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庆国庆60周年‘祖国万岁’的主持词”
B: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C:长江,黄河,惊涛裂岸 D :为您银激昂的颂歌; A:泰山,黄山,刺破青天 B:为您捎上征服的欢乐。
C:此时此刻全中国都在欢呼, D:全世界都在雀跃。
A B:我们只想为您送上一句话: 合:我们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共祝中华繁荣富强
(结束句) 男:再优美的诗篇抒发不了对您的爱戴 女:再动听的话语表达不完对您的忠诚。
男:你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不灭的航灯。
女:你是中华民族永远挺拔的脊梁。
男:新世纪的航道上,前进的巨轮又已启航, 女:现代化的大路上,催战的擂鼓又已敲响。
男: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女:踏着战鼓的节拍 合:向着荣光、向着辉煌、奔向远方。
男:最后让我们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更加、繁荣、昌盛。
女:朋友们,再见。
初中历史重点难点有哪些
1、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2、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着理想,勇敢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为着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谁有“庆国庆60周年‘祖国万岁’的主持词”
B: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C:长江,黄河,惊涛裂岸 D :为您银激昂的颂歌; A:泰山,黄山,刺破青天 B:为您捎上征服的欢乐。
C:此时此刻全中国都在欢呼, D:全世界都在雀跃。
A B:我们只想为您送上一句话: 合:我们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共祝中华繁荣富强
(结束句) 男:再优美的诗篇抒发不了对您的爱戴 女:再动听的话语表达不完对您的忠诚。
男:你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不灭的航灯。
女:你是中华民族永远挺拔的脊梁。
男:新世纪的航道上,前进的巨轮又已启航, 女:现代化的大路上,催战的擂鼓又已敲响。
男: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女:踏着战鼓的节拍 合:向着荣光、向着辉煌、奔向远方。
男:最后让我们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更加、繁荣、昌盛。
女:朋友们,再见。
铜片上写着连进三元什么意思?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学富五车。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是中国科举金字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考中状元就意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
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
“连中三元”是古代读书人毕生之夙愿,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
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18位,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3人。
下页连中三元人物列表 【唐代三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
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
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
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着作。
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着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着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
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
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
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
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
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
宋、辽官方很少记载此案,余在此修订补上。
【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
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
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
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明代两名】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
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
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
【清代两名】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字振威,号湘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
一生建树不多。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
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
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
着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有书上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郎戴衢亨为“连中三元”者,此纯属误传。
【武状元三名】 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三名 尹凤(1523—1598),字德辉,别号在竹,江苏南京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举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会试、殿试中,连获第一,官拜参将。
后随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区抗倭,屡建大功,万历年间官至都督佥事。
尹凤的事迹,为南京人津津乐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骄傲。
今南京现有“三元巷”存世,以纪念其连中三元的。
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
因明崇祯四年之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
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
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
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
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
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
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渔家傲》
渔家傲 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
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 词牌释义 〔题考〕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
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
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
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
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
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
[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塞1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2无留意。
【全部注释】 1.塞: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