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怎么写《身体音阶歌》教案
用怎么形容毕业了
身体音阶歌舞蹈串词
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像粉笔,默默的奉献,不求回报。
在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呕心沥血,下面有请 带来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元旦联欢会主持词以及过场词
夏: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合)大家新年好
王: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赵:听,金钟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钟声] 刘:新年来了
春风传喜讯、快乐踏歌来。
现在,让我们随着窦然的《新春乐》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请欣赏窦然演奏的小提琴曲——《新春乐》。
(窦然演奏小提琴) 夏:“一”和“二”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数字,如果只让你说“一”,不让说“二”,看似很简单, 但你真能做得到吗
回答 王:下面请同学们听听叶培霖和邱济坤是怎样“说一不二”的。
请欣赏相声表演《说一不二》。
赵:刚才那段相声让大家回味无穷,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下面的节目将会让大家感受到身体语言的魅力。
欢快热烈、激情奔放的拉丁舞,通过变化的身体动作,带给我们活力。
请欣赏刘嘉霓活力四射的拉丁舞表演。
(刘嘉霓跳拉丁舞) 刘:刚才大家看过了热情奔放的拉丁舞,现在是变化多端的跆拳道表演。
猜猜看,是谁表演跆拳道。
对
史哲
她娴熟的动作可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夏:冬天过去了,春天即将来临,新疆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的话就请听张翰驰演奏的《新疆之春》。
(张翰驰演奏新疆之春) 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同学留意过雨滴的声音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在舒缓而又富于变换的旋律中,尽情想象吧
请欣赏余牧卿为大家演奏的吉他曲——《雨滴》。
游戏1: 刘:同学们表演的节目真是精彩,现在也该轻松轻松了。
赵:下面就是我们最期待的游戏时间,还有丰富的奖品呢
夏、王:还等什么
一起参与吧
夏:我们生活中处处需要合作,我们只有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合作完成一个舞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不过,四(8)班的几位同学却出色的做到了这一点。
下面有请钱嘉盈等同学为大家带来集体舞表演。
(钱嘉盈等同学上场) (王亦雪和我们一起上场) 王:同学们一定都知道,王亦雪曾参加过多次滑冰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今天,因为条件有限,王亦雪就不能展现她高超的滑冰技术了。
那么王亦雪,你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什么节目呢
王亦雪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吹一首萨克斯曲——《茉莉花》。
赵: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茉莉花》是江苏的一首民歌,以五声音阶曲折的级进为主,旋律婉转流畅,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想聆听这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吧
好,现在就请欣赏。
(王亦雪演奏《茉莉花》) 夏:刚才的音乐好听不好听
(好听),这儿还有更好听的呢
《三句半》,大家听过吗
这可是同学自己编写的。
现在就有请李清远上场。
游戏2:(绕口令) 刘:大家在音乐课上都应该听过《极地特快》吧
(回答)这首歌很好听,很多同学也都会唱。
下面就请会唱的同学跟着李童鑫等人一起来唱这首歌——《极地特快》。
王:说到幻想,同学们,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回答) 赵:是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幻想,在我们的梦里,幻想是甜蜜的,带着棒棒糖的滋味。
下面请大家欣赏方菲演奏的柴可夫斯基钢琴曲《甜蜜的幻想》。
夏: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歌《You and Me》荡气回肠,牵动全世界人们的心,表达了大家“同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的心声。
刘:是的,“来吧
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王、赵:(唱)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Forever we are one family 合:让我们全体同学一起唱响《You and Me》! 夏:时间是老师,生活是答卷; 刘:勤学和知识是朋友,汗水和丰收是伙伴; 王: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共同祝愿: 赵:明天会更好。
夏:过去的一年,我们有泪水更有欢乐; 刘:过去的一年,我们有汗水更有掌声; 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继续追求创造,探索实践; 赵: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努力奋斗自强,勇敢向前。
夏:新年是新的乐章, 刘:用我们的行动, 王:用我们的信心, 赵:用我们的努力, 合:迎接充满希望的2009年
夏、刘 :2009新年联欢会到此结束,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王、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幼儿舞蹈萌萌哒的节目串词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
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
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
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
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
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以后相继主演了、、、等影片,1938年主演后退出影坛。
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
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
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
”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
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
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
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
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
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
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
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
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
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
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
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
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
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
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
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
”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
《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
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
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
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
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
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
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
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
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2 】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
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
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
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
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
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
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
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
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
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
《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
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
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
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
《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
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
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
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
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
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
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
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
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
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
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
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
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
《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
《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
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
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
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音乐类别
不管是黑人灵歌、灵魂音乐、节奏蓝调又“节奏布鲁斯”〔就是我们所说的R&B〕、摇滚音乐,甚至是爵士乐本身,它们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传来的黑人音乐布鲁斯(又译勃鲁斯、蓝调)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
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
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
布鲁斯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有非常大的影响,拉格泰姆、爵士乐、大乐队、节奏布鲁斯、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布鲁斯的因素或者是从布鲁斯发展出来的。
[1]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忧郁情绪。
布鲁斯(英语:Blues,蓝色、蓝色的)一词是与“蓝色魔鬼”(Blue 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绪低调、忧伤、忧郁。
早在1798年乔治·科曼就写过一部名为《蓝色魔鬼,一幕滑稽戏》的滑稽戏。
19世纪里这个词被用来表示震颤谵妄和警察。
在美国黑人音乐中这个词的应用可能更老。
1912年孟菲斯威廉·克里斯托弗·汉迪的《孟菲斯布鲁斯》是这个词在音乐中最早的书面纪录。
hip pop :Hip-Hop的根源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整体的经济状况改善,一贯被歧视的黑人终于初步获取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区.但是对黑人来说歧视依旧存在,贫穷依然深深地压迫着他们,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必须利用天赋的本钱.黑人有两大天赋:一是运动,二是音乐.从爵士乐到摇滚,如今是RAP.一个黑人最容易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打篮球,否则就是搞音乐.而Hip-Hop的定义也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它们分别是:音乐,舞蹈,涂鸦,刺青和衣着.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一天的事情,而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成型,并确立门派的.70年代Hip-Hop开始发展之时,被分为1. D.J 2. M.C 3. Dancer 4. Graf 四大部份。
在我们提到Hip-Hop的历史之前,大家要知道这四大部份是Hip-Hop文化里所不可或缺的,而其中和音乐最有密切关系的便是D.J和M.C。
D.J和M.C是一起工作的搭挡,一位好的D.J用两台唱机再加上两张Beat唱片,就可以玩出一些简单的音乐节奏,而在这时候会有两种人立即产生一些反应,一个就是M.C,再来就是Dancer了。
M.C的嘴巴开始念出他所想到的Rap,内容多为不满情绪的抒发或谈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
而Dancer则开始用身体来表达出他想说的舞。
再来就不用说了,就是要解释Graffti,我想如果你有学习画画的话,一定非常想要让过往的路人欣赏到自己的作品,对吧? Graffti Art ( 亦即使用喷漆在街头的墙上或火车的车厢.....等地方作画 ) 就是属于此种心态的表现。
Hip-Hop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创于纽约的穷困工薪阶级的黑人民族中。
它汇集了非洲音乐、美洲音乐和艺术文化。
Hip-Hop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音乐、舞蹈、说唱、DJ技术、服饰、涂鸦等。
在创始之初,Hip-Hop文化由四大元素组成:DJ、MC、StreetDance、Graffiti。
这一时期的Hip-Hop称之为Old School Hip-Hop。
当Hip-Hop在90年代大红大紫之时,许多不同的风格在New School年代萌生出来。
Hip-Hop不仅是城市黑人贫民窟中产生的音乐,更成为代表城市黑人贫民的呼声。
说唱音乐家们开始描述他们或他们身边人们的艰辛生活。
“Hip-Hop”这个词是一个新兴的音乐流派的类别,它自出现到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代表了单一的音乐类别,Hip-Hop在2000年的世纪之交,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其中包括:音乐、服装和行为方式等。
属称街头文化
在整个Hip-Hop的文化中,服装要算是最出彩的一部分了。
典型的着装包括:宽大的印有夸张Logo的T恤,同样宽大拖沓的板裤或者是侧开拉链的运动裤、篮球鞋或板仔鞋、高尔夫球帽或者是棒球网帽、各国风格的包头巾、头发染烫成各异或编成小辫子。
而相应的配饰则有:纹身、银质耳环或者是鼻环、墨镜、MD随身听或者是MP3、滑板、背包等。
这些零星的服装凑在一起,就组成了在美国风靡了整整20年的Hip-Hop时尚。
Hip-Hop是街头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与同是街头文化的滑板、小轮车等极限运动有着亲密的关系。
Hip-Hop一族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即使互不相识,你也能从他的外表准确地判断。
Hip-Hop已经有二十岁了
从八十年代初到公元二千年,从Old school到New school,从没有人喜欢刮唱片到人人为街头音乐而疯狂,这一种文化带给这个世界的冲击,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二十年来,Hip-Hop文化在美国植下了根,成功的结合了娱乐、商业、音乐甚至政治。
它是一个独立而有色彩的团体意识,它是坚固而难以取代的文化形式,它不只是我们常常说的“黑人音乐”,也不是只带着手势口里喊着“Check it out”,更不只是流行歌手主打乐风奏蓝调。
Hip-Hop文化就是Hip-Hop文化,它有着人一样的性格情绪长像。
简单地说,Hip-Hop有四个重要的成份。
B-BOY其实B-Boy(Breaking Poping Locking)的开始早在1983年就已经有了。
在那时候,我们称之为“霹雳舞”。
但,这种于国外的文化,目前在国内还只能称作为一种“流行”无法融入真正的生活,所以迄今仍无法将之延续下去,而且当时信息有限,能真正了解此文化的人并不多,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种文无法完善地教授给下一代,所以到了1987年Breaking,就形成了一种没落的状态甚至沦为一种过时的流行话题。
“霹雳舞”在国外理所当然是种文化,但到了国内却没几年就变成了历史。
虽然Breaking停摆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却出现了许多新的舞蹈团体(此时Old School已渐渐形成New School)。
其实国内在这个阶段的舞蹈类型还没有分得很清楚,玩地板Breaking的人变少,而是以Locking、Poping为主,这时信息的来源是日本。
在九十年代中的时候New School兴旺,Oldschool也大有人在,但真正能持续下去的人并不多,在此时期存在的几乎都是老面孔。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街舞”的风潮兴盛,才有再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街舞属于劲舞,动感十足,动作幅度大,要求舞者体质好。
像单手倒立、前滚翻、大风车转、背旋等动作,属于难度系数高的表演,街舞少年必须保持足够的体力支撑,以及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Graffiti我们经常在黑人电影中常看见车站地铁甚至火车厢外被画上一些奇形怪状的字,那就是喷画与涂鸦。
这些色彩鲜明的图案,代表了画家对于自己的立场或是对社会的看法、现象等等。
然而利用喷漆瓶并不简单吗,真正的喷画家是把喷漆瓶当作画笔,在原本不可能出现画作的墙上、地上等地方作画。
出名的喷画家更可以跟服装结合,掀起服饰流行风气。
依照风格、字体及色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喷画家,各自设立自己的文化及天地,正符合了Hip-Hop独一无二且无法模仿的精神。
涂鸦少年以喷漆作画于墙上,用以表达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帮派用以划分地盘;从60年代末发源至今,渐渐成为一种街头艺术。
涂鸦少年之间相互进行涂鸦竞赛,比谁的作品多,谁的名头响。
他们在所有可能的公共场所将自己的名字或笔名“涂”在显眼的位置,以此表达对成人权威的蔑视。
他们手持装满颜料的喷枪同警察捉迷藏,这些颜料常常是偷来的。
他们在市区的墙上涂抹带有神秘色彩的句子,粗鲁的骷髅状的人像、带有原始面具色彩的面孔、以及孩子游戏中含有猥亵意味的姿势。
涂鸦作品是可视的说唱乐和爵士乐,是对视觉艺术的原创性贡献。
作为大众主义观念的扩展,涂鸦艺术家大量生产了素描、印刷品、油画、雕塑、壁画、T恤、钮扣和旗帜。
2001年,时尚设计师们不约而同地向Hip-Hop流行文化取经,从衣服、裙、高跟鞋以及手袋上,都能找到黑白或七彩的涂鸦风格作品。
DJDJ在Hip-Hop领域里,无庸置疑占了极重要的角色。
因为不管是B-Boy或者是MC,都需要DJ来辅助,否则等于是瞎子一样。
在美国1967年时,有位从牙买加金斯顿移民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的传人物,叫做Kool Herl,当时是他最早把两个唱盘(turntable)及混音器(mixer)摆在一起,及独创“刮唱片”(scratch)的动作。
所以当时吸引了很多的人在街头欣赏他表演。
然而他在一次的酒吧斗殴中不幸失去双手,被誉为“The founding Father of Hip Hop”的Herl不得不停止表演并退出了乐坛。
随后,更多DJ纷纷成名,如:Afrika Bambaataa、Grand Master Flash等人,他们把自己的DJ想法及先进的技巧,融入音乐制作,产生了当时红遍街头巷尾的舞曲,如:Plant Rock、The Message……等。
所以DJ发展至今,已并非是纯粹做些mixing或scratch的技巧而已。
在在这几年的趋势中,DJ已跨越到音乐制作领域,不少还亲自担纲制作人,如乐队Pete Rock & C.L. Smooth,Pete Rock即是该乐团的DJ兼制作人,乐队Gangstarr的DJ Premier也是如此。
国内DJ的角色尚未被重视,是因为国内乐界认为DJ并无正规的音乐素养,所以做出的作品也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无论如何,DJ本身的想法及先进的技巧,是值得饿肚子也要继续的“信仰”。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常见“DJ”常常会把手放在唱盘(turntable)上的黑胶唱片(LP)来回刷动,另一只手在混音器(mixer)上的CROSS FADER(控制左右唱盘的声音)反复不停地切换。
其实这种动作正确名称叫做“Scratch”。
Scratch是一种在节奏中或一首歌曲里做类似唱歌般的组合,然后增加其变化性。
然而不只是单单有“scratch”而已,还有一种用2张一样或是不一样的唱片,也是在一定的节奏上,去做变化,而这个技巧称为“Battle”。
这两种技巧都是“Hip-Hop DJ”比较常使用的方式,然而在“scratch”和“battle”里,没有一定的规范,每一位DJ都有自己的特色(free style)。
其实,它们在国外已经风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了,而且还有举办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其中就有极具公信力的比赛,叫做“DMC”。
它源自于八十年代初,当时是由一群热爱音乐的DJ俱乐部(类似行会的组织)名叫“D.M.C”(DJ Mix Club)。
一直到现在,D.M.C在世界各地(美、英、加、澳洲、日本、香港等等)几乎都有举办比赛。
然后再由每个地区的冠军,一起比赛争取世界冠军(类似奥林匹克的比赛模式)。
在比赛里每个DJ一直都把自己最好、最新的技巧,在比赛中展现在来。
在D.M.C里也造就了不少知名的DJ,像“Mixmaster Mike”、“Q-Bear”和香港的“DJ Tommy”等等。
目前在国内这种类型的DJ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发展的空间太小了,参与的人相对也就越来越少了。
所以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DJ,没有一个群体的支持,他们是不可能发展下去,最后形成一种新文化的。
MCMC就是最能带动气氛的那个人,但这不一定是黑人。
“MC”的原义Micphone Controller,也就是“控制麦克风”的人。
所以有许多的人饶舌歌手都会给自己的艺名前面加个“MC”什么什么的,比如前几年很出名的MC Hammer。
经过多年的传承,现在的MC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要能带动气氛,能主持、能RAP、能即兴饶舌(free style)。
他不只是表演者,也兼俱了Hip-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所以从他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尚可分不同域及派别的表演型态,例如东岸、西岸、非主流等。
当然,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MC,更能进一步的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由那么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饰品牌窥见一二。
在国内,当MC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国内尚没有那么多的制作人支持这种表演类型,顶多在PARTY上看见表演会觉得新鲜,但是以目前情歌满天飞的情形看来,要发动RAP的市场比较难。
从R&B着手会容易得多。
但是目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旋律及唱功的MC,在国内少之又少。
其实,大部份的MC还是希望大家能以“玩”的角度出发,才是黑人音乐真正的元素。
唯有充满喜感、快乐。
才能在目前“情歌至上”的音乐市场中,求得发挥的空间。
R&BR&B的全名是Rhythm &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
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来和摇滚来的基础,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见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
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R&B成分。
RAP说唱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黑人音乐根源中吟咏的段落中,到了70年代说唱乐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其中最主要的功劳要归根于当时流行的迪斯科舞厅中的DJ们,他们将黑人当时正在风行的FUNK节奏混入流行的迪斯科节奏中,并且在唱片机上反复重复同一张的唱片的内容,做自己的LOOPS,随着那些在现在广为人知和DJ们普遍应用的“打碟”法出现,说唱开始被街头黑人文化所流传,并且衍生出相当丰富的分支,诸如西海岸说唱乐(West Coast Rap)、南部说唱乐(Southern Rap)、流行说唱乐(Pop Rap)、老派说唱乐(Old Schold)、中西部说唱乐(Midwest Rap)、拉丁说唱(Latin Rap)、硬核说唱(Hardcore Rap)、黑帮说唱(Gangsta Rap)、外来说唱乐(Foreign Rap)、东海岸说唱乐(East Coast Rap)、过渡说唱乐(Crossover Rap)、喜剧说唱乐(Comedy Rap)、基督教说唱(Christian Rap)、另类说唱乐(Alternative Rap)等等,我们现在所谓的Hip-Hop正是由这些流派综合了当今流行元素而诞生的新词汇。
尽管早在90年代初期就有人认为这种絮絮叨叨,满是脏话粗口,叛逆词语的音乐会很快消失,而事实上,在90年代末,随着一批新进的说唱乐手和以白人为主的说唱摇滚的风行,曾经被黑人抛弃的音乐又重新回到了流行音乐的前端,至少在新世纪的现在,这个风潮还不会消退 RAP是美国黑人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街头文化的主要基调,是世界流行音乐中的一块“黑色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