生灵,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
另民间还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鳌------长寿、吉祥的动物,传说中龙生九子,鳌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
鳌是中华文化中神圣、喜庆的象征。
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古人将凤凰当做仁义和吉祥的象征。
鱼-----民俗观念中,鱼是富裕、美好、吉祥的象征。
“鱼”与“裕”“余”相谐音,表示丰收有余、富贵连年。
传说中鲤鱼跳过龙门后即变成龙,于是又以“鲤鱼跳龙门”喻义克服困难后获得人生的飞跃。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1、赑屃(音毕喜),也称龟趺,形状像乌龟,好重者,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
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2、鸱吻(音吃吻),好望者、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3、饕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4、睚眦(音牙自),生性好杀者、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5、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另一种说法:狴犴:又叫宪章。
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
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
6、狻猊(音酸泥),好烟火者、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另一版本:狻猊:又称金猊、灵猊。
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
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
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
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7、趴蝮,好水者、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8、椒图,性情温顺者、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
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9、蒲牢,好鸣者、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蒲牢: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
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
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
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
Re: 中国古代五大瑞兽 [ps1:在《礼记—曲礼记》中记载,貔貅、龙、龟、麒麟等并称古代五大瑞兽有青龙嫉主、白虎挡煞、朱雀拒尸、玄武悲泣、貔貅避邪的说法。
其中朱雀主生,玄武主死,青龙为护主神物(因此古人常佩带龙牌)ps2:貔貅与龙、凤凰、龟、麒麟并称古代五大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