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参加过哪些会议
1893年 1月27日,诞生于上海。
在上海与家人合影(右三) 1907年 赴美国留学。
[6] 1908年 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学院。
1913年 获文学士学位毕业。
8月离美国途经日本。
冬,任孙中山秘书。
1915年 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
1916年 5月,随孙中山离日本回国,抵上海。
1917年 7月,随孙中山离沪赴穗,进行“护法”运动。
1918年 5月21日,第一次“护法”失败,随孙中山离广州,6月26日抵上海。
1920年 11月,粤军攻克广州,随孙中山离沪返穗,再次组织“护法”军政府。
1922年 6月16日,陈炯明叛乱。
勇敢的掩护孙中山脱险。
翌晨转赴黄埔与孙中山会合于永丰舰。
后转居上海。
8月23日,在上海寓所陪同孙中山与李大钊等会晤,商讨国共合作等问题。
1923年 2月,随孙中山再次赴穗。
8月,在永丰舰纪念蒙难一周年。
1924年 6月16日,随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出席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
11月13日,随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离穗北上。
17日经上海。
28日途经日本神户,发表了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演说。
12月4日,抵天津。
31日抵北京。
1925年 年初,孙中山病重,在病榻旁侍侯。
3月11日,接受孙中山遗嘱,并应允代孙中山访苏。
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此后经常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遗嘱和三大政策。
4月,从北京回上海。
8月,对廖仲恺在广州被暗杀,深感悲痛和愤慨。
1926年 1月,在广州召开的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演说。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1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率国民政府先遣人员抵武汉,筹备迁都。
12月,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领袖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国民政府临时联席会议”,作为迁都前的临时党政最高权力机关。
1927年 2月,在武汉开办妇女政治训练班。
3月,出席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同月,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任国民政府委员。
7月14日,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与当局决裂。
8月1日,支持南昌起义。
2日,被选为南昌起义的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8月23日,离上海赴苏访问 9月6日,抵莫斯科。
12月,在比利时召开的国际反帝同盟大会上,被选为名誉主席。
1929年 5月,离欧洲回国,参加南京的孙中山国葬仪式。
行前发表《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
8月10日,以英文发表《与戴传贤的谈话记录》。
同月,国际反帝同盟在德国开会,再度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
9月21日,离沪赴法国。
1930年 旅居欧洲,多在柏林。
1931年 7月,从德国回国。
12月19日,为邓演达被害发表《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一文。
1932年 1月,与杨铨、何香凝等创办“国民伤兵医院”,为抗日救济伤病人员。
12月,与蔡元培、鲁迅、杨铨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3年 1月,在上海成立“民权保障同盟”分会。
3月8日,在上海“国民御悔自救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号召民众团结抗日。
5月13日,到德国驻沪办事处递交抗议书,谴责法西斯恐怖统治。
6月18日,杨铨被暗杀。
为此发表声明,抗议当局杀害进步人士,并亲自参加杨铨的葬仪 9月30日,在上海主持“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大会,并发表《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演说。
是年,领导“民权保障同盟”营救罗登贤、陈赓等人。
1934年 4月20日,与何香凝等1779人联名发表《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秋,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任主席。
1935年 资助旅费给上海的共产党干部赴陕北联系工作。
1936年 春,促成埃德加·斯诺和马海德的陕北之行。
5月底,在沈钧儒等于上海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上,被选为执行委员。
11月26日,为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发表声明。
12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7年 2月,同何香凝、冯玉祥等联名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
并在会上发表《实行孙中山的遗嘱》的演说。
6月,同胡愈之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
7月5日,亲率12人从上海到苏州监狱探视“七君子”,并要求同服“爱国罪”。
7月,在上海寓所接待周恩来、博古和林伯渠,拥护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主张。
8月,发表《中国是不可征服的》一文。
11月,发表《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
12月,移居香港。
在香港和路易艾黎等合影(中下)[7] 1938年 1月23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在汉口成立。
和蔡元培、吴玉章等被选为出席伦敦代表大会代表,但未成行。
6月14日,邀集中外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9月,参加保卫广州的斗争。
发表《华侨总动员--庆祝华侨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一文。
1939年 在香港开展“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
12月12日,在香港电台发表演说,支援抗战。
1940年 在香港继续“保盟”的工作。
1941年 1月,与何香凝等联名通电:斥责当局破坏团结抗战,制造“皖南事变”。
12月,日军侵占香港。
在香港沦陷前,乘最后一班飞机离港赴渝。
当年,支持路易·艾黎等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
1942年 继续“保盟”的工作。
冬,在重庆与周恩来、邓颖超等欢送董必武离渝返延安。
与保盟会部分成员合影(左四)[8] 1943年 5月,以中华全国儿童福利协会主席名义举办国际足球赈灾义演,将全部所得捐赠河南灾民。
9月18日,发表《给中国在海外的朋友们的公开信》,呼吁大家继续支持人民的斗争。
1944年 2月8日,发表《致美国工人们》一文,呼吁美国工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民主斗争。
3月12日,为在美国举行的孙中山纪念日,发表《孙中山与中国的民主》的广播演说。
10月1日,在重庆同72人发起各党派各阶层举行追悼邹韬奋大会。
1945年 9月,在重庆上清寺张治中住所与会见。
12月,离渝回上海。
将“保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支持进步组织和民主力量,支持人民解放斗争。
并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
1946年 7月23日,在上海发表声明,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
1947年 9月16日,发表声明,否认参加“竞选”。
1948年 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被推选为名誉主席。
同月,发表《给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信》,呼吁保卫世界和平。
冬,迁居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住宅(即今上海宋庆龄故居)。
1949年 7月1日在上海发表《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
同月7日,在上海各界纪念“七七”庆祝大会上发表题为《帝国主义,滚开吧
否则将与反动派同归于尽》的谈话。
在上海与合影(右) 9月,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9] 12月11日出席亚洲妇女代表会议。
同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1950年 4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执委会主席。
8月宣布中国福利基金会改为中国福利会,继续任该组织执委会主席。
11月23号,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1年 9月18日,在北京接受“1950年度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
将全部奖金献给中国福利会,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委员会主席 1952年 年初,创办《中国建设》杂志。
3月21日,与郭沫若等发起召开亚洲即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10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亚太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
12月11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同月下旬访苏。
1953年 1月13日,在莫斯科会见斯大林。
4月25日,在第二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1954年 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2月,在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 1月,被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
8月20日,出席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30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
12月,率廖承志等访问印度。
1956年 1月-2月,率廖承志等访问缅甸和巴基斯坦。
接受达卡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西亚。
9月,应邀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致辞。
11月,发表《孙中山-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和《回忆孙中山》两文。
1957年 9月,在全国妇联第三届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11月,随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并列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1958年 6月14日,参加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
1959年 4月,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960年 4月,出席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1961年 5月11日,在上海寓所会见。
9月,任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筹委会副主任委员。
1962年 1月17日,在上海会见锡兰总理班拉达奈克夫人。
11月12日,发表《孙中山和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一文。
1963年 4月,迁居北京后海北沿46号新住所(今宋庆龄故居)。
6月,在北京住所举行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25周年招待会。
12月21日,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任会议执行主席。
1965年 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10月,任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筹委会副主席。
1966年 11月12日,在北京参加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的演说。
同月,《宋庆龄选集》出版。
1972年 1月10日,与、周恩来等参加陈毅追悼会。
9月5日,在北京参加何香凝追悼会,并致悼词。
1975年 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副委员长。
6月14日,参加中国福利会成立40周年大会。
9月17日,在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并致闭幕词。
1979年 6月,接见美国知名妇女访问团、美国夏威夷各界访华团。
10月12日,在北京住所宴请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
1980年 元旦,与等出席全国政协的茶会。
3月5日,主持纪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大会,并致祝词。
5月17日,参加刘少奇追悼会。
10月7日,任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活动筹委会副主席委员。
1981年 5月8日,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并发表讲话。
同月15日,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同月16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
同月29日晚8时18分 在北京寓所逝世。
历史知识 追50分!
1.孙中山出生时间. 答1866.11.122.三民主义在哪里提出的. 答 檀香山3.二次革命暴发时间:答 1913年7月12日4中国由此以来第1个牺牲是谁 答 应该是宋教仁先生51922年5月6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往何地.答 上海6.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 答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7民权主义的基础 答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王恩琦谁啊
1881年,孙中山以全级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绩毕业,进入中学继续学业。
1883年年中被兄长送回家乡,后世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
1892年7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并获当时之香港总督罗便臣亲自颁奖,间接奠下日后以香港作为革命大后方的方便之门。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拒绝后于11月赴檀香山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
次年孙中山密谋在广州发动起
为什么光未然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朱 熹(Zhu Xi) 朱熹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张会讲,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在石鼓书院复兴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他一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以上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
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
其仕途生涯多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艰,做官清正有为 。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 ,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
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十分热衷道学,与朱熹墓 建阳黄坑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
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
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
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
”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
”其父大惊。
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
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
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
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
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
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
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
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
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
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
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
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
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
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
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
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 (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 (二)罢黜和议; (三)任用贤能。
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
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
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
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
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
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
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
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
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压宋朝,隆兴协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
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
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
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白鹿洞书院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武夷书院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
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
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
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
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岳麓书院的。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
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
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
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
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