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省里考试称为乡试呢?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其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孙中山称赞其为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而其辐射一直延续至今,我国现在的干部选拔学生考试等等制度上都可以看出科举的影子. 隋朝以前是九品中正制和查举制,其选官也要经过推荐和考试.查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查举,原为选拔之意。
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
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又“元关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宋书.百官志》:“汉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后汉避光武讳,改茂才。
”《明史.太祖纪》:“(洪武六年)二月乙末,谕暂罢科举,察举贤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维护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末,曹操当政,施行“唯才是举”。
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九等),每十万人举一人,由吏部按等选用,授予官职,谓之“九品官人法”。
三国魏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
从此,形成“上品无寒门同,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杈的工具。
本来这种制度也是可行,但是问题在与执行的关身上。
很容易变质从而产生偏差,《晋书.刘毅传》:“毅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乃上疏曰......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壮。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又“由此论之”选中正而非其人,授权势而无赏罚,或缺中正而无禁检,故邪党得肆,枉滥纵横,虽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成为必要,科举制度出现了. 从白寿彝先生所说,这是一个自举和荐举的问题,隋朝以前,士子们首先要获得地方官员及垄断乡里的世族豪门的推荐,才有资格参加考试,而考试只是用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低。
所以,选举权掌握在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手里。
隋唐实行科举制后,举子们可以不经地方官员和世族豪门的推荐,自己带着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材料直接去报名,只要身份证明合格,即可参加考试。
。
《新唐书·选举志上》有较具体的说明:“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
”制度执行人的腐化和专制化是科举兴起的必然. 隋朝科举分明经,进士两科.唐朝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学.一直以来,科举制度给我们的印象是进士高与秀才,但是在唐朝,秀才科要高与进士科,不过好象从来没有人考上过,。
《旧唐书·职官志》说:“秀才有唐以来无其人。
”到高宗的时候就给废止了.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考试的人的来源,唐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校有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类,又有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的崇文馆,虽然层次不一,收取的学生的来源不一,限制学生人数不一,但是总的来说是为了统治者阶层服务的.地方上设置相应的学校,也收录不同数量的生员入学学习,乡贡是在家自学的士人。
学业有成,自向州县求举,经考试及格,由州贡到尚书省,受吏部考试。
这些是科举的主要来源.乱了,回头.明经和进士两科乃是士人所趋的科目,因为唐朝大部分的官员来自与这两科,所以非常鼎盛.此外又有制举一科,乃是皇帝特试.进士及第以后要在大雁塔上留名,是为雁塔题名,当然这是闲谈,我是陕西人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在.宋朝分进士,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开元礼,三史,学究,明法九科,在这里说一下学究,因为一般称呼老顽固的时候就是这个词,唐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
应学究试者,专重记诵,未必通晓文义,故有才思之士,皆重进士科而轻学究。
《新唐本.选举志》:“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
”《宋史.选举志一》:“王安石谓,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人数,增进士。
”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六:“公(王安石)改科举,暮年乃觉其失,曰:‘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
’盖举子专诵王氏章句(指王安石撰《三经新义》)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
”和宋朝并列的辽金两朝分别说一下,辽代科举至988年才行贡举.其规制“颇用唐进士法取人”,就是说,辽代的科举制度是大致仿照了唐代的科举制度的。
最初每冬只放进士一二人,1012年后逐渐增加取士人数,每科录取50到70人左右。
取士人数最多时,达一百三十余人。
进士分甲、乙两科,最初只设乡贡、礼部试二级。
到1036年十月,巡兴宗耶律宗真在丞相张俭的建议下,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为题,试进士于廷,廷试亦成为辽之科举制度。
辽代约开贡举56次,所取状元可考者53人。
不过没用,辽规定,契丹人不许应试,而且进士真正做官的,几乎没有.。
“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然仕于其国者,考其致身之所自,进士才十之二三耳”.对辽来说,科举是个摆设.金就和辽不一样了,金太宗初年,十一月开科取士,第二年二月、八月又连续两次开科考取进士,可见金是比较重视科举的.。
“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这话说的中肯.金代科举开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刚开始不固定。
自天会五年后方转入正常,三年一试。
初分南、北两选,以词赋、经义取士,后合并为一,设进士科和女直进士科,前者分词赋、经义两科目取士,后者以策论取士。
金共开科约40次,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4级.再说元,蒙古人厉害的很,开国有近五十年的时间废止了科举制度,1314年,元朝重开科举,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而且要凡二十五岁以上,乡里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通晓经书,德行有素者,经地方官从所辖各族户中推举后,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
蒙古人厉害的大大的.除隋的考试是由中央直接考以外,历朝都是由礼部来控制的. 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差不多,放在一起玩.明清的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这是大概,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乡试由省里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又有国家特考,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不过有人说这个似乎不是,高手指点一下.
科举考试的坏处
就是秀才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
”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
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
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
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
“一乡”,全乡。
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
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 秀才。
《水浒传》有白衣秀才王伦。
甚么是「白衣秀才」呢
难道他常穿白衣
其实,「白衣秀才」是指「不第秀才」。
「不第秀才」之称,始用於宋代。
何谓「秀才」
它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
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
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有轻蔑的意思,指他觅举未成,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
宋代秀才名衔,无论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秀才得来不易,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
若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童子试关卡重重,有否其他途径入仕呢
其实,应试者老是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
方法是参加所谓「纳粟入监」。
这个制度始於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
「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更多的是,有钱不学的人捐监后并不入场应试)。
这个途径,往往被看轻,但也总有意外: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乡试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
次年春季(在阴历二月或稍后)举行会试,称为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部试、礼闱。
会试之后是殿试。
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这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遇有国家庆典,增加恩科。
由柳洪平创建。
补充秀才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
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
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介绍下科举制度
公元前165年,汉文帝首次亲策晁错,先考察后任用的察举制度形成,这是科举考试的萌芽。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始设进士科,以考试区别优劣、决定取舍的方法选拔官吏,“统一考试,公平竞争”的科举制度由此诞生。
文官考四书五经、撰文立说,那武官考什么呢
唐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为选拔武官首次设置武举科,考试内容是武艺、力量、耐力。
宋代以后,武举科一改唐代只重武艺的做法,既考武艺,又考策论。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考试,选拔“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
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试卷,首场为中国政治史命题;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仍试“四书”义、“五经”义,但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这些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
在清代殿试后公布进士名次用黄纸张榜,因此称为金榜,公布于长安门外的叫大金榜,进呈皇帝御览的叫小金榜。
在西庑展厅的中央位置,贴着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的大金榜,谭延闿等273名进士金榜题名。
这也许是整个科举考试史上最后一张金榜。
1300年间产生700多个状元 隋唐以后的每一位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唐代以后,不断有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有的留下做官,并长期生活在中国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史中,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
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许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为科举出身。
在嘉定孔庙东庑展厅内,集中介绍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等状元、进士的生平和图像,及文天祥狱中题写“正气歌”的故事。
科举制度不仅给古代中国百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吸引了诸多远邦近邻的读书人。
唐代以后,不断有人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留学,学习中华文化,有的也参加科举考试。
且不断有外国人登上科举金榜,进士及第后,他们有的荣归故里,有的留下做官,并长期生活在中国。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
“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明清各行政机构及其作用
一、清代中央政权及官员设置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清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1、三院——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2、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
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
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
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
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军机处——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
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
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
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
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
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
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
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
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
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
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
人少精干,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4、六部——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
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
吏部: 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 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 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 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5、理藩院——这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
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
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6、内务府——清朝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
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
清朝设内务府的目的,在于防范太监窃权乱政。
7、其他——除上述各中央机构外,还有许多府、院、寺、监机构。
大理寺: 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 主管祭祀 光禄寺: 主管宴享 太仆寺: 管马 鸿胪寺: 管招待外宾 二、清代地方政权和官员设置 地方机构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
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行的边疆特别行政区。
1、省——鸦片战争前,清朝共设置十八个行省。
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
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每省还设有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不论本人官阶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素有学台之称。
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
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
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纠察。
2、道——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
各省无定员。
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
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3、府——介于省和县州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府设知府一人。
4、州——州分散州(又称属州)、直隶州二种。
设知州一人。
散州隶于府,辖区较县为大,但级别同县。
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
厅一般设在边远地区,分属(散)厅、直隶厅二种,设同知或通判一人。
属厅隶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隶于省。
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
官员的考察制度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
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
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
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
三、清代官员的官称和品级 清代官员分为9品主从共18级,均分为文武。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品级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一)京官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官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官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官员——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6、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二)地方官 1、知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2、知州——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副州长)、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
3、知府——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4、总督和巡抚——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
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
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闽浙总督兼任。
清代官衔品阶: 品级 文官 武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领侍卫 内大臣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 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副将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案察使 参将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游击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都司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城门领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侍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守备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守御所 千总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卫千总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把总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盛京游 牧副尉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外府 千总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委属 骁骑尉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额外外委 未入流 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没有未入流 注: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追赠。
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上衔后,有弹劾权。
这些都是官衔而非实职。
四、清代官员的服饰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顶戴 蟒袍 补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麒麟) 仙鹤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狮子) 锦鸡 三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熊) 白鹇 六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彪) 鸬鹚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犀牛) 紫鸳鸯 八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犀牛) 鹌鹑 九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海马) 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獬豸) 黄鹂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 五、清代的爵位 清入关以后,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
清入关之前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蒙古儿泰、皇太极)各领一固山。
八旗是汉语,在满语中是固山。
固山是军事单位,后来变成划分氏的军民混用单位。
每固山下皆有一定的贝子,所以叫固山贝子。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
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
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
例如正黄旗就不单是爱新觉罗一姓。
反之同一姓也分布于不同的固山之中。
亲王和郡王的女儿叫和硕格格,贝勒和贝子的女儿叫多罗格格。
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
多罗是指汉人的乡。
格格既为对青年女子的称呼。
阿哥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
公又分为镇国公和辅国公两种。
六、清代科举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大致可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及殿试。
1、童试——童试是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统称,尚未取得生员资格的童生通过童试考试中的称为秀才。
2、乡试——秀才可参加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若考中称为举人。
3、会试——各省的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在北京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考中者叫贡士。
4、殿试——贡士在皇宫的殿廷上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的考试叫殿试,殿试考中者称进士。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以后各朝代一直沿袭。
清朝的殿试自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举行。
殿试的地点,清初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在太和殿丹墀前,雍正元年(1723年)因天气寒冷又移到殿内进行,乾隆以后殿试改在保和殿内进行。
殿试策题一般都由皇帝亲命。
为防止漏弊,由读卷官密拟策题,当即送皇帝阅定之后由监试御史临场监督,连夜印刷,印刷的场所戒备森严。
贡生答卷后,由读卷官阅卷。
试卷经过反复阅定后拟定名次,并将前十名试卷隐去姓名、履历、三代,进呈皇帝钦定名次。
名次定出后,试卷官引前十名进见皇帝,之后书写大小金榜。
小金榜送皇帝御览,大金榜则于传胪之日张挂于长安左门外,之后还要在太和殿举行金殿传胪仪式,这是皇帝宣布进士登第名次的典礼,十分隆重。
清朝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前三名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授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等职。
科举制度的具体体制是什么?
朋友。
这个题目太大了,你想这科举搞了一千多年,各朝各代制度又不一样,就是十万字也说不清。
我写了一篇文章,约五千多字,仅仅是想简单介绍这方面的事。
现拷贝在下面。
不知满意不,多少个考生里面出一个进士也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科举轶事 。
。
。
。
。
。
。
。
。
。
科举就是通过考试,从民间选择人材,推举贡献给朝庭录用的干部制度。
从隋开始到晚清结束,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由来 我国最早考选官员的记录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
史书载: 西伯(周文王)将出猎。
卜之曰,获霸王之辅。
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与语大悦。
载与归。
立为师。
太公是农民出身的姜尚(姜子牙)又叫太公望,与语应理解为口试,立为师就是任命他为太师(相当今总参谋长),后来姜尚辅助周武王灭了商纣。
汉武帝在位,令全国文士来京会考,这是全国第一次大规模考试录用人才,因为那时做官得自备口粮车马官服,投资不少,所以作官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的事,不像现在只要当了官,什么都有了。
到了东汉后期,国政大乱,甚至设“店”卖官,明码标价,全国最高军政长官的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的价码是千万钱,没现钱还可以赊欠,这个特殊商店叫“西园”。
大司徒就是丞相,相当今国务院总理,大司马即太尉,相当今军委主席,大司空是御史大夫,相当今中纪委书记。
三国时,魏武曹操行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各级官员,他本意是“唯才是举”。
所谓九品中正是由各郡县推选有才能有声望的人为“中正”,按他们的才能定为九等,政府按品选用。
晋司马懿当政,确定只有世族豪门方可为州大中正,而这些大中正举拔中正只看家世出身,故贫寒人家难得入仕,“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就是对此时制度的写照。
行科举 隋开皇七年(公元 5 8 7 年)文帝下令废九品中正,行考举官员,名曰科举。
士子不分民族、地位、出身、只根据科举成绩录用。
初设志行修谨,清平开济两科。
志行修谨科录取道德高尚之士,清平开济科取用才能出众之人。
文帝还命在职的官员也参加补考。
炀帝时增进士明经科,选择文才秀美之士。
唐增秀才、明法、明算、一史、三史(史记和汉书后汉书)、开元礼、童子、道举诸科。
武则天开殿试制度,从此有了状元的名称,她还增设了武举科,后历朝均开科考。
清康熙十七年(公元 1 6 7 8 年)闰三月初二,吴三桂反清自立,在衡阳登上帝位,同年八月即开科取士,录 6 0 人。
可见这个造反的人也将科举视为加固他那个“周”朝的重要措施。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 9 0 5 年)慈禧下令废科举,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恐怕是她一生中做的唯一好事吧。
至此科举在中华大地共推行 1328 年。
科举制度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入仕的途径,拓宽了朝庭选择官员的范围。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制度 按例科举每一年或两年举行一次,由皇帝特诏举行的叫特科。
上面说的这么多的科并非年年考举,只有进士科为常设。
宋太宗将进士科分为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两榜,后来又增进士同出身榜一共三榜,以别高下,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一科三榜进士达四百五十人。
这么多的后补官员并不会增加朝庭开支,因为宋制是官职差分开,官只是个头衔,只有授职领差才有俸银和实权。
传统戏“玉堂春”中的王景隆,中了状元,领了八府巡按的差事,他才可以领工资行职权。
当他完成任务,回京城复命交差,他就是个没人发工资的空头官了。
科举有县试乡试和会试三级,县试是科举的首试,试期多在二月。
考生无年龄和出身家财限制,下至几岁的稚童,上到白发老者都可以报名,故又称“童子试”。
但仕宦已入流品、曾登科仕宦者、因过罢闲的吏(无品的小官)、役(仆从)、倡优(乐舞为业的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准报考。
女子也不能报考,流寓异乡的准试。
考生须本县两名廪生结保,以证明身家清白,非冒名顶替。
廪生是县试已中的生员。
县试分别试八股文、帖诗、经论、律赋。
县试获中的生员称进学,分三个等级,一等前列的叫廪膳 (廪生),次的叫增生,再次的叫附学(附生),廪本是国家粮仓,膳是膳食,顾名思义廪膳每年可领取少量生活补助费用。
廪生增生附生统称“生员”。
这里要提到秀才这个名词,汉代时秀才泛指才能优异的人,到了唐代是一般读书人的称呼,明清时泛指县州学府的生员,也并非专指具有某种学历的人。
县学是县里的教育管理机关,又是教育机构,县试考场一般设在孔庙里。
孔庙左右两厢,有几百间两平米左右只有三面墙的隔间,叫号房,一个考生一间。
考场是全封闭式,考生凌晨前入场后立即封门,不到时辰没有主考命令,谁也不能打开考场的大门。
日落后请令开门,方可离场,吃喝拉撒都在这号房里。
所以考生除了文房四宝外,还得带上食品饮料乃至马桶,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入场要撤底搜身。
县试中了也非一考定终身,每年要参加岁考。
接受县州府学教官(学道、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监督考核。
岁考是各省提督学政巡回各地主持的考试,凡州府县的生员都得应考。
岁考成绩分六等,一二三等前列者分别有赏,四等以下或罚或罢黜,清道光后放宽,仅列一二三等。
提督学政相当现在的省教委主任,那时这个学政的官可大了。
他们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侍郎(相当现副部长)、京堂(各部衙门长官)、翰林(院士)等官员担任,不问本人官阶高低,任职期间与省督抚(省长)平行。
县试得中可参加由省里举持的乡试。
乡试在省城贡院里举行,三年一次,乡试之年人称大比之年。
如今南京的国子监(又叫南国子监),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贡院,据说最盛时有号房万间。
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破南京灭太平天国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夫子庙贡院。
乡试中的叫举人,第一名举人叫解元,唐伯虎郑板桥都中过解元,乡试一到五名称五经魁首。
中了举人就有了功名出身,也有了入仕的资格,最高的可补个县令,但大多数授各州府县衙门的部门管事,有的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继续学习,叫举监或贡生。
如果另有功绩,自然可升官,晚清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闽浙,陕甘总督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
就是没有中举,有了功劳也一样可以发达,时曾国藩湘军水军统领彭玉麟,就只是个县试的附生,是县试中的三等生员,处科举的最末层,后来他被授一品顶戴,兵部尚书。
乡试不中,并非就没有入仕的机会,当局者为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安排了不同的入仕径途。
乡试不中,按清制,每年由州府选拔两名,各县选一名生员,经提督学政考试认可,也可以入国子监肄业成为监生,这叫拔贡又叫岁贡。
乡试的正式录取红榜外还有一张副榜,上列备取人名。
副榜上的人也可以进入国子监,叫副贡。
当了贡生就可通过其他途径入仕。
副榜的人得不到补正,还可以参加下次的乡试。
由于先人的功劳,也可以进入国子监肄业,这叫荫贡。
经皇帝特准,或皇室大典,或先贤功臣后裔恩准而入监叫恩贡。
只要是生员,即是没有先人的功劳,援例捐纳(出钱)同样可以进国子监,这叫例贡,但是这不算正途,与正式取得监生资格的人比,面子上自然要差一点。
国子监肄业,并不是象今天上大学一样天天上课,只是十天半月去点点卯,遇到有人讲学,去听听课就行了。
乾隆以前严格一些,乾隆曾经亲自在国子监讲过学。
后制度日益松弛,到后来就是没有任何功名,也可以出钱捐个监生。
很多人捐贡不是为了做官,就只是为了在家族祠堂礼仪活动中,或在某次喜事丧事时署名体面一些。
《红楼梦》里秦可卿死了,宁国府为了署名体面一些,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给只是监生的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的空头官衔。
乡试中举可以参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会试。
明清规定会试考生为五百人,录一百人,后增加到百五十人。
会试三场,三场后要试骑射书算。
会试中的称进士,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又称廷试,是给进士划分名次的考试。
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
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
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
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轶闻 殿试后由主考阅卷排序,一甲三名的考卷送皇帝审批。
一般皇帝用朱笔点点就行了,可是有时也不这么办。
明建文二年殿试主考排王艮为一甲第一名,胡广为第二名,可是皇帝朱允汶觉得王艮其貌不扬,硬是点胡广为状元,王艮退居第二。
又如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帝朱棣不喜欢侯选状元孙曰恭的字,孙只好退到探花的位置上。
还有在嘉靖年间,皇帝老官做了个梦,梦里见西北方打雷,于是他要主考官查一查所有进士的籍贯,这一查果然发现在最后几名的进士中,有一个叫秦鸣雷的,陕西人。
地域与人名都和皇帝老官的梦境吻合,于是这位幸运儿就跨越百多名当了状元。
还是那个永乐皇帝,在永乐十三年,梁潜、王洪主考,初阅卷拟陈徇第一洪英第二,因梁与陈是乡人,为避嫌改置陈徇为第二,洪英为第一,皇帝还是赐陈徇为第一,洪英为第二。
乾隆晚年的时候,很想多活几年,那年科考后,乾隆到礼部翻阅进士们的卷子,看到一个叫胡长龄的进士,乾隆突然兴起,硬是点这个胡长龄为状元。
戊戌政变的次年科考,有一个叫梁士诒的,主考拟的是状元人选,上报到慈禧那里,慈禧认为这个梁士诒是康名(康有为原名祖诒)梁(梁启超)姓,又同是广东人,想起这些人就有气,这个倒霉的梁士诒只得退到进士名分。
不过他后来巴结上了袁世凯,成了袁派要员,在袁世凯支持下当上了清政府的铁路总长,民国后还当过国务总理。
1 9 0 3 年华北大旱,慈禧听说有个新科进士叫刘春霖,她认为春霖这个名字是下雨的好兆头,马上点这人为状元,这几人都是因名字而得福惹祸。
出路 参加科举是为了做官,就是儒家说的治国平天下。
清制,殿试后还要参加朝考方能分配工作。
优秀的一般授翰林院庶吉士(候补翰林),到翰林院当个编撰什么的,次的到各部当个小官,最次的才外派到州府县任职,或当个知县什么的。
会试殿试朝考后是不是就没事了呢,非也。
即是进了翰林院当上翰林庶吉士,还得参加几年一次的考试,这种考试明令不得请假,不准规避。
但是也有考上了不去做官的,有个叫张謇的江苏南通人,在清光绪十一年(公元 1 8 8 5 年)参加江苏乡试中举人第二名,九年后的光绪二十年,殿试中状元。
他没有去当官,而是返回南通兴办实业,先后创办纺织、面粉、垦牧、轮船、铁冶、银行、发电、渔业等实业,并且在教育上大量投资,先后创办大学师范中学小学三百余所,堪称典范。
严厉的纪律 科举制度严密,纪律严格,对考官要求尤高,一但发现徇私作弊,轻者发配充军,重者夺命灭族。
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江北试子无一人登第,有人告主考官刘三吾私南人(刘也是南方人),朱元璋派张信查证此事。
后又有人举报说三吾嘱张信以陋卷进呈。
洪武大怒,严刑处罚,张信处死,刘三吾因年老免死,发配边疆。
这一档子不是很那个的事,也有人因此而掉了脑袋。
精明的读者会注意到上述提到江北试子和南人这两个词,一个国家的人竟然有如此区别,今人看来难以理解。
说来话长,元太祖忽比烈下令将民众分四等,最上蒙古人,次色目人,再次汉人(西北汉人和部分少数民族),最下南人,南人是长江流域一带的汉人。
人分等级自然在科举,任免,赋税,刑罚上都有所区别。
明灭元废此制,但是长期形成的汉人南人分裂对立情绪,非一纸诏书可消除的。
于是就有了江北试子告刘三吾私南人的举报材料。
不论县试乡试和会试考场管理十分严格,时辰一到立刻鸣炮封闭考场大门,不到时辰没有命令,谁也不能开门,即是起了火也不行。
明天顺七年,奉天乡试考场失火,因无命令启封开门,结果烧死九十人,考场官员数人越墙而出,方免一死。
命题 宋神宗熙宁七年,宋王安石行新政,废考诗赋,试儒家经典。
从此五经四书成了应试的唯一学科,经义是唯一考试内容,从经书摘取一句为题,后各朝从此制,因此经学盛行数百年,有人竟用了三万余字解释诗经中“日若稽古”(稽,停留。
太阳和古时一样)四个字,也不嫌累。
摘句为题看似简单,实不容易,稍不小心也会招来杀身之祸。
明万历十三年高启愚主持应天乡试,出题“舜亦以命禹”,被丁此吕参曰:阿附故权相张居正,有劝进受禅之意,为大不敬。
虽皇帝不以为然,还是没能幸免。
吏部参论此事,夺高启愚官,削籍乡里,收回三代诰命。
清代盛行文字狱,对此为更,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主考江西,摘句“维民所止”为题,被指控谋反。
维是雍字无头,止是正字无顶,维民所止牵强附会成雍正无头,查病死狱中,戮尸灭族。
八股文 明清规定科举考试文章制式为八股文,出题不得越出《四书五经》,解释四书五经 只能以朱熹编撰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学生只能读规定的书经,根据所出的题目,用《四书集注》的解释,用规定的文章格式,规定的修词手法作文。
其形式之死板,束缚人们思想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谓八股是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必须是一定句数。
破题只能用两句说破题要义,就两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承题是承接破题而阐明题意,起讲为议论开始,又不是正式开始,就好象人们说话前,咳嗽一两声清清嗓子一样。
入手为起讲发挥,起股到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重心。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股中均应有两段排比对偶的文字。
考官的分工 参与会试的考试官很多,分工极为仔细,一职一人,不能兼任,有主试、同考、序录、贡举、主文、考试、监试、提调印卷、受卷、弥封、缮录、对读、文字、监门、搜检、巡绰、供给主事、廷试总调、读卷、掌卷等二十多个职分,有的一职由数人担任。
考生试卷交上,由对读宣念,缮录另行抄写副本,另外一人核对无误,由弥封密封姓名,本卷收密室保存,主考官是此次科举的领导,又是主阅卷人,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副本。
阅卷排序后才能拆封亮出考生姓名。
明嘉靖五年又规定,全部会试官员在工作期间不得回家,一律在礼部食宿。
结束语 经过一千多年发展完善,科举制度总是不断的给下层 知识分子以各种希望,考中了没说,没中也有路可走,对稳定民间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起了不小的作用。
十九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已不可能用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包括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不可能只有八股文这一种形式,国家需要的人才更是多方面的,科举制度的死亡是注定的了,但它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积极作用的。
乡绅治理是什么意思
管理学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最可取的莫过于文官制度.李俊清教授所著<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一书可以读读.三联出的.这里有他的一篇论文.[摘要]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严密的文官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使古老的中华帝国运转有序.也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文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官制度 录用制度 考核与奖惩制度 [作者]李俊清.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建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人事处干部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严密的文官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使古老的中华帝国运转有序.也对当时的许多国家乃至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文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为此.笔者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官制度的诸多层面及其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官制度诸层面 1.文官录用制度. 中国古代文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先秦时期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荐举制以及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1)世袭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其基本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相统一.即依据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用以及官爵高低和等级尊卑.最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王室与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来世代承袭高官显职.亲贵合一. (2)荐举制.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胜.各国非常重视选贤任能.因此官员的选拔方式开始多样化.秦汉以后.文官选拔制度主要是荐举制.其中.察举.征辟是其主要方式.察举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法.即朝廷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的官员担任举主.依照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朝廷检定后予以录用或升迁.所以.考试是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考试的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行.文化修养和办事才能等各个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方法.即皇帝特征和聘召品学皆优之士任高级官员.公府与州郡可辟除掾属佐吏.此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如高级官吏保任其子弟为官的任子制度以及郎选.官学人仕.纳粟买爵等多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叶1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即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考察和推荐人才.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由于九品中正制极重出身门第.故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成为门阀贵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3)科举制.科举制创建于隋朝.发展到唐代就已十分完备.主要设有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等.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一般考帖经.墨义.时务三场.以<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进士先考帖经.次考诗赋.最后考时策.考试由礼部主持.合格者再参加由吏部主持的面试.面试内容为身.言.书.判四个方面.为保证考试公正客观.还对试卷采取了弥封.誊录.糊名等措施.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因此十分重视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并确立了殿试制度.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其考试细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每三年举行一次.相对世袭制和举荐制而言.科举制具有极为重要的进步意义.首先.在形式上初步实现了平等竞争.为大批的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一条凭个人努力而入仕为官的途径,其次.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但自明清以后.由于其考试内容死板教条.文章格式僵化而不符合社会需要.在清末时期被废止. 2.文官的等级与俸禄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官职代表其职守权限.品秩表示其等级高低.周代的品秩制度是[九命制.即以九个等级来确定诸侯百官的品级地位.秦汉实行粟石品级制.魏晋时期则采用品.石.班.命等划分官等的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九品十八级官制.隋朝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有十八级.此外.还有封爵制度.如<周礼·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后秦国商鞅制定了二十等军功爵制.秦汉承袭了二十等军工爵制.但有所变化.唐代实行五等九级爵制.明代皇室封亲王.郡王两种爵号.功臣封爵分公.侯.男三种.清代功臣封爵.分为二十七等. 俸禄是官员的经济报酬.按其等级发给.<周礼·王制>云:[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从西周到隋都是实行以实物为主的俸禄制度.秦以前的官吏俸禄主要是封地和禄田.两汉时期以粮食为主.俸额以斛为单位.按月发给.唐代官员俸禄有岁禄.月俸.职分田构成.实行实物.货币和土地并行的俸禄制度.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衣粮钱.[餐钱.[给券.[茶汤钱等津贴.明代官员俸禄是以米为单位.折成钞.钱.布.银等形式发给百官.清代官员的俸禄以银为主.银米兼支. 3.文官考核与奖惩制度. 考核奖惩制度由来已久.传说在尧舜时代就已实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西周时期对官员的考核主要采取[巡狩和[述职两种方法.战国至隋.考课奖惩官吏的主要形式是[上计.即岁末年终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隋唐时期.吏部专设考功司负责官员考核.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为:[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规定了不同行政责任的工作准则.明代文官考核有考满和考察两种形式.考满是对官员任职以来情况的全面考察.考察结果分称职.平常和不称职.考察又称[大计.项目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清代考核京官为[京察.考核外官为[大计.考核中纠以六法.即不谨.疲软者革职,浮躁.不才者降调,年老.有疾者休致.清代官员的赏罚也是等级分明.如升赏有即升.推升.议叙.加俸.加顶带.荫子侄.入旗.图形紫光阁等等,降罚有罚俸.降级留任.降级调用.革职留任.革职.撤祠.赐恶名.赐死等. 4.文官监察与回避制度.