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主持词 > 佛教协会选举主持词

佛教协会选举主持词

时间:2017-06-23 01:11

请问寺院里的住持和方丈有什么不同

还是一回事呢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

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亦曰堂头、正堂,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

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

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

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住持则不能。

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集团的特称,等于佛经所说的修行大众们,叫做清净大海众一样的意思,丛林不能通称某一个寺院,某一个寺院里的规模,可能是禅宗的丛林。

明清以后,有些地方的寺院,虽然不一定是禅宗,便也随例称呼,叫作“丛林”,并无严格的分别了。

  丛林的规范  (一)住持和尚:  他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等于政府的元首,社会的领袖。

他在寺内住的地方,叫做“方丈”,也就是佛经上说,维摩居室,仅有方丈之意,所以普通便叫一寺的住持和尚作“方丈”。

有时也叫作住持,就是佛经上“住持正法”之意。

《禅苑清规》称尊宿住持谓:“代佛扬化,表异知事,故云传法。

名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

初转法轮,名为出世。

师承有据,乃号传灯。

”  1.住持和尚的产生: 住持是僧众们推选出来的,必须具有几个条件:第一,是禅宗的得法弟子,要确有修持见地,足为大众师范,而且形体端正,无有残缺。

第二,要德孚众望,经诸山长老和其他丛林的住持们赞助。

第三,得朝廷官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同意。

  他具备这些众望所归的条件,经过一次极其隆重的仪式,才得升座作住持和尚。

如果以上还有老师和尚的存在,在升座的仪式中,还有付法、嗣法、入院、视篆等手续,才算完成接座的一幕,相等于现代的交替教育宗旨,和职位上的移交。

  2.退院的和尚: 前任的住持和尚退位,便称为退院老和尚,他闲居养静,再不问事,或者闭关专修,大体都是功高望重,修持与德操,达到圆满的程度。

他与新任接位接法的住持和尚之间,视如父子,必须极尽恭敬供养侍奉的能事,一直到了老死,务须尽到孝养,否则,会被诸山长老及僧众们所指责的,甚之,还算是犯了清规,受到责罚。

但是唐宋时代的退院高僧,多半是飘然远引,从来不肯作形似恋栈的事。

  3.和尚与政府的关系: 以前在中国的政治上,关于僧道制度,虽然历代都有过不大不小的争议,但因中国文化的博大优容,最后决议,都以师礼待遇僧道等人。

虽然朝见帝王时,也不跪拜,只须合掌问讯,等于只有一揖了事。

东汉时,僧尼隶属于鸿胪寺管理。

唐以后,改变自姚秦、齐、梁以来的大僧正和大僧统,设祠部曹,主管天下僧尼道士的度牒和道箓等事。

祠部与僧录司,等于现代政府的宗教司。

唐代是隶属于礼部的,《唐会要》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

”全国僧尼的户籍,也隶祠部专管,并置有僧籍的专案。

迨唐宪宗元和二年,在帝部长安的左右街还置有僧录的职衔,相当于姚秦的僧正,后魏的沙门统,南齐京邑僧官的僧主。

那是选拔聘请有道德学术修养的高僧,入都作僧官,主管灭下僧尼道士等的事务。

元代有一时期,还专设有行宣政院,以管理僧俗喇嘛及边情等事务。

明洪武时,置僧录司,各直省府属置僧纲司,州属置僧正司。

清代因其职称。

度牒,是政府给僧尼的证件,等于现代的文凭和身份证明书。

唐代又称为“祠部牒”,它自尚书省祠部发出。

道士们的度牒,又名为“箓”。

  丛林住持的和尚,虽然由僧众推行产生,但是也须得朝廷或地方官的同意聘任。

如果住持和尚有失德之处,政府也可以罢免他的职位,甚至还可以追回度牒,勒令还俗,便变成庶民,像平常人一样接受政府法律的制裁。

这种制度,一直到清代以后,才渐渐变质,不太严格。

因为清代在精神上,乃异族统治,变相松弛,是另有它的政治作用。

中国历代政权,虽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有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可是向来都听任自由信仰宗教的,过去政府对于僧道的措施,并不是严格的管理,只是严整的监督。

  4.住持和尚执行的任务: 住持在职位上,是全寺首脑的住持,由他选拔僧众,分但各种执事的职务,但是却叫作“请职”,并非分派。

请职,等于说以礼聘请,并不是命令行为。

各种执事的职位,虽然由住持所请,但一经请定了,便各自执行他的职掌,秉公办理,即使对住持,也不能徇私,因为他们有一最高的信仰,尽心尽力,一切都为常住,才是功德。

常住,就是指丛林寺院的全体,也就是佛经所说“佛法常住”之意。

所以凡关于处理或决议全寺和大众的事,住持必须请集全体执事公议以决定之,不能一意孤行,至少,也有两序执事长老,或少数重要执事参加决定才行。

因此,住持在职位上,并不像专制时代政府的主官一样,他却像中国旧式教育的全体弟子们的严师一样。

因为他所负的重要责任,便是指导全寺僧众们的实地修行,和品行的督导,关于这一方向,他却有无上的权威,也有无限的责任感,所以古代的丛林,有些住持,根本就不问事务,他认为执事的职掌,已经各有所司,毋需他来多管,他只需自己努力修行,随时说法,行其身教就是,要能不使学者走入歧途,这才是他应负的责任。

  5.住持和尚请两序班前执事: 住持就位,就要选请全寺的执事。

所谓执事,百丈旧规,称为“知事”。

班首,旧规称为“头首”。

他要选拔僧众中才能胜任,而且足孚众望的出任各种职司。

虽然不经过选举,但是必是大众所谅解同意的。

他要发表各位执事职司的手续时,先要征求本人的同意,再把各执事职司的名字职位,写在一个牌上(等于现代的公告牌),挂了出来,大家就得遵守之。

须在每年正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挂牌。

在请职以前,先于三五天前方丈预备了茶果,就命侍者去请某某师等同来吃茶,经过住持向他们当面请托,得到了同意,才一一由书记写好名字职位,挂牌示众。

然后在就职那一天,午斋的时候,先送到斋堂,依次就座用膳。

饭后再绕佛经行,送到大殿上,依次排列位置,再礼佛就位。

晚课以后,各新请的执事,便到方丈礼座就职。

住持便当面加以训勉,告诫尽心职务,遵守清规。

退而再至各老职事房中,一一拜候,便叫作“巡寮”(这个名辞,在戒律上又作别论),这样便是简单的请职程序。

请职的时候,也有请二人同任一职,每为副助,或数人同任一职的,偶也有之。

但各职执事职司,虽由住持请出,却不像上下级官吏的组织,它足平行的。

可以说,只有圆的关系,既不是上下,也不是纵横的隶属。

他们有弟子对老师的尊敬,却没有下级对上级的班行观念。

  6.古清规的住持职司和接受程序:  (1)住持的日常事务(旧称“住持日用”) 关于教育和说法者:上堂。

晚参。

小参。

告香。

普说。

入室(以上统属日常说法部分)。

念诵。

巡寮。

肃众。

训童行。

为行者普说(以上统属日常管理部分)。

受法衣。

迎侍尊宿。

施主请升座(说法)斋僧。

受嗣法人煎点。

嗣法师遗书至(以上统属于平常管辖的教育和事务部分)。

  (2)请新住持的次序 发专使,当代住持受请。

受请升座。

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山门管待新命并尊使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西堂头首受请。

受请人升座。

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山门管待人并专使。

受请人升座茶汤。

  (3)入院视篆 山门请新命斋。

开堂祝寿。

山门特为新命茶汤。

当晚小参。

为建寺檀越升座。

管待专使。

留请两序。

报谢出入。

交割砧基什物。

受两序勋旧煎点。

  (4)退院  (5)迁化入龛。

请主丧。

请丧司执事。

孝服。

佛事。

移龛。

挂真举哀茶汤。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祭次。

出丧挂真奠茶汤。

荼毗(火化)。

全身入塔。

唱衣。

灵骨入塔。

下遗书。

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其中火化与全身入塔及灵骨入塔,并非丧事的次序,但只视丧事情形,任选一项)。

  (6)议举新住持  (二)两序执事  住持和尚所请班首执事,等于古朝廷仪制,分文武两班,所以便称为两序。

  1.各职的班首执事:  (1)古清规的两序:  西序班首:首座。

西堂。

后堂。

堂主。

书记。

知藏。

参头。

祖侍。

烧香。

记录。

圣僧侍者。

  执事:殿主。

寮元。

钟头。

鼓头。

印房。

夜巡。

清众。

香灯。

司水。

耆宿。

闲住。

护病。

打扫。

行者。

净头。

  东序班首:都监寺。

监院。

维那。

副寺。

库头。

知众。

知客。

照客。

悦众。

典座。

值岁。

知浴。

监收。

衣钵。

汤药。

侍者。

庄主。

  执事:化主。

寮元。

寮主。

副寮。

延寿堂主(即近代的涅盘堂主)。

净头。

米头。

饭头。

茶头。

园头。

磨头。

水头。

炭头。

菜头。

柴头。

  (2)两序请职的程序: 请立僧首座。

请名德首座。

两序进退。

挂钵时请知事。

侍者进退。

寮舍交割什物。

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茶。

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

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

堂司送旧首座都寺钵位。

方丈管待新旧两序。

方丈特为新首座茶。

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

住持垂访头首点茶。

两序交代茶。

入寮出寮茶。

头首就僧堂点茶。

两序出班是香(其余制度,如受戒、挂褡、坐禅、节腊、法器,各有一定的规矩,因为太繁,又不关本文主要宗旨故不详述。

既如以上所列,也仅举列它的次序名目,详细内容,也毋需一一申述)。

少林寺的主持和方丈是什么关系

僧众选举的,有上级佛教协会批准任命

梵天寺导游词

梵天寺基本慨况: 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闽南古刹古刹——梵天寺,在参观游览之前让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梵天寺的基本概况:梵天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它原名兴教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梵天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泉州的开元寺早100多年,比厦门的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民国七年(1918年)梵天寺的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仅存山门、钟楼和一些题刻,到了1994年底才开始重建,1997年9月总体落成。

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基本路线是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悲殿—法堂、藏经阁—钟楼—婆罗门佛塔—厚学法师舍利塔。

我们的参观就是从这个梵天寺山门开始的,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对一下时间,我们今天参观梵天寺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是10点,11点的时候我们将在这个山门前集合。

梵天寺山门:大家看屹立在广场入口处的这座建筑就是梵天寺的新山门,这个山门是2008年元月建成的,它六柱五门、呈东西走向,高14.82米,跨度30.8米,全由纯石材打造,是厦门目前最大石质大山门。

那有人就会担心,这座山门全由石材打造而成,而且跨度这么大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用担心的,当初建造这座山门时,设计者考虑的到游客市民的安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按设计这座山门的抗震强度可达7级。

现在让我们从上往下看这座山门,梵天寺山门的屋顶是歇山顶,屋顶正下方“梵天禅寺”四个字是我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到梵天寺修行弘法时所题的词,而“国泰民安”四个字则是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也就是原同安籍著名书法家郭勋安所题写的。

大家看山门上是不是有许多精美的,栩栩如生的浮雕装饰,这些浮雕全是由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民间传统雕刻大师雕刻而成的,接下来再让我们看一下这三幅对联,中间这幅对联的题写人就是题写“国泰民安”的郭勋安,另外两幅则是由原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题写的。

【中间的对联:大轮秋风宝刹呈祥大慈大悲欲度众生登彼岸紫阳春雨金莲现瑞千手千眼还从诸法悟前因】大轮:指的就是梵天寺背后依靠的那座海拔108米的大山—大轮山,紫阳:指的是寺院后的一座纪念朱熹的紫阳书院。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梵天寺之行吧。

沿途讲解广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广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工程改造投入了4000多万,这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寺前广场,每天早晚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市民在这里散步、休息、娱乐、锻炼身体。

大家看一下我们脚下的地砖,广场的地砖采用祥云、莲花等图案这和广场的夜景工程相辉映,整个广场在营造浓厚的宗教氛围的同时也体现了时尚的元素。

大家看一下,广场上正对入口处的是一字排开的七尊汉白玉佛塔,代表七尊佛,即胜观佛、最上佛、一切有佛、成就美妙佛、金寂佛、饮光佛、释迦牟尼佛,这表示佛教是继往开来的。

大家再看一下我们的左手边,那面照壁上有十六幅石雕,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得道成佛的一个过程,而照壁正面“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字是由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同志所题,由郭勋安同志所写;照壁的背面刻的则是佛教经书《金刚经》的内容。

有兴趣的人可以过去参观一下。

金刚殿:各位来宾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梵天寺第一殿——金刚殿,也称三门殿,三门也意为山门,通“山峰”的山,这是由于自古名山僧占多,僧人为了修持佛法需找一方远离尘世的净土进行修行,所以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曰“山门”,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三个解脱之门,中间的这个门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门,在你们左手边的是无作门,在你们右手边的则是无相门。

山门是佛教世界与尘世的一个分界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遁入空门到佛教净土去参观一下,去领略一下佛教的博大精深。

刚才小陈有说到这个殿叫做金刚殿,这是因为这里主要供奉着两大金刚,其实原本是只有一尊密迹金刚的,但是古人凡事讲究好事双全和对称,所以后来又增添了一尊金刚。

大家看一下这两尊金刚的神情,一个作“哼”状,一个作“哈”状,这是由于受到神话小说《封神榜》的影响,把这二尊金刚塑造成了哼哈二将的形象。

大家看到中间的这尊正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像就是接待大家进入佛教世界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我们也称之为“接引佛”。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陈到天王殿去参观。

天王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天王殿了,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为殿内主要内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别代表风、调、雨、顺。

这尊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宝剑锋利,引寓为一个风字,在他旁边的这位手抱无弦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可以弹奏,调拨,引寓为一个调字,大家再看一下这边的这两尊天王,这尊手持宝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宝伞引寓为一个雨字,在他左手边的这位一手持宝珠,一手持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我们都知道龙有逆鳞,需顺着抚摸它,所以意为一个顺字。

这表达了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的美好愿望。

大家看殿内中央坐着的就是弥勒佛。

弥勒佛慈眉笑眼,双耳垂肩,笑容可掬,他的笑给人无限的光明与希望,它是根据五代十国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

大家看横匾上的“龙华三会”,这其中还有个典故: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既定继承人,据佛经记载,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按人间计算他会在56亿7千万年以后在印度降生,并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得道成佛,自此他在龙华树下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故曰“龙华三会”。

在弥勒佛身后的则是护法菩萨——韦驮,韦驮是众神中唯一一尊面向大雄宝殿的菩萨,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世传释迦摩尼涅槃时,捷疾鬼盗取了佛牙舍利一双,韦驮急追取还,得到众神的赞扬,认为他能去驱除邪魔,护持佛法,所以他是面向大雄宝殿的。

大家再看一下韦驮手里拿的金刚杵,金刚杵的放置是有讲究的,放置的位子不同其表示的寺庙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金刚杵着地,表明该寺庙是子孙庙,即主持之位是由师父传给徒弟的,是世袭制的,这时候寺庙是不对外来云游僧人开放的;如果金刚杵横放于两肘之间则表示该寺庙是十方丛林,寺庙主持是从全国各地选举出来的,这时寺庙是对云游僧人开放的。

由于大雄宝殿正在修缮,还未完工,我们就从梵天寺主体建筑两侧的庑殿上去,到后面的大悲殿参观一下。

寺庙两侧的庑殿通常都是相互对称的。

庑殿:罗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五百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

佛教认为获得罗汉果就能断尽一切烦恼,从而进入涅槃境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果位的人即为罗汉,可以收到人、天的供养。

五百罗汉是释迦牟尼去世后第一次佛经集结的五百比丘,以大迦叶和阿难为首,至于五百罗汉中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没有记载,然而我国流传的五百罗汉都有名号,这在佛教中是找不到根据的。

济公殿↔(三祖师殿):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济公殿了,在这里小陈为大家介绍一下济公这个人物。

济公是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世人称济公。

最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来移往净慈寺,并在此亡故。

由于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故称“济癫僧”或“济癫”。

他的塑像多为身穿破衣,手执一把破扇,面部表情塑得极为生动,从左边看,他愁眉苦脸;从右面看,他笑容满面所谓“春风满面”;从正面看他半边脸哭,半边脸笑,所谓“半嗔半喜”“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他的形象集喜怒哀乐于一身,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鼓楼↔(钟楼):奎星殿↔(达摩殿):奎星殿里供奉的自然是奎星了,奎星也作魁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奎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为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

与奎星殿对应的是达摩殿,达摩是嵩山少林寺的第二代方丈,人们把达摩提倡的坐禅顿悟成佛的方法称为禅学,达摩也因此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因此成为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坐禅过程中为活动身体手脚,发明了所谓的“罗汉拳”,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套享有盛名的少林寺拳。

弥陀殿↔(药师殿):弥陀殿里供奉的是弥勒佛。

弥勒佛是未来世佛。

刚才我们再天王殿的时候也已经讲到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他现在还在弥勒净土修行。

通常寺院中弥勒佛的造像有佛像、菩萨像和化身像三种。

“大肚弥勒”名契比,相传他是五代梁朝明州(今宁波)奉化人,他的道场在宁波的雪窦山。

与弥陀殿对应的是药师殿,药师殿里供奉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和他的胁侍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

关帝殿↔(伽蓝殿):关帝殿里供奉的关帝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

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大悲殿: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大悲殿,大悲殿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

菩萨是指能自觉又能觉他者,他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苦苦挣扎的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了却一切烦恼,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影响远远大于佛,人们亲近菩萨甚于亲近佛。

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所以称为大悲殿,观音又名观世音、观自在,慈悲之意在于给人以快乐,拔除痛苦。

殿内供奉着两尊观世音菩萨,正面朝南的是一尊双臂白玉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双目垂帘,神态安详,在他身后的是一尊四十臂观音,一只手臂代表25有,同时每只手掌各雕有一只小眼,大家计算一下四十乘以二十五是多少呢

正好是一千,所以我们又称之为“千手千眼观音”,千手千眼意在说明他的法力无边,无所不能。

法堂、藏经阁:

丰子恺简介

方丈 :一丈四方之室。

又作方丈室、丈室。

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称函丈、正堂、堂头。

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维摩禅室亦依此制,遂有方一丈之说;转而指住持之居室。

今转申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之尊称。

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住持:“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主持,而方丈必须是上规模的寺庙群才能有。

并且方丈可以兼任多个寺庙,而主持则不能。

一般来说,方丈必须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任命才能生效。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

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

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75年9月15日逝世。

  丰子恺,原名丰润,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丰子恺文集》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1975年不治而逝,享年七十八岁。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为“爸爸”,夏丏尊为“妈妈”,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曾写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

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

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

1924年,与友人创办立达学园。

抗战期间,辗转于西南各地,在一些大专院校执教。

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丰子恺 儿童漫画(20张)    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职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1937年编成《漫画日本侵华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

陆续译著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6年返上海。

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1952年后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

供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6部)等。

《白鹅》被编入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课文。

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