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观察星象的官职
监 官署名。
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法。
秦、汉至南朝,太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
隋秘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
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
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
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
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
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
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
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
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
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还有沈的《梦溪》、郭守敬的时历》等等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人。
北宋杰出的科学家。
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
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
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
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
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
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
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
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
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
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
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
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
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
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
”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
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
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
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
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
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
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
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
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
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
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
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
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中医成绩显著.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
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显然较为粗糙。
宋代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书禁科,比唐代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
元代更是增加到了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从唐代到元代,医学分科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
这种快速的发展,正说明原来的不成熟。
而从元代再往后,分科的速度又趋缓,则表明了宋、元时代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
医学分科的成熟与精细,对于医学人员的专门化、技术的精益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
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诏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校正出版重要的医书。
这是个重要的举措,对于重要医书的出版起了保证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促进医学发展的举措。
如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铸造了俞穴铜人两个,作为针灸教学与考试医生之用。
这两个铜人的声名甚至传到了金国,以至在高宗建炎二年金宋议和时,金方居然将索要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又如,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开封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又称熟药所)。
接着,又陆续在各地开设和剂惠民局(简称惠民局或和剂局)。
这种药局既卖药也看病,完全是现代国立医院门诊的雏形。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元、明两代也依然采用。
在国家对医药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形势对医药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为这时期的医药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二、迟迟成形的法医学与艰难起步的解剖学 法医检验,是对凡有人生伤亡案件进行审理的首要而重要的步骤。
在《礼记·月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律书中,都有临案勘察伤亡情况的记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医萌芽状况。
法医学的起源虽早,但成形较迟。
据说在北齐有徐之才的《明冤录》,是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但这部书不久就失传了,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反映出法医这一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成形。
但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
在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枣《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
宋慈(1186
?249),字惠父,福建建宁建阳童游里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
宋慈长期职事政务,尤其是历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处提刑,对于法医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宋慈对法医的重要性、法医的职责,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对法医的责任心尤其重视,强调必须不惧脏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指出,法医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到达现场后,先要进行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再记下尸体的位置,验看周围场所,最后进行尸检。
宋慈对于各种伤亡的鉴别极为精细、准确,对自杀、他杀、病故的区别十分精细和准确。
如,对于吊尸,宋慈指出:要仔细观察吊起的现场与被吊者颈部的情况,还有绳索的情况。
要注意吊的高度、绳子的结法、上面有没有尘土、绳子是否移动过。
如果是死后遭绳扎的,死尸上就没有紫赤、血 而只有白痕。
其他如溺死、烧死、自刑与杀伤等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在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
如人工呼吸、用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
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法医事业紧密相关的是解剖尸体的工作。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尸体解剖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医学工作,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在古代中国却是一个不见于明文的禁区,是一个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但历史记载在宋代有两次尸体解剖,而且绘成了图谱,难道是这禁区与雷池从此就被打破了
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
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但《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多少还能让后人有些幸运感。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
于是,不由人们要探究宋代解剖的人体究竟是什么人。
幸好在文献中有据可查,才使后人不致永远被蒙在鼓中。
第一次被解剖的,图名中写得很明白,姓名是欧希范。
欧希范是何许人呢
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
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
皆录自《中国医籍考》)。
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三、金、元四大家 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名医与流派层出不穷。
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最负盛名的,则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恪守《内经》、《伤寒》的传统体系,又各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风格。
1.刘完素 刘完素(公元1110?200
年)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
刘完素一生嗜好医学,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
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技精良,深得民众欢迎。
他一生医著甚多,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药证》、《伤寒直格》、《医方精要》、《三消论》等。
其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与《三消论》两书,后人疑为托名之作。
《素问要旨》,主要论述五运六气。
《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加以引申、发挥,从而确立他的火热立论的主张。
《宣明论方》也是在于阐发他的运气之理。
《伤寒直格》是将致病机理中的寒、热二症加以区分,并继续主张他的热病之长。
总的来看,刘完素在运气学说上颇有发展,强调运气的常与变应该辩证相待。
在致病机理上,对火、热的因素更有心得,治疗也以寒凉药物的运用为长,故有寒凉派之称。
2.张从正 张从正(1156?228)字子和,自称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兴定中(公元1217?222年)曾任太医,但不久即辞去,亦在民间从医。
张从正的著作较少,今存仅《儒门事亲》一书。
《儒门事亲》15卷,由零散的10种著作合成,为后人所编。
前3卷是原本《儒门事亲》,张从正原著。
其余部分是他对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讲求医里的实录,由麻氏等编辑成书。
除前3卷《儒门事亲》外,其余卷4?为《直言治病百法》,卷6~8为《十形三疗》,卷9为《杂记九门》,卷10为《撮要图》,卷11为《治病杂论》,卷12为《三法六门》,卷13为《治法心要》,卷15为《世传神效名方》,另有《三复指迷》1卷,文已佚失。
又,《撮要图》后附有《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与《病机》,在《治病杂论》后附有《河间先生三消论》,最后附有《太医先生辞世诗》5首。
张从正的医学思想沿着刘完素的思路而又有所发展,他赞从刘完素一直信仰的六气致病说,把各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归于六淫的邪气入侵,在治病原则上很自然地以攻邪为主,补养为次,在具体治疗手段上也就以汗、吐、下这三法为主,甚至认为攻就是补,于是得了攻下派的称呼。
张从正的医学风格十分鲜明,三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但他的速攻之策颇招致异议,因此对他的评价往往赞扬与批评兼而有之。
3.李杲 李杲(1180?251)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李杲出身于赀富乡里的财主之家,因母病死于庸医而立志学医,拜张元素为师,学成后名在其师之上。
李杲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用药法象》等。
李杲的行医特点非常鲜明,他的医学思想集中在脾胃诊治上,他以传统的五行理论脾胃为土枣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理论:(一)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二)脾胃之气必须升降有序,序乱则致病;(三)火为元气之贼,治则以甘温除热为主。
李杲这一思想,是与外感论相反的学说,因此他力主内补除病。
他的这种偏重于内的倾向,也在获得好评的同时招致了某些批评。
4.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358年)字彦修,义乌(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翁。
朱震亨学初宗文,后因母病、师病而改学医,44岁始师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
学成后,又深研《内经》、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学说,参以《易经》太极之理,作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名声始传于四方。
朱震亨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以《格致余论》与《局方发挥》最为著名。
朱震亨最著名的思想就是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
相火论的要点为:(一)人有居火(心火)与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
(二)相火主动,所以能生生不息。
(三)相火为元气之贼。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要点为:(一)天地、人身都是阳有余,阴不足。
(二)相火易动,故阴易泄,故阳更有余而阴更不足。
朱氏的这一思想,是刘完素火热说的新发展,因此他的医术强调滋阴降火,并创制了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养阴膏丸,从而得到了滋阴派(或称养阴派)之名
哥白尼和沈括的成就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
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而“地心学”说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
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发现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取代地心说。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应运而生了。
约在1515年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 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此外,哥白尼还描述了太阳、月球、三颗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两颗内行星(金星、水星)的视运动。
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
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
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
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
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
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这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开创新纪元的学说,对于千百年来学界奉为定论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
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
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
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
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
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
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时代的限制。
反对神学的不彻底性,同时表现在哥白尼的某些观点上,他的体系是存在缺陷的。
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的,具体来说,他的宇宙结构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即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须有它的边界,哥白尼虽然否定了托勒玫的“九重天”,但他却保留了一层恒星天,尽管他回避了宇宙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他是相信恒星天球是宇宙的“外壳”,他仍然相信天体只能按照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运动,所以哥白尼的宇宙体系,仍然包含着不动的中心天体。
但是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
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
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
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设。
为了治理汴河,沈括亲自测量了汴河下游从开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的地势。
他采用“分层筑堰法”,测得开封和泗州之间地势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
这种地形测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许多段,分层筑成台阶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内,然后逐级测量各段水面,累计各段方面的差,总和就是开封和泗州间“地势高下之实”。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个创举。
仅仅四五年时间里,就取得引水淤田一万七千多顷的显著成绩。
在对地势高度计算时,其单位竟细到了寸分,可见,沈括的治学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杰出的天文学家 沈括还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不学无术的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准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
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
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
经过历代的发展的演变,到宋朝,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三重圆环,相互交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此,沈括对浑仪作了比较多的改革。
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去月道环,其侯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观测视线。
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后来元朝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漏壶是古代测定时刻的仪器,由几个盛水的容器装置成阶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侧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
最下面的容器没有孔,里面装置有刻着时间标度的“箭”,随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从显露出来的刻度可以读出时刻。
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
他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
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
沈括在《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说明改革仪器的原理,阐发了自己的天文学见解,在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卫朴的一系列革新活动遭到守旧势力的攻击和陷害。
在沈括和卫朴的坚决斗争下,卫朴主持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颁行。
但是,由于守旧势力阻挠和破坏,比较先进的奉元历只实行了十八年就被废止了。
但是沈括并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
我国原来的历法都是阴阳合历,而“十二气历”却是纯粹的阳历。
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
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
有“两小相并”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没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
这样,每年的天数都很整齐,用不着再设闰月,四季节气都是固定的日期。
至于月亮的圆缺,和寒来署往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就行了。
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
他预见到他的这一主张必定会遭到顽固守旧派的“怪怒攻骂”,极力阻挠,而暂时不能实行,但是,他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果然,近八百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所颁行的天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气历”是完全一致的。
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 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
《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他对磁学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在光学方面,沈括通过亲自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象、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
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一种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图案花纹的铜镜)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此外,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
在化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在出任延州时候曾经考察研究漉延境内的石油矿藏和用途。
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烧而生成炭黑的特点,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
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不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
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名称都贴切得多。
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
他还讲到了金属转化的实例,如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变成铜的物理现象。
他记述的这些鉴定物质的手段,说明当时人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突破单纯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开始向物质的内部结构探索进军了。
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
他从实际计算需要出发,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沈括通过对酒店里堆起来的酒坛和垒起来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体积的研究,提出了求它们的总数的正确方法,这就是“隙积术”,也就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
沈括的研究,发展了自《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问题,在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研究的方向。
此外,沈括还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这就是“会圆术”。
这一方法的创立,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为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理学家+医学家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
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
当他察访浙东的时候,观察了雁荡山诸峰的地貌特点,分析了它们的成因,明确地指出这是由于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
他还联系西北黄土地区的地貌特点,做了类似的解释。
他还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类似竹笋以及桃核、芦根、松树、鱼蟹等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
这些都表现了沈括可贵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开始有所论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
沈括视察河北边防的时候,曾经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制成立体地理模型。
这个做法很快便被推广到边疆各州。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编绘《天下州县图》。
他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件和图书,经过近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制图史上巨作《守令图》。
这是一套大型地图集,共计二十幅,其中有大图一幅,高一丈二尺,宽一丈;小图一幅;各路图十八幅(按当时行政区划,全国分做十八路)。
图幅之大,内容之详,都是以前少见的。
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这和西晋.裴秀著名的制图六体是大体一致的。
他还把四面八方细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图的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古代地图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括对医药学和生物学也很精通。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并且致力于医药研究,搜集了很多验方,治愈过不少危重病人。
同时他的药用植物学知识也十分广博,并且能够实际出发,辨别真伪,纠正古书上的错误。
他曾经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
现存的《苏沈良方》是后人把苏轼的医药杂说附入《良方》之内合编而成的。
列举一些 伊斯兰教 古今 的伟人
据传先知列圣数量多达12万4千余人。
受命的使者313人。
《古兰经》只提到其中25人 : ادم ادريس نوح هود. صالح. ابراهيم. لوط. اسماعيل. اسحاق. يعقوب يوسف ايوب شعيب هارون موسي اليسع ذوالكفل داود سليمان الياس يونس زكريا يحيى عيسى محمد、阿丹、易德里斯、努哈、呼德、萨利哈、易布拉欣、鲁特、易斯玛仪、易斯哈格、叶尔孤白、优苏夫、艾优布、苏艾布、哈伦、穆萨、艾勒叶塞尔、祝勒基福勒、达乌德、苏来曼、易勒亚斯、优努斯、宰凯里亚、叶哈雅、尔萨、穆罕默德 其中最著名的有6位:人祖阿丹称为“真主的密友”、建造方舟的努哈称为“真主的预言者”、建造天房的易布拉欣称为“真主的至交”、 以色列人的先知穆萨称为“真主的代言人”、玛利娅之子而撒称为“真主的灵气”、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称为“众使之玺”。
伊斯兰承认并尊重一切先知圣人,但唯独遵从穆罕默德圣人,因他是封印的先知,最后的使者,至贵的圣人。
他复兴了伊斯兰教,是福音书预言来临的使者,是登宵接近真主的人。
他特受真主之命为全人类传达真主的真理与启示,宣读最尊贵的《古兰经》,传播伊斯兰教义,引导教诲人们归信独一的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