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肉孜节联谊主持词

肉孜节联谊主持词

时间:2018-05-22 07:55

回民的开斋节是什么

开斋节:回族的传日。

阿拉伯语为尔菲,尔代意为节日,菲土为开斋。

又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当月,望见新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9月封斋到10月初二或初三夜晚,望见月即开斋,是日即为开斋节。

斋月期间,每日晚和开斋日清晨凡回族穆斯林均应到清真寺沐浴净身,做礼拜。

开斋日礼完尔代下殿后,互相攥手以示祝贺。

这天,回族家家户户都要煎油香,馈赠亲友和邻居。

回族很重视开斋节,一般都要尽量参加节日聚礼。

家长还要带领成年孩子一起礼拜,是为最佳。

故此,赤峰市和乌兰察布盟地区有“十里赶主麻、百里赶尔代”和“千里赶尔代”的说法。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以“回族的开斋节”写一篇作文

500字左右

回族的开斋节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们回族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了。

首先开始打扫卫生,将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干二净,今年我家的这项工作由我和姐姐负责。

对了,不仅要将家里收拾干净,还要收拾自己呢

那就是洗大净——我们回族人特殊的洗藻方式。

八点左右,穿戴一新的回族男人们便一齐向清真寺走去,女人们则留在家里炸油香、馓子、花花等。

我也赶去凑热闹,清真寺大厅外已经人山人海,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问好,好不热闹。

我正在东张西望寻找我的伙伴们时,阿訇(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宣布会礼开始了。

于是所有的人都脱下鞋子,有秩序地进入大厅,跪在随身带来的毡毯上,一起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

礼拜后,我们一起向阿訇道安,接着大家互说“色俩目”问候。

会礼结束后,我们便在阿訇的带领下集体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像汉族在**时上坟祭祖一样。

这一切结束后,人们便开始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民族大餐。

如果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会端上精心准备的干果盘:撒子、花花、水果……少则五、六盘,多达十来盘,然后是羊肉、牛肉、鸡肉、鱼肉等,在这些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中,有一道菜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烩菜”,即用萝卜、粉条、牛肉烩成的一种菜,这也是最受我们回族人欢迎的一道菜。

每逢回族的各种节日,这道菜都是不可缺少的。

客人走时,主人还会奉送自家炸的各种民族食品,以示祝贺。

我们从姥姥家回来时就拎了一大袋。

在开斋节期间,有些家庭也会为成年子女举行婚礼,以图吉利,这就更为节日增添了几份喜气。

开斋节,我忘不了的节日,我盼望着,急切地盼望着下一个开斋节的到来。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哪些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1.肉孜节: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

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第9月是颂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是一年12个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个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房事等。

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

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

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

随节日礼拜的结束,从高高的唤礼塔上“纳各拉”鼓和哨纳声骤然而起,人们走出礼拜大殿自发的踏着欢快的乐曲声,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

一般维吾尔族妇女不参加聚礼。

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民族式点心、糖果、干果、水果等。

人们身着节日新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相互拜年祝贺。

在肉孜节期间民间有各种游艺活动,“巴扎”即市场非常热闹。

关于肉孜节的起源,维吾尔民间有这样一个宗教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次闹灾荒,孩子们由于饥饿啼哭不止。

母亲们无奈,把拳头大小的卵石放进锅里煮,哄孩子们说:“妈妈给你们做‘兄古提麻克’(一种饭食,用玉米面做成,形状像窝窝头,水煮,吃时带汤)吃”并不时地用木棍戳一戳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相信还没有熟,还太硬不能吃,需要耐心等待。

一次又一次,孩子们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了,闹着非要吃不可。

母亲们没办法,只好揭开锅盖还想用木棍戳给孩子们看。

不料,木棍竟然戳了进去。

母亲们很惊奇,仔细一瞧,原来锅里煮的卵石都变成了可以用来充饥的“恰玛古”(即蔓菁)。

人们相信这是神灵为了拯救他们而显示的奇迹。

人们奔走相告,彼此祝贺得救,载歌载舞,以各种娱乐的方式欢庆,感谢真主的恩典。

从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纪念,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2.库尔邦节: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

“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物”或“血祭”,学术界意译“宰牲节”。

库尔邦节像肉孜节一样对维吾尔族来说是一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节日前人们准备各种年货的同时预先买好作为“献牲”的牲畜。

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宰牛、宰驼均可),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

节日礼拜结束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并把坟头上的枯木拔去,栽根新枝,这叫作“换哈达”。

人们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宰羊。

宰杀的牲畜肉不能出卖,但可以给穷苦人“施舍”一部分,剩余的用来招待客人。

节日期间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和亲朋好友相互登门贺节拜年,每家餐布单上摆满各种节日食品,共餐同饮,吹拉弹唱,大家一起娱乐。

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

关于库尔拜节的起源,民间流传着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传说:据说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即真主),“启示”他宰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以试他的虔诚。

先知易卜拉欣醒来后将梦境告诉了儿子,伊斯玛仪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对真主安拉的忠诚和顺从。

当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儿子带至米纳小正要举刀宰杀时,安拉又命天神送来一只公羊代替,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此后,阿拉伯人为了纪念安拉的显灵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诚,每年此日杀牲血祭,相沿成习。

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继承了这一风俗,并将伊斯兰教历(即回历)的12月10日定为“库尔邦节”。

3.努吾若孜节:努吾若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

“努吾若孜”一词是波斯语借词,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阴历每年3月21日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突厥语系各民族的共同节日。

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

在过节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每一个村落的所有人集体做“库节”即“努吾若孜饭”(几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悦。

做“库节”一般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加大米、小麦等7种谷物在大锅里熬成粥,以表示年年富足有余。

此外,节日里,还举行各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比如,把一个男人打扮成“努吾若孜老人”,等表演一番之后,便脱掉棉衣,给他穿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还举行麦西热甫、赛马、叼羊、拔河、摔跤、野游、唱歌、赛歌、猜谜语、荡秋千、作游戏等各种娱乐活动。

到了晚上,年青人带着火把,唱着“努吾艺孜歌”挨家挨户的祝福,节日一般持续三天,过节后开始春耕播种。

至今很多地方的维吾尔族仍在过此节日,尤其最近5、6年以来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越来越重视这古老的节日,举办规模宏大的努吾若孜节文艺晚会,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巴拉提节:巴拉提节是维吾尔族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民间也叫“油葫芦节”,多在“肉孜节”前45天举行。

在伊斯兰教历8月15日,在巴拉提之夜诵经、礼拜、祈求安拉恩赐、赦免。

节日期间不举行会礼,不互相拜年,最大特征是通宵念经,炸油饼,到墓地祭祀祖先。

晚上,各家都将油葫芦拴在一根杆上,聚在一起高唱“巴拉提歌”,并点燃后任其落地,大家群起用脚踏碎此油葫芦,表示消灾灭祸。

现在大城市里已见不到过此节日的维吾尔人,在农村可以见到。

5.都瓦节:都瓦节,也叫“超度孽鬼节”,一般在各自的家里请一些宗教人士和亲朋友好一起念经祈祷,最后到墓地为死去的亲人祷告。

此节日规模不大,在喀什、和田等地过此节日,类似汉族的清明节。

6.冒路德节:冒路德节,又叫圣纪节。

每年回历三月二十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日而举行的节日。

伊斯兰教徒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功德,在他诞生的那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毛拉主持。

节日当天,虔诚的穆斯林纷纷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们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

还有些人把阿訇和周围的邻居请到家里举行小形的聚会,并准备油饼,糖果和水果等食物,正中间放一个盘子,盘子里放一些洒了香水的棉花,阿訇边念经边对着棉花吹气,最后参加仪式的每一个人拿起一小团棉花闻一闻,便放进口袋里。

临走时还拿上一点糖果,回家后分给家里人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