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的内容
新泉是连城南部的重镇。
境内山峦重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勤劳淳朴。
旧社会广大人民在地主豪绅的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里举行了著名的连南十三乡工农武装暴动,建立了农会、赤色武装和连城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连南区革命委员会,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腹地。
1929年,朱、毛率领红四军在新泉进行三次重要活动:一、五月下旬与闽西暴动领导人傅柏翠、曾省吾在庙前孔清祠研究部署攻打龙岩城,五月二十三日攻克龙岩歼陈国辉部300多人。
二、红四军二克龙岩后在新泉休整,将闽西红军扩编为第四纵队,佯装返回江西,吸引在广东参加蒋桂战争的陈匪主力撤回龙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回马枪三克龙岩,除陈国辉带亲信潜逃外,歼敌2000多人。
三、1929年12月、朱德、陈毅率红四军在新泉整训。
图册新泉整训从12月3日开始,到20日结束,毛、朱、陈三人都住在望云草室.朱德同志抓军队整训、陈毅抓思想政治工作,同志集中精力搞调查研究,召开各纵队领导人和连队支部书记及士兵座谈会、农民座谈会。
与会人员都能毫无顾忌地发言,揭发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士兵座谈会上提到一个叫陈铁民的副大队长三天两头打骂士兵,士兵给他起外号叫铁匠,有的士兵经受不了打骂只好开小差回家。
同志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启发教育,并和同志们一起分析这些错误思想作风的根源和危害性,研究纠正和解决的办法。
红四军党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的各项任务的贯彻执行,为解决此问题,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进行了争论,都没有解决好,为何在新泉调查中与会代表能畅所欲言,理顺各种关系,看来有以下因素:一、前委主要领导认真学习领会《中央九月来信》精神。
来信充分肯定了同志关于党指挥枪、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的意见。
陈毅、朱德对九月来信的精神取得了共识。
他们积极支持回前委主持工作。
在整训期间他们分工合作,全军上下出现紧张热烈团结和谐的气氛,激发了调查会的代表们畅所欲言。
二、严明的纪律,体现人民军队的良好作风。
前委根据新泉的民俗情况,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基础上,增加洗澡避女人、大便找厕所两条。
事情虽小而影响良好,使群众看到红军的严明纪律,密切了军民关系,妇女剪发上夜校、支援红军的给养,为红军送军鞋、洗衣服,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红军得以发展壮大。
三、优美的环境,让红军得以很好地休整。
萧克将军回忆说:新泉的大榕树须长叶茂,好像保护根据地的一尊大神,使我们感到植根于沃土上的林木永远发达旺盛,给人们精神上的信赖与支撑;新泉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激活了一些战士抑压的心灵;新泉的温泉使战士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泡在温泉里嘻嘻哈哈无所不谈,洗去了长期征战的疲劳。
浴罢,战士们躺在沙滩上望繁星,好像回到家乡人民温暖的怀抱中,体会到搞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也进一步认识到建议人民军队的内涵。
通过10多天的调查,在收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在望云草室的煤油灯下,分门别类地梳理,定出纲目,起草召开红四军党的九大的决议草案,好像在黑夜中看到黎明的曙光,勾画出建设人民军队的蓝图,为九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12月22日全体指战员向古田进发。
古田会议 大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代表前委起草的约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后来编入了《选集》。
会议选举、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等11人为前委委员,杨岳彬、熊寿祺、李长寿等3人为候补委员。
重新当选为书记
求一些搞笑、间接整人的脑筋急转弯,越多越好
有一个,见到什么人总说没“你有钱吗
”“没有
”“你有家吗
”请问,你见个傻子了吗
答案:【(没有)傻子】 【(有)不太正常】过年了,有一家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头猪,你说先杀哪个
答案:【(驴)猪也是这么想的】【(猪)驴也是这么想的】随便找3个东西,比如3个杯子吧,你敲第一个时让你的朋友说“忘”,敲第二个说“情”,第三个说“水”,美其名曰测试你朋友的反映速度,几次之后,不停的敲第一个,你的朋友如果跟着说“忘,忘,忘,忘,汪,汪,汪,汪,汪,……”呵呵,效果就出来了。
问比1大的数字有吗对方说有 再问比10的的有没有对方说有 直到说到100000 最后问比你傻瓜的有没有对方回很警觉的说“没有.
北美战争
也就是南北战争。
出现了一些杰出的将军。
他们的名字后来在美械上均有出现,坦克命名的很多。
除此外,该战争中诞生了一些专用军事名词和特殊武器。
如:狙击手这个名词。
武器:装甲潜艇,加特林机枪等。
帮忙弄一篇 中国近现代史 的相关论文
偷懒都成这样了,有何意义。
范仲淹的小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过初中的人,不知道这句名言的人大约很少。
这句话连同《岳阳楼记》和范仲淹那个人一起名垂千古。
这句话,也是这位范文正公一生的写照。
大部分的范仲淹简介上,这么写道: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据考证,范仲淹是汉代清诏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天陕西的彬县,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那时举家迁到长安,后来,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爷爷的父亲,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
其间,因为中原战乱滞留在了南方,范家从此在苏州吴县定居下来。
范仲淹生前在给他哥哥的信中曾经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类的话。
不难看出,范仲淹始终有一种北方的情结。
范家虽然世代为官,但范仲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
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在徐州过世,家境从此变得窘困起来。
两年后,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
童年时的范仲淹学习非常刻苦,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据说当年范仲淹在山东长山县附近的醴泉寺读书时,经常彻夜不眠,等到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
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凉凝固后,用木棍划成4块,再掐一点叫作“虀”的野草当菜,早晚各吃两块。
这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划粥断虀”的典故。
文正公小的时候和大多数丧父失母寄人篱下的孩子一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
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费行为,便好言规劝,朱家兄弟脱口说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听了一愣,觉得话中有话,不断追问下才有人告诉了他的身世。
这件事发生后范仲淹变化很大,他从此下定决心独立生活,并毅然辞别母亲到南京(今商丘市)应天府书院求学。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在这里读书,他看到范仲淹穷得经常吃不上饭,非常同情,就从家里带一份饭菜给他,没想到直到饭菜长了毛,范仲淹也没吃,这个干部子弟很生气,说范仲淹瞧不起他,文正公解释说: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到现在安徽省广德县一带当了个审理案件的九品小官。
从此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侍奉。
这个时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决定,他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绝。
无奈之下,范仲淹最终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母去世后,葬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范仲淹守孝期间,在应天府书院讲学。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有一次,范仲淹从商丘到登封路过伊川时,拜谒了姚崇墓,第一次产生了将母亲移葬此地的想法。
姚崇是唐代名相,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
其执政期间,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营建佛寺道观,淘汰僧尼,强令归农,是后人公认的一个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封建官僚。
姚崇和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姚崇祖籍河南陕县,其父去世后,母亲改嫁到一个姓黄的人家,后来姚崇当了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以后是否与父亲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
于是后来姚崇就将母亲葬在了万安山下。
姚崇墓距范仲淹的墓仅三四百米,如今只剩下三块墓碑,伫立在一片麦田中间。
与范墓的风光,相去甚远。
因为范母曾经改嫁,肯定不能葬在苏州范家的祖坟里,假如将母亲葬在山东朱家的祖坟,恢复范姓的文正公又不能和母亲埋在一起,两难之下,受到姚崇启发的范仲淹将母亲埋在了伊川。
关于范墓,有两种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这里本来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园,后来发现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赐给了范仲淹;还有一种传说更离奇,说皇帝的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儿子,一天,她哭着对父亲说,你把我嫁给了范家,他们家穷得连块墓地都没有,皇帝当然知道女儿的意图,就把这块墓地赐给了范家。
历史上,范仲淹的二儿子虽然也官居宰相,却并没有与皇家联姻,这些传说,只能是好事者杜撰的了。
历史上范仲淹以刚直不阿、直言敢谏闻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理怀当言,死无所避”都是他的名言。
他为官期间,三次遭贬、两次降职都和直谏有关,好像范仲淹是认理不认人、直肠子不会拐弯的性格,其实不然,史书上评价范仲淹“内刚外和”最为贴切。
首先“内刚”,他认为正确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即使受到挫折,也不会退缩。
范仲淹第一次遭贬就是因为其建议刘太后还政,刘太后不理他,把他贬到了今天山西的一个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起用他的时候,他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再次上疏,建议刘太后吸取唐朝时“贺娄氏斜封”的教训,还政给赵家。
有人认为,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是争取言论自由的宣言书,它比亨利· 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年。
另一方面,范仲淹很讲究“外和”,并不是所有的直谏他都赞同。
他在一封信中评论说:汉代李膺那帮人虽然博得了一世清名,但使汉朝很快灭亡,如果为国家考虑,不应该那样行事。
范仲淹为官期间曾提拔推荐了不少有本事的人,欧阳修就是代表,可当时的石守道大家公认很有才能,但他始终没有推荐,有人搞不明白,他解释说,不是他品行和才能不行,而是他办事不讲方法,为一件事,磕头流血,弄得皇上下不了台,事情不但办不好,还会搞得更糟。
一个人能从穷孩子到九品小官,又从九品小官当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当然是个很厉害的人,厉害到连当时强大的辽国也希望他被罢免。
他一遭罢免,辽国就来了一次南征。
这么厉害的人,当然会有敌人。
当时的宰相吕希夷,便是范仲淹最大的政敌。
有一件事能说明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范仲淹委托他的好友欧阳修为他写一篇墓志铭,写范仲淹的一生,要涉及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涉及的人物当时很多都还在世。
既要尊重事实,又要保全自己,难度非常大,欧阳公殚精竟虑,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
相比之下,写那篇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记》估计要轻松得多。
就是这篇花了两年时间写成的墓志铭,刻到碑上去的时候,还是被故意溃漏了二十多个字。
漏这二十多字,只因内容涉及到当时的宰相吕希夷。
南岳军事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委员会在南岳召开军议。
第3和第9战区的司令长官、军团军长、师长等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也应邀参加。
会议在蒋介石主持下着重从军事角度检讨了过去抗战的得失,判断了当时战争的形势,确定了以后二期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并据此调整了部署。
蒋介石在会上提出了划分抗战阶段的设想。
他说,此次抗战,依照预定的战略政略来划分,可分为两个时期,从“七.七”事变到日军占领武汉、岳阳为止,是抗战的第一时期,此后属于抗战的第二期,即“我们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时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第二期抗战的战略方针是:“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战;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促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强化战力,准备总反攻。
” 这个方针的特点在于,注意了游击战争的作用,决定派遣部分力量争夺敌后控制权;对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虽然要求发动有限攻势,但侧重于整训部队、恢复和培养战斗力,亦即保存实力,这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一直强调的核心问题。
按照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新战略方针的要求,南岳军事会议决定重新划分战区,调整部署。
此次全国共划分成第1、第2、第3、第4、第5、第8、第9、第10战区;敌后新设鲁苏和冀察战区。
继南岳军事会议之后,1939年1月下旬,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
会议内容涉及第二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其主要议题是抗战和党务问题。
在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五届五中全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方面交相并存的双重性。
在抗日问题上,五届五中全会基本上坚持了继续持久抗战的立场。
武汉会战后,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着重从政治上进行诱降。
中国国内、尤其是国民党内妥协求和的空气再度上升,对此,五中全会在其宣言中重申:“吾人所求为合乎正义之和平,非屈服之和平,屈服只以助长侵略。
中国若怵于日本暴力,以屈服谋一时之苟安,则将降为日本之殖民地。
”表达了坚持抗战的意向。
蒋介石也在题为《以事实证明敌国必败我国必胜》的开幕词中,批评了对日和平的倾向,表示要坚持抗战。
不过,蒋介石虽然当时反对对日妥协,但并未完全排除与日本谈判求和的可能性,问题在于时机和条件。
1939年10月,国民党军第2期整训完成,部队战斗力有一定提高。
适值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判断日军可能增兵再攻长沙。
为进一步消耗日军,乃决定将整训部队主力分别拨归第9、第5、第3战区和第2战区,准备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全面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
上述4个战区为主攻战区,其他战区实施助攻。
此次冬季攻势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军队的战斗意志,均大大超出日军意料,给了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
为总结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探求日后抗战方略,1939年10月末至11月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岳召开第二次军事会议。
蒋介石在会上强调,一定要切实执行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的第二期抗战军事战略。
同时蒋介石还提出了欧战爆发后中国应采取的战略。
他说:“我们的战略亦就是要使中国抗战能达到与世界战争同时结束的目的。
在欧战没有结束,世界问题尚未解决以前,我们若急求速了,妄想与日本妥协讲和,这就是自取失败,自取灭亡!” 在1939年11月中旬召开的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上,蒋介石重申了一直要打到欧战结束的战略思想,并强调在此期间,中国要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上述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第9战区先后与日军第11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是国民党方面在抗战过渡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会议,国民党《党史概要》宣称:“这次会议诚为抗战史上重要之转折点,在军事教育上亦有极重要的意义。
”①笔者认为,从总体上考察,这次会议是比较积极和进步的,应给予肯定。
目前,大陆史学界对该会议关注
范仲淹治理天下的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他生太宗端拱二年(公元 989 年)于宋仁佑四年(公元 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
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
他的老家是苏州。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
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
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
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
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
虽然范公少年时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学习勤奋,胸有大志。
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神说不能。
又问: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
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毅然出走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
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
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
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
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 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考中进士做官后,一直在低职位上徘徊,没有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参决权,意志得不到发挥,才能得不到展示,于是他在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也就是他三十四岁时,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毛遂自荐,以图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强国、富民之梦。
盐仓治水 ,是说范仲淹受命到泰州西溪盐仓带领广大灾民治理海堤的情节。
当时,泰州西溪一带的海堤严重损坏,多年没修,秋天大风暴雨,潮水涌入,原来的沃土渐渐变成了盐碱地,五谷不收,老百姓逃荒要饭,远走他乡的就有三千多户,范仲淹见此惨状,非常痛心,便建议修复海堤,为民解忧。
此事得到了朝廷的恩准,于是他便带领广大灾民开始了盐仓治水工程,经过一番艰难困苦的治水大战,全长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修成了,逃亡的灾民也陆续返回了家园,范公关心灾民疾苦的这一举动,深得广大灾民的好评。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
天圣五年(公元 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
景佑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 ”三起三落。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
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范仲淹对敌战略的正确。
为了坚守边关,仲淹加紧安排修筑城寨,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他亲自指挥修建了马铺城,切断了西夏与少数民族的往来,使西夏官兵处于孤主无援的地位,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仲淹守边有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观察使,但仲淹为确保边关万无一失,他曾三次辞让观察使,受到了宋兵和边关的尊敬和爱戴。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
天章阁是真宗皇帝所建,属于内禁重地,从来没有在此召见过朝臣,此次召见范仲淹,足见仁宗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对他寄予的后望。
范仲淹与改革家们大展宏图,改革朝政。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了十项改革内容,即:明黜陟;抑侥 幸 ;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两朝政治积弊的要害。
庆历新政 方案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颁布实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后全面展开。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庆历新政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
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其中的精华之句: 行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
皇佑三年(公元 1051 年),这年先生已63岁,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请求,到颍州任职,借以休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因颍州历来是北宋大臣退闲之地)。
皇佑四年(公元 1052 年),仲淹带病上路,但身体每况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诊治,同年夏天,范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终年64岁。
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后又同一地方与世长辞,用自己坦荡的一生,将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在了一起,划成了一个蕴含丰富的句号。
先生的一生治国有略,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先后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继续为实现他富民强国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黄石历史上的名人为家乡所做的贡献
召开是召集开会的意思,开展有使从小向大发展、使展开、开朗、开豁等意思;两个词都有用到,但召开比较常用,比如组织开展XX培训会、召开XX培训会;类似的还有举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